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

1.在经济处于均衡水平时,改变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和税率,最终会导致政府预算盈余如何变化?变化为多少?

答:政府预算盈余为代表总税收)。当我们改变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和税率时,都会导致国民收入的变化,也会导致预算盈余的变化。

(1)当政府购买变化时,假设其他两个政策变量即不变,由于乘数作用,收入变化

,政府预算盈余的变化为:

,可见,政府预算盈余的变化与政府购买变化是反方向的(政府购买增加,预算盈余减少),且变化的数量小于(因为)。

(2)当政府转移支付变化时,其他两个政策变量不变,由于乘数作用,收入变化,政府预算盈余的变化为:

,可见,政府预算盈余的变化与政府转移支付的变化是反方向时,且变化的数量小于

(3)当税率变为时,其他政策变量不变,税率变化前后的政府预算盈余分别用下列方程表示:

则政府预算盈余的变化为:

将税率变化时国民收入变化量的公式代入式,可得:

可见,政府预算盈余的变化与税率的变化是同方向的(因为)。

2.试述生命周期理论的重要含义。

答:生命周期理论的重要含义主要有:

(1)经济增长是国家储蓄率的主要决定因素。当经济增长迅速时,人们会感到至少不必为未来储蓄,因为将来的收入会更好。这样储蓄率会骤然下降。相反,当收入和经济产出缓慢增加时,人们就不得不从收入中挤出钱来储蓄,那么储蓄率就会提高。

(2)当想要对消费者支出进行解释和预期时,财产应当被考虑在内。对任何人而言,财产的价值仅仅是未来会从财产中获得的预期回报。财产可以算作未来预期收益的一部分,将会既影响家庭的支出行为又影响家庭的储蓄行为。财产总额增加意味着人们有更多的财产且可以减少为退休而准备的储蓄。

(3)生命周期理论支持永久收入理论。该理论能解释为什么预期未来收入提高会刺激个人消费,而对未来收入较差的预期会减少消费。

(4)生命周期理论同样能解释为什么暂时的政策变化既不能影响支出也不能影响整个经济活动。例如,税收暂时的变化可能对当前的收入有很大的影响,但它对一生的收入却没有什么影响,所以,暂时的税收变化不太会影响消费者的支出。

(5)生命周期理论对宏观经济学分析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理论工具,因为它使经济学家们在试图解释家庭所作的消费决策时将财产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考虑在内,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经济学家们从生命周期理论开始理解总的消费和储蓄行为。

3.在生命周期假设中,消费对积累的储蓄比率一直到退休时都是下降的,(1)为什么?有关消费的什么假设导致了这个结果?(2)在退休以后,这个比率如何变化?

答:(1)根据生命周期假设,消费者每年消费,则退休前每年储蓄为。至年()时,积累的储蓄,则消费对积累的储蓄比率为

,显然,随着的增大,消费对积累的储蓄比率逐渐减小。这主要是由“消费者将其工作收入均匀地用于其一生的消费”即平稳消费这一假设导致的。

(2)在退休以后,消费者每年消费还是,而积累的储蓄为

,其中,则消费对积累的储蓄比率为,显然,随着的增大,消费对积累的储蓄比率也逐渐增大。

上述(1)、(2)中的积累的储蓄和消费的关系可用图13-3表示。在退休前,由于每年的工作收入大于消费,所以每年获得一个正的储蓄,如图13-3中左边的阴影部分所示。随着时间的增加,消费者积累的储蓄会增加,如图13-3中段所示。退休后,由于消费者失去固定的工作收入,但每年仍有消费,所以每年的储蓄为负,如图13-3中右边的阴影部分所示。随着时间的增加,消费者积累的储蓄会减少,如图13-3中的段所示。

图13-3  生命周期假说

4.凯恩斯的消费理论与古典学派的理论有什么区别?

答:古典学派的理论认为,利率上升会增加储蓄,抑制消费,因而消费与储蓄都和利率有关。而凯恩斯认为,消费与收入有关,是收入的函数,即,若以线型方式表示,可写成,其中,是边际消费倾向(),而平均消费倾向

5.一国国民收入变动时,净出口通常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答:一国国民收入变动时,净出口会发生和国民收入变动方向相反的变化,即收入增加时,净出口减少,收入减少时,净出口增加。

这是因为,净出口指出口减进口后的余额,而出口是由外国的购买力或者说需求决定的,本国难以左右,因而一般假定它为外生变量,但进口却会随本国收入提高而增加,因为本国收入提高后,人们对进口的消费品和投资品(如机械设备、仪器等)的需求会增加,从而使净出口余额减少。

