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下册)》(第5版)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34字
- 2020-11-18 21:32:14
第12章 五代宋辽夏金时期各族联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907~1279年)
12.1 复习笔记
一、五代十国和契丹的兴起
1五代十国的分立和割据
唐朝灭亡以后,在中原地区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五代历时54年(907~960年),先后更换了八姓十四帝。
(1)五代
①后梁(907~923年)
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自立,国号梁,建都开封,改元开平,史称“后梁”。后梁建立后,朱全忠李克用争夺霸权,双方互有胜负。923年,后唐军队进攻开封,后梁灭亡。
②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灭后梁,称帝,国号唐,改元同光,建都洛阳,史称“后唐”。李存勖骄恣荒淫、重敛急征,后死于兵变,养子李嗣源称帝,革除了李存勖的一些弊政,明宗死后,后唐被后晋所灭。
③后晋(936~947年)
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甘当儿皇帝,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得契丹援助,灭唐建晋,是为晋高祖。其侄石重贵继位后被辽所灭。
④后汉(947~951年)
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辽军北撤后,很快入主开封并建立政权,国号汉,刘知远是为汉高祖。其子刘承祐继位后因猜忌前朝众将,被原天雄节度使郭威所杀。
⑤后周(951~959年)
原天雄节度使郭威杀刘承祐后称帝,国号周,史称“后周”。郭威虚心纳谏,选贤任能,发展生产、革除弊政。954年,郭威死,其养子郭荣即位,是为周世宗柴荣。他革新政治,发展经济,禁灭佛教,严明军纪,增强了国力。另外,又亲征南唐,收复失地,后被北宋取代。
(2)十国
在南方和河东地区先后并存的十个割据政权,史称“十国”。
表12-1 十国
(3)军阀混战下人民的痛苦生活和反抗斗争
①人民的痛苦生活
a.连年征战,导致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十室九空。
b.制造黄河决口事件,造成山东、河南一带连年水灾,耕地面积缩小。
c.各地军阀为了进行战争,加紧对人民的剥削,苛捐杂税名目繁多。
d.以严刑酷法迫害人民。
e.北方人民受到契丹军队的骚扰和掠夺。
②农民起义
后梁毋乙利用摩尼教组织起义;后晋张遇贤起义;南唐诸祐利用宗教策划起义,均遭到镇压。
③评价
五代十国时期的农民起义规模虽然不大,但次数众多,斗争目标明确,反映出要求消灭各地割据政权、建立统一国家、均贫富的愿望。
2契丹的兴起和南侵
(1)辽政权的建立和辽的政治制度
①辽的建立与发展
a.901~907,耶律阿保机,北击室韦,东北伐女真,西南破奚,南掠河北、河东,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被选为可汗。
b.916年,耶律阿保机自立为皇帝,国号契丹,建元神册。
c.926年,灭渤海,设置州县,耶律德光继位后领土进一步扩展。
②辽的政治制度
a.南北面官制
辽为了有效控制各族人民,采取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统治汉族的称南面官,统治契丹族的称北面官,北面官由契丹贵族担任,权力较南面官大。
b.头下军州
契丹和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草原部族制;在原渤海和幽云地区则实行州县制。另外设立头下军州,由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组成。头下户一面依附本主,一面受政府统治,后逐渐收归中央。
c.军事制度
辽的军队由“御帐亲军”、“宫卫骑军”以及部族军和州县军组成,士兵分为正军和家丁。
d.律法与文字
第一,阿保机制订了成文法律,994年,“诏契丹人犯十恶者依汉律”,至此,封建制度在契丹全面确立。
第二,阿保机命人根据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又仿照回鹘文字,创制了契丹小字。
(2)契丹人民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
①表现
a.畜牧业兴旺。
b.农业得到发展。汉族和渤海等族农民被迁到东北从事耕垦,有五十余城设立了“和籴仓”。
c.手工业发展。冶铁业发达,纺织业和陶瓷业也有发展。
d.与周边政权的贸易往来频繁。
②评价
辽境内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本来极不平衡。契丹族建立政权后,大量迁徙汉人和渤海人,形成杂居,客观上加速了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和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各族人民的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政治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促进了东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3)契丹贵族的南侵
①936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辽太宗出兵助石敬瑭灭后唐。
②943年,辽太宗出兵后晋,后晋大将杜重威投降,后晋灭亡,辽太宗改国号为辽,改年号为大同。
3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事业
(1)周世宗的改革
①背景
a.人民反对分立割据带来的制度不一、关卡林立、禁令繁多、商税苛重等种种灾难。
b.由于契丹贵族的掠夺,人民要求统一,以便集中力量进行抵御。
②内容
a.经济方面
鼓励开垦荒地,均订租税,兴修水利,限制佛教发展,抑制寺院经济。
b.政治方面
纳士求贤,虚心纳谏,肃清吏治,制定《大周刑统》,裁撤冗余。
c.军事方面
整饬军纪,整编禁军,加强禁军,淘汰老弱,使中央禁军有足够力量控制地方藩镇。
③影响
周的国力大为增强,扩建后的开封城代替长安、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周世宗采纳王朴先易后难,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着手进行统一战争。周世宗南征北战,节节胜利,但不幸因病英年早逝。他虽然没有完成统一大业,但其改革措施也为后来北宋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4南方经济的发展
(1)条件
②黄河流域战乱频繁,大量北人南迁,给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经验。
