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武汉大学640政治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

武汉大学

2011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学术型硕士生)

(满分值150分)

科目名称:政治学原理(A卷)

科目代码:640

注意:所有答题内容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凡写在试题或草稿纸上的一律无效。

一、名词解释(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政治体系

答:政治体系是政治关系的组织实体和制度的体现,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社会政治组织,它是人们通过或试图通过政治权力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利而按照一定原则和规则结成的集合体。政治制度,它是政治权力按照不同的利益要求,为实现社会政治的有序运行而对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方式所作的法定规约。

在当代政治生活中,社会政治体系的基本构成部分包括:国家及其政治制度、政党及政党制度、政治社团及其运行规则。

2.政治权力

答: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就既定的社会来看,政治权力是指在各种社会力量的对比中,常态下往往是大于并制约其他力量的社会公共力量。

政治权力是人们选择以力量对比和力量制约方式作为实现和维护自己利益要求的过程中,聚集形成的一种力量,它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系中,政治权力主体拥有的对其他社会和政治力量及其他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力量。政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在常态下必然是公共力量,政治权力由此成为特定的公共权力。

3.政治协调

答:政治协调是政治指挥的一种方式。政治指挥是政治权力按照特定政治规划和目标,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和协调社会成员以实现政治决策的行为。政治协调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不同形式的协调,以达到合作协力的目的。政治协调一般包括权威性协调和沟通性协调等等。

4.政治动机

答: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5.国家元首

答:国家元首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构。它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的职权主要是: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等等。

6.政治文化

答:政治文化是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于政治的感受、认识和道德习俗规范的复杂综合。

政治文化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关系作用于大脑的产物,是由特定政治关系决定的。政治文化一般由政治心理、政治思想两个层次构成。

7.政治关系

答:政治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基于社会利益要求和利益关系而形成的,以政治的强制力量和政治权利分配为特征的社会关系。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关系:利益关系、由利益关系而形成的政治权力关系、确认和保障利益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的政治权利关系。

政治关系是人类社会政治的一般本质内容,其他政治现象是政治关系的外化和具体形态表现,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必然要表现为人类社会政治的发展和变化。

8.政治改革

答: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也即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

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分析利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10分)

答:利益对于社会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利益是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动因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进行政治斗争,本质上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斗争,政治统治阶级和统治集团进行政治统治,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进行政治管理,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

(2)利益是一切社会政治组织及其制度的基础

社会一切政治组织及其制度都是围绕着特定的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为其所由以建立的社会成员的利益服务的。

(3)利益是社会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源泉

作为观念而存在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自于人们的政治利益,反映着人们的利益内容和利益要求,并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利益。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往往通过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态度、看法和论述来间接地与特定利益联系在一起。

(4)利益运动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

不同个人、群体之间会引起社会政治关系的变化发展,从而引起政治生活的变化和发展。这些政治变化和发展就包括政治革命、政治变革和政治民主等等。

2.简论政治社会化的功能。(10分)

答: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它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进行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政治社会化赋予个人以特定的政治人格和政治能力,使之适应、参与乃至改造社会政治生活。

对于社会成员个人来说,政治社会化不仅是其政治人格的形成和成熟过程是他政治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过程。

(2)维持、改变和创造社会政治文化

政治社会化过程是在现有的社会政治文化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正常情况下,政治社会化灌输、传递的首先是既有政治价值、政治信念、政治规则规范和政治行为模式。

(3)维持或改变政治体系

政治社会化通过造成人们对于现有政治体系的认同或不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来影响政治体系的维持或改变。当政治社会化过程造成社会政治成员对现有政治体系的强烈认同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时,它对于现有政治体系具有极大的维系作用。反之,则具有极大的摧毁作用。

3.分析政治管理与政治统治的异同点。(10分)

答:政治统治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双重驱使下,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和权力制约关系,建构政治权力主体对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的控制和约束关系,予把政治权力转变为政治权威,在政治权力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成员之间建立权威与服从关系的一种行为。

政治管理是政治行为主体在权力制约关系的矛盾性和同一性的双重驱使下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承担社会公共职能,实施对于社会的管理的行为。

