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中国人民大学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题库【历年真题(视频讲解)+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圣才电子书
- 9字
- 2020-11-22 12:24:39
第二编 章节题库
第一部分 国际商务理论基础
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
第一节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论
一、简答题
1.简述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深圳大学2011、2012国际商务硕士;云南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河北大学2012国际商务硕士]
答:(1)比较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他认为国家间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等量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
①比较优势理论的意义在于更全面深刻地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根源,对推动世界自由贸易起积极作用,还可以作为解释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生原因及结构的基础理论。
②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在经济上强与弱,不论它处于什么样的发展阶段,都可以确定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之前所能得到的更多产品。这个理论很好地支持了为什么许多国家之间都可以进行贸易,无论是发展中国家之间,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2.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并试述与绝对优势论内在的逻辑关系。[复旦大学2012国际商务硕士;暨南大学2012国际商务硕士]
答:(1)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他认为国家间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等量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2)比较优势理论与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在逻辑关系
①绝对优势理论虽然解决了国际贸易产生的重要动因,但却无法回答一个问题,即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生产上都没有绝对优势,那么这个国家还能不能参加上述国际分工的问题。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不论一个国家的经济处于怎样的状态,经济力量是强是弱,技术水平是高是低,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即使总体上处于劣势,也可从诸多劣势中找到比较优势。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绝对优势理论无法回答的问题,比较优势理论是对绝对优势理论的一种发展,一种完善。
②无论是绝对优势理论还是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技术差异论,是指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劳动生产率不同所造成的国际分工。
③两者都是建立在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上,劳动生产率的引进使国际贸易的原因从自然要素领域转到了生产领域,如果没有差异,则没有比较,因此差异是基础。
3.什么是机会成本递增?为什么贸易后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的生产可能曲线上两国不可能实现完全分工?[深圳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
答:(1)机会成本递增是指在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为增加其中一种产品的生产量而不得不放弃的另外一种产品的价值,那么生产成本不是不变,而是不断增加。造成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是:由于生产两种产品所需要的各种原料以及比例不同,可想象其中一种原料更适合用于生产产品A。若为了多生产产品B而牺牲产品A,那么这种原料的利用效率就被降低了。因此,机会成本将递增。
(2)不能实现完全分工的原因
机会成本因素决定了在国际贸易基础上的专业化分工是部分的还是完全的。在机会成本递增的条件下,不论是小国还是大国都存在着不完全分工,这是因为:当A国专门生产X时,他生产X的机会成本也不断提高。同样地,随着B国生产Y的产量的增加,它生产Y的机会成本也不断提高,这样随着每一个国家专门生产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两国的相对商品价格就会互相接近,直到该价格在两个国家中相等。在相等的均衡点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继续扩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生产,这通常发生在任何一个国家在生产上达到完全分工之前。当机会成本递增时,国家间的成本差异不存在了,专业化继续进行下去的基础也就消失了,那么两国国家极有可能会每种商品都生产一些。只有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导致完全的专业化分工,因为生产成本不随着产出水平变化,一国生产一种商品的数量增加或减少并不会使其失去比较优势。
4.简述比较优势陷阱,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中国人民大学2012国际商务硕士]
答:(1)“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优势陷阱”。比较优势陷阱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一种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2)比较优势陷阱产生的原因有:
①比较优势产生的基础来源于一国产品间具有生产率或者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虽然拥有自然资源与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但随着要素的全球流动,以及资本技术新能源对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替代,使得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再具备垄断优势,以此获得的贸易利得也难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
②不同的要素会带来不同的利益。各国的经验表明,制成品的出口比初级产品出口带来较大的利益。
③现实中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使得商品价格大于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不能如实地反映一国的比较优势,从而引起贸易福利的不均衡分配。规模经济、技术进步成为引发国际贸易的新经济变量,这使得仍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指导开展国际贸易的发展中国家陷入了比较优势的陷阱。
5.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主要说明一个什么原理?