③南方各割据政权一般比较稳定,战争较少,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长江下游的吴和南唐以及吴越,经济发展更为显著。
(2)表现
①农业
a.重视水利事业,浚治河湖,吴越修建的钱塘江捍海石塘是著名的水利工程。
b.南唐与吴越在境内广泛修建圩田。
c.经济作物日益增加,桑树栽培发达。
②手工业
a.制茶业发达,南平都城江陵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市。
b.瓷器业的进步很快。著名的有吴越的越州秘色瓷、“金扣”瓷器。
c.织染业有新的发展。吴越、南唐推行奖励蚕桑、发展丝织业的政策,发明了“天水碧”的染色方法。
d.矿冶业遍及各地。发明了胆水浸铜法,是世界上最早的湿法冶金技术。
e.制盐业技术也不断提高,产量增加。
f.造纸业和雕版印刷业有新的发展。扬、越、蜀是著名的纸产地,南唐的澄心堂纸尤为出名,成都和金陵是全国两大印刷业的中心。
g.海上贸易十分活跃。
(3)评价
五代十国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逐渐转移到长江流域。南北双方的商业往来,有利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二、北宋建立和社会矛盾的发展
1北宋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和统一战争
①陈桥兵变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在陈桥驿发生兵变,黄袍加身。赵匡胤回师开封,夺取后周政权,定国号为“宋”,史称“北宋”,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改元建隆。
②统一战争
北宋继续执行后周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先后灭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势力。978年,吴越投降,北宋基本上统一了南方。979年,北汉刘继元降,五代十国分立割据的局面宣告结束。
(2)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①内容
a.削减地方权力
将全国州郡划分为十五路,设转运司、提点刑狱司、安抚司、提举常平司四司,地方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将地方民政、财权、军权收归中央。
b.分割宰相的权力
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削弱宰相行政权。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权。设审刑院,分割宰相的司法权。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政权的直接控制。
c.调整军事制度
禁军分为三衙,收回节度使和大将的兵权,实行“更戍法”,推行守内虚外的军事方针,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结束了武人专横的局面。
d.发展科举制度
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封弥、誊录法,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②评价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跋扈,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在客观上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兵将分离导致军队战斗力削弱,分权导致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同时增加了财政负担。
2北宋前期的社会矛盾
(1)表现
①主户和客户
a.960年,宋太祖下令重新编造版籍,称“闰年图”,作为摊派赋役的依据。
b.宋代户籍将乡村人户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指占有土地、向政府纳税服徭役的人户,分为五等;客户指不占有土地的佃客。
c.城镇民户称为坊郭户,划为十等以定差科。
②“三冗”严重和剥削的加重
a.冗官
北宋的科举制度与恩荫制度,给地主阶级成员以广泛的参政机会,官僚队伍迅速膨胀。
b.冗兵
北宋为防止破产农民铤而走险,便把大量流亡农民招募为禁军或厢军。使军队远远超过了政府的正常需求。
c.冗费
对官吏和军士待遇优厚,冗官、冗兵致使财政开支猛增;每年有巨额“岁币”至辽和西夏以维持和平局面。
d.赋税徭役
沿用唐两税法,分夏秋两次征收,利用“支移”和“折变”来盘剥农民。
第一,“丁口之赋”以身丁为对象而征收;“杂变之赋”以牛皮、盐、曲之类为对象而征收。这两种都必须随同两税输纳。
第二,“和买绢帛”简称“和买”,“和籴粮食”简称“和卖”。政府利用和买和卖制度强买强卖,后期更要求农户折算成钱缴纳。
第三,主户轮流到政府部门服劳役称差役,官户无差役。徭役则不分主、客户,一律承担。
(2)影响
①地主和形势户将赋役负担转嫁给平民,出现了“诡名子户”、“诡名寄产”、“诡名挟佃”。
②严重的剥削引发了农民起义。
(3)王小波、李顺起义
①背景
a.北宋采取“不抑兼并”和“田制不立”的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
b.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严重。
c.四川地区的佃客遭到的剥削和压迫特别严重。
②经过
993年,王小波领导农民起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均贫富”的战斗口号。王小波战死后李顺成为义军领袖,后在成都称王,国号大蜀,年号应运,后被宋太宗镇压。
③评价
大蜀政权发行的“应运元宝”、“应运通宝”,是我国农民政权发行的最早货币。王小波、李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所提出的“均贫富”口号,使唐末农民起义处于萌芽状态的均平思想具体化、明确化,对以后的农民起义具有重大影响。它是我国农民战争史进入一个新时期的标志。
三、辽、西夏及其他边疆各族与北宋的关系
1契丹(辽)
(1)宋、辽战争和澶渊之盟
①高梁河之役与雍熙北伐
a.979年,宋太宗灭北汉后进军幽州,辽名将耶律休哥带领骑兵来援,因连续作战疲乏不堪的宋军大败高梁河。
b.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派三路大军北伐,史称“雍熙北伐”。但因各军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指挥不力,雍熙北伐以失败告终,宋将杨业战死。此后,北宋放弃了收复幽云失地的计划,对辽采取消极防御的政策。
②檀渊之盟
1004年,辽军南下,直逼宋都开封,宋真宗亲自带兵出征,辽军统帅萧挞览被射死,大挫辽军锐气。宋真宗登上澶州城督战,宋军士气大振。辽方有意退兵,双方议和。和约规定:两国约为兄弟之国,以白沟河为界,宋岁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称为“岁币”。
