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2246字
- 2020-12-01 17:39:59
第4章 再现战争的艺术画卷
4.1 复习笔记
一、战争文化规范与小说创作
(一)创作背景
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是通过几十年的战争才建立起来的,新生的政权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要求作家们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点来反映中国现代战争史,并通过艺术形象向读者宣传、普及有关新政权从形成到建立的历史知识。
(二)战争题材的繁荣
1作家群体
战争小说的作者绝大多数来自解放区,主要是军队里的随军记者和部队文艺工作者,也有个别作家直接担任过军队的指挥工作。
2主要作品
(1)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孙犁的《风云初记》等一系列表现华北抗日根据地战斗生活的作品率先拉开了战争小说的序幕;
(2)抗战中敌后斗争的传奇性故事,如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刘流的《烈火金刚》、冯志的《敌后武工队》、雪克的《战斗的青春》等在当时风行一时;
(3)以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为题材的作品涌现,如碧野的《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肖平的《三月雪》、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玛拉沁夫的《茫茫的草原》等;
(4)60年代,萧玉的《高梁红了》(三部)、柯岗的《逐鹿中原》等一批描写重要战役的长篇小说相继问世,有着比较重要的影响。
(三)战争小说美学观念的表现
1作家不再以知识分子的启蒙主义立场和视角去描写战争;
2战争形态使作家养成了“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即整个世界被看作是一个黑白分明、正邪对立的两极分化体。这种思维习惯支配了文学创作,形成了两大语言系统:“我军”系统和“敌军”系统;
3由于战争是以辉煌胜利告结束的,战争帮助人们实现了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美好愿望,所以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的创作基调被作为固定的审美模式,形成了统一的审美风格特征。
(四)战争文化规范下的审美模式
1以《保卫延安》为代表
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反映了这种文艺实践所达到的一个较高的水平。
(1)这部小说第一次在较大规模上全景式地描写了整个战役的全过程;
(2)作家从英雄主义的审美原则出发,塑造了周大勇、王老虎等英雄形象,通过战争的惨烈、环境的残酷、生死的考验,用力刻画出英雄人物摧枯拉朽、九死一生的传奇色彩。
2对这一模式的突破和探索
(1)路翎的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在“友情”和“爱情”两个层面上探讨了个人幸福与战争的关系、部队纪律与个人情感的关系;
(2)在对民间文化形态的利用方面,许多作家自觉从民间文化中吸收其粗野、活泼、洋溢着原始生命力的艺术营养,用以打破战争文化规范下过于刻板的审美模式;
(3)五六十年代流行的“政委一草莽英雄”的模式,反映了现代战争小说的特殊形式。
二、战争小说的巨构性探索:《红日》
(一)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
1作品采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以涟水撤退来表现当时国共双方力量的悬殊和解放军面临的严峻形势;
2作家通过解放军在战场上的被动局面,既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东战场上力量的强弱对比,与解放军的最终胜利形成强烈对比,以说明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同时也为进一步刻画国共双方各具个性的人物形象作了很好的铺垫;
3作品以莱芜大捷的胜利作为过渡,最后以集中描写孟良崮战役歼灭国民党“王牌军”74师达到高潮,三次战役虽有主有次,却浑然一体,作家在对历史事件的叙述中,形象地完成了对时代共名的印证和阐述。
(二)《红日》在当代文学发展中的贡献
在应和时代共名的同时,小说在战争观念和小说美学上体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索性。
1以宏大的现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替代传统战争小说中的传奇性故事。
2小说对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有较好的刻画,突破了当时同类创作中存在的局限。
3小说在战争与和平场景的相互对照、转换的描写中,既在叙述上体现了适度的节奏感,又在战争观念上隐含了对时代共名的某些偏离。
三、战争小说的传奇性:《林海雪原》
(一)创作特色
1以塑造出一批流传广泛的英雄人物形象为成功标志;
2以截然分明的“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来构造布局;
3以宣扬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为创作基调的;
4在浪漫传奇的审美趣味上统一了战争小说的一般艺术特点,使原来比较刻板、僵硬的创作模式融化在民间的趣味下。
(二)结构模式
1“五虎将”的结构模式,五种性格构成的主要英雄人物常常是古典小说的基本人物模式;
2“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并在传奇的意义上更加夸张了所谓“好人特别的好,坏人特别的坏”的模式;
3以现实生活中的同名英雄为原型,暴露了土匪极其残忍的本性和描写了解放军战士的英勇牺牲精神,在描写主要英雄人物时始终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基调。
四、战争小说与人性美:《百合花》
(一)创作背景
1短篇小说《百合花》写于1958年初春,正是“反右”斗争的高潮时期,许多作家知识分子都经受了不同程度的打击,作家本人在当时的时代环境里也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抑;
2高度政治化的时代氛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战争硝烟中淳朴真挚的人际关系则更加令人怀恋。作者的写作动机就是想借对战争年代圣洁的人际情感的回忆和赞美,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二)《百合花》的文学意义
1《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歌颂战争年代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2通过生活的侧面写生活中的普通人,写日常生活中的“家务事”、“儿女情”,这是茹志鹃一生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
3引人注目的叙事特色——女性视角,以“我”这个有强烈性别意识的角色穿针引线,刻画人与人之间的圣洁感情;
4善于运用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是这篇小说常为人称道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