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级)《中国文化基础知识》笔记和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9字
- 2022-08-05 17:10:38
第4章 中国古代哲学
4.1 复习笔记
一、孔孟之道
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学说,它的创始人是孔子。“儒”,最早是指在奴隶主贵族中掌管道德教化、音乐礼仪的官员,后来,这些人在社会变动中逐渐分化,流落到民间。到孔子出现以后,因其弟子众多,影响扩大,“儒”就成了孔门弟子的专称,由孔子创立的学说称为“儒学”。
1.孔子
(1)儒家
孔子号称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他的一些见解和谈话,由弟子们记录和整理成《论语》,集中反映他的思想。产生在鲁文化氛围里的儒家思想,自然维护周文化的核心成分——“礼乐制度”。
(2)孔子的思想
①中心思想
一个“仁”字,几乎包括了一切美德,即“推己及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把自己想要得的好处也给予别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得的东西、不想做的事情,绝不要强加于人。孔子由“仁”的思想出发,提出了一套修身达仁的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观念。
②政治思想
a.主张“正名”,即按照一定的是非标准恢复纲纪,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b.主张统治者“立信”,即政府要获得人民的信任。主张用道德教化的办法来治理国家,而不主张使用强权暴力。
③教育思想也有许多精辟的东西,直到今天仍有继承的巨大价值。如“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2.孟子
(1)孟子
孟子是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的第二位儒学大师。据说他是孔子孙子子思的门人,一生不曾做官,专以讲述为业。其思想集中反映在他与弟子共同编写的《孟子》一书中。由于他对儒学的巨大贡献,后世常把儒家学说称为“孔孟之学”或“孔孟之道”。
(2)孟子的思想
其思想的核心是主张“性善”和“良知”。
①在“仁学”理论方面,孟子补充提出了“义”,仁是发自内心之爱,义是所以为人之道。在孔子“杀身成仁”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舍生取义”。使儒家所主张的道德观更加完备。
②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强调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结构中的地位。同时,他还提出了“仁政”的观念,即主张国家要养民,要实行“仁政”,并且就实施“仁政”提出许多具体措施。
3.荀子
(1)他是先秦儒家的另一位大师,他的思想集中反映于《荀子》中。
(2)荀子的思
①荀子强调“性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善”是人为的表现,而不是人的本性。要靠后天的力量来帮助人为善,其方法一是“修身”,二是“师法”,即通过教化。
②在政治思想方面,荀子主张强化君权,但重视民的作用,认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③他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天道不能干预人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因而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人不在天。
4.董仲舒
汉代的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杂糅阴阳五行,道、法诸家学说,将天道与人事相比附,建立起一个以“天人感应”为中心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成为封建统治秩序的理论支柱。
5.王充
东汉初年,大思想家王充出来抨击它的荒谬和虚妄。王充是一个无神论者,著《论衡》85篇,求真实,疾虚妄,匡时俗,颇具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主张人性有善恶,认为人性可以改变;反对崇古非今,反对浮华虚伪之语等。
二、老庄思想
1.老子
(1)道家
他著有《道德经》(即《老子》)五千言,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道德经》而得名。老庄思想具有自然主义色彩,对儒家思想采取了批判立场。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2)老子的思想
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他把“道”作为最高范畴,用以观察和认识客观世界。在老子的哲学中,“道”表示宇宙的原始状态,还表示世界的本源。老子哲学中有许多极其宝贵的精华,这就是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从这些辩证观点出发,老子建立了他的策略思想,即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等等,都是老子“贵柔”、“守弱”思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真理性。。
2.庄子
(1)庄子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庄子》一书据认为是庄子本人和庄派后学所作,集中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
(2)庄子的思想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同样把“道”作为自己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但他在认识方面比老子更超然,在论述时比老子更幽默。他在《逍遥游》、《齐物论》等名篇中,表达了他超然物外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心斋”、“坐忘”等内心修养的途径,其要点是以虚静空明的心境去感应外物,用师法自然的方式去认知和评价客观世界。
三、墨家学说
1.墨家的创始人墨子
《墨子》一书由墨子的弟子编辑而成,是墨家的代表著作。
墨家思想更多地代表了下层劳动者的利益和要求。墨子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明鬼”等十大主张。
2.墨家的贡献
墨家的贡献不仅在思想理论方面,在形式逻辑和自然科学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比如后期墨家提出了以“名”(即概念)、“辞”(即判断)、“说”(即推理)为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甚至还提出了推理的四种形式。在几何学方面,墨家论述了点、线、面、圆的关系;在力学方面,论述了杠杆原理、力与运动和重量的关系等,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四、法家学说