(2)辽、宋和平交往
①民间贸易
澶渊之盟以后,宋辽边境开放雄州、霸州、安肃军、广信军四处榷场,其中以雄州榷场最为重要。宋方输出的多半是加工制造品;辽方输出的则以原料产品为主。除此之外,民间走私盛行。
②政治交往
双方使节往来不断。
(3)辽朝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畜牧业
以放牧马、羊为主,设立群牧官。
②农业
辽统治者多次下诏募民垦荒,耕地面积扩大,但农业发展不平衡,幽云、渤海地区,是辽朝农业的基地。
③手工业
以冶铁、纺织、制瓷为主,代表有鸡冠壶、“仿定”瓷器、鞍饰和金银制品。
2西夏
(1)党项社会的发展与西夏的建立
①党项是羌族的一支,于唐朝时期内迁,其首领被唐中央赐姓李,据有夏、银、绥、宥、静五州。
②8世纪中叶,党项族进入氏族公社末期,保留收继婚制。
③宋太祖时,党项李氏曾经入贡,太宗、真宗时,党项酋长李继迁时叛时降,并和辽朝结成掎角之势,以共同对付宋朝。
④1032年,李元昊即位,先后攻占瓜州、沙州、肃州,北控大漠。
⑤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府,史称西夏。
(2)西夏的制度
①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枢密院、三司使司和御史台,分掌行政、军事、财政和监察;在地方设立州郡和蕃落。
②改革军事制度,保持部落兵制,设十二监军司加强控制。
③模仿汉字创造西夏文字(“蕃书”),宣布为“国书”,设“蕃学”以培养人才。
(3)西夏与宋的和战以及经济、文化交流
①1006年,双方停战,签订和约:宋封德明为西平王;每年给西夏银万两、绢万匹、钱二万贯、茶二万斤;在保安军开设榷场互市,并取消了青白盐输入宋境的禁令。
②李元昊称帝后,宋夏关系破裂,北宋连连战败,采用范仲淹的主张,对西夏实行清野固守政策。
③1044年,宋、夏重订和约:李元昊取消帝号,由宋朝册封为夏国主;北宋每年给西夏银7.2万两、绢15.3万匹、茶3万斤;重开保安军和高平寨榷场,恢复民间商贩往来。
(4)党项族人民对西北地区的开发
①畜牧业与农业共同发展
甘州和凉州发展畜牧业,河套地区以农业为主,修建支渠,开垦荒地。
②手工业
以制盐业最发达,盐州青白盐闻名于世;设置文思院、铁冶务、通济监;毡毯业发达。
3大理
(1)大理政权的建立
937年,段思平举行起义,攻入大和城,建立了以白族为主体的“大理”政权。大理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相当发达,白族人创造了大理文字,称为“白文”或“焚文”,大理佛教特别兴盛,有“妙香国”之称。
(2)大理和宋的经济、文化交流
大理多次遣使向宋政府贡献方物,宋在邕州横山寨和宜州开设榷场。
4壮族
(1)壮族社会的发展
壮族是越族的一支,集中于广南西路的左、右江流域和柳州地区,宋朝设置羁縻州、县、峒进行管理,长官称为“土官”。
(2)壮族人民对广西的开发
①农业
以种植水稻为主,创造了踏犁,耕作粗放。
②手工业
矿藏丰富,铜的产量最多,冶炼的技术水平很高,麻纺织业发达。
(3)侬智高反宋及其失败
1052年,依智高带兵侵宋,建立“大南国”,称仁惠皇帝,改元启历。宋廷派狄青为宣抚使,率兵南下镇压侬军,侬智高反宋失败。宋政府吸取教训,调整了对广南西路壮族地区的政策。
四、王安石变法和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
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积贫积弱局面的加深
①北宋中期,“三冗”严重,财政赤字。
②北宋军队战斗力极弱,战败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积贫、积弱现象加深。
(2)农民和士兵的反抗斗争
吏治腐败和封建剥削加重,农民起义不断,并从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力量较强大的腹心地区。其中以王伦领导的沂州士兵起义、京西张海和郭邈山领导的起义、湖南桂阳监瑶族人民的起义和河北王则领导的起义影响较大。
(3)庆历新政
①内容
1043年范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提出了如下十项改革措施:(1)明黜陟,(2)抑侥幸,(3)精贡举,(4)择官长,(5)均公田,(6)厚农桑,(7)修武备,(8)减徭役,(9)覃恩信,(10)重命令。
②评价
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以裁减冗官、选拔“贤能”为整顿吏治的手段,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但是,由于改革措施触犯了官僚和权贵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猛烈反对,“新政”推行仅一年左右即宣告失败。
2王安石变法及其失败
(1)变法的指导思想
1059年,王安石上万言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思想。他认为变法的先决条件是培养人才,主张废除科举制度,从基层选拔官吏;财政拮据应从理财入手,以增加社会财富为主,发展农业生产,抑兼并,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
(2)变法的内容
1068年,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设“制置三司条例司”,作为主持变法的机构,后王安石出任宰相,起用吕惠卿、章悖、曾布等人作为实行变法的骨干。
①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富国)
a.均输法
在地方设发运使,负责采办物产,要求全面了解各地产品的供销情况和京师需求情况,有计划、有选择地“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减少了国家开支,限制了富商大贾的投机倒把。
b.青苗法
各地政府于每年正月和五月两次按户等高低贷钱谷给农村主户。旨在抑制高利贷盘剥。
c.农田水利法
规定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当地居民照户等高下分派工料。有困难的,可向政府贷款或联合若干州县共同负责。在沿河地区大兴淤田,福建莆田县的木兰陂也是此时修建的。
d.募役法
由州县政府出钱募人充役,由当地主户按户等高下分担募役所需费用。费用由管辖区内的主户按照户等高下分担,分为“免役钱”、“助役钱”、“免役宽剩钱”。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多的劳动力。
e.市易法
设“市易务”,由政府出资大量收储各种滞销货物,待市场短缺货物时,再赊销给商人。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平抑了物价,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遭到了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促成王安石的第一次罢相和变法派内部的分裂。
f.方田均税法
国家对土地进行丈量清查,将田地的亩数、主人姓名、土地好坏登记上册,按土地好坏分为五等,作为征税的依据。打击了豪强地主,遭到他们的反对,因此丈量工作进展缓慢。
