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增俊《当代比较教育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6559字
- 2020-11-18 23:09:58
2.3 复习笔记
一、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1.比较教育学理论的萌发
(1)比较教育学的创立及理论萌发的基础和条件
①出现了指向较为明确的以教育为专门对象的比较研究;
②研究的目的趋向于为了教育本身的借鉴或改进,以及为了规划和促进教育的发展,即定位于现实的价值目标;
③在研究方法上,历史方法得到了更多的运用,还开始倡议运用统计方法,以及较细致的资料搜集与分析的方法。
(2)标志
《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的发表被视为比较教育学科创立和理论萌发的标志,被视为一个起始点。
2.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演进
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源于国家和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并得力于方法论和其他理论领域发展的推动。
(1)形成阶段(1817年至20世纪50年代)
在这一阶段,比较教育理论的重要进展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形成了以国家主义教育体制为基础的国家主义价值取向,主张比较教育研究以借鉴他国经验和发展本国教育为主要目的;
②历史主义的观念和历史方法得到传承并发展成因素分析的研究分析框架;
③比较教育理论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及专业。
(2)多元化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至80年代中期)
比较教育理论多元化发展的动因,主要在于原有的理论概念和分析框架不足以对现实的教育现象和问题作出有力的解释,以及无法有效地为研究活动和教育实践提供指引。
①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入新的理论视角与方法论而形成的多种新的比较教育学理论研究分析框架相继出现。具有代表性的有贝雷迪提出的“比较的四个阶段”、安德森的结构功能主义、诺亚和埃克斯坦的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方法”、霍姆斯的“问题法”、埃德蒙·金的“教育决策论”等;
②在20世纪60年代,比较教育理论依托的理论基础或理论分析框架主要来自“现代化理论”或“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提供的分析框架关注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并对政策制定与实施表现出明显的兴趣;
③到了70年代和80年代,当现代化理论和发展理论提供的分析框架不能完全解释教育与国家发展中的问题和冲突时,许多研究者便转而借助于新马克思主义依附论和世界体系论等理论,通过引用这些理论的思想方法,形成了相应的比较教育理论分析框架。
(3)整合一重构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到现在)
理论分析框架的纷争与冲突而导致的对学科自主性及整体形象的冲击,以及对研究的有效性与一致性的影响,比较教育理论研究者强烈地感到有对比较教育各种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整合、重构比较教育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这种反省有效地推动了比较教育学科建设。
①从20世纪的80年代末期以来,不少西方国家的比较教育学研究者为此作出了尝试,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思想与方法;
②在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各种比较教育理论分析框架进行整合和重构比较教育理论体系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并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
二、比较教育学的主要理论分析框架
1.因素论分析框架
这是一种部分起源于古典的、历史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并集中体现于因素分析法的比较教育研究的分析框架。
(1)特点
因素论分析框架所体现的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思想观点、方法和路线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主张比较教育研究以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目的包括对制度与现象的描述、对决定因素的分析和解释,以及促进借鉴和改进;
②强调对教育影响因素的探讨和分析,并对教育性质、状态和发展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和解释;
③指向多因素的系统分析,并引出多领域或跨学科的探讨。
(2)评价
因素论分析框架是比较教育研究中形成较早、运用较普遍、影响也较广泛的一种研究范式。它对于从宏观背景上分析和解释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相当的帮助。但由于因素的多样性、因素发挥影响条件与机制的复杂性等原因,加上因素论分析框架偏于关注教育与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它在比较教育研究方面中的解析力与穿透力是有限的,其引出的研究和结论有时可能是粗糙和不确切的。它在后来的研究与著述中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但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这一研究框架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并存。
2.实证主义分析框架
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实证主义分析框架,基于实证主义的思想观点和科学主义的方法论,而对比较教育研究作出界定、阐述和指引。
(1)特点
实证主义分析框架所反映的比较教育研究的思想观点和方法程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在目的和任务上,主张比较教育的研究要运用客观的参照系统来描述和分析两个以上国家的教育制度、过程或状况,确定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教育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或法则,形成概括性的判断,用于指导教育实践;
②在范围上,它往往涉及更多样而复杂的事项或关系。从整体上看,实证主义分析框架所分析和探究的对象或主题,已经几乎包括了所有的教育领域;
③在方法上,它试图推行一套科学的程序或方法,或者说一种实证的、验证的程序和方法。
(2)评价
