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贵州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会计基础》【教材精讲+真题解析】讲义与视频课程【12小时高清视频】
- 圣才电子书
- 14字
- 2020-12-01 14:37:02
第二部分 教材精讲[视频讲解]
第一章 总论[视频讲解]
教材知识体系
【基本要求】了解会计的概念;了解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了解会计准则体系、会计的核算方法以及收付实现制;熟悉会计的基本特征和会计的基本职能;掌握会计基本假设、权责发生制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第一节 会计概念与目标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会计的概念与特征
(一)会计的概念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核算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
(二)会计的基本特征
(1)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3)会计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
(4)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的基本职能;
(5)会计采用一系列专门的方法。
实物、劳动:不能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性计量。
货币:能对经济活动进行综合性计量。
货币是:主要计量单位(√)、统一计量单位(√)、惟一计量单位(×)。
(三)会计的发展历程
1.古代会计(15世纪末以前)
2.近代会计(15世纪末期至20世纪50年代)
3.现代会计(20世纪50年代至今)
二、会计的对象与目标
(一)会计对象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对象。换言之,会计对象就是能用货币表现的各种经济活动。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通常又称为价值运动或资金运动。
工业企业的资金运动:
上述资金运动的三部分内容,构成了开放式的运动形式,是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没有资金的投入,就不会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没有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就不会有债务的偿还、税金的上交和利润的分配等;没有这类资金的退出,就不会有新一轮资金的投入,也就不会有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例题·单选题】资金投入企业是资金运动的起点,主要包括( )。
A.对外销售产品
B.向所有者分配利润
C.购置固定资产
D.接受投资
【答案】D
【解析】AC两项属于资金的运用,B项属于资金的退出。
(二)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也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
1.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
2.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第二节 会计的职能与方法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会计的职能
(一)基本职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1.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职能,又称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确认,是指通过一定的标准或方法来确定所发生的经济活动是否应该或能够进行会计处理(定性)。
计量,是指以货币为单位对已确定可以进行会计处理的经济活动确定其应记录的金额(定量)。
报告,是指通过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形式向有关方面和人员提供会计信息。
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包括:
(1)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
(2)会计核算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不能有遗漏。
连续性:不能有中断。
系统性:有机整体。
2.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审查。
会计监督是一个过程,它分为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
(二)拓展职能
会计除具有核算和监督两项基本职能外,还具有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等拓展职能。
【例题·单选题】会计的基本职能包括( )。
A.核算与监督
B.参与经济决策
C.预测经济前景
D.评价经营业绩
【答案】A
【解析】BCD三项属于会计的拓展职能。
二、会计核算方法
(一)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会计核算方法体系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专门方法构成。
(二)会计循环
会计循环是指按照一定的步骤反复运行的会计程序。
从会计工作流程看,会计循环由确认、计量和报告等环节组成。
从会计核算的具体内容看,会计循环由填制和审核会计凭证、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登记会计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组成。
第三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基础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
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假设
会计主体: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即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托运人将特定主体的经济活动与该主体所有者、职工个人的经济活动区别对待;将该主体的经济活动与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区别对待。
应当注意的是,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并非是对等的概念。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例题·判断题】会计主体所核算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包括其他企业或投资者个人的其他生产经营活动。( )
【答案】×
【解析】公司会计只核算本公司的业务。
【例题·判断题】企业集团有若干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组成,为了反映整个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应编制该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 )
【答案】√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计主体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消减业务。即在可预见的未来,该会计主体不会破产清算,所持有的资产将正常营运,所负有的债务将正常偿还。
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下去,就应当改变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原则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
(三)分计分期
指将一个会计主体持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会计期间分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
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按公历起讫日期确定。
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其他期间的差别,从而形成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不同的记账基础。
(四)货币计量
1.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选择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反映;在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折算为人民币。
【例题·单选题】在中国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以( )反应。
A.所在国货币
B.人民币
C.所在国货币或人民币二者选一
D.所在国货币和人民币二者同时
【答案】B
【解析】在中国境外设立的中国企业向国内报送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以人民币反映。
二、会计基础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基础,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一)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又称应收应付制或应计制。
收入的归属期:按照收款的权力来确定,不管款项是否收到。
费用的归属期:按照付款的责任来确定,不管款项是否支付。
凡属于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与费用;
凡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收付,也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与费用。
结论:
本期支付不一定是本期的费用;
属于本期的费用,可能已付,也可能未付。
【例题·多选题】以权责发生制为核算基础,下列各项不属于本期收入或费用的是( )。
A.本期支付下期的房租金
B.本期预收的货款
C.本期预付的货款
D.本期售出商品但尚未收到货款
【答案】ABC
【解析】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均应作为当期的收入与费用。ABC三项都不是本期的收入或费用。
【例题·多选题】本月收到上月销售产品的货款存入银行,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有( )。
A.现金收付制下,应当作为本月收入
B.权责发生制下,不能作为本月收入
C.现金收付制下,不能作为本月收入
D.权责发生制下,应当作为本月收入
【答案】AB
【解析】收付实现制下,不管是否为本月销售,本月收到的货款就确认为本月收入;权责发生制下,只有是本月的业务才能确认为本月的收入或费用。
1.我国的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
2.我国的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第四节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质量要求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管理者、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1)纵向可比:要求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不是不得变更)
(2)横向可比:要求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因此,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7.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作出职业判断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但是,谨慎性的应用并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
8.及时性(信息的时效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第五节 会计准则体系
视频二维码(扫码观看)
一、会计准则的构成
会计准则是反映经济活动、确认产权关系、规范收益分配的会计技术标准,是生成和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依据,也是政府调控经济活动、规范经济秩序和开展国际经济交往等的重要手段。
我国已颁布的会计准则有《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二、企业会计准则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1项基本准则、41项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公告等。
三、小企业会计准则
小企业是包括规模在规定标准以下的法人企业和自然人企业。
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符合适用条件的小企业自2013年1月1日起执行,并鼓励提前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分总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外币业务、财务报表、附则等九章90条。
四、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2012年12月6日,财政部修订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施行。该准则对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予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分总则、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或者费用、财务会计报告、附则等九章4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