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西方经济学部分)

2013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西方经济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市场机制

答:在市场经济中,利润最大化的厂商行为所决定的供给、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行为所决定的需求,以及价格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使整个经济体制顺利进行并达到均衡的作用机制和调节功能,称为市场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主要解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在市场机制中,价格机制构成了经济运行的中心。价格作为最敏感的市场信号,通过它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润和效用的影响,像一只“看不见的手”那样调节着他们的经济行为。

2.长期竞争均衡

答:在长期中,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量都是可变的,完全竞争厂商通过对全部生产要素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在完全竞争市场价格给定的条件下,厂商在长期生产中对全部生产要素的调整可以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对最优的生产规模的选择,另一方面表现为进入或退出一个行业的决策。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出现在曲线的最低点。这时,生产的平均成本降到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点,商品的价格也等于最低的长期平均成本。即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条件为:

此时,单个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

3.潜在GDP

答:潜在GDP是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时的GDP,又称充分就业的GDP,反映了经济的潜在生产能力。潜在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增长,潜在GDP与实际GDP的差别反映了经济周期的情况。如果实际GDP大于潜在GDP,则经济高涨,有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实际GDP小于潜在GDP,则经济衰退,有失业的压力。

4.自动稳定器

答: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

二、计算题(共30分)

1.(5分)一直某君消费两种商品的效用函数为

商品的价格分别为,收入为。请推导出该君对的需求函数。

解:方法一:由消费的效用函数

可得: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

即有:

可得:

代入消费预算约束线

可得

则该君对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方法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为:

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目标函数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由上述三式解得消费者对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方法三:消费的效用函数

为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形式,由柯布—道格拉斯函数的性质可知,消费者花费在两种商品上的收入份额都为:

即每种商品的支出都为,故可知消费者对的需求函数分别为:

2.(15分)根据市场研究,某家垄断性唱片公司获得了以下有关其新CD的需求和生产成本的信息:价格

总收益

边际收益

边际成本

其中,表示可以出售的CD数量,而是用美分表示的价格。试求:

(1)使公司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数量;

(2)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价格和数量;

(3)计算垄断带来的无谓损失;

(4)假设除了以上成本以外,还要向录制唱片的乐师支付报酬。这家公司在考虑以下四种方案:

一次性付费2000美元;

利润的50%;

每售出一张CD支付50美分;

收益的50%。

对于以上四种方案,分别计算使利润最大化的价格和数量。在这些付酬计划之中,如果有的话,哪一种能改变垄断引起的无谓损失?解释原因。

解:(1)公司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为:,即:

解得:。即利润最大化的数量为。此时价格为:

(2)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时,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即,有:

解得:。此时价格为:

(3)社会福利最大时的价格为,产量为;垄断时的价格为,产量为,故垄断带来的无谓损失为:

(4)方案:一次性付费不影响公司的边际成本和生产决策,边际成本仍旧为

此时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为,数量为

方案:此时公司的利润为原来的,此时公司利润最大化均衡条件仍旧为,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为,数量为

方案:此时公司的边际成本变为:

有:

解得:

价格为:

方案:此时公司的边际收益为原来的一半,则由

即:

解得:,此时价格为:

显然在这些付酬计划中,公司的产量与(1)中垄断时相比并没有增加,价格也没有下降,因此都不能减少垄断引起的无谓损失。

3.(10分)若某一国家有如下宏观经济模型(单位:亿元):

且消费函数为

投资函数为

净出口函数为

货币需求为

政府支出,税率,名义货币供给为,价格水平不变为,试求:

(1)曲线;

(2)曲线;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

(4)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值。

解:(1)由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恒等式

可得:

化简可得曲线方程为:

(2)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即有:

化简可得曲线方程为: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联立曲线和曲线方程:

解得:

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均衡利率为10%,均衡收入为1250。

(4)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则此时:

消费为:

投资为:

进出口为:

三、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简述序数效用理论与基数效用理论的区别。

答:效用是商品和劳务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程度,对于效用是否可加的争论产生了两种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理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这两种理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假设不同。基数效用论假设消费者消费商品所获得的效用是可以度量的,可以用基数(1,2,3,…)表示。每个消费者都可以准确地说出自己所获得的效用值,这样任意两个消费者的消费函数可以比较和加总。边际效用具有递减规律;序数效用论则认为消费所获得的效用只可以进行排序,只可以用序数(第一,第二,第三,…)来表示,效用的大小及特征表现在无差异曲线中。