(1)它们的相同点体现在

行为主体相同。在同一个政治共同体内,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是同时进行的。它们的主体都是由这一共同的政治权威主体来完成

行为原因相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都是权力制约关系中的矛盾性与同一性的要求。为了实现自己的权力地位和制约关系,同时把这种权力地位转化为权威和服从关系,权利主体需要政治统治。同样,政治管理虽是协调各主体的利益,手段有所弱化,但是其根本的原因是一致的。

根本的目的相同。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根本上都是为了维护权利主体的制约和权威地位。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

(2)它们的不同点体现在:

出发点不同。政治统治以维护政治权力主体地位和制约关系为出发点;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协调和解决利益关系中的利益矛盾而进行的行为。

方式不同。政治统治有强治、法治、绩治、理治、德治、心治等方式。政治管理从管理的层面上来说则有政治规划、政治决策、政治组织、政治指挥、政治监督等。

作用不同。政治统治主要是维护和保持政治权力主体的利益和权力地位、保证和维护社会和政治的安全、保持和维护既有政治关系的存续、保障特定社会成员的政治权利、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为政治管理创造条件等等。政治管理在政治行为中的作用主要有:a.它是政治统治得以强化和巩固的基础;b.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力的社会实现机制;c.政治管理是政治权利的实现途径;d.政治管理是社会有序运行的积极保证;e.政治管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4.简述政党的作用。(10分)

答: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

它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凝聚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任何阶级都有自己特定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政党以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使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理论化、集中化、政治化、深刻化、明确化,从而有效地凝聚着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

(2)集合和发展阶级政治力量;政党是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任何政党必须最大限度地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

(3)影响和领导社会政治生活;在现代国家中,任何政治活动都是特定阶级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意志的实践过程,作为阶级组织的政党,必然要以影响和领导政治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政治职能。

(4)培养本阶级的政治骨干分子;政党不仅聚集着本阶级的政治精英和中坚分子,而且还以其特定的党纲、理论、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创造着特定的政治文化氛围,并在这个氛围中教育党员,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强化党员为本阶级奋斗的政治意识和精神,培养党员的实际政治能力。

(5)影响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

在当代,政党还是国际政治中的重要力量。政党可以在国际舞台上进行特定形式的政治活动,以实现和维护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利益。

5.简论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10分)

答:马克思主义的民主政治是指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政治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它表现为以特定阶级利益为基础,平等实现社会成员政治权利的国家形式。它的基本特征主要有:

(1)政治民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立为其前提

政治民主是一种政治管理形式,政治管理要以社会政治统治为前提,民主也必须以特定政治统治的确定和存在作为自己确定和存在的基本前提。在阶级社会中,民主则是以阶级的政治统治作为自己确定和存在的前提的。政治统治对于政治民主的前提意义,决定了政治民主的社会性质、基本构成和政治作用。

(2)政治民主与市场经济紧密相关

马克思主义认为,特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取决于特定的社会经济关系,而社会经济关系从两个层次上决定着政治上层建筑。作为一种国家形式的政治民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不过是市场经济的原则、规则和规范在政治权力的组织运行方式和政治权利的实现方式中的运用。  

(3)政治民主以公民权利的自由和平等为核心原则

政治民主首先集中体现为每个公民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独立的政治人格和自由的权利。另外:政治民主还集中表现为公民之间享有权利的平等性,不承认有任何政治特权和社会特权,而规定任何公民在政治生活中都应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

(4)政治民主以多数决定作为基本规则

政治民主是社会政治成员把握自己的利益、意志和要求,自主自决,实行社会政治管理的形式,因此,它是以政治成员在社会公共事务上的意志一致为基础的。因此,民主政治一般视多数同意为全体政治成员的共同利益所在,多数决定因而成为政治民主的基本规则。

(5)政治民主以间接民主和直接民主为基本实施方式

间接民主又称“代议民主”,是由人民选举出特定的公职人员实行社会政治管理的方式。直接民主即由社会全体政治成员直接管理或决定社会公共事务。

(6)政治民主以法治作为实施条件和保障

法治是实现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的方式,其核心内容是以特定的规范、准则来强制规定社会成员的行为和行为方式。法治是民主政治的重要保障条件,同时民主政治中的法治又必须以民主政治作为基础和内容。

