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课后习题详解

1.请简要谈谈学习理论与人性观的关系。

答:(1)关于学习理论

学习是影响和决定人类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人们很早就开始研究学习问题,并提出了各种学习理论:理念回忆说、官能训练说、自然展开说和统觉团形成说。但是,早期的学习观点长期附属于哲学,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因此这些理论往往具有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还缺乏足够的科学实验依据。人们对学习的看法常常与其对人性的理解直接相关。

(2)关于人性观

人性观通常包括人性的善恶和人性的获得两个方面。

在人性的善恶问题上,有人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善良的;有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坏的、邪恶的;也有人主张中性论,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

在人性的获得问题上,有人主张内发论(理性主义者),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个体对环境事物认识后的主动选择;有人主张外烁论(经验主义者),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个体受环境条件支配而被动形成的;也有人主张互动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有性善内发论、性恶内发论、中性内发论、中性外烁论、中性互动论等几种典型的人性观。

(3)二者的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这五种典型的人性观分别与学习心理学历史上的自然展开说和人本学习论、官能训练说、理念回忆说和认知学习论、统觉形成说和联结学习论、联结一认知学习论和建构学习论相对应。可以发现人们对学习的看法常常与其对人性的理解直接相关,人性观是学习理论的基石。

2.学习的理念回忆说、官能训练说和自然展开说之间有何异同?

答:学习的理念回忆说、官能训练说和自然展开说是早期的学习理论,三者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有其差异:

(1)相同之处

这三个学习理论都是早期的主张内发论的学习理论,其理论基础都与人性观有关,人性观是学习理论的基石。

a.学习的理念回忆说提倡中性内发论,认为人的本性既不善也不恶,人的行为是个体对环境事物认识后的主动选择;

b.官能训练说提倡性恶内发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坏的、邪恶的,尤其强调对意志官能的发展和训练;

c.学习的自然展开说提倡性善内发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好的、善良的,通过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可以使个体更好的回忆起理念。

对学习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哲学思想。这三种学习观点长期附属于哲学,具有浓厚的哲学思辨色彩,但是均缺乏自身的独立性,没有足够的科学实验依据。

(2)不同之处

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基础不同

a.学习的理念回忆说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

b.官能心理学是由沃尔夫在莱布尼茨的心灵单子论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

c.自然展开说是法国哲学家卢梭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

对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同

a.学习的理念回忆说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理念回忆的过程。

b.学习的官能训练说是在理念回忆说的基础上,随着官能心理学的发展而形成的,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加强和训练各种心灵官能。

c.自然展开说认为学习不是经验的获得,而是潜能的展开。学习的过程是人固有的自然本性显露的过程,而不是从外界获得经验的过程。

以不同的人性论为基础

学习的理念回忆说以性善内发论为基础,官能训练说以性恶内发论为基础,而自然展开说则以中性内发论为基础。

3.学习的统觉团形成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来学习理论的发展有何影响?

答:(1)学习的统觉形成说是赫尔巴特在洛克的“心灵白板”论的基础上,在裴斯塔洛齐的“教育心理学化”思想的直接影响下系统提出的。其主要内容是:

依据统觉学说,教学上应把新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统觉过程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才能进入学生的意识领域,从而为学生所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观念越多样,观念体系越广泛,新旧知识的结合就越紧密,知识就掌握得越好。

学习和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统觉过程,就是一个统觉团的形成过程。这一过程具体包括四个阶段:

a.明了阶段,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观念,为新旧观念结合作准备;

b.联合阶段,通过统觉的作用把观念综合起来,使个别的观念形成一般的观念团;

c.系统阶段,经过联合的阶段后,观念团之间还必须在更大的范围内联合,使之系统化;

d.方法阶段,主要任务是学生应通过实际的练习,把系统化的观念与知识应用到“个别情况”中去,以检验是否正确理解了所学知识,能否在各种关系中识别所学知识,以及能否应用所学知识。学生还应根据实际条件,把所学知识重新加以组合,才能真正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才能使知识变得更加熟练和牢固。

(2)学习的统觉团形成说对后来学习理论的发展的影响

在赫尔巴特的统觉团形成说的基础上,他的学生齐勒尔和赖因又发展为五阶段,即准备、提示、联想、概括和运用,为广大第一线教师提供了更为容易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教学模式。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又将其演变为五步法,即复习、引入、讲解、总结和练习。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不仅对德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对世界其他许多国家的教育也有较大的影响。20世纪初,它曾借道日本传入中国,对当时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