实证主义分析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比较教育研究科学化和程式化的产物,它对提高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性或严谨性是有一定的正面作用的,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影响也比较大。但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完全采用客观的甚至量化的方法来研究,并试图得出普遍意义的规律和法则,其可行性令人存疑。
3.相对主义分析框架
相对主义在比较教育研究上的运用所引申出来的主要含义,集中体现为强调从研究对象的观点和标准去对研究对象作出分析、判断、解释和预测,而不选择从外在的观点或标准去作出判断和评价。
(1)特点
相对主义分析框架所反映或强调的思想观点和方法,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在研究的目的上,相对主义分析框架指向不同国家教育的独特性及相互之间的差异,分析和解释这种独特性及差异的文化主体意义,而不寻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或法则,也不倾向于作出一般性的概括;
②在研究的对象或类型选择上,相对主义分析框架倾向于指向特定的国家,国别教育及其比较分析是其选择的主要类型与领域,其研究框架也在此范围或类型下搭建起来;
③在方法上,相对主义分析框架倾向于使用现象学和本土论的方法,从相对的意义上和内部的视角来作出分析和解释,并不重视具体的方法、确定的分析程序或形式。
(2)评价
相对主义分析框架是在文化多样化与文化相对性的一大背景下形成的,人文意识的觉醒和对本土文化意识的重视,也促使人们在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影响下考虑一种平衡的方式、方法。因此,它增加了一种分析的视角与维度,在维护文化特征和提高分析的适切性方面是有一定价值的。但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也限制了它在研究上的作用。
4.发展论分析框架
发展论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引用始兴于20世纪50年代而盛行于60年代,在大量关于教育与国家发展、教育与现代化、教育与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和著述中,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论分析框架得以形成。
(1)特点
发展论分析框架集中体现了基于发展理论的比较教育研究的视点和视域。
①它重视分析教育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尤其是在教育与国家现代化关系问题上,它重视教育在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消除发展障碍方面的积极作用;
②它对教育与国家发展关系的分析是多维度和多视角的。由于“发展”内涵的全面性和持续性,发展论分析框架所涉及的发展问题是多方面的;
③它倾向于用一种外在的主导性标准来对不同国家的教育与发展作出分析和判断。
(2)评价
发展论分析框架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分析和解释教育与国家发展的关系上是有一定诱惑力和渗透力的。这部分地也是因为发展是不同国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但由于发展理论在价值取向和方法论上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如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文化趋同的取向和偏激的人力资本观点等,发展论分析框架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怀疑。
5.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
比较教育的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是比较教育领域运用社会科学中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方法的产物。
(1)特点
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它指向不同国家的教育系统的内外关系,并从结构功能的维度上对这些关系的性质、状态和影响作出分析和比较,并据此对一定教育系统的功能作出判断;
②在方法论上,它强调从整体上及在系统连接中来研究教育系统的内外关系,研究其对应性与互动性;
③在研究的视角或路径上,它注重从社会现实需要和现存社会结构来分析和评价教育的结构和功能,或关注教育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在这些相互关系上对结构性和功能性问题作出分析和判断。
(2)评价
结构功能主义分析框架的解析力在相当程度上源于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客观性,而其局限性则部分因为社会系统之间关系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一种复杂多变的社会系统环境中,社会系统的动态性增加了对之进行结构功能分析的难度。再者,这种分析框架也只能说明结构与功能层面上的关系,而对教育系统内部发生的事件及其确切的原因是缺乏解析力的。此外,结构功能主义对关系对应性或一致性的追求,以及现实的态度,被视为默认社会现实而忽视矛盾和冲突,在价值取向上趋于保守。为此,它受到了新马克思主义的批判。
6.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
新马克思主义在相当程度上是作为应对危机和冲突的理论出现的。
(1)特点
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①现实批判取向。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对不合理的现存制度和现象持一种不妥协的批判态度;
②关注对分化现象和不平等关系的分析与批判。新马克思主义分析框架把视角指向世界上存在的对立与不平;
③重视分析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与困境。新马克思主义关注分化与对立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但更重视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的研究;
④注重分析社会冲突及其对教育的意义。新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突在分化的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
(2)评价
新马克思主义试图在正统的发展理论之外寻找对社会冲突和教育矛盾的解析。其在比较教育研究上的分析框架对于揭露教育中的不公平现象,拓展对弱势国家及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研究,产生了一定的正面影响,其选择的分化与冲突的批判视角,有利于深入探究教育制度及教育关系中的矛盾性。但其对社会集团、阶级、分化与冲突等主题的重视及所选择的关注对立的方法论取向,使之在世界走向以市场经济制度和全球贸易投资消费体制为基础的世界经济体系,走向全球化,重视国际理解与合作的过程中,丧失了部分的解析力和话语权。