6.消费支出波动比国内生产总值波动要平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从长期来看,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按相同的比率增长。但从短期或从经济周期的角度来看,消费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有波动,消费支出的波动幅度比国内生产总值要小。

这是由于国内生产总值中包含折旧、税收、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而直接决定消费的个人可支配收入则不包含这些;个人可支配收入包含诸如失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等政府转移支付,而国内生产总值中不包含这些。

由于税收和政府转移支付的存在,因而当经济衰退时(即国内生产总值减少时),税收减少,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增加,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减少量小于经济衰退程度(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减少量);反之,当经济高涨时(即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时),税收增加,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减少,使得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量小于经济高涨程度(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量)。税收和转移支付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波动幅度要小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幅度。而消费支出依赖于个人可支配收入,显然,消费支出波动幅度要比国内生产总值小,即消费支出波动比国内生产总值波动要平稳一些。

7.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什么是“节俭的悖论”?

答: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由此得出一个看来是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从而引起萧条,因而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从而使经济繁荣,因而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节俭的悖论”。

在这个悖论中包含了某些一般理论的因素,即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生产决定消费,但消费对生产也有反作用。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强调了消费的这种作用。从总体上看,生产对消费的制约作用是主要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消费对生产的刺激作用也可以成为主要的。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增加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的相对缩小是其基本矛盾的表现之一。总需求不足在经济中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重要的制约因素。

8.为什么西方宏观经济学家通常可假定产量是由总需求决定的?

答:宏观经济学之所以通常假定产量决定于总需求,可以从企业的行为上作出回答。在正常条件下,大多数企业总是在有某种超额生产能力的情况下运转。例如,美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的平均利用率约86%,一些机器闲置着作为备用品,另一些机器只在三班中开两班。同样,劳动力并不总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即使是充分就业时,西方社会也大约有5%~6%的劳动力处于自然失业状态。这样,一旦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增加,企业就有相当大余地通过增加对生产能力的利用来增加生产,企业可以把以前每年雇用的工人召回,或让一些工人加班加点,增加生产。同样,当需求下降时,企业也会作出同样的反应,减少生产。因此,把经济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看,可以把整个社会的产量看作是由总需求决定的。在短期内,总需求的波动会引起GDP的波动。

9.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能否反过来说,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也一定递减?

答:在消费函数中,边际消费倾向是,平均消费倾向是,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如果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平均消费倾向一定递减,但是平均消费倾向递减,边际消费倾向不一定递减.因为当收入增加时,边际消费倾向即使不变,平均消费倾向也会递减。

10.实现经济中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的机制是什么?

答:(1)实现总收入与总支出相等的是储蓄等于投资机制。在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假定一个经济社会只有家庭和企业两个行为主体。从要素主体获得的收入的使用角度看,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总收入。从经济的总支出角度看,一个经济的支出由家庭的消费支出和企业的投资支出构成,因此总支出

。由于投资是由储蓄转化而来的,储蓄也全部转化为投资,否则就会用于消费。因此有,从而经济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2)在三部门经济中,经济行为主体包括家庭、企业和政府。从收入使用角度看,在缴纳政府税收后,收入要么用于消费,要么用于储蓄。因此总收入。从支出角度看,家庭有消费支出,企业有投资支出,政府有政府购买支出,因此总支出。政府储蓄部分为,投资是由储蓄转化而来的,政府储蓄加上私人储蓄会全部转化为投资,因此有。这时有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3)在四部门经济中,储蓄包括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和国际部门储蓄,同样的道理,也与投资相等。因此有总收入等于总支出。

11.简要说明投资乘数原理,并指出这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答:(1)投资乘数原理

投资乘数原理指:假如国家增加(或减小)一笔自发投资支出(以表示),那么由此引起的国民收入增加量(或减小量)(以表示)是这笔投资的若干倍,即,其中称为投资乘数。其作用机制是,社会中的各经济部门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新增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增加这些部门的投资与收入。投资乘数的作用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当投资增加时,它所引起收入增加要大于增加的投资;另一方面,当投资减少时,它所引起的收入的减少也要大于减少的投资。在经济萧条时增加投资可以使国民经济迅速走向繁荣和高涨,在经济繁荣时减少投资也可以使国民经济避免发展过热。

投资乘数的大小与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有关。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高,投资乘数则越大;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越低,投资乘数则越小。即,或,式中,是增加的收入,是增加的投资,是边际消费倾向,是边际储蓄倾向。