答:李嘉图通过比较优势理论主要表达了自由贸易的主张。
(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亚当·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应按由于地域、自然条件不同形成的商品成本绝对差异而形成分工,即一个国家输出的商品一定是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生产成本绝对低于他国的商品。李嘉图发展了这个观点,他认为各国不一定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商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商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因此,他认为国家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最为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强调自由贸易可以带来整个社会福利的增加。在自由贸易的体系下,每个国家都可以有自己的比较优势,通过分工生产自己有优势的产品,进口自己没有优势的产品,这样可以获得最大的贸易收益。从这个理论也可以看到李嘉图对世界国际分工非常重视。
6.“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充裕的。不用谈资本,也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甚至连劳动也不充裕”。请对这段话进行经济学评价。
答:(1)这个论点是错误的。
(2)原因如下:这个论点没有区分一国的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
①比较优势是指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绝对优势是指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②比较优势理论是由李嘉图提出来的。李嘉图认为,一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他认为国家间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等量劳动生产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③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一国与他国进行贸易的重点不在于要素的绝对丰裕度而是其相对丰裕度。一国可以按照比较优势原理从事国际分工,进而进行国际贸易活动。一国是按照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来进行国际贸易。如果上面材料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在现实中,小国应该完全不能参加国际分工,因而也就没有办法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但事实证明这是不正确的,很多小国一方面出口某些商品,另外方面也进口一些产品,能够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
7.比尔·盖茨先生无论在编写软件还是打字速度上都强于他的秘书。比尔·盖茨先生编写软件的速度是秘书的N倍,打字的速度是秘书的2倍。由于比尔·盖茨在编程和打字上都强于其秘书,他是否应该自己来完成全部的工作,以节省下每天付给秘书的20美元的薪水(据说比尔·盖茨如果掉了100美元,他是不会弯腰去捡的,因为弯腰的5秒钟会使他丧失1万美元)。试用学过的贸易理论来解释比尔·盖茨先生是否要自己做编写软件和打字的全部工作。
答:(1)比尔·盖茨先生不需要自己完成所有的工作,这点可以通过比较优势理论来加以解释。
(2)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的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可以知道:
①对于比尔·盖茨来说,无论是编写软件的速度还是打字的速度都远远高于其秘书,可以说这两者他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编写软件的速度是其秘书的N倍,打字的速度是秘书的2倍。
②对于秘书来说,无论是编写软件的速度还是打字的速度都远远低于她的老板,但是对于她而言,她却有比较优势,即打字。因为在打字方面,她的老板的优势并不像编写程序那样明显。
③通过对上面两者之间的分析,可以看出:比尔·盖茨在编写软件和打字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相对于打字而言,其编写程序的优势要大于打字。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他可以分工于编写程序,对于他的秘书而言,在编写软件和打字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在打字方面其劣势要小于编写软件,所以她可以分工于打字。
通过这样的分工,可以达到比较优势理论所阐述的贸易利益的获得。
8.简单说明比较优势与机会成本的关系,并根据生产可能性边界说明为什么当一国存在比较优势时,国际贸易具有使该国在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消费的效应?
答:(1)比较优势是指一国在生产某种产品时所具有的相对成本优势。按照比较优势理论,一国决定生产哪种产品时所遵循的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机会成本是因一种选择而放弃的最优替换物或失去最好机会的价值。任何一种资源供给的有限性和稀缺性是分析机会成本的前提。
从机会成本的角度可以这样解释比较优势:在一国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该国决定生产哪种产品取决于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大小。如果相比较而言,生产A产品的机会成本比生产B产品的机会成本小,即生产A产品所放弃的价值较少,也就是说A产品具有比较优势,那么该国生产A产品是有利的。
(2)在封闭条件下,一国最多只能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消费。而在开放经济中,该国将按照比较优势进行专门生产,然后通过国际间贸易换取自己需要的产品。由于按照比较优势生产比在封闭条件下生产的机会成本低,即资源利用率高,从而能够从同样的资源中获得更多的经济效应。故当一国存在比较优势时,国际贸易使得该国能够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之外进行消费,提高了该国的福利水平。
9.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答: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指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不是其所拥有的贵重金属的多少,而是这些贵重金属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他认为扩大生产才能提高本国的生活水平,而生产的扩大最根本的动力是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取决于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不断深化。
亚当·斯密将劳动分工学说应用于国际贸易,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可以使每个国家都增加财富,其原因在于:国际贸易可以通过市场的拓展,将社会分工由国内延伸到国外,而国内分工变为国际分工,社会分工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最终将促进实际收入意义上的财富增长。
(2)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国际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绝对优势理论主要内容有:
①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②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③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④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
10.假设A、B两国的生产技术条件如表1-1所示,那么两国还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吗?试解释其原因。
表1-1 X、Y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
答: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1)从绝对优势来看,两国当中A国在两种商品中都有绝对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两国不存在相对技术差异。所以,两国没有进行国际贸易的动机。
(2)当两个国家国内的商品价格比例相同时,国际贸易不会给双方带来实际利益,因而也不会发生贸易。A国在两种商品中都处于优势,但优势一样大,“两优无其重”,贸易难以发生。
(3)从表中可见,A国国内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比例是2:1,B国国内商品X和商品Y的价格比例也是2:1,两国商品的价格比例完全相同。这就意味着,在A国国内1单位商品X能交换2单位商品Y,在B国国内也是1单位商品X能交换2单位商品Y。这种相同的交换比例,使两国不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各国商品价格比例不同是产生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二、计算题
1.假定本国与外国均生产和消费以下4种产品,每种产品的单位劳动投入如下:
(1)本国在哪种产品上拥有最大比较优势?在哪种产品上生产优势最低?