②军政方面的改革(强兵)
a.置将法
此法把禁军划分为若干个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就地加以训练。加强了北宋的边防力量。
b.保甲法
农村的住户,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每家有两丁以上者,抽一人为保丁。保丁编制起来,进行训练,维持地方治安。目的是加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控制和统治。
c.保马法和军器监
③教育和科举方面的改革(培养和选拔人才)
在京师和州、县广泛兴建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颁行《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注重经义和策、论。
(3)变法的失败
①元祐更化与哲宗绍述
宋哲宗即位后,祖母高太后临朝听政,重用保守派,废除了除教育和科举改革内容外的其他全部新法,王安石变法最终失败,史称“元祐更化”。高太后死后,哲宗亲政,重新起用变法派重要成员章惇、曾布等,推行新法,史称“哲宗绍述”。
②评价
a.积极影响
王安石的变法,在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方面收到了某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势,特别是在财政上,熙、丰年间,出现了“中外府库无不充衍”的局面。
b.消极影响
由于变法派触动了北宋大官僚、大贵族、大地主集团的既得利益,引起他们激烈的反对和攻击,推行新法举步维艰。加上新法本身的一些弊端和王安石与吕惠卿等人的矛盾和纷争,也削弱了变法派内部的力量。
3北宋末年的腐朽统治和农民起义
(1)宋徽宗时期的腐朽统治
①宰相蔡京打击异己,将文彦博、司马光、苏轼、曾布、章惇等人打成奸党,史称“元祐党人”。
②宋徽宗荒淫腐朽,宠信佞臣,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勔等人,被称为“六贼”。
③修建宫殿、园林,盘剥百姓。
④滥发纸币,增加赋税,导致物价飞涨。
⑤官员利用括隐兼并土地。
(2)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
①方腊起义
1120年,方腊聚众起义,义军势如破竹,整个东南半壁为之震动。北宋政府立即派兵镇压,1121年,方腊被俘,八月被杀害于开封,方腊起义以失败告终。
②宋江起义
方腊起义的同时,河北、山东、淮南一带也爆发了农民起义,其中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影响最大。起义军在海州遭到袭击,包括宋江在内的部分起义军投降,大约到宣和四年,宋江起义才被彻底镇压下去。
五、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
1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佃户身份的某些变化
(1)农业生产的发展
①土地面积扩大,人口增加
北宋政府招集流民、奖励垦荒,出现“圩田”、“淤田”、“沙田”、“架田”和“山田”。
②农具的进步
龙骨翻车、筒车被普遍使用,推广踏犁。
③农业生产技术提高
重视精耕细作,耕作程序增多,注意积肥和施肥,单位面积产量增加,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总结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增多。
④兴修水利
修治黄河、汴河堤防,著名的水利工程有江北捍海堰、浙江捍海石塘、钱塘江堤、西湖疏浚、灵渠改造等工程。
⑤南北农作物品种的交流
占城稻推广到北方,茶树、棉花、桑树、甘蔗的栽培地区扩展。
(2)佃户身份的变化
①“合种”和“承佃”
合种就是佃客用自己耕牛或地主耕牛耕种地主的土地,称为“分田客”;承佃就是佃客向地主租种土地,交纳定额租。
②佃客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
1027年,背诵颁布诏令承认佃客有一定的退佃自由,佃客的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封建隶属关系比较松弛。
2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工匠身份的某些变化
(1)矿冶业的发达
开采冶炼规模扩大,产量增加,徐州东北的利国监是冶铁中心,采煤已掌握先内后外的方法,胆水浸铜法普遍应用于生产,出现了冷锻技术。
(2)造船业的进步
官营造船作坊众多,虔州、吉州、温州、明州是著名的造船基地,船只的体积和载重量相当大,出现内坞和干船坞,设有隔离舱,指南针被应用于水运。
(3)制瓷业的发展
在北宋,制瓷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不论是产品的精美还是数量以及品种,都大大地超过了前代。官窑、钧窑、汝窑、定窑、哥窑是著名的北宋五大名窑。
(4)雕版印刷业的发展和造纸业的兴盛
①政府机构刻印的书籍,统称为官刻本,民间书坊刻印的书籍称为坊刻本。开封和杭州、建阳、眉州、成都是印刷业的中心,以杭州雕版印刷的质量最好。
②北宋造纸的原料以竹、藤、楮为主,著名的有四川的布头笺、冷金笺,歙州的凝霜、澄心,宣州的栗纸,浙江的藤纸,温州的蠲纸等。
(5)纺织业的发展
北宋的纺织业有丝、麻、毛、棉四种,由黄河流域、四川盆地向江南东路、两浙路和沿海地区发展。婺州成为丝织业中心,号称“衣被天下”。定州的缂丝、单州的薄缣是丝织的珍品。麻织业以纻布最为著名。
(6)工匠身份的变化
私营作坊使用雇佣工匠,官营作坊的工匠,有军匠、和雇匠以及列入匠籍的工匠,北宋工匠所受的封建人身束缚已有所松弛。
3商业的发达
(1)城市的繁荣和市镇的兴起
①彻底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有夜市和晓市、定期集市,市内出现“瓦子”(或称“瓦舍”、“瓦肆”),设有“勾栏”(歌舞、戏剧场所)、酒肆和茶楼。
②行会的地位上升,组织严密。
③草市更加普遍,农村有小市,北方叫做集,岭南叫做墟。草市和集市统称坊场,遍布全国。
(2)金属货币的大量发行和交子的出现
①货币流通量增加,除铜、铁钱外,金银也作为半流通性货币使用。
②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仁宗年间,设交子务,流通区域仅限于四川。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
(3)商税和专卖
①设置场、务等机构,专门征税。行商抽过税,坐贾抽住税,杂税有力胜钱、事例钱(后改市利钱)。
②盐、茶、酒、矾等实行专卖,推行榷盐、榷茶、榷酤制度,由官府控制这些物品的生产并垄断销售。
六、金朝的建立与辽、北宋的灭亡。
1金朝的建立与辽朝的灭亡
(1)女真社会的发展
①女真族是靺鞨人的后裔,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长期受辽统治。
②11世纪中期,生女真完颜部成为统一女真诸部的核心,完颜阿骨打建立奴隶制国家。
(2)阿骨打领导的反辽斗争和金朝的建立
①1113年,阿骨打继任酋长,开始反辽战争。
