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7603字
- 2020-11-18 21:16:50
五、材料分析题
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十月革命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最严重的挫折。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补偿的。邓小平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是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
请回答:如何理解邓小平上述论断的深刻含义?(2010北京邮电大学年研)
答: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发展进程中遭受的巨大挫折。它发生的原因一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的战略,二是这些国家的改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放弃了四个坚持。加上长期经济体制僵化,民主集中制受到损害,法制不健全,监督不力,思想僵化保守,党的执政能力下降,党群关系恶化,对外推行霸权主义等造成的结果。
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并不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而是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经济文化落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经济和政治建设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另一方面说明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在不断总结并吸取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才能促使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悲剧深刻地教育了各国人民,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质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创造比资本主义高得多的生产力,不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就会被人民所抛弃,社会主义也巩固不了。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必将矢志不渝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一定能走出低谷,经过曲折而迎来新的伟大复兴,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2我国是一个发展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们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而耕地只占世界耕地的7%.从1980年到1996年,粮食产量增长52.9%,但由于人口增长24%,人均粮食只增长23%,近几年每年净减少耕地面积在300万至500万亩左右.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3,过去工。年沙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9%;由于过度采伐,现有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面积的13.4%;由于水资源短缺,部分城市缺水现象严重,在全国500个城市中,有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4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着大量的使用浪费,而且对资源的再生资源利用又不重视,废钢铁和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只有30%,大大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80%的水乎。
请结合这一实际回答:什么是科学的发展理念?其实质是什么?(2010北京邮电大学年研)
答:科学的发展理念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发展。同时,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国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殷实,并明确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目标和任务.树立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摘自温家宝《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部级主要領导千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
材料2
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的均占有量少的国情还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从长远看,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会越来越裕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对这些突出矛盾的问问题,我们务必高度以重视,按照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始终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战略位置,把工作抓得紧而又紧、做得实而又实。”
——摘自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年4月4日)
请回答:(2005年东北财经大学研)
(1)根据材料1,解释什么是科学的发展观?
答: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就是要坚持以人为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全国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殿、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机制。可持续发展就是要确保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潭、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2)根据材料2,结合环境的现状,说明破坏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答: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关系的时候,不是把经济发展同环境对立起,而是有机地协调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关系。经济越发展,环境越是要保护好。破坏环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
(3)结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阐述我国在未来发展中为什么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答: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常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为我们妥善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矛盾提供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的基本原则,从而有助于我们顺利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④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只有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解决好科学发展问题,才能真正落实、切实抓好“发展”这一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材料1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是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了世界性的了。”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第276页。
材料2
据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约有6.5万家,拥有8.5万家国外分支机构。平均每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国外分支机构数量已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4个上升90年代末的约13个。
——摘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第98页。
材料3
一股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反对帝国主义的潮流也已经形成。例如在2003年6月在希腊雅典举行的:“世界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上,来自59个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们一致同意把“反对战争和反对资本主义全球化运动与共产党人”作为大会的主题。
——摘自曾枝盛主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若干问题的最新研究》第70页。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研)
(1)分析当今世界上出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
当今世界出现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包括:
①全球化的技术基础
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新科技革命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财富的增长速度,促使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和市场;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生产过程的分解,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新的机会和条件;而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缩短了各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降低了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成本,导致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活动的日益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在本质上是资本的跨国流动,是资本国际循环与周转的形成。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市场化的过程。
②全球化的经济基础
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势地位不断增强,跨国公司的突飞发展,国际经济组织的不断完善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a.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的首选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世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苏联解体,40多年的冷战格局最终结束。冷战结束后,国际形势总体上走向缓和。各国纷纷把发展经济列为首要目标,普遍扩大了对外开放,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先后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轨道,改行自由市场经济,并积极致力于融入西方经济体系。中国在长期的实践中,也逐渐认识到计划经济的不足和弊端,自1978年起开始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全面的经济改革,大力推行对外开放,努力实现同世界经济的接轨,目前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切都说明,市场经济体制已成为不同制度、不同发展层次国家的共同选择,市场经济已基本实现了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以市场为基础的,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的自由流动,就谈不上经济全球化。
b.力量不断壮大的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中坚力量
跨国公司是以本国作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各地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和经营的企业。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灵活的经营战略,以全球为工厂,以它所在的各个国家为车间,在全球范围内充分利用各地的优势组织生产和流通,通过自己广泛的经营活动,实现了商品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整合,促进了生产在国家间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使之密切联系在一起,从而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微观基础,并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和主要载体。
c.国际经济组织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组织保障
二战结束以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力的国际化使得越来越多的商品、资本、劳动进入国际交流.各国的国际分工和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这种日益增强的经济联系要求突破原有的国家间的障碍,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更高层次的经济合作,这就要求有超脱于国家之外的国际经济组织发挥重要作用。战后,国际经济日益明显,国际经济协作不断加强。在当今国际经济关系中,世行、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世界性经济组织的调节作用越来越大,而且还出现出进一步增强的趋势。世贸组织(WTO)所制定的关于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则,成为规范全球经济运行,创造自由、公平竞争环境的统一制度和规则,作为世界金融领域的重要国际组织,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 (WB)也在国际金融全球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这些国际经济组织的成立使得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运行有了统一的规则,对成员国的经贸活动和经济行为起着协调和规范作用。这些都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着制度保障作用。
(2)分析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后果。
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
①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积极影响:
a.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b.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c.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d.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②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产生的消极结果:
a.由于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全球化使穷国愈穷,富国愈富,特别是扩大了南北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
b.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c.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
d.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南方国家间经济实力有限,经济结构趋同而缺少互补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也在扩大,使南南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面临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应对全球性危机,需要增进合作。各国应本着责任与风险共担的精神,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国际经济稳定发展。国际社会还应共同努力,推动国际经济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互惠共赢的多边经济体制,以有利于各国共同发展。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互惠、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5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及其后果。(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
答:(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①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②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包括
a.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
b.贸易的全球化;
c.金融的全球化;
d.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
(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
②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促进了国际分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经济全球化的后果
①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是生产社会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一,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第二,可以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就业,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的优势;
第三,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际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第四,可以借助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②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扩大;
b.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
c.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
d.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变成一种全球行为,它既为一国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存在着对别国形成依赖的危险。
总之,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
6“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
“经济全球化就是美国化”
“经济全球化就是西方化”
请运用所学原理分析以上材料。(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研)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就有经济全球化的萌芽,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在制定贸易和竞争规则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控制一些国际组织,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所以在发展中国家学者看来,“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化,就是美国化,就是西方化”。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发展中国家虽然有受限制的一面,但只要避免绝对的依赖性,还是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