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学习的性质与分类

2.1 复习笔记

一、学习的科学含义及其生物与社会意义

1.关于学习的定义

学习的定义比较多,比较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学习又被定义为: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要理解学习的定义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主体身上必须产生某种变化,才能推断出学习已经发生。

(2)主体的这种变化是能相对持久保持的。

(3)主体的变化是由他与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即后天习得的。由成熟或先天反应倾向所导致的变化不能称之为学习。

教育情境中的学习与日常情境中的学习不完全相同。教育情境中的学习,可以定义为:凭借经验产生的、按照教育目标要求发生的、比较持久的能力或倾向变化。

2.学习定义中的两难困境

对学习定义的两难困境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习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课题是一个典型的两难问题。人的学习的实质是人的内在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变化,但心理学家必须根据反映人的能力、思想和情感的外部行为的变化推测这种变化。这种推测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部分合理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2)学习定义中的这种两难困境还反映在“学习”(learning)与“表现”(performance)这两个术语的使用上。这两个术语一起使用时,前者意指内在的心理,后者指外在的表现。但外在的表现有时可以指学生在测验时的表现,即学生的测验得分;也可指品德表现,即学生的行为、举止;在心理语言学中,言语表现是指与言语能力(competence)相对的言语运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的客观观察和测量,有其合理的一面;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的本质是内在的能力和倾向变化,也有其合理性。这两种观点对解释学习研究中的两难问题都有所贡献。

3.学习的生物与社会意义

(1)学习的生物意义

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来看,学习是有机体适应环境的手段。人类有动物不可比拟的适应能力,就是因为人类有机体还有另一种适应环境的方式,即学习。从人的发展来看,学习可以塑造和改变人性。

(2)学习的社会意义

学习是教育存在的先决条件,也是教育的目的;在世界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只有善于学习、吸收一切优秀传统文化并勇于冲破传统束缚进行创造的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二、学习与脑:新近研究的结果

1.神经元的构造和功能

(1)神经元的构造

神经细胞是构成神经的基本单位,故又称为神经元(如图2-1)。神经元主要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树突是从细胞体内发出的分支,多而短,呈树枝状。轴突是从细胞体发出的一根较长的分支。从细胞体发出的这两种分支通常又被称为神经纤维。

(2)神经元的功能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是接受和传递信息。两个相邻神经元之间由突触(synapse)相联结。来自树突和细胞体的神经冲动沿轴突只能传递至其终纽。而终纽与另一神经元之间的冲动传递依靠突触部分所发生的极为复杂的生理化学作用。终纽内的细胞质中含有极复杂的化学递质。当神经冲动传至终纽时,细胞中化学递质产生变化,导致终纽外膜移动,最后使其小泡破裂,而将神经传导的化学递质注入突触间隙,引起一种放电作用,从而激起另一神经元的兴奋,立即连续传导神经冲动。

2.经验与环境对脑发育的作用

研究表明,学习使神经细胞的活动更有效和更有力。通过学习,大脑神经之间的联结线路会增多;突触数量会增加。研究还发现,动物学习特殊任务导致与任务相应的皮层的特殊区域发生变化。据推测,人类也将发生此类变化。

3.语言与脑发育

如果在儿童发育的适当时期提供适当刺激,脑皮层就能得到最佳发育。通过语言教学和训练,脑机能的组织也可以改变。脑功能受损或切除的病人,通过教学和长期练习,他们的言语功能可以部分或全部恢复。这些例子表明,教学和系统训练可以对脑的功能起重组作用。

4.记忆与大脑加工

记忆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前者是有关事实或事件的记忆,主要发生在包括海马的大脑系统;后者是有关技能或其他认知运作的记忆,它们不能用陈述性的句子表达,主要发生在涉及新条纹区的大脑系统。

大脑不是被动记忆,而是主动加工信息。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证实,在通过改变脑结构而建立心理结构的过程中,经验起重要作用。大脑是一个动态的器官,在很大程度上被经验塑造,也就是被它所做和正在做的事情塑造。

三、学习的分类

1.研究学习分类的目的和意义

学习分类研究的思想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心理学家在大量实践中发现了研究学习分类的目的和意义:人类的学习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学习的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和有效学习的条件也不同,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学习规律来进行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教学结果的评价。因此,要研究学习的分类并以此改进教学。

2.几种重要的学习分类

(1)我国流行的分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教育系统中传递的经验内容不同,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类: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社会规范的学习。

(2)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学习与教学心理学家加涅于1985年再版的《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一书将人类学习的结果分为五种类型:

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智慧技能。主要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办事的能力。其中又分五个小类:辨别,具体概念,定义性概念,规则,高级规则。

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例如,阅读心理学家提出阅读中可采用SQ3R方法。

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它包含两个成分:一是运动规则,二是肌肉协调。

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上述五种学习结果中,前三种属于认知领域,第四种属于心因动作领域,第五种属于情感领域。

(3)奥苏伯尔的意义与机械学习分类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后来他在《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一书中进一步系统阐述了这一学习分类。这一学习分类是针对认知领域的。

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要学习的材料,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根据学习材料的意义是由学习者发现的还是他人告知的(即学习方式的不同),将学习划分为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是指由学习者自己从学习材料中发现其意义的学习方式。接受学习可以通过告知的方式进行。

奥苏伯尔将有意义学习由简到繁分为如下五类:符号表征,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和命题的运用,解决问题与创造。

(4)乔纳森等的分类系统

乔纳森等人主张,应根据教育研究和教学技术的最新发展考虑当前的学习分类系统。该分类系统增加了在之前使用的学习结果分类系统中未曾出现过的认知、元认知和动机的学习结果。它把学习分为:结构性知识、心理模型、情境性问题解决、延伸技能、自我知识、执行控制策略和动机形成。

(5)本书的分类

本书在学习分类上采用认知、情感(或态度)与动作技能三分的大框架,在认知学习领域则采用“知识”(陈述性知识)、智慧技能(程序性知识)和认知策略(特殊性的程序性知识)三分的形式。为了阐明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本书对知识和技能作了重新定义。知识可在广义和狭义上使用,广义的知识包括技能,狭义的知识只涉及其储存和提取。技能的本质是程序性知识(包括默会知识)支配学习者的认知活动或身体肌肉协调活动,所以可以把技能看成是知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