(2)投资乘数原理成立的条件

社会中存在闲置资源,即社会中存在过剩生产能力。如果没有过剩生产能力,没有闲置资源,则投资增加及由此造成的消费支出增加,并不会引起生产增加,只会刺激物价水平上升。

投资和储蓄决定的相互独立性。要假定它们相互独立,否则,乘数作用要小得多,因为增加投资所引起的对货币资金需求的增加会使利率上升,而利率上升会鼓励储蓄,削弱消费,从而会部分地抵消由于投资增加引起收入增加进而使消费增加的趋势。

货币供给量增加能否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假使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则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时,货币需求的增加就得不到货币供给相应增加的支持,利率会上升,不但会抑制消费,还抑制投资,使总需求降低。

增加的收入不能用于购买进口货物,否则收入增加会受到限制。

12.在简单凯恩斯模型中,乘数理论怎样描述通过减税扩张财政的产出效应?并予以简要的说明。

答:考虑包括政府部门在内的三部门经济,社会的总需求等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政府购买之和,即总支出,其中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即表示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其中表示税收,表示政府转移支付,因而可获得消费函数为

社会的总产出水平总是倾向于均衡水平,即总产出等于总需求:

变形解得:

由上述公式可知:

表明税收增加为时,国民产出减少。国民产出的变化与税收变化之比称为税收乘数,记为,说明税收的减少会引起乘数倍的国民产出的增加。其作用机制是税收减少会使可支配收入相应增加,进而使消费支出增加,这会引起有效需求的扩张,从而促使由需求决定的国民产出水平的增加。

13.怎样理解凯恩斯的“有效需求”概念?假如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国民收入和就业将发生什么变化?凯恩斯认为应采取何种对策?

答:(1)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理论的基石。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是社会上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产品供给价格指的是导致企业愿意雇用相应数量工人生产一定数量产品时所必须获得的收益,这个收益正好等于生产这些产品所必需的生产要素的成本加上预期的利润,社会上所有产品供给价格之和即总供给价格;需求价格是指企业预期社会上人们用来购买其产品的价格,总需求价格是全部企业预期社会上人们愿意用来购买全部商品的价格的总和。

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都随就业量增加而增加。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说明在一定就业量下产品的预期收益将大于诱致这一就业量所必需的收益水平,这时企业有利可图,因而会扩大生产,增加就业;相反,则会缩减生产,减少就业量。只有当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相等时,企业才获得最大预期利润,扩大生产将使得收益抵不上成本,缩小生产将无法获得最大收益,因而企业生产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达到均衡状态,这时的总需求水平就是有效需求。

(2)假定某一年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同时存在着失业,表明有效需求不足,于是失业率就会上升,国民收入水平就会下降。凯恩斯认为,这时就需要由政府出面用膨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如增加政府支出或降低税收)或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对经济加以干预,以降低失业率,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14.假定经济在均衡状态下运行,如果政府进行一次财政改革,税率增加0.05,政府购买增加50,预算盈余是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

答:设原税率为,原税收额,那么根据题干有新税率。税率上升导致收入减少,假定减少的收入为,故税率提高后国民收入为,因而新税收额为:

税收变动量为:

预算盈余变动为:

可见预算盈余减少了。

15.简述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答:(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S.Duesen berry)提出的,他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从而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在长期,消费和收入会维持一个固定的比例,因此长期消费函数可表示为,消费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但在短期,人们增加消费容易,但减少消费难,哪怕收入下降了,因此,短期消费函数表现为有正截距的曲线。

如图13-4所示,为长期消费曲线,其保持稳定不变。假设经济在时衰退,消费者收入下滑到,按照,此时消费者的消费应该下滑到。但由于消费者很难降低生活水平,所以,此时只会下滑到,即短期消费曲线不在上,而是。同理,如果在时消费者收入下滑,此时短期消费曲线为。此种消费能上却难下的现象,被称为“棘轮效应”。

图13-4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长期和短期消费曲线

同时,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还认为,消费者的行为要受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是“示范效应”。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周围人的收入等比例增加,则消费者的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如果消费者周围人的收入增加比例更大,则消费者可能会强制提高自己的绝对消费量,此时会导致增加。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是由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莫迪利安尼等人提出的。他认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收入,其消费函数公式为。式中,为实际财富,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为工作收入,为工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按照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年轻人和老年人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较高,中年人较低。

(3)永久收入理论

永久收入理论是由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认为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永久收入。人们会利用他现在的收入和历史收入来预测其可能得到的永久收入,预测时,距离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假定永久收入为

,其中,为永久收入,为权数,分别为当前和过去收入。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永久收入,即。可见,当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为,低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低于长期的原因是,收入上升时,人们不能确信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调高其消费,当然,收入下降时,人们也不相信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因而也不会马上调低其消费。只有当人们最终确信了较高或较低的永久收入时,他们才会相应调整其消费。

16.除收入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消费?它们如何作用?