②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大金”,年号“收国”,定都会宁府,是为金太祖。随后,阿骨打推行了兵农合一的猛安谋克制度。
(3)北宋、金的“海上之盟”与辽朝的灭亡
①宋金海上之盟
1118年,徽宗遣马政自登州渡海使金,策划攻辽。1120年,再遣赵良嗣等渡海,与金定夹攻之约,史称“海上之盟”。双方商定:北宋和金同时夹攻辽,金兵攻取大定府及辽长城以北州县;宋兵攻辽的燕京析津府。灭辽以后,燕云诸州归宋;北宋原来每年给辽的银和绢如数给予金朝。
②金灭辽
1122年,金兵攻下辽的中京、西京等地。1125年,天祚帝在逃往西夏途中被金兵俘虏,辽亡。
③西辽(哈喇契丹)
耶律大石率契丹一部在辽灭之前西走中亚。1124年,大石称帝,史称西辽(哈喇契丹)。在传播中国文化,开发中亚,促进中亚及中欧文化交流方面,有积极的重大作用。
2北宋的灭亡
(1)收复燕云的交涉
金兵攻占燕京后,宋、金之间开始交涉燕云地区的接管问题。最终,北宋收回燕京及其所属的蓟、景、檀、顺、涿、易等六州,并把原来给辽的“岁币”再行增加而给金。后金兵南下,燕京再次被金占领。
(2)金军两次南侵和北宋的灭亡
①1125年,金太宗命粘罕、斡离不兵分两路侵宋,宋徽宗传位给太子赵桓(钦宗)后出逃,宋钦宗任用李纲固守开封,金军撤退。
②金军于1126年再次南下伐宋,攻陷开封。次年,宋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宗室、大臣等被金军掳略北上,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七、南宋的建立与宋金和战
1南宋的建立与南北军民的抗金斗争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帝位,为高宗,改元建炎。后又迁都于临安,建立了南宋。
(2)李纲、宗泽领导的抗金斗争
宋高宗任用李纲为左相主持抗金事宜。李纲以宗泽留守开封,抵御金兵入侵,并筹划在河北置招抚司,在河东置经制司,收复失地。后李纲被黄潜善、汪伯彦排挤罢官,宗泽忧愤而死。
(2)北方义军的抗金斗争
宋政府南逃后,北方沦陷区的人民组织义军抗金,以红巾军、八字军、五马山寨义军最为著名。
(3)金兵的再次南下和南宋军民的抗金斗争
1129年,金兵分路南下,兀术(完颜宗弼)率军长驱直下,宋高宗南逃。次年,兀术攻占杭州大胜后北返途中,被韩世忠阻截在黄天荡。宋军八千人与金军激战,金军大败。金军最后以火攻破宋军,方退回江北。宋将吴玠、吴磷领导宋军取得和尚原、仙人关战役的胜利,粉碎了金人入川的企图,扭转了危局。
(4)伪齐政权的建立和秦桧南归
①1130年,金立南宋叛臣刘豫为“大齐”皇帝,统治河南、陕西之地,建都大名府,作为金朝的屏障和继续南侵的帮凶。
②原御史中丞秦桧乘金军南下回归宋朝,担任宰相,他向高宗建议与金议和,后被弹劾罢官。
③1132年,高宗移跸临安府,临安成为南宋的都城。
2钟相、杨么起义和南宋平定游寇的斗争
1130年,钟相在武陵县起义,南宋利用游寇镇压起义军。钟相牺牲后,杨幺拥立钟相少子钟仪为太子,共同领导义军,采用陆耕水战的战略方针。不久,宋高宗调集岳飞的部队前往镇压,1135年,杨幺被俘牺牲,起义失败。但是,南宋游寇众多,与金人、农民起义并列为三大“兵患”。
3南宋与金的和战
(1)南宋军队抗击伪齐、金兵的战斗和“绍兴和议”
①抗击伪齐
1133年,伪齐在金朝的支持下侵宋,宋将岳飞大败伪齐,追击金兵。金挞懒掌握权,取消伪齐,对南宋诱降。
②顺昌大捷
1140,金朝发生政变,兀术掌权,对南宋发动进攻。宋将刘铸指挥八字军近两万人击溃金最精锐部队“长胜军”十万多人,取得大捷。史称“顺昌之役”。
③郾城大捷
1140年,兀术亲率精锐突袭郾城。岳飞亲率骑兵参战,以少胜多大破金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郾城大捷。
④绍兴和议
1141年,宋金签订和约,宋向金称臣;以淮河、大散关为宋金边界,宋割唐、邓两州及商、秦两州之半予金;宋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
(2)完颜亮南侵和“隆兴和议”
①完颜亮南侵
1149年,完颜亮杀金熙宗,自立为帝,1161年,迁都开封,挥兵南下。完颜雍乘机自立为帝,改元大定,是为金世宗。完颜亮急欲北归,渡江作战失败,后被部将射杀,于是金兵北归。
②隆兴和议
1164年,宋金签订和约,南宋不再向金称臣,世为叔侄之国;“岁贡”改称“岁币”,每年减少银绢10万两匹,仍支银20万两、绢20万匹;疆界与绍兴时相同(宋放弃新收复的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史称“隆兴和议”。
③“开禧北伐”的失败和“嘉定和议”
a.1206年,南宋下诏伐金,韩侂胄分道进兵。起初收复了一些失地,不久,金兵反扑,吴曦叛降,韩侂胄被杀。
b.1208年,宋金重新签订和约: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增岁币为银30万两、绢30万匹;疆界与绍兴时相同(金放弃新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等地);另付金犒军银300万两。史称“嘉定和议”。
八、宋金对峙时期南北方的社会经济
1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
(1)农业的发展
①南方的水利建设大大超过北方。
②圩田面积扩大。
③农业生产技术以江浙一带最进步,四川次之。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④南方普遍种麦。植棉区已从两广、福建逐渐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
(2)手工业生产的新水平
①纺织业
丝织技术提高,分工细致,产量增加,种类繁多,棉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
②造船业
发明了车船。
③制瓷业
制瓷技术有很大发展,产量大,产品更加精美。
(3)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①临安府是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商业极其繁荣。墟市比北宋更加普遍。
②榷场贸易也十分发达。
③南宋的海外贸易超过北宋。
④南宋时期开始流行纸币,主要有钱引和会子两种。
2南宋中后期的社会矛盾
(1)社会矛盾
①战争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苛捐杂税日益繁重。
②土地过分集中,丈量不实,政府的赋税收入减少。
③南宋佃户在法律上所受到的歧视.。
(2)农民起义
南宋农民起义次数众多,其特点是量分散,规模一般不大,且很少有设官分职、建立政权的情况出现。二是参加的群众十分广泛,斗争形式也多种多样。除武装起义外,还有抗租、降斗、逃亡、兵变、武装贩私、海上啸聚等多种斗争形式。三是民变和起义大多发生在远离抗金、抗蒙(元)前线、南宋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
3金朝的社会经济
(1)女真族的封建化
①过程
女真贵族的封建化,始于金太宗时期。在完颜亮统治的十一二年间,他迁都燕京,改革政治制度,继续实行女真人南迁的政策,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到世宗和章宗之际,金朝的封建化基本完成,封建的租佃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