三、论述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试述政治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20分)

答:(1)政治与道德的联系

从古代到近代的相当一段时期,政治被看成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

古代中国,儒家学说对于政治的阐释,寄托着其对于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价值的追求,如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论语•颜渊》)他把“政”解释为正,“正”即儒家的道德规范,治者的思想行为符合这些规范,天下当治。因此,所谓政治与道德是一体两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了从道德到政治的内外统一逻辑。

在古代西方,古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是把政治与某种伦理价值联系在一起的代表。柏拉图所设计的“理想国”就是“公道或正义之国”,而“公道”乃是灵魂的至德。公道既是个人的道德,也是国家的道德。政治意义上的善应该是“哲学家管理国家,武士管理军队,支配人民工作,而人民则供给国家以劳动物质。”这就是公道,即每个人按其本性去做他们自己的事,而不管闲事。因此,正义就是各守本分。人类最高的生活就是公道或正义的生活,这就是政治活动的最高目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国家是表现为最高的善,是人们的一种道德生活的体现。城邦的目的就是使人们在城邦中过有道德的生活。

近代德国的康德、黑格尔也把国家与伦理合为一体,认为国家就是人类伦理精神的体现,是一个具有传统的道德精神的社会实体。所有这些观点都把政治视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活动,认为只有通过有道德、有学问的贤人哲学家来统治,才能实现理想的政治目的。

(2)政治与道德的区别

道德政治观仅从哲学思辨出发而不是从社会现实出发分析政治,仅仅从“应然”的层次和角度解释政治,这就使得它带有浓重的“神秘和思辨的色彩”,而不能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同时,它仅仅从抽象的社会伦理价值层次上把握政治,而没有深刻地揭示政治价值背后的社会本质内容。

社会政治生活中有一定的道德和价值取向,人们对于政治有一些道德期望和价值要求,“政治道德”也是社会政治生活所追求的目的之一,在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成员对于政治生活和活动有道德衡量标准。但是这些都不意味着政治和道德是同一的。到近代的马基雅维利以来,政治已从道德伦理里被剥离出来,形成了新的一个系统的社会学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认为:政治在特定社会经济关系及其所表现的利益关系基础上。社会成员通过社会公共权力确认和保障其权利并实现其利益的一种社会关系。

2.恩格斯是怎样论述国家的产生原因、形式、功能和本质的?(20分)

答:(1)国家的产生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对国家起源理论作了科学的论证。概括地说,恩格斯认为国家来源于三次社会大分工,其中第三次“有决定意义的重要分工”带来了这样的结果:

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

由于商业活动、土地的买卖与变化,人们为谋生而流动,使原来的氏族与部落的居民杂居起来。

这些变化引起了社会结构的改变,氏族制度面对这些变化已经无能为力了。特别是由于自由民与奴隶、进行剥削的富人和被剥削的穷人之间的利害冲突日益尖锐化,氏族制度更不适应了。于是就需要有一个第三种力量,它站在相互斗争的各阶级之上,压制他们的公开冲突,至多允许阶级斗争在经济领域内以合法的形式进行。于是,氏族度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分裂为阶级所炸毁,被新的机关——国家所代替了。

恩格斯所得出的国家的概念表明:a.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表明国家产生的时间。b.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c.国家的作用是缓和冲突,是把冲突控制在秩序的范围以内。

(2)国家的形式

据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观点,国家产生具有三种形式:

雅典国家的产生形式,它是国家产生的“最纯粹最典型的形式”。

罗马国家产生的形式。罗马在氏族制度的末期,经过平民斗争,罗马成立新的人民大会,参加成员按服兵役而定。这个新的制度代替了旧的氏族组织而逐渐发展为国家机关。

征服罗马帝国的日尔曼人国家的形式。

上述三种形式,是恩格斯分析了雅典、古罗马和日尔曼人国家产生的历史材料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只是说明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原始公社制度瓦解和国家产生的过程有各种不同形式,并不是说只有这三种形式。尽管国家产生途径有所不同,但国家产生的根源却是一致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外部条件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3)国家的功能(职能)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

