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11463字
- 2020-11-19 01:16:46
第3章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1 复习笔记
一、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论及研究原则
1.辩证唯物主义与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要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首先应摆脱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的思想影响,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本学科的方法论基础。
(1)教育心理学以教育系统中学生的学习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学生的学习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解决由不知到知、不会到会、不遵从到遵从这样一系列心理变化问题。教育心理学首先是一门心理学科,首先其研究应有科学的心理观。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能动反映论观点揭示了主观与客观、心理与客观现实及活动等的辩证关系,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学习的心理规律提供了门径。遵循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观点,就易于认识各种学习的本质及其规律。
(2)教育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与教育科学中的一门二级学科,只有依据唯物辩证法所确立的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解决本学科的独立性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有关教育心理学对象问题的心理教育学观点认为,教育心理学仅仅是心理学知识在教育上的应用。这种观点就方法论来说,仅仅看到教育心理学问题与其他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它们的区别。这违背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3)在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有关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造、借鉴与发现等一系列问题向来是争论不休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离开了唯物辩证法就难以妥善解决。
历史的经验表明,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要想获得成功,首先应遵循辩证唯物主义所倡导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认识路线。
2.科学系统论与教育心理学
(1)系统论与教育心理学
科学的系统论的首要和根本观点是事物的系统观点,即认为世上万事万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的系统。从科学的系统论出发,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教育系统的本性由社会系统的整体特性决定,是一个造就人才的经验传递系统。而学生作为教育系统中的构成要素,其学习必然受制于整个教育系统的制约,是一种接受学习。在进行教育心理学研究时,应该从教育系统的整体出发,来探讨学生的学习规律及其应用。
(2)信息论与教育心理学
信息论主要探讨各种系统中信息是怎样获取、传递、变换、储存和使用,以实现有目的的运动的。信息论的基本思想是把各种系统的有目的的运动抽象为一个信息变换的过程,用信息这一中心概念来分析和处理问题。人类的认识过程实际上也包含着一系列的信息输入与输出的过程,也具有信息变换的一般特性,因此,这为模拟人的认识过程提供了可能。这样,就可以利用电脑来模拟人类的学习与认识过程,从而进一步揭示人类学习的内在机制。信息论还有助于深化对学生学习的本质的认识。经验或信息的传递过程,要经过一系列的变质、变形的处理,并通过学生的主动的心理加工活动才能实现。即学生的接受学习不是被动的,也不同于物的接受。信息论为正确地理解学生的接受学习的特征提供了有利的论证。
(3)控制论与教育心理学
控制论的基本观点是把事物的运动过程看作一个有目的的自动控制系统。学生及其心理是一个开放系统,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自动控制系统。学习者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等活动,并利用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来完成心理的定向调节作用,并以外显的反应作用于环境。而反应是否适当,是否与个体的需要、目的相符合,这就有赖于信息反馈。
3.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的含义
客观性原则要求从心理的反映论观点出发,从学生的客观实际出发,来揭示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
②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的客观性表现
a.从其来源方面,学生的心理活动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中产生的,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来源于客观现实;
b.从其发展过程方面,学生的心理又是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客观性;
c.从其结果方面,学生所形成的心理又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于实际中,作用于客观现实。
为此,对学生的学习规律的研究必须遵循客观原则,以揭示客观规律。
③具体做法
在遵循客观性原则时,我们应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避免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倾向,既不排斥依据客观现象作出科学的猜测、假设,又不片面、机械、孤立地理解客观现实。具体应体现在具有客观的态度、选择客观的研究方法、确定客观的标志,并进行客观的检验。