②内容
a.改革官制,废勃极烈制,加强相权。
b.中央设尚书省,下设六部。又设御史台,监察官员活动,加强皇权;地方沿袭宋朝的路、府、州、县制度。
c.推行两税法。
d.设立科举制度以取士,建国子监、太学和州学。
③评价
女真族的封建化,既是民族融合的产物,也推动了进一步的民族融合。
(2)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①冶铁业有明显进步,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②陶瓷业和金银、玉器业相当发达。
③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④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
(3)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
1214年,山东、河北等地爆发了红袄军起义,起义队伍较大的有三支:即鲁东的杨安儿、鲁南的刘二祖和鲁中的李全所领导的起义。
九、南宋的灭亡
1南宋后期统治危机的加深
(1)史弥远擅权和理宗朝的黑暗统治
①湖州之变
1224年,宋宁宗病死,右相史弥远扶持赵昀为皇帝,废宁宗所立皇子赵竑为济阳郡王。1225年,湖州太学生潘壬、潘丙兄弟为首,组织起义,拥立济王赵竑为皇帝,史称“湖州之变”。史弥远镇压起义,杀害济王,独揽了朝政,理宗成为傀儡。
①端平更化
1233年,史弥远病死,理宗开始亲政,陆续召回被史弥远贬斥的朝臣,不断提高二程和朱熹等理学家的地位,史称“端平更化”。
(2)宋、蒙联合灭金和蒙古南侵
①宋蒙联合灭金
1233年,宋、蒙两国军队联合进攻蔡州城。次年正月,蔡州城破,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
②端平入洛
1234年,南宋政府乘金朝灭亡之机,派军队北上,企图一举收回河南及三京之地,受到埋伏在四周的蒙古军队的袭击,宋军大败,只得仓促退兵。这一事件激化了与蒙古的矛盾,为蒙古大举进攻南宋提供了借口,宋军伤亡惨重,大量器甲、舟车和粮食,悉委敌境,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南宋的国防力量。
③蒙古南侵
1235年,蒙古兵分三路侵宋,主要目的在于抄掠人口和财物、摧残南宋的经济,而不是以占领和保守土地为主要目的。1238年,蒙古主将死去,从四川、襄阳、两淮等地退师。
(3)四川军民的抗蒙斗争和鄂州议和
①1257年,蒙古兵分三路,再次发动了对南宋的全面进攻,遭到宋将王坚、吕文德、高达阻拦,蒙哥汗战死,南宋贾似道在鄂州求和,忽必烈接受求和,撤兵北归。
②1260年,忽必烈夺取汗位后,派出郝经到南宋议和,贾似道为了掩盖主动求和的事实,扣留使团,给蒙(元)大规模侵略南宋以借口。
2南宋的灭亡
(1)从襄樊失陷到丁家洲溃师
①1267年,忽必烈接受南宋叛将刘整的建议进攻襄樊。元军采用水陆夹攻的办法攻破襄樊。
②1275年,贾似道再次求和被拒,宋、元两军在丁家洲展开决战,宋军大败,死伤惨重。
③1276年,元军围困临安城,谢太后请降,俘南宋恭帝、太后及官吏等北上。
④文天祥率军抗元,后兵败被杀。
(2)崖山之战和南宋灭亡
1279年二月,宋朝残部在元将张弘范的追击下走投无路,陆秀夫背着赵昺投海,南宋灭亡。
十、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
1宗教
(1)佛教
宋朝大多采取扶持佛教的政策,佛教宗派较多,其中以禅宗南宗流传最广泛。禅风由内证禅转变成为以阐扬禅机为核心、“不离文字”的文字禅,编集了大量的灯录、语录,成为宋代禅宗的一大特色。
(2)道教
在宋代,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大力扶持和提倡,道教的政治地位胜过佛教。《万寿道藏》(又称《政和道藏》),是我国道藏最早的雕版印本。道教分为内丹和符箓两大派系,著名的有陈抟、张伯端。金统治区出现了太一、大道、全真三个新的道教教派,影响最大的是由王喆创始的全真派道教。道教因此出现了“北宗”与“南宗”的分立。
(3)摩尼教、伊斯兰教、犹太教
摩尼教重新活跃起,主要流行于闽浙一带,摩尼教主张“二宗三际”之说。又称“明教”、“吃菜事魔”教。伊斯兰教有所发展。犹太教又称“一赐乐业教”、“挑筋教”。
2哲学
(1)宋学的产生
北宋中期起,儒学领域内,汉唐学者专事经学笺注的传统遭到废弃,对《五经正义》产生怀疑,开创了以己意解经的新时代,逐渐形成了包括各种儒家学派在内的宋学。其兴起的背景是:
①阶级矛盾和民族斗争的推动。
②佛、道两教对儒学的渗透。
③印刷术的进步推动了书籍的传布和文化的普及。
④科举改革的影响。
(2)北宋宋学各派
①“宋初三先生”
宋学的开山鼻祖,指胡瑗、孙复和石介。胡瑗“以经术教授吴中”,设经义、治事两斋,把研究学问的重点转向大义和时务;孙复作《春秋尊王发微》,强调尊王攘夷;石介重视对《周易》的研究,开南宋理学道统论的先河。
②王安石
王安石的新学是早期宋学中最重要的一派。他提出研究经术要为现实服务,重视教育和对人才的培养,王安石的新学盛行于熙宁年间到绍兴前期,因为他生前被封为荆国公,所以他的学说后人称为荆公新学或荆公学派。
③司马光
司马光在思想上大力宣扬天道观和“礼治”,是宋代儒家学者重视史学、强调“以史为鉴”的最重要人物。他强调“中和”之道,实启后来理学家探讨“中庸”学说的先河。他死后赠官温国公,后人称其学说为温公学派。
④周敦颐
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他提出了关于宇宙万物起源的学说,认为宇宙的本源是太极,太极动和静产生阴阳,由阴阳而立天地。著有《太极图说》,提出了“主静”的修养方法。
⑤程颢、程颐
学派称为洛学,二程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他们认为理先于气而存在,“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最高原则,并提出“灭私欲,则天理明”。
⑥张载
张载,世称横渠先生,其学派称为关学,他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强调“气”是万物的本源,提出了“立天理”、“灭人欲”的命题、“理一殊分”的思想以及“穷神知化”与“穷理而尽性”的认识论,程朱的“格物致知”论即由此发展而来。
⑦苏洵和苏轼、苏辙
其学说被称为蜀学。苏洵等人对《六经》乃至先秦众多著作都有研究,并且善于吸取佛、道和各家之说。作有《易传》、《书传》、《老子解》。
(3)理学的形成和浙东学派的崛起
①概述
南宋时期,宋学各派出现了错综复杂的局面,力量互有消长。1165~1173年间,理学正式形成,并成为宋学中的主要学派。与此同时,浙东部分儒家学者形成的金华学派、永嘉学派和永康学派,统称为浙东事功学派。浙东事功学派与脱离实际、空谈义理性命的理学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②代表
a.朱熹
朱熹是二程的四传弟子,也是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因为朱熹强调“道”,所以他的理学又称道学。著有《朱子语类》、《晦庵文集》和《朱子遗书》等。朱熹哲学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是“理”,强调事物的对立和差别,他主张“去人欲,存天理”,以此来调和阶级矛盾。
