第四章 管理道德与社会责任

1在管理道德方面,存在哪些基本观点?各种观点的要义和区别何在?

答:(1)在管理道德方面,存在五种基本观点,分别为功利主义道德观、权利至上道德观、公平公正道德观、社会契约道德观和推己及人道德观。

(2)关于管理道德,各种观点的要义有:

功利主义的要义:a.功利主义的所谓“最大利益”是“最大福利”,如果将利益理解为财富,那么,它们是能带来幸福的财富,导致财富指数和幸福指数矛盾甚至相悖的利益,不是“功利”的目标和内容;b.功利主义的核心是“有用性”。

权利至上的要义:a.“权利”的基本意义是“正确”和“正当”;b.权利是相互的,“肯定自己是人,并尊敬他人为人”,是“法”的绝对命令,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构成“权利”的基本内涵,否则权利会演化为自私自利和任性放任。

公平公正主要是指支付薪酬的依据应当只是员工的技能、经验、绩效或职责等因素,而不是其他各种似是而非的因素。

社会契约道德观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契约论的道德观有其深刻的局限性。因为契约具有很强的情境特征,在很多场合是利益博弈的结果,与合理性无关。而且,契约的对象必须严格限制。

推己及人道德观认为推己及人道德观所追求的结果不是经济利益,而是“无怨”的“和为贵”,也就是今天所讲的“合作”、“和谐”、“双赢”的结果。

(3)各种观点之间的区别

各种观点的区别主要在于对“关于什么是善的”这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具体表现在:

功利主义道德观认为,能给行为影响所及的大多数人带来最大利益的行为才是善的。这是一种完全根据行为结果即所获得的功利来评价人类行为善恶的道德观。中国民间流行的一句谚语可以非常生动地描述这种道德观的基本精神,即:“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权利至上道德观认为,能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的行为才是善的。基本权利就是人权,只要是人就应当平等地享有人的基本权利(如生存权、言论自由权、受教育权、医疗保障权、工作权等)。这些权利不是某个权威赐予的而是人与生俱有的。政府法律和各级管理者应当尊重和保护人权。

公平公正道德观认为,管理者不能因种族、性别、个性、个人爱好、国籍、户籍等因素对部分员工歧视,而那些按照同工同酬的原则和公平公正的标准向员工支付薪酬的行为是善的。

社会契约道德观认为,只要按照企业所在地区政府和员工都能接受的社会契约所进行的管理行为就是善的。这种道德观实质上是功利主义道德观的变种。既不符合权利至上的道德观,更不符合公平公正道德观的基本原则,但却能大幅度降低企业人力资源的成本,增加企业的利润。

推己及人道德观认为,追求“无怨”的“和为贵”才是善的,强调“合作”、“和谐”、“双赢”的结果。

2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答: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以下七个特征:

(1)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手段,而且更把其视作组织的一项责任。在遵守道德规范会带来利益或不遵守道德规范会带来损失的情况下,组织当然会选择遵守道德规范;但在遵守规范会带来损失或不遵守规范会带来利益的情况下,组织仍然会选择遵守道德规范,这即为责任。在企业管理中,承担责任有时意味着要额外付出成本。

(2)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应从社会整体角度看问题。有时,为了社会整体的利益,甚至不惜在短期内牺牲组织自身的利益。

(3)合乎道德的管理尊重所有者以外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组织与利益相关者是相互依存的。

(4)合乎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作手段,更把人看作目的。组织行为的目的是为了人。

(5)合乎道德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能让组织取得卓越的成就。法律是所有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行为规范。一个组织如果奉行“只要守法就行了”的原则,就不可能去积极从事那些“应该的”、“鼓励的”行为,实际上也就等于放弃了对卓越的追求。仅仅遵守法律不大可能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不大可能赢得顾客、供应者、公众的信赖、支持。因而,也就不大可能取得非凡的成就。

(6)合乎道德的管理具有自律的特征。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能唤醒人们的良知和羞耻感、内疚感,从而对其行为进行自我调节。

(7)合乎道德的管理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组织的价值观不是个人价值观的简单汇总,而是组织所推崇的并为全体(或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组织的价值观有时可以替代法律来对组织内的某种行为作“对错”、“应该不应该”的判断。追求道德的管理者通常为组织确立起较为崇高的价值观,以此来引导组织及其成员的一切行为。这种价值观一般能够激发起成员去做出不平凡的贡献,从而给组织带来生机和活力。

