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上海市情

(一)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

2.地势地貌

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4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西部有天马山、薛山、凤凰山等残丘,天马山为上海陆上最高点,海拔高度99.8米,立有石碑“佘山之巅”。海域上有大金山、小金山、浮山(乌龟山)、佘山岛、小洋山岛等岩岛。在上海北面的长江入海处,有崇明岛、长兴岛、横沙岛3个岛屿。

3.气候特征

上海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夏较长。2013年,全市平均气温17.6℃,日照1885.9小时,降水量1173.4毫米2007年平均气温18.5℃,日照1416.6小时,降水量1208.8毫米。全年6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

4.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1949年,上海的土地面积仅为636平方公里。1958年,江苏省的嘉定、宝山、上海、松江、金山、川沙、南汇、奉贤、青浦、崇明10个县划归上海,使上海市的辖区范围扩大到5910平方公里,几乎是1949年的10倍。2007年末,上海全市土地面积为6340.5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东西宽约100公里。境内辖有崇明、长兴、横沙3个岛屿,其中崇明岛面积1041.21平方公里,是我国的第三大岛。

(2)水资源

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相当于全市总面积的11%。上海河网大多属黄浦江水系,主要有黄浦江及其支流苏州河、川扬河、淀浦河等。黄浦江源自太湖,全长113公里,流经市区,江道宽度300~770米,平均360米,终年不冻,是上海的水上交通要道。苏州河上海境内段长54公里,河道平均宽度45米。上海的最大湖泊为淀山湖,面积为62平方公里。

(3)矿产资源

上海境内缺乏金属矿产资源,建筑石料也很稀少,陆上的能源矿产同样匮乏。据初步估算,东海大陆架油气资源储量约有60亿吨,是中国近海海域最大的含油气盆地。附近的南黄海,经过调查和勘探,也发现油气资源,估算有2.9亿吨储量。东海海水中化学资源丰富,在长江口浅海底下,还发现一些矿物异常区,有锆石、钛铁砂、石榴石、金红石等重要矿物。

(4)生物资源

上海市境内天然植被残剩不多,绝大部分是人工栽培作物和林木。天然的木本植物群落,仅分布于大金山岛和佘山等局部地区,天然草本植物群落分布在沙洲、滩地和港汊。栽培的农作物共有100多个种类,近万个品种。蔬菜多达400多种,居全国之冠,瓜果和观赏花卉品种也很多。动物资源主要是畜禽品种,野生动物种类已十分稀少。水产资源丰富,共有鱼类177属226种,其中淡水鱼171种,海水鱼55种。

(5)旅游资源

名胜古迹

上海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城市。至2015年末,上海有29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新石器时代的崧泽遗址、马桥遗址,到唐宋的唐经幢、龙华塔,再到近代的中共一大会址、马勒住宅、国际饭店。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38处。迄今仍保留着我国唐、宋、元、明、清以来的若干古迹和富有特色的园林。

革命遗址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历史传统的城市,留下了无数革命者的足迹和不少革命遗址。主要有中共一大会址、中共二大会址、孙中山故居、鲁迅故居、周公馆、毛泽东故居等。

旅游景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相继建成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功能性建筑,构成了迷人的都市风景线,同时也成为上海的旅游新景观,向世人展示了上海的新风貌。主要有外滩、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人民广场、金茂大厦、上海海洋水族馆、上海新天地、上海科技馆。

饮食购物

上海素有“美食天堂”、“购物乐园”之称,拥有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和经典时尚的购物激情。目前拥有3万多家中式、西式、休闲型、快餐连锁型餐饮企业。西餐汇聚了意大利、法国、日本、葡萄牙、印度等30多个国家的风味;中餐汇聚了苏、锡、宁、徽等近20个地方风味,著名的有老城隍庙、吴江路、云南路、黄河路、乍浦路、仙霞路等饮食文化区。中华商业第一街南京路、繁华高雅的淮海路是闻名全国的商业大街,正大广场、港汇广场规模巨大,恒隆广场、美美百货云集顶级品牌,时尚商品、大众用品等不胜枚举。

(二)人文地理

1.行政区划

至2015年底,上海市下辖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虹口、杨浦、闵行、宝山、嘉定、浦东新区、金山、松江、青浦、奉贤15个市辖区和崇明县(合计16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共105个街道、107个镇、2个乡。

2.人口与民族

(1)人口

至201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9.70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39.50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0.20万人。全年常住人口出生21.84万人,出生率为9.0‰;死亡12.08万人,死亡率为5.0‰;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0‰。全年户籍常住人口出生12.92万人,出生率为9.0‰;死亡11.4万人,死亡率为7.9‰;户籍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

(2)民族

上海市拥有中国56个民族中的所有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为汉族。截至2014年底,上海市少数民族实有人口总数为42.17万人,有55个少数民族成份,人口最多的是回族,有11.41万人。少数民族主要为回族、满族、蒙古族、土家族、朝鲜族等。