(2)效用函数形式虽然相同,但含义不同。基数效用论的效用函数指的是可以以基数计量的效用;序数效用论的效用函数则指的是效用指数。

(3)使用的分析方法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即在预算约束下求效用值的最大化作为工具。而序数效用论则使用无差异曲线、预算线作为分析工具。

(4)均衡条件的表达不同。基数效用论使用表达式为

即每一单位货币所购买到的任何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序数效用论则表达为

即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等于两种商品的价格之比。

2.什么是曲线?简述它的经济含义。

答:曲线是描述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与收入关系的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曲线,如图1-1所示。

图1-1 曲线

图1-1中,曲线上的任意一点都表示产品市场实现均衡。曲线右上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存在超额产品供给,曲线左下方的任意一点都表示存在超额产品需求。

由均衡收入代数表达式可得出曲线的斜率为负值,对应的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假设政府对厂商销售的每一单位产品均征税单位的税,作图分析这一税收会如何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进行分担,又会给社会带来多大的无谓损失,并讨论是什么因素决定了这一分担的比例以及无谓损失的大小。

答:(1)税收的分担和无谓损失

如图1-2所示,代表征税前的市场价格和数量;是买方支付的价格(含税);是卖方接受的价格(除税),征税后消费者损失为,生产者损失为。这里,税收负担大致由买卖双方分摊,其中买方承担的税收部分为,卖方承担税收部分为,征税给社会带来的无谓损失为

图1-2 税收的影响

(2)税收分担比例和无谓损失大小的决定因素

消费者和生产者税收分担的比例由供给和需求弹性的大小决定,如图1-3所示。一般来说,如果较小,税负主要由买方承担,反之则主要由卖方承担。利用下列“转嫁”公式,可以计算生产者和消费者负担的税收。

该式表明以高价形式转嫁给消费者的税收份额。比如当时,转嫁因子=1,所有税负由消费者承担;当,,转嫁因子=0,生产者承担全部税负。生产者承担的部分则由给出。

图1-3 供求弹性决定税收影响

无谓损失的大小由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以及税收的规模大小决定。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越大,反之越小;税收越多,无谓损失越大。如图1-2和图1-3所示。

2.概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试图用实际因素解释宏观经济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波动之源是技术冲击,分析了波动传导以及货币与产出的关系。

(1)技术变革是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个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引起经济波动的实际因素很多,其中技术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按照实际经济周期理论,在人口和劳动力固定的情况下,一个经济中所产生的实际收入便取决于技术和资本存量,从而总量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其中,为实际收入,为资本存量,为技术状况。于是生产中的技术变动便反映在值的变动上,值的变动表现为生产函数的变动。由此可知,技术变动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及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的冲击具有持续的影响,产出的波动是持续的。技术的随机冲击是负的,经济从较低的水平开始增长;技术的随机冲击是正的,经济从较高的水平上开始增长。产出的变化是永久的,而不是如同自然率假设认定的任何产出的波动都是对自然率水平的暂时偏离。工资和价格的弹性不是使经济回到自然率水平,而是使经济回到稳定增长的路径。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变动主要影响供给,所以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等价于供给周期理论。

(2)波动的传导

经济的周期变动是经济中所有部门共同变动的综合体现。技术变动同时对经济的各个部门产生冲击是不常见的。整个经济应该存在一个传导机制,它通常发生在某一个特定的部门内,被称为部门性波动源,然后,这个部门的技术变化能够传导到整个经济中去。如果一个部门出现了技术变革,如机械工业出现了机器人,那么,跟随其后,诸如食品制造业、汽车生产企业等从该项技术创新中获利的部门和企业将向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定货。引起对机器人需求的增长,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增加,生产扩张,从而部门的冲击引起了整个经济的波动。

(3)货币与实际变量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即使在短期内货币也是中性的。名义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变化。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代表人物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在其模型中引入货币和银行系统,得出了产出决定货币的结论。该模型阐明两点:一是内部货币(银行系统的存款)与产出的关系比外部货币(基础货币)更密切,产出运动引起内部货币变化;二是价格运动主要与外部货币有关,与内部货币关系不大。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宏观经济经常受到一些实际因素的冲击,如石油危机和农业歉收,还有诸如战争、人口增减、技术革新等等。虽然冲击的具体原因很多,但是它们引起经济波动的途径是有限的,要么使人们的偏好发生变动,要么改变技术状况(生产率),或者使可利用的资源发生变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