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力丹《外国新闻传播史纲要》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6771字
- 2020-12-01 17:52:27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2014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824新闻传播史论考研真题及详解
中国人民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4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2.华盛顿邮报
3.新闻与宣传
4.刻板印象
5.“付费墙”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1986——1991年苏联新闻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2.谈谈你对“新闻真实的有限性”的理解。
3.简述尼尔·波兹曼提出的“媒介环境学”(又译为“媒介生态学”)中的研究对象“作为环境的媒介”的含义以及对现今传播学的意义。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用媒介生态结构论谈谈现今新闻选择标准和方式的新变化。
2.在文化贸易领域一直有文化贸易自由主义和文化贸易保护主义之争。文化贸易自由主义提倡政府不要干预,文化贸易保护主义提倡要加强政府干预。试述文化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
参考答案:
中国人民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824新闻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
1.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
答:1948年4月,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的讲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
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先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2.华盛顿邮报
答:《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由斯蒂尔森·哈钦斯于l877年12月6日在华盛顿创刊,是美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最大、最老的报纸,具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位于美国首都,擅长报道美国国内政治动态,经常发表一些评论和分析性文章,是了解和研究美国内政外交的重要报刊之一。20世纪70年代初通过揭露水门事件和迫使理查德·尼克松总统退职,获得国际威望。1880年成为华盛顿特区首家每日出版的报纸。2009年《华盛顿邮报》的日发行量达58.2万份,是美国第五大受欢迎的日报。近年来,由于网络媒体的兴起,《华盛顿邮报》受到了巨大的冲击,2009年关闭华盛顿之外的纽约、芝加哥和洛杉矶三个主要分支机构。2010年8月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公司与音响器材大亨悉尼·哈曼签署协议,以象征性的一美元出售旗下连年亏损的杂志《新闻周刊》。
3.新闻与宣传
答: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其基本职能是传播一种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这是两者最基本的区别。新闻与宣传又是相互交叉,甚至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生活中,新闻和宣传两种传播行为是紧密关联、相互交织的,新闻和宣传存在以下共同点与联系:新闻事业脱胎于宣传活动;新闻与宣传同属于大众传播;现代宣传主要通过新闻媒介来进行。
4.刻板印象
答:刻板印象是李普曼在他的代表作《舆论》中提出的概念,又称刻板成见,这个概念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所持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这种观念或印象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刻版印象可以为人们判断事物提供简便的参考标准,但也阻碍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个人有个人的刻板印象,一个社会也有其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通行的刻板印象,因此,它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
5.“付费墙”
答:“付费墙”(Pay Walls),即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它是在传统报业的衰落下,许多新闻提供商建立的网上付费模式。建立付费墙的目的就在于将不订阅报纸的潜在读者挡在墙外,并且产生了质量更高的网上收益和更高的每千次点击(CPM)费率。自2009年5月12日默多克宣布对报纸网站停止“免费午餐”以来,新闻集团旗下报纸包括《泰晤士报》、《华尔街日报》、《星期日泰晤士报》、《世界新闻》等先后宣称都将设立“付费墙”,对在线内容实行付费阅读。在所有面向手机平台的读报软件中,英国的《卫报》是第一家实施收费的。该报在iPhone和ipod touch的读报软件下载已超过10万次。自2009年12月14日起《卫报》开始向iPhone手机用户推出收费订报服务,每月收费2.39英镑。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1986——1991年苏联新闻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答:戈尔巴乔夫为了改变当时新闻界节目内容单调呆板的情况,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作了重大调整。各个媒体竞相扩大报道范围,对社会的各种弊端公开揭露抨击,由于控制不力,苏联的新闻舆论完成了从统一到分散、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为苏共解体、苏联新闻事业瓦解埋下了伏笔。
(1)公开暴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在戈尔巴乔夫“公开性”原则的鼓励下,新闻界开始突破“禁区”,矛头直指党内不正之风和社会上存在吸毒、卖淫、走私等各种问题。
(2)大量触及时政、历史“敏感问题”。随着改革的全面展开,随着“公开性”向各领域的渗透,苏联新闻媒体从公开暴露社会普遍存在的矛盾、问题,发展到组织人们对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对已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重新审视和评价,各报纷纷抨击斯大林和他领导时期形成的“社会主义模式”。
(3)不同观点激烈交锋。改革以后,苏联媒体成为观点的自由市场,不同党派的观点彼此碰撞,甚至是无政府主义者和纳粹分子,有的还鼓动民族分裂。