3.历史沿革

(1)先秦

大约在六千年前,现在上海的西部地区已成陆地,东部地区成为陆地也有两千年之久,在今上海佘山以南一带发现良渚文化时期先民的活动遗址。

上海地区有记载的历史约有2500年,最早可追溯到商末泰伯奔吴。商朝末年,周太王长子泰伯为让王位,东奔江南,筑城立国,自号“勾吴”,开创了吴国历史。

吴灭后,上海地区入越;越王无彊大败于楚,上海就成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地,此为上海简称“申”的来源。

春申君名黄歇,今河南潢川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官至楚相,战国四公子之一。他被楚王分封到原来吴国的地方。《越绝书》记载他在吴地(今天苏州一带)兴修水利,率先治理拓浚的河道称作“黄歇浦”,此为今“黄浦江”来源。当时在今天上海西南地区,形成上海历史上最早的市镇,称为“申城”,此为上海地区建城的开始。

(2)秦汉

秦灭楚以后,在申城设立了海盐县,归会稽郡管辖。后来海盐县治几经变迁,申城也几经兴废。

(3)三国两晋

海盐县北部的华亭镇(今松江区)逐渐开始发展起来,逐渐成为海盐北部重镇。上海地区的发展从原来的申城转移到了华亭镇,并逐渐稳定下来。

西晋时松江(吴淞江)居民创造一种竹编捕鱼工具“扈”,又因江流入海处称“渎”,松江下游一带被称“扈渎”,后又改“扈”为“沪”。沪,也成了华亭地区的地名之一,此为上海简称“沪”的来源。

永嘉南渡后,晋室南迁,包括上海在内的江南地区经济社会开始了大规模的发展。

(4)隋唐

到了隋朝,华亭地区已经成为一个比较大的集散中心,初具城市规模。

唐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刺史赵居贞上书,奏请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设华亭县(今松江)。

(5)宋元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后由于沪上酒业发展,政府在此地设置了征收酒税的相关机构——酒务,因地近上海浦,所以称之为上海务。上海一词的影响逐渐扩大。

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华亭县北部的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后因吴淞江下游淤浅,曾繁华一时的青龙镇,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1068~1077年),贸易中心由青龙镇转移到华亭县东北地区的上海浦,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

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上海镇逐渐取代了青龙镇,成为华亭县最大的市镇之一。

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并将华亭县升格为府,翌年更名为松江府。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以上海镇为中心,析华亭县部分,建“上海县”,上海县县治在今黄浦区,这是上海市区建城的开始。华亭、上海两县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成为元代上海地区的双子城。

(6)明清

元末明初,本籍上海的黄道婆回归故里,她从海南带回的先进织布技术使得松江府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有“衣被天下”之美誉。

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 松江府地区,成了明代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经济发达,农业兴旺,有“苏松税负半天下”之称。

明宣德五年(1430年)应天巡抚驻苏州,管辖南直隶(江苏和安徽全境),上海县归南直隶松江府管辖。明代中叶(16世纪),上海发展成为全国棉纺织手工业中心。有明一代,上海地区的经济十分发达,时称“松江税赋甲天下”。

清初改南直隶为江南省,上海县归江南省松江府。

康熙六年(1667年)分江南省设江苏省和安徽省。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设立海关。

由于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逐渐超过松江府的华亭县,雍正八年(1730年)设苏松道,驻松江府上海县,九年(1731年)建道署于大东门内。

乾隆六年(1741年)改道名为苏松太道,一般全称为分巡苏松太兵备道,或称苏松太仓道,因驻地在上海县并兼理江海关,又简称为上海道、沪道、江海关道、关道。19世纪中叶,上海成为商贾云集的繁华港口。

鸦片战争后,依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上海在1843年辟为五个对外通商口岸之一,英国、美国和法国陆续在上海设居留地,上海一跃成为全国经济、外贸中心。

道光二十五年(1845),首任英国驻沪总领事巴富尔爵士与时任上海道台的宫慕久签订《上海租地章程》,由此开始中国租界的历史。此后,法国与美国相继在上海设立租界。1846年,租界最高立法机构上海英租界租地人会成立。咸丰三年(1853),英人乘小刀会起义之机强占江海关。次年,上海道吴健彰与英、法、美驻沪领事签订协定,允由三国各派税务司一人,掌管江海关。1854年,驻沪领事团成立自治机构工部局,加上之后设立的会审公廨,租界形成不受中国政府管辖,拥有独立司法、行政权力的地区。此后,租界历经数次扩张,到1900年,公共租界达33503亩,范围基本为今天上海的核心区域的大部分地区。

1910年清政府颁发《城乡自治章程》,上海县合城南境、老闸、新闸、江境庙区域为上海城;另设蒲松镇、东泾镇及12乡。

开埠以后,上海迅速成为亚洲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被称为“十里洋场”、“东方巴黎”、“远东第一都市”、“魔都”。租界的存在使得上海的核心腹地未被战火波及,并享有实际独立的地位和充分的国际联系,为今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7)民国