b.陆九渊
陆九渊把儒家思孟学说和佛教禅宗思想结合起来,并承袭和发挥了天即理即心的观点,提出“心即理也”的命题,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其哲学称为“心学”。他还提出了“存心”、“去欲”的道德修养方法1176年,陆九渊和朱熹在江西鹅湖寺进行了一场大辩论,史称“鹅湖之会”。
c.吕祖谦
南宋金华学派的创立者。他的“力行”、“致知”等认识论无疑已突破了理学道德性命之学的藩篱,具有经世致用的思想,著有《大事记》、《历代制度详说》等著作。
d.薛季宣、陈傅良、叶适
三人是南宋永嘉学派的创立者。薛季宣是永嘉学派的开创者,注重研究当时的现实问题,主张“求经学之正,讲明时务本末利害,必周知之。无为空言,无戾于行”。
第一,陈傅良主张为学必须务实,不喜欢空谈义理。南宋史学家李心传推崇他是“最为知今”的学者。
第二,叶适是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他从事功思想的“致用”立场出发,反对虚幻的道学和心学,对程朱理学的道统说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否定了道学家所认为的曾子独得孔子之传而后传人的理论。叶适还主张功利,赞扬“通商惠工”。
e.陈亮
南宋永康学派的创立者。他的思想的核心是“物”,认为任何道理法则都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公开以功利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坚持天理与人欲相并存的观点,认为王道政治与霸道政治在历史上从来是交杂并用的。
(4)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和宋学的衰落
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南宋理宗朝时期。理宗打击宋学各派,竭力抬高理学的地位。理宗亲撰《道统十三赞》,正式肯定从二程到朱熹是孔孟以来道统的真正继承人,使程朱理学成为继孔孟以来的正统思想和钦定的官方哲学。
3史学
(1)《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共二百九十四卷,为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所编撰,叙事以事系年,详略得宜,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对后来史学界影响很大。
(2)《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为南宋史学家袁枢所编著。
(3)《资治通鉴纲目》
朱熹据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举要历》和胡安国的《资治通鉴举要补遗》等书,根据儒家纲常名教,简化内容,编为纲目。纲目史料价值虽不高,但创立纲目体裁,对史书编纂具有很大影响。
(4)郑樵与《通志》
南宋史学家郑樵著的《通志》,以记述典章制度为主,分为本纪、年谱、略、世家、列传,共200卷。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旧史所无,六书讲文字,七音讲语音,更是郑樵的首创。其中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
(5)《续资治通鉴长编》
专记北宋九朝史事,原书已佚,今本存520卷,是清代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重新编次分卷的。叶适说它是《春秋》以后第一部由当代人写当代事的历史巨著。
(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李心传著,200卷,专记宋高宗一朝史事,为续李焘《长编》而作,原书已佚,今本《要录》也是清代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另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40卷,专记南宋前期的典章制度。
(7)《三朝北盟会编》
徐梦莘著,250卷,专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金的和战关系,书中广泛地搜罗了当时官府和私人有关宋金交涉与和战的言论和记述,按照年月日顺序加以编次。
(8)方志和类书
①方志
著名的有范成大的《吴郡(苏州)志》、梁克家、陈傅良的《淳熙三山志》、罗愿的《新安(歙县)志》、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吴自牧的《梦粱录》、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欧阳忞的《舆地广记》、王象之的《舆地纪胜》等。
②类书
“宋代四部大书”是指有百科性质的《太平御览》、小说汇编《太平广记》、文章总集《文苑英华》、政事历史《册府元龟》,其中《太平御览》和《册府元龟》的史料价值尤其重大。
(9)金石学
金石学是史学的新园地,主要是对古器物及古器物拓本的搜集;对古器物的鉴定及金石文字的考释;以古器物及金石文字来考订历史记载。
四、文学艺术
(1)词的兴盛
①概述
宋朝文学最突出的成就就是词的繁荣,宋词有婉约派、豪放派、花间派等。赵崇祚所编的《花间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词选集。
②代表
a.晏殊擅长小令,著有《浣溪沙》与晏几道合称“二晏”。
b.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裁,他的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
c.苏轼冲破了狭隘的传统局限,是豪放派的创始人。
d.陆游著有《示儿》、《诉衷情》。
e.辛弃疾是开创一代词风的杰出文学家,著有《稼轩词》。
f.李清照为婉约派的正宗。
(2)宋金的话本小说和说话人
“话本”小说就是用当时的白话口语写成的小说,宋代话本流传至今的有《五代史平话》、《大宋宣和遗事》及《京本通俗小说》等。以说话为生的艺人叫说话人。
(3)宋金的戏曲
在宋统治区域内流行的有傀儡戏、影戏和杂剧。元代杂剧的大作家很多,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等人。南方则以“南戏”为主,元末温州高明的《琵琶记》,被推崇为“南戏之祖”。著名的“四大传奇”是《荆钗记》、《拜月亭》、《杀狗记》和《白兔记》。在金统治区域内流行的是诸宫调。
(4)绘画
宋朝的绘画也很繁荣,产生了很多著名画家,荆浩著有《画山水诀》,善画山水的还有李成、米芾、李唐、马远等;花鸟画家以黄筌和徐熙最为著名,还有工于花鸟的宋徽宗赵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为传世之作。徽宗更是将“画学”纳进科举考试的科目。
5科学技术
(1)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
①北宋庆历年间,布衣毕昇在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至元代,又改进为用木制活字。至明代,又出现了铜、铅活字。