搞“毫无限制的公开性”, 放弃党对新闻媒介的领导,允许私人、各党派团体和外国人办报,改变了党报的作用和内容。舆论界的这种状况加上西方某些新闻媒介对苏联的强大宣传攻势,使人民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急剧下降,助长了党内外反对派势力的发展,苏联的新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瓦解。
2.谈谈你对“新闻真实的有限性”的理解。
答:绝对真实难以实现。新闻的真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新闻的真实性具有有限性。主要表现在这样几点:
(1)新闻真实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新闻真实是指新闻报道的真实,并不包括新闻媒介上其他信息的真实问题。在一般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上,一般事实是全体,新闻事实是部分,而且是很小的一部分。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真实只能是关于新闻事实的真实,新闻报道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传播范围内的真实。新闻传播只是人类认识、反映事实世界的一种手段,利用这种手段把握到的真实,只能是“新闻世界的真实”。
(2)新闻真实是一定新闻传播价值取向下的真实。新闻传播必然要受到传播主体新闻价值追求的影响,传播内容、方式都是在传播价值取向下的选择,这就决定了新闻真实必然要受到价值取向的制约。
(3)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传播者认识新闻事实能力的有限性,决定了新闻真实实现的有限性和相对性。“仅仅讲出真相,这容易得多,而要是讲出全部真相,这要困难得多。”
(4)新闻认识必须是及时、迅速的反映。快,就容易看“走眼”,难免失实。新闻事实的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等特征,即使在传播者已有分工的情况下,仍然要求传播者既要成为“杂家”,又要成为“专家”,而这实在是太难了,难就容易出错。
(5)新闻真实是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真实。构成新闻传收环境中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因素,都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到新闻真实的范围和程度。
3.简述尼尔•波兹曼提出的“媒介环境学”(又译为“媒介生态学”)中的研究对象“作为环境的媒介”的含义以及对现今传播学的意义。
答:1968年,尼尔·波斯曼首次正式提出媒介生态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把“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Media ecology is the study of media as environments)。麦克卢汉在他的理论中提出,人通过使用媒介,逐渐被媒介影响,某些与媒介相一致的感觉器官得到扩展,从而造成文化偏向于某种感觉而忽略其他感觉。媒介作为一种环境结构,制约着我们的感觉、思维和表达方式。
(1)波斯曼提出的媒介生态,就像意识形态,是人们理解和想象世界的框架。因此,波斯曼提出“媒介即隐喻”、“媒介即认识论”。人们思考、感知、谈论和表现身边的世界时,不是站在传播媒介之外,而是处在传播媒介的符号结构中。
(2)波斯曼还在麦克卢汉的“媒介的内容是另一种媒介”的基础上提出,我们所面临的环境往往不只有一种媒介的代码和语法。不同媒介之间还存在相互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媒介环境。因此媒介共存对我们产生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互动产生新的合成环境,也是媒介生态学关注的问题。
(3)媒介生态学,弱化了麦克卢汉理论中的决定论色彩,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了媒介格式对符号编码、解码的影响。媒介环境就像墨镜,它并不决定人们看到什么,但是会影响人们看到的世界的色调。和麦克卢汉不同,波斯曼在对媒介影响的讨论中,带有明显的批判色彩和道德评价,他更关注媒介技术是否促进个人发展和社会民主,他对电子媒介的评价带有悲观主义的色彩。他的理论中有梭罗追求自然、恢复传统生活的乡愁,也有现代西方存在主义哲学对技术理性的反思。当然,媒介可能是不良后果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但它不是唯一的或决定性的因素。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用媒介生态结构论谈谈现今新闻选择标准和方式的新变化。
答:新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受众更大的信息传播权利,空前的拓展了媒体空间,加速了传播的速度、深度、广度,网络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媒体的白热化竞争,新的传播方式进入新闻领域,手机媒体的异军突起。西方媒介全球化战略对中国传统媒体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心理、资本冲击,中国传统媒体面临生存竞争。
(1)新闻选择标准的新特点
①更加注重时新性。当今的新闻生态环境是各种新媒体的运用,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对新闻时效性的要求更高,新闻的选择也更加注重时间性和新鲜性。
②更加注重重要性。一件事实影响的人越多越重要,影响的人越多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
一件事实、一种现象对社会影响的时间越长,说明它越重要,它就越容易被当作新闻事实。一件事实影响的空间范围越广大,就越重要。一件事实越是影响到人们的利益,就越重要,就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
③更加注重显著性。与普通人相比,或者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或者在一定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或者具备某种特殊的才能,或者拥有特殊的权威性,或者具有一些非一般的特殊“素质”的人更容易得到报道。具有激发和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内在力量显著性事件,也更容易得到报道。
④更加注重接近性。
事实发生的空间与传播指向的空间越近或重合,这样的事实就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与人们“利益距离”越小的事实越易于成为新闻事实。某一事实的发生,如果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上、情感上的反应,那就说明它与人们在心理上具有接近性,心理距离小,从而有利于一定的事实转化成为新闻事实。
⑤更加注重兴趣性。能够激发人们关注它的好奇心和兴趣,能够引起人们的关注或注意的事情越容易得到报道。
⑥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尽可能满足收受者合理的新闻需要,新闻媒体、新闻传播者不应背离新闻精神,违背新闻传播的内在目的,在满足收受者新闻需要的口号下追求自己的私利,从事一些有违新闻专业主义要求、冲破职业道德底线的勾当。