a.客观的态度,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表现都要作出如实的分析。不可主观武断地臆想或弄虚作假;
b.客观的研究方法是保证获取真实、客观资料与数据的关键环节。通过科学的研究设计与统计处理手段,可以准确地反映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揭示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c.客观的标志,即学生的心理活动的各种外部表现,如行为、活动、言语、各种作品等。通过观察和测量,研究者可以获取各种客观的指标;
d.为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与真实性,还应对有关的研究结果进行科学、客观的检验。
(2)系统性原则
①系统性原则的含义
系统性原则是科学的系统理论的具体体现。系统性原则要求将学生的心理看成是由机能上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的整体,应该从心理系统与环境、心理系统内部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制约关系来认识各种心理现象的性质及规律。
②具体做法
a.从整体出发,坚持整体分析,从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联系来考虑;
b.从动态联系出发,从外因、内因以及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中来探讨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规律,揭示各种变量之间因果制约关系。
(3)实践性原则
①实践性原则的含义
实践性原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应从教育实践的需要出发,研究的课题应来源于实践,研究过程要紧密结合于实践,研究成果要接受实践经验、服务于实践。
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a.理论对实践的依赖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实践的需要是推动教育心理学研究和理论产生的直接动力;
第二,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第三,教育实践的水平、状况也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理论及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b.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教育心理学的科学理论和研究全面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长远的指导作用。此外,通过合乎逻辑的推论,还可以产生新的科学假设和理论,体现了理论的独立性。
(4)综合创造原则
①综合创造原则的含义
创新是衡量、评价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标准之一。研究课题的选择是否有新意、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是否有创新、研究是否产生了新的有价值的结果与观点、能否发现前人所未能发现的、创立前人所未能创立的,这都是衡量教育心理学研究是否有创新性的标准。
②具体做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要有所创新,是在全面掌握、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者必须清楚地知道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尚未解决,要正确地对待前人与今人、自己与他人研究的关系,要取众家之长,批判性地继承、吸收和借鉴前人与他人的研究成果,正确地区分是非正误,在此基础上加以综合和创新。
二、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
1.调查法
调查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了解,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调查既可以是直接的,如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测量、访谈等,也可以是间接的,如作品分析、经验总结等。调查既可以是全面的普查,也可以是根据要求进行抽样调查或个案调查。
(1)观察法
①观察法的含义与特点
a.观察法的含义
观察法是应用感官或借助于科学的观察仪器,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被试的言行表现进行考察,从而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一种基本方法。
b.观察法的特点
第一,可获取当前所发生的行为和其他现象的有关信息,这不仅可以使观察者把握全面现象,而且还可以注意到当时的特殊的气氛与情境;
第二,可获取不能直接报告或不便报告的对象的有关信息;
第三,可获取真实而自然的有关信息,但不易从所观察到的资料中得到某种因果关系的推断;
第四,一般不要求观察对象的合作,但对观察者的要求较高。
②有效使用观察法应注意的问题
a.做好观察的前期准备工作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应用的观察法有明确的观察目的,有相应的观察计划,有确定的观察对象,有准备充分的观察工具。如果没有事先的充分准备,则可能劳而无获。
b.做好观察记录
完整而准确的记录有助于事后的整理、分析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观察记录有多种形式,如详细记录有关的各种事实的描述性记录方式、按照等级评定量表或行为类型编码系统来记录的数据记录形式、借助于视听设备进行观察记录的工具记录形式等等。但是记录都应完整、客观、准确、有序。
c.消除观察者误差
第一,观察者误差
观察者误差是指观察过程中,由于观察者的作用,使观察和记录的客观性与可靠性受到影响,造成的不同程度的观察误差。
第二,防止和控制误差的出现
应减少观察者对观察对象的作用,防止观察者的某些反应偏向。
(2)访谈法
①访谈法的含义与特点
a.访谈法的含义
访谈法是指通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交谈来搜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应用访谈法,可以获取非常丰富、完整和深层次的信息,对于个案研究非常有用。