(2)假如本国工资是外国工资的8倍,本国将生产哪些产品?外国将生产哪些产品?
(3)说明专业化生产及由此产生的贸易是怎样使两国获益的?
(4)假如本国工资是外国工资的6倍,专业化模式与贸易模式是否会改变?新的模式是怎样的?
(5)为什么在实际生活中,专业化分工并不完全像题(2)的答案那样进行?[复旦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
解:(1)在A产品的生产中,本国与外国的劳动投入比为1:12;
在B产品的生产中,本国与外国的劳动投入比为2:18,即1:9;
在C产品的生产中,本国与外国的劳动投入比为4:24,即1:6;
在D产品的生产中,本国与外国的劳动投入比为15:30,即1:2。
由于1/12<1/9<1/6<1/2,所以,本国在A产品上拥有最大比较优势,在D产品上拥有的生产优势最低。
(2)如果本国工资是外国工资的8倍,2<6<8<9<12,因此,本国在A、B产品上仍有比较优势,所以本国将专业课生产A、B产品。外国在C、D产品上有比较优势,所以外国将专业化生产C、D产品。
(3)各国按照各自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使得本国生产比较劣势的产品成本变小。例如,对本国来说,生产1单位C商品需要4单位劳动,外国生产则需要24单位劳动,但本国工资率是外国工资率的8倍,将其转换成本国劳动即相当于3单位劳动,这样通过专业化生产,本国可以用3单位劳动来获取原来需要4单位劳动生产的1单位C产品。
(4)专业化生产模式、贸易模式都会改变。因为假如本国工资变成外国工资的6倍,2<6=6<9<12,所以本国在A、B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可以专业化生产A、B产品,外国在D产品上有比较优势可以专业化生产D产品,两国在C产品上所用的劳动成本一样,所以两国可以同时生产C产品。
(5)在实际生活中,多种因素的存在减弱了专业化分工的趋势,比如说,运输费用的存在使一些国家不得不在某些部门实现自给自足,即使国外生产某类产品的价格较低,但是加上运费,价格也许会变高。另外,有的国家为了发展本国产业,虽然该国生产该类产品成本较高,但仍然坚持国内生产,因而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专业化分工并不如理论中设想的那样进行。
2.表1-2表示英美两国生产小麦和服装的劳动成本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表1-2 英美两国小麦和服装的劳动成本
(1)哪个国家在生产小麦方面有绝对优势?哪个国家在生产服装方面有绝对优势?
(2)如果国际交换比例为1单位服装换2单位小麦,会有贸易产生吗?两国为什么都会从贸易中获利?
解:(1)美国小麦的劳动成本绝对地低于英国,美国具有生产小麦的绝对优势;英国服装的劳动成本绝对地低于美国,英国具有生产服装的绝对优势。
(2)如果国际交换比例为1单位服装换2单位小麦,会有国际贸易产生。
国际交换比例:1服装=2小麦;
美国:1服装=3小麦;
英国:1服装=1小麦。
如果展开贸易,美国每进口1单位服装将比国内交换节约1单位小麦;英国每出口1单位服装将比国内交换多得1单位小麦。
(3)如果国际交换比例为1单位服装换2单位小麦,仍有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绝对优势的存在。按照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一种生产要素——劳动时,如果刚好A国家在一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家在这种商品上劳动生产率低,则A国该商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两国按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生产分工并参与贸易,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从表中的资料可以看到,美国在生产小麦和服装上面具有绝对优势。
3.表1-3列出了中国和加拿大在单位计算机和单位小麦生产上的劳动成本情况,假定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加拿大的劳动总量为600小时,中国的劳动总量为800小时。回答下列问题。
表1-3 中国和加拿大计算机和小麦生成劳动成本
(1)计算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国内交换比例。
(2)哪个国家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个国家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开展贸易后,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解:(1)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国内交换比例为:
①中国:1计算机=25小麦;
②加拿大:1计算机=20小麦。
(2)加拿大计算机的相对价格低,中国小麦的相对价格低。所以加拿大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中国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开展贸易后,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提高了。因为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绝对劣势,但只要处于劣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处于优势的国家在两种商品生产上优势的程度不同,则处于劣势的国家在劣势较轻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处于优势的国家则在优势较大的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两个国家分工专业化生产和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口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则两国都能从贸易中得到利益。这就是比较优势原理。也就是说,两国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通过“两利取重,两害取轻”,两国都可以提升福利水平。
4.假设世界上有4个国家,中国、美国、法国、泰国,4国都生产大米和小麦两种产品,4个国家大米/小麦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情况见表1-4。
表1-4 各国大米/小麦的单位产品劳动投入
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1)计算各国大米的相对成本,并判断出哪个国家在大米生产上最具有比较优势,哪个国家在小麦生产上最具有比较优势?(2)如果国际市场上大米的相对价格是3,那么,中国是否具有出口大米的比较优势?