⑦更加追求经济利益。由于经济利益直接关系到一定新闻媒体生死存亡的问题,因此能否赢利有时会成为不少媒体决定刊播什么内容的决定性标准。传播的内容有可能受到广告商的影响,受到某些重要新闻源主体的影响;媒体在选择报道内容时会进行各种成本核算,其中,经济利益标准会被作为重要的成本尺度,从而影响一些新闻的取舍;有可能选择一些迎合收受者不合理需求的内容进行传播。
⑧根据媒介形态进行选择
按媒介形态特征和传播技术水平选择事实,可以称作选择事实的“工具尺度”,即要合乎“工具尺度”的要求,符合传播工具的客观属性。
不同媒介形态虽然遵循共同的新闻传播规律,但又有自身的特殊性所在,每一种媒介形态都有自己倚重的技术和传播符号系统。因而,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其选择的方法和内容的侧重都是有一定差别的。
在宏观层面上,一定历史时期具有的传播手段和技术水平是客观的、有限的,它对能够传播什么特别是如何传播同样具有客观的制约性,传播者是不能任意超越的。传播者在选择事实时,必须考虑所选择的对象是否是一定媒介形态能够准确反映的对象,是否是现有传播技术、传播手段可以驾驭的对象。
2.在文化贸易领域一直有文化贸易自由主义和文化贸易保护主义之争。文化贸易自由主义提倡政府不要干预,文化贸易保护主义提倡要加强政府干预。试述文化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依据。
答:(1)与其他贸易相比,文化产品贸易具有显著的特点。
①独特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传达着观念、价值和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具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文化贸易的价值超过了其商业价值,与其他贸易相比,它会在思想意识形态方面对输入国消费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文化贸易是各国服务贸易政策关注的重点领域。
②与其他产业的交融性。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服务,融入了几乎所有的产业和贸易领域,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居住文化、服饰文化、汽车文化等等,都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价值取向。尤其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使文化的传播速度加快,扩展范围加大,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可贸易性。
③外部经济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是精神消费品,其消费不仅能够带给消费者效用的满足,还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消费者的价值观,影响他在社会中的行为,或者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被消费后必然对消费者的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随之会反映在他的社会行为中,给他人和社会带来成本或利益。这部分成本或利益,与文化产品的经营者、文化服务的提供者是无关的。这就是经营的外部性。
④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国在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方面的能力、技术和资源存在着巨大的鸿沟。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在文化贸易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小国的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供给处于十分劣势的地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流通是不平衡的,而且将长期存在。
(2)文化贸易保护的必要性。
赞成文化保护贸易的学者,如英国的多伊尔等人,从公共利益、文化主权等角度阐述了实施保护政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国外文化产品的大量进口对国内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视听服务、音像制品等部门,为维护本民族自豪感和保护本国文化主权要求对文化产业加以保护。除了已经实施的内容标准、视听服务法案、生产补贴以外,还应该采取原产地规则、配额、文化例外等各种手段提高保护的效果。
霍斯金斯和米卢斯认为,自由放任的文化贸易政策将给文化产品生产小国带来损失。因为文化产品的生产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上的产品生产,一般具有很高的初期投入成本和较低的边际成本。文化生产大国可以通过将较低边际成本的文化复制产品以较低的价格出口到他国来分散初期投入,从而获得高额的利润。进口国生产相似文化产品的成本很高,文化产品价格上无法与大国相竞争,因而文化生产小国福利受损。限制文化贸易有利于进口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并能同时增进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福利水平。
(3)世界各国的文化保护政策的积极作用。
①确保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人们通常认为,战略性商品的国内供应商应当受到保护。因为在冲突时期,国外供应商是靠不住的。这一观点的另一变体认为,繁荣的文化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的健康发展甚至长期生存非常必要。当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这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值得重视和讨论。
②保护本国幼稚的文化产业。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全新的或者未发展完全、一旦建设起来将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果这样做能存在可观的规模经济或者学习效应,这个论点也很有可能会很有说服力。提供保护是为了建设某一产业。一些国家据此认为应该保护幼弱的电影产业。但是要注意以此为据提供保护应当是短期的。当这一产业形成之后,在这些领域的保护就应该撤销。到目前为止,通常这些举措并未实施,这种说法很有可能是另有意图的。
③避免过度专业化的危险。如果一个国家极端依赖某一产品,通常我们指农产品,那么在改变该产品的价格、转变消费习惯、可能导致该产品过时的技术变迁等方面,该国是易受伤害的。在这些情况下,为了使经济多样化,保护是有道理的。
④反对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倾销就是个例子,例如美国在国外市场对影视节目产品的倾销。其实,处于垄断地位的美国影视巨头们,利用他们在发行上的市场力量,限制世界其他地区生产的电影在美国的放映机会,这也是不公平贸易的一种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