1.法家学说
法家学说是战国时代后起的一个学派,也是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是韩非。
2.法家思想
韩非著有《韩非子》。在韩非之前或同时,已有申不害、商鞅、慎到等法家人物对法家学说做了许多论述,其中心思想是“循名责实,信赏必罚”。韩非将“法”、“术”、“势”合为一体,成为一个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实际上成为后世封建统治者维护集权统治的理论基石。
五、汉代经学
1.汉代经学
由先秦进入汉代,因汉武帝独尊儒术而兴起两汉学术思想的主流——“经学”,它是研究和阐发儒家经典的宗旨及其方法的一门学问。其内容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切领域,涉及到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哲学、礼仪、教育、文学、艺术、史学、法律、宗教及民间习俗等。
2.经学的研究对象
经学是从研究“六经”开始,一直发展到“十三经”。
3.“六经”
“六经”一词,早在《庄子》一书中已经出现,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先秦时的著作,又称“六艺”。
4.经学研究的两大学派
(1)今文学派
西汉以董仲舒为代表。他们注重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竭力为汉王朝的封建“大一统”寻找理论依据,因而受到西汉统治者的高度重视,被立为“官学”,到西汉末年已开始衰落。
(2)古文学派
尊崇周公,认为六经不过是孔子整理过的古籍史料,真正的古意还有待研究,因而比较注重名物训诂,多以考据为特色。大体说来,其后南朝宗王,北朝宗郑,实则都属于古文学派。隋唐一统天下,开科取士,孔颖达等人合编《五经正义》,将南北观点合二而一,对汉代以来的经学作了一次系统性的归纳梳理。宋代以后,儒家学者抛开传统的训诂、释义,而直接对经书的原文“义理性命”进行剖析,形成宋明“理学”,开辟了儒学的新阶段。
六、魏晋玄学
1.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它是以老庄思想为主旨,又糅合儒家经义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学说。“玄”就是老子所说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指深奥难测而又无法用语言明确表达的某种状态、关系或道理,研究这种深奥难测的状态、关系或道理的学问,就可称为“玄学”,而魏晋间的名流学士则多称之为“玄谈”、“谈玄”或“玄风”等。
2.玄学的内涵
“玄学”之风,早在三国魏时已经出现。它的实际内涵,是以“本末有无”为核心所展开的本体和本性之学,它所探求的是宇宙存在的根据,是企图透过宇宙万有的现象,直接探求其本体和本性。
七、宋明理学
1.“理学”
“理学”实际是宋明时代的儒家学说,因其竭力宣扬儒家的“大道”而又称为“道学”。理学的形成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儒学内在的变化,即经魏晋隋唐儒家学者已摒弃了汉儒琐碎章句之学,转向探求儒学的“原道”和“原性”;二是佛教思想的流行,特别是禅宗所宣扬的心性说。
2.北宋理学四大家
北宋理学四大家是周敦颐、张载、程颐、程颢四人。
3.“程朱理学”
二程之学,传至南宋,由朱熹集理学的大成。他的学说与二程一脉相承,故合称“程朱理学”。因其长期在闽中讲学,他的学说被称为“闽学”,与周、张、二程并称为“濂、洛、关、闽”四学。
4.元代的理学
元代的理学只是“朱学”流行的一个阶段。
5.明代理学
明代经陈献章而至王守仁,又成为理学发展的一个高潮。
(1)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主张,认为万事万物之理都在我心中,这就是“知”,而内心代表真理的“知”就是“良知”。
(2)正当王学流行的时候,出了一位极端怪异的思想家李贽。他公开宣扬自私是人的“天性”而不是罪恶,用以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法,他的这些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社会意识,却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异端”。
八、清代朴学
1.清代朴学
理学在清代走向衰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的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而这种训诂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朴学以清代为盛,成就超过古人,尤以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形成“乾嘉学派”。
2.明末清初的朴学
明末清初的朴学主要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几位大师。
(1)顾炎武
顾炎武世称亭林先生,清代儒林第一人,以考古求真为宗旨。他最重要的两部著作是《日知录》和《天下郡国利病书》,被认为“无一字无来历”。他反对不讲实际学问而空谈性理的理学,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行己有耻,博学于文”,认为探讨济世治国的学问与砥砺操守气节同等重要。
(2)黄宗羲
黄宗羲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所著《明儒学案》是第一部研究中国哲学断代史的著作,而《明夷待访录》为考古论今之作,突出表达了他的进步思想。
(3)王夫之
王夫之在明亡后曾举兵抗清,后隐居深山,专事著述,著作达70余种,后人集为《船山遗书》。他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思想,达到了中国古典哲学的高峰。
(4)颜元
颜元是一位专讲实学的思想家,因反对书本上的学问,故著述很少,一生只写了四篇文章,即《存学》、《存治》、《存性》、《存人》,称为“四存之学”。
3.雍正、乾隆以后的朴学
清代自雍正、乾隆以后,朴学盛况空前,以师承和地区分为许多学派,主要有:吴派、皖派、浙东派。
(1)“吴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惠栋、江永、钱大昕,其特点是稽考汉代学者的经书旧注,意在摆脱后人的附会之说,以求近古,因而在许多方面难免迷信汉说。
(2)“皖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戴震、段玉裁和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他们的特点是宗古求是,注重文字、校勘和训诂,注意总结考据中的规律,并能超越汉代学者而有所突破。
(3)“浙东派”主要受黄宗羲的影响,注重史学研究,在撰史、补史、史料、史论方面
有重大成果,其代表人物为全祖望和章学诚。
4.清代早期和乾嘉时期的朴学
清代早期和乾嘉时期的朴学推崇古文经,晚清的朴学则复又重今文经,并且从纯学术的研究中解放出来,与议政、改良的现实政治活动相结合,形成新的探求“微言大义”的义理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龚自珍、魏源、康有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