1911年11月3日,陈其美与革命党人发动起义,上海光复。

1914年,上海改城为市,蒲松镇也改为蒲松市,另设闸北市、洋泾市,合称19市乡。

1927年以前,租界以外的闸北和南市属江苏省上海县管辖。

由于租界的政治特殊性,20世纪初的一些影响中国的重大政治事件亦在上海发生。

1919年因巴黎和会,上海各界人士举行全市总罢工、罢课、罢市,该年6月5日起,五四运动的中心从北京移向上海。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召开,即今黄浦区兴业路76号,因此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同时也是1933年以前中共中央所在地。1922年7月和1925年1月,又分别召开中共二大和四大,周恩来、陈云曾先后在此主持过中央党务工作。

1925年5月30日,由于日本内外棉纱厂厂主枪杀罢工工人,上海学生、市民聚集在公共租界老闸捕房(位于今南京东路)门前进行抗议,公共租界巡捕开枪射击,造成了五卅惨案,从而引发全国性的反英运动。

1926年孙传芳督江苏省,成立淞沪商埠,分全境为上海、闸北、浦东、沪西以及吴淞5区。

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闸北发生了“四·一二”事件,国民革命军第26军对工人纠察队强行缴械,造成大规模流血事件,第一次国共合作濒临结束。

民国初年,租界以外的闸北和南市属江苏省。国民政府成立后,根据孙中山的大上海计划,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上海特别市,由中华民国行政院直辖,同时并入江苏省上海县、宝山县17市乡,设立17个区。

1930年又改特别市为市,辖吴淞、引翔、闸北、法华、沪南、塘桥等17个区,全市面积527.5平方公里。城市范围东达浦东,西至静安寺、徐家汇,南趋龙华,北达宝山路底。  

1932年1月28日,日本在中国东北制造九一八事变后,又在上海借口5名日本僧人在三友实业社门前被中国工人殴打,而挑起“一·二八”事变,中日在闸北一带引发激烈的军事冲突,持续时间长达一个多月,以至于南京国民政府也暂时迁移到洛阳。

1937年8月13日,蒋介石调动约70万军队,在上海附近与日军展开长达3个月的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付出了极大代价(阵亡33万人,空军损失过半,约全国1/3兵员),最终为装备占优的日军击败,上海除租界外的全部地区被日军占领。淞沪会战期间,公共租界的北区及东区(今虹口、杨浦)作为日军防区和势力范围,和华界一样受到重创。法租界和苏州河以南的公共租界中区及西区则开始了长达四年多的孤岛时期。

战后,原先繁华的闸北、南市市面受到严重破坏,《大上海计划》被迫搁浅,华界基本沦为贫民区,这对上海今后几十年城市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对英美宣战,随即日军攻入租界,上海全境被日占领。后日本将租界“交还”给其扶持的傀儡汪精卫政权。

1943年初美英与重庆国民政府改订新的条约,放弃在华租界,标志着具有一个世纪历史的租界在法理上不复存在。 

1945年上海光复。

1946年,国民政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1947年行宪后称为“国军”)和中国共产党所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之间爆发大规模内战。因为内战及接收后的投机倒把,上海及国统区经济陷入崩溃。

1948年8月18日,政府宣布实行经济及币制改革,上海成为经济改革最重要地区,蒋经国亲自来沪督察经改。

(8)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5月,解放军击败国军后控制上海全境,上海市人民政府于当日下午宣布成立。

为进一步改革开放,1993年撤消川沙县,将其境域与黄浦、杨浦、南市的浦东地区合并设立浦东新区。同年,撤消上海县和闵行区,合设新的闵行区,且浦东开发开放,加快了城市发展速度,当时城市口号称作“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2009年撤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上海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1978年以来,上海不断扩大开放,深化改革,逐步走出了一条特大型城市发展新路。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

自1990年代以后,上海开始逐步承办众多重要国际会议和大型赛事,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加强。1993年5月9日,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在上海召开。2001年10月21日,上海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6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一次和第六次会议均在上海举行。2007年10月2日至11日,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申城举行,并获得空前成功。2010年5月到10月,上海成功举办了第41届世界博览会。

4.社会经济

(1)经济地位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会展和航运中心之一。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个良好的滨江滨海国际性港口。上海也是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在地。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完成的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为3.7%,全国第二,GDP增速位列第一。

(2)综合实力

初步核算,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27466.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8%,增速比上年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47亿元,下降6.6%;第二产业增加值7994.34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19362.34亿元,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5%,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3)工业

六个重点行业工业总产值21001.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下降2.2%,汽车制造业增长12.6%,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下降0.3%,精品钢材制造业下降5.5%,成套设备制造业下降2.6%,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5.9%。

(4)商贸

2016年全市商品销售总额100792.84亿元,比上年增长7.9%,增速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46.57亿元,增长8.0%,增速同比回落0.1个百分点。2016年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28664.37亿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进口16558.92亿元,增长5.2%;出口12105.45亿元,下降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