7.世界体系论分析框架
世界体系论是由匈牙利社会学家沃勒斯坦在依附论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特点
世界体系论分析框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①以世界已经形成一定的体系为前提,从世界作为一个体系的整体上去定位对国家教育或国际教育的比较分析,用一种全球视野去看待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发展与变革;
②正视现存世界体系的结构及相关国家在这种结构中的位置,分析和判断相关国家在教育交流与影响上的关系,从而对其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作出解释;
③关注国与国之间在教育上的联系与相互影响。
(2)评价
世界体系论分析框架为比较教育研究带来了一种全球视野和整体视角,增加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在国际化与全球化的背景下,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比较分析的穿透力和活力,但其理论来源的繁杂性及方法上的不确定性使之往往显得过于“宏大”而不易把握。
8.系统功能主义分析框架
这是比较教育学由“多元化发展阶段”向“整合一重构阶段”过渡进程中形成的一种理论分析框架。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比较教育家施瑞尔。
(1)特点
该分析框架主要有如下特点:
①施瑞尔的分析框架提倡一种从社会历史描述入手来讨论比较教育问题的研究视角和路线;
②施瑞尔通过分类和解释,建立起对比较教育研究进行分析的框架;
③在施瑞尔的概念中,作为科学理论的“比较教育科学”或“比较教育研究”,为了成为真正比较性的而不仅仅是描述性的,不可避免地追求“科学性”或理论性,倾向于运用复杂的、多级的“社会科学方法”,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理论构建、理论检验和理论批评,而构成比较教育理论体系的另一种基本类型的反省理论,其在现实中的体现就是“国际发展教育”或“国际教育反省改善”,其发展的途径在于“外化”,在于向外界环境开放,以及在外化中实现教育系统的反省和自我描述。
(2)评价
施瑞尔提出系统功能主义的分析框架,其出发点无疑是要试图解释和解决比较教育理论一方法论上的纷争。他从系统功能分化的角度去解释比较教育理论中的二重性及其带来的分化与争论,又从不同系统之间和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上,主张通过外化来考察和建立相互联系,从而把比较教育的研究及理论整合在一定的社会参照框架之内。他的理论对各种各样的比较教育研究及理论重新作出了分类或解释,但对于如何在各个相对的范畴和不同理论类型之间建立起联系,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解决办法。虽然他认为两种理论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协调互补,但他的论述和解释并不能清晰地说明怎样实现这种协调和互补。施瑞尔的分析框架代表着一种整合一重构的意愿,代表着一种反思与努力,而且也有相当的解析力,但也存在着比较抽象的问题。对于如何建立各种理论和比较操作之间的联系,所作的论述和解释尚显粗略而欠缺明晰性。
三、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重构的努力与愿景
1.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状态与问题
(1)开放而不定
①“比较教育”实质上是一个开放的研究领域或应用性学科领域。在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其所持的基本姿态就是开放。这包括面向教育实践变化发展的要求和对来自其他领域的思想观点或理论方法的开放和引进;
②这样一种状态也带来一些问题,即在比较教育的特性、研究对象与方法和基本概念界定上的不确定性。这些问题不仅可能导致学科身份认同危机,实际上也会妨碍比较教育的发展和发挥作用。
(2)多元且对立
①比较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很多时候是通过引进和应用相关的理论—方法论而实现的,理论一方法论来源的多样性,使比较教育的理论得以多元化发展,拓展了比较教育理论的视界,丰富了比较教育理论体系的内涵,使比较教育理论体系成为由多种理论或分析框架构成的繁杂体系;
②理论一方法论来源的多样性在带来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造成比较教育理论体系内部的分化、对立和纷争。
(3)集合却离散
①理论研究的内在系统化倾向驱使比较教育的理论研究追求具有内在一致性和整体结构的理论体系。因此,集合各种相关理论或研究模式以形成一定的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框架,是近年来比较教育学理论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之一;
②由多元化发展所引发出来的各种理论或分析框架增加了比较教育理论内部的张力其在形成比较教育学理论的共同知识基础或学科基本概念框架方面的贡献并不大,各种理论之间是离散的,这是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持续性状态,也是研究者面对的一个突出问题。
2.比较教育学理论体系重构的走向与愿景
(1)关注不同理论之间的连接和整合
比较教育理论研究的关注点发生了转变,从追求理论的多元化发展和演进,倾向于理论的独特性和理论体系的解构,转向寻求不同理论一方法论之间的连接和整合。
(2)走向多元一体化
应把目标建立在多元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整合来构建多元一体的理论体系。要把努力聚焦于构建“一体”方面。所谓的“一体”就是比较教育学科的基本概念、目标体系和原则。它们构成比较教育研究共同的互动平台,具有相当的包容性,能够把多元的理论整合在一个宽松的体系框架内。
(3)加强理论的反省与改造
对不同比较教育学理论的整合需要从相关理论的反省、改造或调整人手。不同的理论或分析框架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一味持区分或排斥的姿态,有时也采取吸纳或包容的策略,通过把其他的理论或对应的范畴整合到自身的结构中,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影响力。
(4)构建系统的、包容的、生态的方法体系
这一方面表现为整合不同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是引进或创立更具系统性和生态性的方法,以形成具有较强包容性、互动性和整体性的方法体系。
(5)参照全球教育变化发展的趋势重构理论体系
比较教育理论的建构、解构和重构,其根本动因和依据来自教育现实及其变化发展的要求。这些外部因素构成了比较教育理论的“外部参照框架”。比较教育理论通过“外化”,通过与外部变化发展的连接而获得发展或重构所需要的信息及资源。近年来,比较教育理论体系正是从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地化、世界体系的内部分化与整合、国际冲突与合作的对应互动等重要趋势中寻找重构的切入点或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