b.访谈法的特点
第一,灵活而易于控制。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目的随时调整、追加或重新解释有关问题,对重要的问题可以适时强调并导向深入。它使访谈对象既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坦率直言,又可以在适当控制下而不偏离主题。但对于访谈结果的处理与分析比较复杂,难以量化。
第二,适用范围广。可以对各种类型的个体访谈多种不同的问题,但访谈需花费时间与精力,这就导致访谈对象的数量受到限制,使用该方法的代价较高。
第三,访谈的效果取决于双方的合作。由于访谈是谈话人之间的一种社会交往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性与行为等相互影响,导致研究工作的复杂性,也对访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②有效使用访谈法应注意的问题
a.做好访谈的前期准备工作
在正式访谈之前,应明确访谈的目的,并根据此目的来选取访谈对象,拟定访谈程序。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应该配备摄像、录音、纸张文具等工具,以期搜集到全面、关键的资料,并为将来的整理、核实提供准备。
b.把握访谈的方向与主题
第一,访谈时应紧扣主题,尽量避免题外话;
第二,所提问题应尽量明确而具体,遣词用字应使访谈对象易于理解;
第三,随时观察访谈对象的情绪变化及其出现的新问题,既不能使访谈受其情绪变化所左右而跑题或中断,同时又要捕捉与调查目的密切相关的新信息,并将其纳入访谈内容之列。
c.掌握访谈技巧
访谈的整个过程都应讲究技巧。若是第一次与访谈对象交谈,首先应作自我介绍,并利用对方感兴趣的事情作为话题而引入。交谈过程中应设法营造一种愉快而友善的气氛,并始终围绕着访谈主题进行。应注意访谈问题的组织与编排,尽量使各个问题过渡自然,并能激发访谈对象的兴趣与动机。对访谈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也应讲求技巧,以免因记录而中断、扰乱谈话主题,或引起访谈对象的不满与戒心。
d.减少访谈者误差
访谈者的误差有:
第一,访谈者个人的主观感受、态度、表情、语调、服饰等;
第二,访谈过程中的错记、漏记、不适当的提问等都将影响访谈的真实性。
为克服这些偏差,访谈者应进行必要的访谈训练,并在正式访谈之前做好充分的访谈准备。还可以利用辅助的记录工具与访谈量表,以保证其客观性。
(3)问卷法
①问卷法的含义与特点
a.问卷法的含义
问卷法是指将严格设计的系统问题或表格以书面形式发给(或寄给)研究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搜集资料和数据的一种方法。
b.问卷法的特点
第一,不受人数限制,样本可大可小。取样范围厂泛,有利于搜集丰富、充分的材料。但有时因各种原因使问卷回收率较低,达不到预期效果。
第二,适用范围较广泛。问卷调查所涉及的内容几乎不受限制,但有时难以辨别、证实答卷内容的可靠性,从而影响所得资料的真实性与结论的科学性。
第三,资料易于整理和统计分析。大部分的问卷调查是可以按照标准化的方式回答的,对这些资料便于作数量化处理。
第四,对问卷的编制有较高的要求。编制一份良好的问卷的难度较大,在问题的数量与顺序、问题的措词、问题种类与复杂性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要求。
②有效使用问卷法应注意的问题
a.依据研究目的来构建问卷框架
根据有关理论和研究的目的与假设,确定研究的内容与范围,主要包括确定问卷的形式(开放式、封闭式或综合式)、调查对象的选择与取样、问卷内容与范围的界定、所欲采取的统计分析和解释的方法等。问卷框架构建不合理,直接影响其结果的可靠性。
b.编制合适的问题
问题是问卷的主干结构,要调查研究的内容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来体现的,因此,问题编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研究的成效。编制问卷时应该注意的问题有:
第一,问题的措词应简洁明确,易于理解,避免使用诱导性或情绪化的字句;
第二,问题的数量和回答时间应适中;
第三,问题呈现的顺序应依据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原则;
第四,必要时,还应编制一些测谎题和校正题,以保证其科学性。
c.对问卷进行试测与修订
在正式施测问卷之前,应先进行小范围的试测或预测。通过试测,可以检查问卷所存在的缺陷,修改那些含糊、容易引起混乱的问题。应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考察其效度与信度。根据试测的结果,再次修订问卷,以保留、删除或补充某些题目。
(4)测量法
①测量法的含义与特点
a.测量法的含义
测量法是指应用某种测验来研究心理活动规律与特性的一种方法,即按照一定的规则与程序,对心理现象进行数量化测定。
b.测量法的特点
测量法具有适用范围广、所得资料较客观真实且易于整理和分析、施测简便等特点。但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测验作为研究的工具。通过考察个体在测验题目上的得分来评定、推断其心理过程或心理特质;
第二,测量的结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并经常以类别、等级和顺序关系加以表示。好的测验能够测量出表现于一个人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的心理特质。当然,由于心理特质也会随条件的变化而发展、变化,所以测量所得结果的稳定性也是相对的;
第三,对测验的编制、选用具有较高的要求。要想测量出学生的真实心理状况,测验本身应该可靠、准确、具有实用性。同时,对于某些测验,还应该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施测、记分和解释等。
②有效使用测量法应注意的问题
a.确立对待测量的正确态度
使用测量方法是必要的、有效的,但又必须加以适度的控制,以保证测验的编制、实施、解释等诸环节的科学性,避免因误用、滥用测验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b.编制符合要求的测验
测验的编制是一项严肃的、要求较高的任务,测验编制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测量的效果。测验编制者不仅要对心理与教育领域的有关问题有较深的造诣,而且还要通晓测验的基本原理和编制技术。
c.保证测验的严格施测与客观评估