②北宋时,已知道用指南针指示方向,促进了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罗盘针。沈括是发现磁偏角的第一个人。
③宋代火药、火器的制造技术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北宋设有专门制造火药和火器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南宋时,又先后发明了“铁火炮”和管状发射器“突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步枪。管状火器的出现,标志着火器制造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它使整个作战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2)《营造法式》和《梦溪笔谈》
《营造法式》为北宋末年李诫总结当时建筑技术的著作,共34卷,由名例、制度、功限料例、图样四部分组成。
(3)医药学
①宋朝设有翰林医学馆,药草著作有《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政和经史证类本草》等
②分科完备,有专门著作,如北宋杨康侯的《十产论》和南宋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是著名的妇产科著作;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重要的儿科著作。
③北宋针灸学家、太医王惟一统一了针灸穴位,设计铸造了两个针灸铜人模型,刻画穴位;同时写成《新铸铜人俞穴针灸图经》3卷。
④南宋时期,宋慈著《洗冤集录》,系统地论述了检验尸体的各种方法,是世界上第一部司法检验专著。
⑤著名的“金元四大家”是指刘完素、张从正、李杲和元代的朱震亨。他们的理论和医术,对我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4)算学
①《周髀算经》、《九章算术》等“十部算经”,是我国汉唐千余年问数学发展的结晶。1084年,北宋秘书省刻印了这些算经,是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印刷本数学书籍。
②北宋时期的数学家,主要有沈括、楚衍、朱吉和贾宪等人;南宋时期著名的数学家,在南方有秦九韶和杨辉,在北方有金朝的李冶。
③贾宪、杨辉、秦九韶、李冶创造出了具有中国古代数学独特风格的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
(5)天文学
苏颂、韩公廉等人,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座结构复杂、自动运转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并写成了一部图文并茂的详细说明书——《新仪象法要》,记载了水运仪象台的全部结构。
(6)沈括和《梦溪笔谈》
沈括的《梦溪笔谈》共有26卷,包括了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科学等方面的内容。这本书被视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他还主持编修了《奉元历》。
6社会生活及习俗
(1)服饰
宫廷服饰是宋代品级最高的服饰,品官的服饰,分为朝服、公服、祭服、时服四大类。士庶百姓及低级吏胥的服饰,只许服皂、白衣。契丹族的服装,多以圆领、紧身、窄袖、长袍为主要特征,左衽则是北方少数民族服装的传统。
(2)饮食
北方以麦面为主食,南方以稻米为主食。北宋末、南宋初,大量北方人的南移,促进了民族间、南北地区间烹饪技术的交流,面食在南方流行。饮酒、喝茶风气也十分盛行。
(3)建筑
宋政府对民庶家居室的建筑,有严格的等级规定,园林式的“宅园”建筑得到发展。
(4)婚嫁
婚嫁由魏晋隋唐时重视“阀阅”而转向注意财物,婚嫁礼仪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币、请期、亲迎六礼,提倡妇人守节。
(5)丧葬
两宋时期,厚葬成风,火葬也较流行。
十一、五代两宋时期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1海外贸易的发展
五代两宋时,辽、夏、金由于地理位置决定它们只能经由陆路,与西域、中亚继续保持联系,宋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主要靠东南海路。宋朝设置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在通商口岸创办外商招待所,商船大多数是在南洋群岛与亚洲南部、西南部的沿海地区活动。
2中国和高丽经济文化的交流
(1)高丽曾屡次向北宋馈赠良马、兵器、金银铜器以及青瓷、大布、人参、硫磺、药材等,还多次派遣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和技术。宋朝也厚待高丽来使,并派使臣去高丽报聘。
(2)徐兢著有《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3)官方贸易以朝贡和特赐的方式进行的,民间交易渐渐频繁。
(4)两宋时期,到中国求法和留学的高丽僧人非常多,其中义天的贡献最大,刊刻有《续藏经》(即《义天续藏经》)。
(5)活字印刷术传入高丽。
3中国和日本经济文化的交流
(1)五代、两宋时期,由于日本政府实行锁国政策,官方使节往来濒于断绝,民间来宋者以日本僧人或船舶纲首居多,民间贸易频繁。
(2)明州是中、日交通的门户。
(3)从日本输入的货物,主要是矿产和各种手工艺品,以宝刀和折纸扇为著,输往日本主要是瓷器、丝绸、香料、药材、书籍、文具以及铜钱等。
(4)造船技术、雕版书传入日本。
(5)日本名僧荣西两次来中国,他把禅宗输入日本,还将茶种带回日本,并著《吃茶养生记》二卷,宣传茶的作用。
4中国和南亚诸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1)越南
中国的文字对越南有很深的影响,越南人民自己创造的文字“字喃”,是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来表达越南语言。
(2)印尼
赵汝适的《诸蕃志》,对来中国贸易的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有相当详细的记载,其中阁婆和三佛齐尤为重要。中国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茶叶、瓷器、铁器和农具等。阁婆输出的主要商品是沉檀香、茴香、犀角、象牙、珍珠、水晶等。
(3)三佛齐
三佛齐是当时东南亚的海上强国,成为南海各地商品的集散地和中国与南海交往中必经的停泊站。
5中国和阿拉伯、非洲诸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1)广州、泉州、扬州是阿拉伯商人频繁往来和长期居留的地方。
(2)阿拉伯人把阿拉伯文化,如天文、历法、医学等介绍到中国来,我国的造纸术、炼丹术、火药、指南针等,就是由阿拉伯人先后传到非洲和欧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