解:(1)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
美国大米的相对成本=。
法国大米的相对成本=。
中国大米的相对成本=。
泰国大米的相对成本=。
因此,从上面而言,泰国大米相对于美、法、中等国而言具有比较优势;与此对应,美国小麦相对于中、法、泰而言具有比较优势。
(2)中国具有出口大米的比较优势。由于中国大米的相对成本为1.5,低于国际市场上大米的相对价格,因此中国具有出口大米的比较优势。
三、论述题
1.结合国际贸易相关理论对“自由贸易使穷国受损富国受益”观点进行评论。[暨南大学2011国际商务硕士]
答:“自由贸易使穷国受损富国受益”的观点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1)自由贸易不是使穷国受损富国受益,而是对贸易双方都有利,贸易双方都能够因为参与了自由贸易,福利水平得到提高。
(2)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只要按照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和专业化生产,穷国可以通过贸易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获得利益,同时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将本国用于生产比较劣势产品的资源转移到有优势的产品中,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这样穷国也可以从贸易中得到好处,使其福利得到提高,经济得到发展。
(3)萨克斯和沃纳的研究结果发现,在所研究的78个发展中国家里,开放经济比封闭经济的增长速度平均高出三个多百分点,按照这样计算的话,两个人均GDP相同的国家,可能会由于开放与封闭的不同选择,35年以后,一国(开放经济)的人均GDP会是另一国(封闭经济)的一倍。另外,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也可以成为有力的证明。
由此可见,自由贸易不仅仅是国际间商品交换,而且在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通过自由贸易,弱国不会“变得更穷”,相反,还会使其经济得到发展,国家福利得以增加。
2.试解释和说明比较优势原理,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存在比较优势陷阱吗?试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该采取的对策。[天津商业大学2012国际商务硕士]
答:(1)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存在比较优势陷阱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比较优势陷阱”是指一国尤其发展中国家完全按照比较优势,生产并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在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中,虽然能获得利益,但贸易结构不稳定,总是处于不利地位,从而落入“比较利益陷阱”。第一种是初级产品比较优势陷阱。第二种类型是制成品比较优势陷阱。
(2)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服务贸易发展滞后,规模偏小,整体水平差,结构不合理,法律法规不健全,服务管理体制落后。
②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我国商品的出口。我国有60%以上的出口企业不同程度地遭遇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已经从生产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加工领域,不仅包括货物商品,还延伸到金融、信息等服务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第一大非关税壁垒。
③贸易摩擦增多,使得外贸风险加大。贸易摩擦给我国出口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导致我国产品在出口市场受到挤压,对我国产品的出口造成不利的影响。
(3)我国应该采取的对策
①服务贸易方面。国家应建立各部门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动、政府和企业紧密联系的全国服务贸易协调管理机制;积极进行服务产品结构的调整,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完善服务贸易相关法规,建立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②技术性贸易壁垒方面。政府建立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保护前置化;制定优惠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扶持“绿色”企业发展;企业应强化标准化意识,采用合理适用的国际标准,严格执行标准;要注重支持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③对外贸易摩擦方面。我国政府充分利用WT0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与外国的交涉;建立和完善反倾销应诉机制,完善我国反倾销预警机制网络。企业应调整战略,实行国际化经营;要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产量;企业在反倾销的过程中,应当熟悉国际惯例,依法应对反倾销,使自己由被动化为主动。
3.试论述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异同点。
答:(1)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是最早的主张自由贸易的理论,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创立。该理论将一国内部不同职业之间、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原则推演到各国之间的分工,从而形成了国际分工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商品的相对价格差,而这种价格差是由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在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绝对优势论强调引发国际贸易的是国与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基于绝对优势的国际贸易可以使贸易参与国从贸易中获利。
(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以古典学派的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继承和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他认为各国不一定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商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因此,他认为国家应该按照“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的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这种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最为有利(即有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
(3)两种理论的相同点
①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在分析时都假定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②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属于技术差异论的范畴,即都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技术水平差异带来的商品价格的相对差异。
③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认为开展国际贸易会对各贸易参与国带来福利的改进,因此两种理论都主张自由贸易,反对国家对贸易进行干涉。
④两种理论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4)两种理论的不同点
①假定条件不同。绝对优势理论假定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拥有一个处于绝对优势的生产部门,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生产;比较优势理论放宽了前提假设,认为即使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双方也会进行国际分工、发生国际贸易并能分享国际贸易利益。
②比较内容与方法不同。绝对优势理论比较是直接在二者中选出谁好谁劣;比较优势理论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③适用范围不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活动仍会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④有绝对优势一定有比较优势,有比较优势不一定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同一产品一国对另一国的优势,是内生性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同一国一产品对另一种产品的优势,是外生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