测验应该由具有一定资格的专业人员按严格的规范来实施测验,并对测验的结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分、解释和诊断。对于某些心理测验而言,还要求测验的使用者恪守职业道德。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从某种理论或假设出发,有计划地控制某些条件,以促使某种或某些现象的产生,从而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实验既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可以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既可以对动物进行实验,也可以对人进行实验。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法主要有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两种。
(1)实验室实验
①实验室实验的含义与特点
a.实验室实验的含义
实验室实验是指在特别创设的条件下(通常指实验室)进行的实验。这些研究常要利用专门的仪器和设备。
b.实验室实验的特点
第一,对实验情境和实验条件进行严格控制,通过对实验场景、实验刺激(自变量)、被试选取及反应等多种因素的人为的主动控制,可以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探讨在其他条件下无法研究的种种现象,揭示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第二,实验结果的记录、统计比较精确、客观。借助于实验仪器和统计学技术来准确测定、记录和处理资料,使结论的科学性与精确性有所增强。
②有效进行实验室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a.科学、合理地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是在实验之前对如何操纵自变量、控制无关变量以及如何检测因变量的一种扼要的计划,它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研究者应该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来确定、选择自变量与因变量,识别无关变量,并确定具体的实验设计类型。
b.控制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虽然与实验目的无关,但若不加以控制,将影响实验结果。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有许多种,一般是通过合理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处理(如协方差统计分析)来实现的。
c.选择和利用恰当的实验仪器
实验室实验要利用特定的仪器来帮助呈现刺激、控制环境、测量或记录实验过程、处理实验结果等。但在选择和使用仪器时,应该使其性能符合研究的目的与要求。
(2)自然实验
①自然实验的含义与特点
a.自然实验的含义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实验、实地实验,是指在实际情境下进行的实验。
b.自然实验的特点
第一,与实际联系密切,易反映真实情况。在实际情形中进行研究,既进行了适度的控制,又不失其真实情境的特性,因此可以获得较为真实、可靠的资料,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实用性。但自然实验一般花费较高,所需的研究技能也较复杂。
第二,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较多。由于是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进行的研究,被试的取样与分配、实验处理等都不是随机的,而是以符合实际条件的方式来操作的,有许多变量参与到实验中,影响着实验结果。这就需要应用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时间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多次检验,以确定其结果是否一致。
②有效进行自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a.详细制定实验计划
依据研究的目的确定要考察和控制的变量、所选用的实验设计方案。同时也应确定所选被试的类型与数量、实验规模与时间、实验结果的统计与分析方法等等。最好是将实验的各项步骤编成进度表,以便严格控制执行。
b.尽量控制无关变量与误差
第一,在实验之前充分考虑,采取预防措施。一般通过实验设计,来尽可能地将实验控制在基本合理的范围内,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真实、有效性。
第二,实验过程中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以将误差减至最小。
三、教育心理学问题的研究程序
1.确定研究课题
(1)定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课题的意义
确定的课题必须着眼于教育实践和科学理论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使之既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又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体现该课题的研究具有必要性。
②课题的可行性
确定课题时应考虑到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种主客观条件是否满足,即课题的可行性。研究者的能力、原有的研究基础、可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研究设备与资料、研究场所与对象等等条件应该与课题的要求相适应。
③课题的新颖性和先进性
确定的课题应该具有新颖性和先进性,所预期的结果应该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和突破性。除研究内容的创新外,还包括研究设计、研究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创新。
(2)确定研究课题的方法
①从实践领域中选择课题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决教育实践问题,因此,关注、捕捉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可发现、选择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②从理论领域中选择课题
