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河北省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专用教材(备考指南+考点精讲+典型题详解)
- 圣才学习网主编
- 3667字
- 2021-01-06 20:06:15
4.2 典型题详解
一、选择题
1.下列归因因素中,属于外部而稳定因素的是( )。
A.能力
B.努力
C.任务难度
D.运气
【答案】C
【解析】韦纳归因理论包括三个维度:原因源(即内外性)、稳定性和可控性维度。其中,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包括能力、身体特征等;内部的、不稳定的因素包括努力、心情等;外部的、稳定的因素包括任务的难度、无法克服的障碍;外部的、不稳定因素包括运气、机遇等。
2.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对于简单的学习来说,最佳的动机水平是( )。
A.中等偏低的强度
B.中等强度
C.中等偏高的强度
D.越高越好
【答案】C
【解析】心理学家的研究指出,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并不是线性的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也就是说,学习动机的强度有一个最佳水平,此时的学习效率最高;一旦超过了顶峰状态,动机程度过强时就会对活动的结果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当然,如果动机水平过低,也不会有高效率的活动的。
3.下列属于学习的内部动机的是( )。
A.努力提高学习成绩,得到老师的表扬
B.为得到同学的羡慕而努力学习
C.为家长挣面子而努力学习
D.对某门学科本身感兴趣
【答案】D
【解析】内部动机指个体对所从事的活动本身有兴趣而产生的动机,这种活动能使个体获得满足,也是对个体的一种奖励和报酬,个体从事这种活动时不需外力作用的推动;外部动机是由个体所从事的活动以外的刺激诱发而产生的动机,这种活动本身并不能给个体带来直接的满足,但通过这种活动却可以得到另外一种或另外多种效应,这种效应也就是活动以外的刺激。
4.属于奥苏伯尔认为的学习内部动机的是( )。
A.成就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交往内驱力
D.认知内驱力
【答案】D
【解析】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有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5.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利用( )主要应考虑的就是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
A.直接发生途径
B.直接转化途径
C.间接发生途径
D.间接转化途径
【答案】A
【解析】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直接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二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
二、填空题
1.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________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组成。
【答案】成就
2.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________。
【答案】成败经验
3.动机的三种功能是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________。
【答案】强化功能
4.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5.班杜拉的动机理论把强化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自我强化。
【答案】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
三、名词解释
1.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主要表现为推力、拉力与压力三种形式。推力表现为主体的学习需要,拉力表现为主体的学习期待,而压力需转化为推力与拉力才能起作用。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两个基本成分构成,前者为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后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两者协同作用,使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和完成。
2.成就动机
答: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或活动,个人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成就动机是由成就需要所引起的。人们对成就的需要是不同的,有些人从早到晚都劲头十足,另一些人则得过且过,无雄心壮志。成就动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默里提出的成就需要的概念。默里将成就需要定义为: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快尽好地完成困难的任务的驱力。
四、简答题
1.简述学习动机的作用。
答:学习动机的作用是指在学习活动的开始、进行和完成的全过程中学习动机产生的影响。它既有动机的一般作用又有区别于其他动机的独特作用,具体内容如下:
(1)动机的一般作用
①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
②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
③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2)动机的独特作用
①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具有某种动机的个体经常自己设定某种目标,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这些目标。
②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动机决定了个体在某一活动中所投入的努力、热情的多少。动机越强,努力越大,热情越高。
③激发和维持某种活动。研究表明,动机决定了学生在多大程度上能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并坚持下去。
④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根据信息加工理论,动机影响着加工何种信息以及怎样加工信息。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注意力更集中,而注意在获取信息以进入工作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起着关键作用。
⑤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动机越强,则获得好成绩时的自豪感(自我强化)越强,而获得不良成绩时的受挫感或厌恶感就越强。
⑥导致学习行为的改善。这是上述各种作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适当的学习动机最终将促进学习行为的改善,提高学习能力。
2.简述学习结果的归因对学习行为产生的影响。
答: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的结果进行解释,力求能寻找出使自己的行为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的行为。研究证明,学习结果的归因会影响学习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就稳定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则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相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
(2)就内在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自身内在的因素(能力、努力、身心状态),学习者会产生积极的自我价值感,进而更投入到未来的学习活动中去,或形成消极的自我意象,从而更避免参与成就性任务;相反,如果学习者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机体外在因素(任务难度、运气、外界环境),则学习结果不会对其自我意象产生什么影响。
(3)就可控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努力),学习者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或产生一种犯罪感;反之,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能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会产生感激心情或仇视报复情绪。
五、论述题
试述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答: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我效能感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对教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分析如下:
(1)自我效能感理论的基本观点
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但是班杜拉关于强化的看法不同于传统的行为主义理论,他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和自我强化三种。班杜拉认为,行为出现的原因不是随后的强化,而是人在认识到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之后产生的对下一步强化的期待,这是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两种,结果期待是指人对自己的某一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强化)的推测,效果期待即自我效能感。
(2)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教学意义
由于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过程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自觉主动地运用好自我效能感理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果刺激激发学生认真努力学习的意识。同时,不断暗示或提醒学生可以通过认真努力学习取得优异成绩,增强学生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设定恰当的成绩目标,尤其要避免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那样会妨碍其成功感的获得,不利于激发其自我效能感。
③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的学期或学年考核结束后,帮助学生对考试成绩进行正确分析,有倾向性地进行归因。对于成绩优异者,可以淡化其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如题目难度,强调其个人努力等方面内部的、可控制的因素,以进一步强化其自我效能感;对于成绩差的学生,要淡化内部的可控制因素,强调外部的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以保持其自我效能感,争取下一次的成功。通过引导改善学生的归因模式、提高学生的期望水平、加强学生自我调控学习能力等方式,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的目的。
④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具体困难时,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分析造成困难的原因、困难的本质,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具备克服困难的能力,调动其发挥能力、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提高自我效能感。这样经过反复实践,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才会不断被强化,学生才会不断向更高难度的问题挑战,不断取得新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