3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包括:

(1)道德发展阶段: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为两个阶段。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道德发展阶段,如表4-1所示。

表4-1

道德发展阶段的研究表明:a.人们依次通过六个阶段,而不能跨越;b.道德发展可能中断,可能停留在任何一个发展水平上;c.多数成年人的道德发展处在第4阶段以上。

(2)个人特性:管理者的个人特性对组织的管理道德有着直接的影响。个人特性主要是指管理者的个人价值观(包括道德观)、自信心和自控力。

(3)组织结构:组织内部机构和职责分工有没有必要的权力制衡、监察、检查、审计机制,有没有外部群众和舆论监督;组织内部有无明确的规章制度;上级管理行为的示范作用;绩效评估考核体系会起到指挥棒的作用。

(4)组织文化:有无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诚信做事、包容失败的组织文化将必然减少不道德的管理行为。没有诚信、包容的组织文化必将助长不道德管理行为的滋生与扩散。

(5)问题强度:道德问题强度会直接影响管理者的决策。问题强度是指该问题如果采取不道德的处理行为可能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4管理者可以采取哪些办法来改善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

答: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办法来改善组织成员的道德行为:

(1)挑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人在道德发展阶段、个人价值取向和个性上差异的存在,使管理者有可能通过严格的挑选过程(挑选过程通常包括审查申请材料、组织笔试和面试以及试用等阶段)而将低道德素质的求职者淘汰掉。其中重要的一环是加强对试用者的观察和了解。

(2)建立道德守则和决策规则:道德守则是表明组织的基本价值观和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正式文件。道德守则既要相当具体以便让员工明白以什么样的精神来从事工作、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规定内容要比较宽松以便让员工有判断的自由。

(3)在道德方面领导员工:高层管理人员在言行方面是员工的表率;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奖惩机制来影响员工的道德行为。

(4)设定工作目标:员工应该有明确和现实的目标。如果目标对员工的要求不切实际,即使目标是明确的,也会产生道德问题。

(5)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越来越多的组织意识到对员工进行适当的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它们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如开设研修班、组织专题讨论会等)来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

(6)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价:在对管理者的评价中,不仅要考察其决策带来的经济成果,还要考察其决策带来的道德后果。

(7)进行独立的社会审计:根据组织的道德守则来对决策和管理行为进行评价的独立审计,是发现不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审计可以是例行的,如同财务审计;也可以是随机的,并不事先通知。

(8)提供正式的保护机制:正式的保护机制可以使那些面临道德困境的员工在不用担心受到斥责或报复的情况下自主行事。

5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十分丰富和广泛,除法律规定的企业行为规范以外,所有可能影响社会福利的企业行为都应纳入企业社会责任之内。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办好企业,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努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创新,向社会提供更好、更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使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更美好。

(2)企业一切经营管理行为应符合道德规范。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产品设计、制造、质量保证、广告用语、营销手段、售后服务及公关工作等。

(3)社区福利投资。对企业所在社区或其他特定社区的建设进行福利投资,包括医院、学校、幼儿园、老人院、住宅、公共娱乐设施、商业中心、图书馆等有关社区人民福利的一切设施的投资,均不应以赚取商业利益为目的,因为社区为本企业的发展已经作出了太多牺牲和贡献。

(4)社会慈善事业。对社会教育,医疗公共卫生、疾病防治、福利设施及对由于特殊的天灾人祸所引起的一切需要帮助的人,企业应根据自身优势适当定位,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尤其对那些突发性社会灾难事件,例如,地震、海啸、飓风与恐怖袭击等造成的巨大灾难,企业应给予特别的关注,并争取在第一时间作出快速而适当的反应。

(5)自觉保护自然环境,主动节约能源和其他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尽可能减少企业活动对生态的破坏。积极参与节能产品的研究开发,参与地球荒漠化和地球变暖所引发的各种灾害的研究和治理。

此外,企业主管应十分敏感地关注消费者和社会舆论对本企业产品或行为的反应和法律可能变更的趋势,并迅速做出必要的、合理的响应。任何过度的澄清、辩解、否认或抗拒都可能进一步扩大事态,使企业遭受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引发一场危机。如果处理得当,企业所尽的社会责任,不仅赢得社会公众的尊敬,更重要的是由此所激发起员工的道德力量将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