内部的职能,其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

外部职能,它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在具体的国家活动中,国家的内部职能与外部职能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从国家活动的性质和方式的角度说,国家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对地划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两种,它们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其执行和实现都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这个意义上讲,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相反,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国家只有有效地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4)国家的本质

国家的本质就是指国家是哪个阶级的政权,或称哪个阶级的专政。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人类有史以来的一切国家都是阶级的国家,国家的实质是阶级专政。国家本质是阶级权力。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组织,当阶级出现,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就产生了国家,当阶级完全消灭,国家就消亡了;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阶级专政,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改变,通过社会变革,国家的阶级性质也就随之改变;国家是个实体物,是社会组织,是机器、工具。它是实现统治权力的机器,这个“统治权力”具有强制性、普遍性和主权性,它是国家权力同其他权力不同的主要标志。

3.概括政治学的基本内容,试述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20分)

答:(1)政治学的基本内容

政治学的内容,是随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和人们对于政治现象的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发展的,就目前来看,政治学的内容已相当丰富和广泛,按照不同的原则,可以对这些内容作不同的构成分类:

按照政治学研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两大类。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即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的政治研究,或者是以这些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对政治进行的研究。非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之外的各种政治学理论、观点和方法。

按照政治学的功能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理论研究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应用研究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

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划分为宏观政治学和微观政治学。宏观政治学从政治群体以上的政治现象入手作政治研究;微观政治学以个体政治人为研究对象。

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的状况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动态研究主要指对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及社会政治发展变化的研究。

按照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来划分,把政治学划分为规范的政治学和实证的政治学。规范的政治学,即以哲学和规范研究的方法,以逻辑的解释、思辨和证明说明特定政治价值含义的政治学研究;而实证的政治学,是按照政治学研究和实际政治生活的需要,提出研究的假设和命题。

按照政治学研究的领域来划分,把政治学的研究划分为若干内容结构。即政治制度、政治行为、比较政治、国际关系、政治理论、公共政策和公共行政、政治经济、政治学方法论等等。

(2)构建中国政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政治学无疑应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从研究领域来看,我国政治学主要有七方面的研究领域,即政治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公共政策、公共行政、国际政治、政治学方法论。

从我国政治学的高等教育体系来看,目前大体上是按照政治学理论、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这三大类来划分政治学的基本内容的。具体来说:a.政治学理论。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马恩列斯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毛泽东政治学经典著作研究,邓小平政治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等等。b.政治制度。主要包括中国政治制度史、外国政治制度史、当代中国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等等。在政治制度研究中,包含着比较政治的研究,其中包括比较经济政治研究、比较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分析、比较公共政策等。c.国际政治。主要包括国际政治理论、国际政治方法论、国际组织、国际法、国际战略研究、外交学、区域政治和各国政治研究、世界政党研究、国际关系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政策,以及国际政治的交叉学科研究如国际政治经济学、生态国际政治学等等。

在政治学的学科体系方面,我国政治学已经形成了基本的学科体系,并且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我国的政治学学科体系现有基本框架是以政治理论,、政治制度、行政管理学和国际政治学为主干而建立的。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理论方面,系统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政党学说、政治文明学说,邓小平政治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政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研究方面,形成了阶级分析、国家分析、权力分析、利益分析和经济关系分析为逻辑起点的政治学基础理论,并且在政治学方法论方面取得进展。

就目前我国政治科学发展的状况来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政治学科的研究正在逐步发生转变,体现在:政治学科从研究政治学一般理论和知识,向研究中国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论和知识的转变,政治学者努力从我国政治实践出发,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和提炼我国的政治学理论和知识,并且进行对策研究;从对于政治思想和政治合法性的阐述和论证,逐步扩展向国家治理和战略管理的研究分析;从宏观研究,逐步向包含中观、微观研究的方向转变;从单一学科的研究,转向多学科和多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