答: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但它并非影响消费的全部原因,尤其是短期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会小于0,有时候它会大于1。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收入,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消费行为。

(1)利率。传统看法认为,提高利率可以刺激储蓄,但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提高利率是否会刺激储蓄,要根据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而定。

一方面,当利率提高时,人们认为减少目前消费,增加将来消费比较有利,因此会增加储蓄。利率提高使得储蓄增加是利率变动对储蓄的替代效应。另一方面,利率提高使他将来的利息收入增加,会使他认为自己更加富有,以致增加目前消费,从而减少储蓄。这种储蓄的减少是利率对储蓄的收入效应。利率如何影响储蓄,必须视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总和而定。

一般而言,对低收入者来说,利率提高主要会发生替代效应,利率提高会导致储蓄增加。对高收入者来说,利率的提高主要会发生收入效应,从而可能会减少储蓄。

(2)价格水平。价格水平是指价格水平的变动,通过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化而影响消费。货币收入(名义收入)不变时,若物价上升,则实际收入下降。如果消费者想要保持原有的生活水平,则平均消费倾向就会提高;反之,物价下跌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下降。

(3)收入分配。高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较小,低收入家庭的消费倾向较大,因此,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平均,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大,而收入分配越是不平均,则全国性的平均消费倾向就会越小。

(4)社会保障制度。一般来说,社会保障制度越是完善,居民越是敢于消费,否则储蓄意愿要增强。

17.简述投资乘数的形成原因及推导过程。

答:投资乘数是投资引起的收入增加量与投资增加量之间的比,也就是投资增加1个单位,国民收入增加的倍数,

(1)投资乘数形成的原因

投资乘数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每个消费者都会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因此,产生如下的消费增量循环:

投资增加→群体1销量增加,故而收入增加→群体1消费增加→群体2销量增加,故而收入增加→群体2消费增加→……如此循环,投资增加1单位后,整个社会的消费量会增加几倍,也就导致GDP大量增加,其增加额超过初始投资的增加额。

(2)在不考虑税收的情况下,有:

则有:,从而投资乘数为:

18.简述三部门经济中的各乘数及推导过程。

答:在三部门条件下,对于定量税的情况,有,联立解得均衡收入水平为:

  

由此可得各类乘数。

(1)投资乘数。投资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投资变动的比率,由式可得投资乘数为:

为正值,表示收入与投资正向变化。

(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

支出变动的比率。由式可得政府购买乘数为:

为正值,它与投资乘数相等。

(3)税收乘数。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税收变动的比率。由均衡国民收入表达式式可得税收乘数为:

为负值,表示收入随着税收的增加而减少。

(4)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政府转移支付变动的比率。在存在政府转移支付的条件下,,因此:

则有:

故转移支付乘数为:为正值,表示收入与转移支付正向变化。

(5)平衡预算乘数。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因为,所以:

为1,意味着政府购买支出和税收都增加元时,国民收入也会增长元。

19.什么是“消费函数之谜”?

答:“消费函数之谜”又称“凯恩斯—库兹涅茨悖论”,是指凯恩斯之后的经济学家对消费统计数据实证研究的结果与当初凯恩斯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两者之间的矛盾。

凯恩斯所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可以用标准的消费函数来表述,其公式为:

上式说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其中,为自发消费支出,为边际消费倾向。将上式两边同时除以可支配收入,就可以获得平均消费倾向

由上式可知,平均消费倾向大于边际消费倾向,根据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认为随着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没有收入增加得多,即边际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同时,收入的增加也会引起的减小,因此平均消费倾向也是递减的。

但是,这一结论与对消费统计资料的实证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首先,边际消费倾向并不是递减的,而是递增的;其次,短期边际消费倾向是波动的,而不是稳定的。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研究了1869~1993年间每30年左右的长期消费资料,得出如下结论。

长期平均消费倾向是基本稳定的,而不是下降的。

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与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料所得出的平均消费倾向是不一致的。故可以得出,边际消费倾向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是基本相等的。

这些结论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不一致,这些矛盾称为“消费函数之谜”。经济学家正是从对“消费函数之谜”的解释中提出了各种消费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永久收入理论和相对收入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