根据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来选择课题,或者通过对现有理论观点的质疑而提出研究课题,也可为证实某种理论观点而确立相应的课题。
③从交叉或相邻学科中选择课题
由于各学科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的,选择交叉性的课题或从邻近学科中借用、引进研究方法与手段等,都有可能确立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并产生突破性的进展。
④从有关文献中选择课题
通过查阅和评价有关文献来确定研究课题,这是经常采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发现有价值但尚未进行研究的空白点、研究结果中的矛盾之处、研究方法中存在的问题等等,从而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
⑤其他方法
在原有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扩展,或者通过与专家交谈来定题等。
2.查阅文献
(1)常用的文献资源
①索引与文摘工具
a.常用的中文索引与文摘工具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索引》,《中文报刊教育论文索引》,《国内外教育文摘》。
b.常用的英文索引与文摘工具
由美国的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出版的《教育期刊索引(CUE)》和《教育资源(RI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教育文摘》(The Education Digest),《心理学摘要》(Psychological Abstracts)等。
②常用的工具书
a.常用的中文工具书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学卷与心理学卷,《教育大辞典》,《心理学大词典》,《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b.常用的英文工具书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The 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 0f Education)》,《心理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③教育与心理研究成果与动态的刊物
国内的《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教育研究与实验》、《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学动态》等;国外的《教育心理学杂志》(Journal 0f Educational Psychology)、《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教育心理学家》(Educational Psychologist)、《教学科学》(Instructional Science)等。
(2)查阅文献的方法
查阅文献并无固定方法,但为了提高效率,需了解、掌握一些原则和技巧。具体要求包括:
①应尽量查阅第一手资料,以保证可靠和准确;
②注意搜集观点不同或结论相互矛盾的文献,以寻求新的突破;
③对学术性强、影响大、质量高的书籍与刊物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因为其代表性较显著,可利用的价值较大。
除查阅与课题直接相关的领域的文献外,还应有针对性地搜集跨学科、跨领域的有关资料,以开阔思路,借鉴新方法等。
3.提出假设
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并充分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就该课题提出一种带有推测和假定意义的较为具体的理论解释或设想。这种设想说明、陈述了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程度。
(1)提出假设的意义
①假设有助于将经验事实与科学理论联系起来。研究者可以通过实践或实验不断的补充、修改和完善最初的设想,从而逐步建立科学的理论。
②假设可以使研究目的更为具体、研究方向更为明确、研究范围更为限定。由于同一课题往往可以提出多种假设,通过提出假设,可以使研究的目标更为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与研究方法的选择等更容易具体化,更易于实施。
(2)提出假设的方法
①演绎法
演绎法是从一般到个别,即从某一理论或一般性陈述出发来考察对某一特殊情况的适用性。它是从理论和一般假设开始,形成更具体、更特定的假设。
②归纳法
归纳法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许多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研究者需要先对特定的现象或事件进行观察分析,或者通过查阅有关文献,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一个更一般性的假设。它是从具体的、特定的事例开始,形成更一般性的假设。
4.设计与实施研究方案
(1)确定研究的类型与方法
研究者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具体的条件来确定研究类型,如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个案研究与成组研究。因为每一种研究类型和研究方法都有其各自的长处与局限性,应综合考虑。
(2)确定研究变量
根据所提出的研究假设,详细列举出研究中涉及到的所有的变量,对自变量、因变量或无关变量等加以一一识别和标志。要求研究者对各种变量有明确的认识,并能根据研究目的来确定、控制或取舍各种研究变量。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可能要涉及到许多变量,通常应对这些变量及其有关的概念、术语等进行具体化,即给予操作性的定义。使用操作性定义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究结果具有客观性与可比性,有助于不同研究者之间的沟通,减少对研究结果的不一致的理解,同时也便于按照相同的程序和测量方法来重复该研究。
(3)选取研究对象
研究的对象取决于研究的性质与目的及其研究结果的推论范围。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常需要对总体进行取样,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来对总体作出推断。取样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分为随机和非随机两大类。随机抽样是指在规定的总体中,不加以人为的干涉,依照均等的原则来选取,即总体中的每一个体被选取的可能性是相等的;非随机抽样是指从总体中选择具有某方面代表性的个体或根据一定的主观判断来选择个体。
