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学习理论基础是(  )。[2007年全国统考]

A.认知发现理论

B.认知接受理论

C.认知目的理论

D.认知建构理论

【答案】B

【解析】有意义接受理论,又称认知接受理论,它高度重视原有认知结构对新学习的影响,认为原有认知结构中是否具备可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是影响知识学习的首要变量。如果原有认知结构中缺乏可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则应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新的学习提供一个认知的组织框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理论和最近兴起的认知建构理论都不强调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运用。

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主张学生通过(  )来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真题]

A.发现法

B.试验法

C.探究法

D.试错法

【答案】A

【解析】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著的《教育过程》一书,体现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次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他认为“在提出一个学科的基本结构时,可以保留一些令人兴奋的部分,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它”。这样,学生通过发现法来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易理解、记忆,便于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发展。

3.格式塔派提出的学习的公式是(  )。

A.S——R

B.S——O——R

C.S——O——O——R

D.S——S

【答案】B

【解析】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刺激与反应或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是以意识因素为中介的,如果以公式来表示的话,它是一个三项式,即:S——O——R。行为主义的学习公式是S——R。

4.布鲁纳是(  )学习观的代表人物。

A.结构主义

B.建构主义

C.行为主义

D.要素主义

【答案】A

【解析】布鲁纳是结构主义学习观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师应该: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画出各组成要素的编码系统的图解;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

5.布鲁纳的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  )。

A.转化

B.获得

C.评价

D.同化

【答案】C

【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个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6.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表述是(  )。

A.接受学习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答案】D

【解析】奥苏伯尔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a.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b.发现学习是指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他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他认为一种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是如何进行的,即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7.布鲁纳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  )。

A.促进学习的迁移

B.促进智慧的发展

C.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

D.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答案】D

【解析】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观点中,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8.奥苏伯尔的(  )对反对布鲁纳不问学生实际的发现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

A.有意义学习

B.发现学习

C.接受学习

D.合作学习

【答案】C

【解析】奥苏伯尔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他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他的接受学习对反对布鲁纳不问学生实际的发现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

二、辨析题

接受学习不可能是有意义学习。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1)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有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和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a.实质性联系指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非字面的,是建立在具有逻辑关系基础上的联系,是一种内在的联系;

b.非人为的联系指这种联系不是任意的或人为强加的,是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的某种合理的或逻辑基础上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影响因素

一种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主要取决于学习材料的性质和学习是如何进行的,即有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客观条件(学习材料的性质)的影响,也受主观条件(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a.从客观条件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

b.从主观条件看,主要包括三点:

第一,学习者要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或倾向性;

第二,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有和新知识有关的、相应的适当观念,这是理解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产生相互作用或同化作用的重要基础;

第三,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即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

(2)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教师通过直接呈现或传授知识及其意义,学生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获得新知识。与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的观点相反,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表现为接受学习,是通过教师的传授来接受事物意义的过程,它也是一种有意义的接受,完全是有意义的学习。

(3)总结

接受学习只是从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程度、教师的作用来界定的,而有意义学习是从新旧知识是否有联系方面来界定的,二者并不冲突,接受学习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学习。

三、简答题

1.简述问题——发现教学法的主要优缺点。[中山大学2008年真题]

答:问题——发现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因为在社会生活中存在一系列涉及基本概念、原理和反映事物本质特点和规律的问题,若能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卓有成效地进行研究、分析,学生就能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获取知识和发展独立思维能力。

(1)问题——发现教学法的主要优点

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将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2)问题——发现教学法的主要缺点

利用过多,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自己独立探索,不容易掌握系统的知识,获取知识费时较多;

学生容易产生盲目性,失去主动性、积极性。

(3)问题——发现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一种形式,但并不是唯一的。应根据教材特点、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综合运用,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做到因材施教,不能“一刀切”。若自始至终沿用一种方法,势必会导致空洞、枯燥、乏味的教学中,造成恶性循环,是不足取的。

2.简述传递——接受教学和问题——发现教学各自的长处与局限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真题]

答:(1)传递——接受教学

传递——接受教学是指教师通过语言传授和示范操作使学接受、掌握系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它的长处与局限性是:

长处:

a.传递——接受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

b.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与技能;

c.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效;

d.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

局限性:

a.传递——接受教学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

b.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而易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

c.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

d.注意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理解与掌握;

e.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

(2)问题——发现教学

问题——发现教学是指在教师引导下,学生通过对问题的独立研究来发现、获取知识的教学,它的长处与局限性是:

长处:

a.问题——发现教学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b.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c.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d.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

局限性:

a.问题——发现教学因为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

c.若无高水平的教师的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

(3)可见,传递——接受教学和问题——发现教学各自存在优势与不足,因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情境,尽量地将两种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两者的优点,摒弃其不足,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3.简述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与条件。[2010年全国统考]

答:奥苏伯尔在教育心理学中主要的贡献是他关于有意义学习、认知同化与先行组织策略以及接受学习的理论。

(1)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2)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这种逻辑意义指的是材料本身与人类学习能力范围内的有关观念可以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内部条件:

a.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积极主动地把新知识与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b.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c.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新知识与他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4.简述奥苏贝尔关于学习的性质和学习的分类。[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真题]

答:奥苏伯尔根据两个维度进行分类,一个是按学习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另一个是按学习的性质,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1)根据学习方式可以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接受学习,即学习者把以现成的定论的形式呈现给自己的学习材料,与其已形成的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以实现对这种学习材料的掌握的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是在教师不加讲述的情况下,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获得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种学习方式。发现学习依靠学习者的独立发现。

(2)根据学习的性质可以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即不加理解、反复背诵的学习,亦即对学习材料只进行机械识记。

有意义学习

a.有意义学习过程的实质,是使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理论强调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的原有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

b.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学生要具有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把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关联起来的意向;

第二,学习材料对学习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并可以和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联系。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会导致机械学习。

5.简述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

答:布鲁纳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倡导结构主义教学改革运动,基本主张有: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布鲁纳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调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观点中,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他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掌握事物的结构,就是允许许多别的东西以它有意义地联系起来的方式去理解它。”当学生掌握和理解了一门学科的结构,他们就会把该学科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因此,布鲁纳把学科的基本结构放在设计课程和编写教材的中心地位,成为教学的中心。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布鲁纳提出了四条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布鲁纳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他的动机概念不包括强化,他强调的是内在动机而不是外在动机。他认为儿童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即好奇的内驱力(求知欲)、胜任的内驱力(成就感)和互惠的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以上这三种基本的内在动机都具有自我奖励的作用,其效应不是短暂的,而是长期的,教师如能促进和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这些内在的动机,推动学生有效地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

结构原则。为了使学习者容易理解教材的一般结构,教师必须采取最佳的知识结构进行传授。他认为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

a.动作表象,即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

b.图像表象,即借助表象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

c.符号表象,即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

为了促进学习,教师究竟选用哪一种呈现方式为好,则视学生的年龄、知识背景和学科性质而定。

序列原则,又称程序原则。布鲁纳认为,教学就是引导学习者通过一系列有条不紊地陈述问题或大量知识的结构,以提高学生知识的掌握、转化和迁移能力。

强化原则。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学习者必须获得反馈,知道学习结果如何,这种反馈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强化作用。

(3)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对教学的启示。

根据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观及其教学原则,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

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四、论述题

什么是先行组织者策略?试举例说明。[中山大学2008年真题]

答:(1)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含义

先行组织者策略的理论依据是美国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是指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现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提供先行组织者的目的在于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融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先行组织者可以是比较性的,也可以是讲解性的,但是在呈现作为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时,必须仔细解释这些概念结构或命题的基本特征。

先行组织者的功能

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目前的课题之前,在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和他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它们的桥梁。

a.为在它后面呈现的学习材料提供观念构架,使那些更加明细的和分化的材料得以稳固的结合和保持。

b.使学习者明确目前的课题与以前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某个类似概念的异同,可能这两个概念学习者都有听过,但是一直不能很好地将二者区分开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就应该有意识地了解学习者对将要学习的知识的认识和疑惑的地方,以便找到更好的方法把两个概念同时让学生弄明白。

(2)先行组织者策略举例

例如,奥苏伯尔曾研究过先行组织者对学习有关钢的性质的材料的影响。实验组学生在学习该材料之前,先学习了一个“先行组织者”,它强调了金属和合金的异同、各自的利弊和冶炼合金的理由。控制组学生在学习该材料之前,先学习一个有关炼铁和炼钢方法的历史说明材料以提高学习兴趣,但没有提供可作为理解钢的性质的观念框架的概念。结果两组学生在学习钢的性质的材料之后,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明显高于控制组。研究发现:

“组织者”不仅可以是先行的,也可以放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

不仅可以是陈述性的,也可以是比较性的,即比较新材料和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材料,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