(4)制定具体的研究程序
具体的研究程序应考虑:怎样呈现指导语、如何布置研究环境、如何安排整个研究的各部分的先后顺序、如何呈现研究材料等等。其核心就是怎样采取措施对各种变量进行操纵与控制。对不同的变量所采取的方式是不同的,对自变量可通过操纵或选择来加以控制;对因变量则可以通过精确、有效的测量来控制;对于无关变量可以应用消除、平衡、随机化、统计等方法来加以克服、控制。对各种变量的操纵和控制都是通过各种不同的实验设计来体现的。通常有真实验设计与准实验设计两种。前者通常用于实验条件控制得比较严格的研究中,后者常用于不易操纵自变量、或者不易对被试进行随机或等组分配的研究中。
(5)实施研究方案
具体地实施研究方案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确定的研究程序进行,对于各种无关变量如研究环境的布置(声音、光线、空间大小等)不当、各种意外事件(仪器故障、被试中途退出等)的出现应尽量消除或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克服。另外,在使用具体的研究方法时,还应注意其使用的最佳条件,以保证研究的顺利进行。
5.整理与分析研究结果
(1)整理研究结果
①初步整理
对原始的材料进行初步整理是为以后的系统而科学的资料分析、处理做好准备。整理材料时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a.对材料进行检查核对,确定是否完整、准确;
b.对材料进行必要的筛选,去除虚假、错误的材料。
对材料进行初步整理时应该注意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对于缺失或遗漏的材料要查明原因,并视具体情况而加以补齐。
②编码、归类、系统化
对材料进行初步的编码、归类,使之系统化是整理材料的一个重要环节。编码是指将原始材料进行归类、编组,并以某种代码系统加以标志。编码的框架与代码系统既可以在设计研究方案时确定,即前编码,也可以在研究完成之后进行,即后编码。当研究者对研究结果不能够很好地预期时,多采用后编码。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编码,其目的都是为了进一步地统计、分析和解释研究结果进行必要的准备。
(2)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解释
①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对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从而揭示数据的特征,并进行合乎规律的推论。进行定量分析时,选择恰当的统计分析方法是关键。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统计方法主要有描述统计与推论统计。前者主要利用平均数、中数、众数、标准差、相关系数等指标来表示所研究的对象的特征。后者主要利用参数估计、假设经验和复杂的多元统计分析等手段,从样本来推测总体的性质或比较总体间的差异情况。
②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指应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类、演绎、抽象等各种逻辑分析方法,对研究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思维加工,以揭示其中所蕴涵的规律。用于定性分析的资料通常是描述性资料,如文字、图片等。定性分析侧重于对研究资料的意义的挖掘,重视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并经常采用自下而上的归纳分析的手段。定性分析的基本思路是对变量及其关系进行分析。
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一般综合应用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以真正地揭示研究对象的内在本质。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研究结果作出解释,以表明研究结果的意义。
6.撰写总结报告
一份有效、科学的研究报告,既是对所进行的研究的概括总结,也是研究成果的展示,同时还有助于交流和进一步的完善。研究报告的基本格式包括:
(1)标题
标题是对研究内容的高度概括,它应该准确、简洁而新颖,能够展示研究的主要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列主标题与副标题。标题部分也包括作者(研究者)的姓名及其工作单位。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即内容提要,是对研究内容与结果的完整而简明的总结,一般不超过300字。摘要应将研究的假设、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结果与结论及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应用等方面的问题加以准确而概括的说明。摘要之后还应提供关键词,关键词即最能代表研究主题的词或短语,一般要求有3~5个。
(3)前言
前言即引言、问题提出。不同的研究总结报告,前言撰写的方式略有不同。前言一般要包括三方面:
①文献综述,主要是对已有的研究的状况进行回顾与分析;
②提出研究的问题及其假设,要明确地提出本研究的目的、要解决的问题及其研究的假设;
③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4)研究方法
主要论述研究工作进行的情况,即如何选取被试、使用何种实验设备与仪器、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具体的研究步骤等。
(5)结果与讨论
对研究所得到的数据与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解释。这一部分是研究报告的核心与主体。结果与讨论有时也可以分成两部分分别进行。
(6)结论
结论是研究报告正文的最后一部分,是对研究结果的浓缩与提炼,不是对结果的简单重复。
(7)参考文献与附录
应将研究过程中所直接或间接引用的他人和自己的有关资料附在研究报告后面,参考文献应写明编著者、著作或论文题目及其出处、发表或出版年代、版次、引用的页码等。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自编量表、测验题、原始的数据与资料等可以列于附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