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c.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a.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与领导权;

b.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c.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d.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性。

简言之,教育的性质、宗旨,领导权与受教育权,乃至于教育的内容、结构与管理体制都是受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所制约的。因此,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根本不存在的。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文化,即一定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等;但文化概念主要包括文化观念和文化模式两个方面。同政治、经济相比,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a.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b.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的背景与模式;

c.文化传统制约教育传统的特性。

d.此外,人口因素、地域环境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也产生一定的制约和影响。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历史发展也有其独特连续性和继承性。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依据和主要体现。

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促进下一代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社会化和个性化,成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从而有效推进社会的发展。

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及原理

人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和成熟的规律。教育、教学等活动不仅要遵循和合理运用人的这些规律和特点,而且要重视前人在这一方面总结的宝贵经验,形成系统的科学原理,才能卓有成效的培育人才。

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由于教育有自身的特点、规律与特有的社会功能,它一经产生、发展便将形成和强化其相对独立性。我们不管是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还是进行教育改革,都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改进、稳步向前,万万不可忽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要保证教育的连续性和健康稳固发展。

(3)二者关系的协调

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

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

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

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

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2.有人说,过去要求教育嫁给政治是片面性的;现在要求教育嫁给经济也欠周全。教育首先要嫁给人,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有人则认为这种说法抹杀教育的阶级性,是主张教育为抽象的人服务。有人说教育要以育人为中心,可是又有人说我们只有一个中心,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允许搞多中心。你对这些不同的看法有何评说?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也是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教育为适应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而产生、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具有对社会的依存性,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教育又是一种主体性的实践活动,在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由此实现着教育的社会功能,并表现出自身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下述方面:

(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不同于生产、经济与政治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种有意识的影响人、培育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它主要通过照管、引导和促进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包括他们的社会化、体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继承人,以保证并促进社会的生存、延续与发展。总之,通过培育人来适应并推进社会向前发展是教育特有的重要社会功能。这一社会功能将随着社会的加速发展,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递增而迅速增强。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与弘扬教育这一特性,以便有效地推进现代社会的发展。如果离开了这一特点,急功近利地推行教育为生产服务或为政治服务,那就可能排斥或削弱教育的培育人的主要特点和社会功能,危及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严重影响社会的发展变革。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具有天赋的能动性、可塑性和创造潜能等特点,具有特殊的身心发展和成熟的规律。教育、教学及其相关活动,不仅必须认识、遵循和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基本特点与规律来培育人才;而且应当重视和遵循前人在这一方面总结的宝贵经验,形成的科学原理,诸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教学相长、尊师爱生等原则,才能便捷地达到前人已达到的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前进。如果忽视教育的特点、规律与原理,企图用经济的、政治的规律、原理及做法简单地取而代之,则会造成对教育工作的严重干扰或破坏,反而降低了教育的效率与水平,影响了人才质量,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由于教育有自身的特点、规律与特有的社会功能,它一经产生、发展便将形成和强化其相对独立性,包括:形成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及方法组成的特定教育结构;形成有一定教育理念、师生关系、文化内容与方法组合的活动模式;逐步建立形式化、班级化、制度化、系统化的教育组织形式;逐步构建不断分化与综合的学科课程,以及按专业、系、院、校运行的学科规则与职业规范等方面整合的教育系统。这是教育发展积累的珍贵智慧、资源和财富,它具有发展的连续性、继承性和惯性。因此,无论是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或进行教育改革,都要重视与借鉴教育的历史经验,都应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改进、稳步向前,切不可无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轻率地否定教育的连续性而另搞一套,否则,不可避免地会给教育带来一定的紊乱,甚至出现质量严重下滑,使教育改革或发展大起大落。

由于教育具有上述相对独立性,因此人们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及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那种不顾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甚至视学校教育为政治、经济的附庸,在教育工作中任意将教育、教学活动机械地从属于政治、经济活动,或依政治、经济上的惯常做法简单取代教育特有的做法,轻率地否定教育的特点、规律,都是有损于教育工作的,也是不利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的,因而是非常错误的,需要认真防止或纠正的。

3.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让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充分发挥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的含义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影响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具体包括:

教育的经济功能

a.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b.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c.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鉴于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在当代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育的政治功能

a.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b.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c.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d.教育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教育的生态功能

生态指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条件和状况,亦称生态环境。现代教育的生态功能要求:

a.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b.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c.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文化功能

a.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b.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c.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2)对教育社会变迁功能的评价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

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

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4.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有的人认为受教育的水平决定一个人乃至一个家庭的命运;有的人则反对择校、升学,批判“读书做官论”、读书成家论;有人认为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协调器;有的人则认为教育是社会阶层再生产的加工机。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它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有何联系?

答: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1)对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评价

对个人的意义。通过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人找到更好的工作地点、单位、岗位与境遇,在职务、薪酬与地位上获得逐步晋级与提升,得到多方面的个人利好与家庭的幸福,或实现更为崇高的目标与理想。

对社会的意义。通过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可以激励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选贤任能,有效地调节社会各系统、单位、层次的人才结构,使其得到改进、优化,以改善其效率、水平,提高其整体功能,从而使社会得到发展与进步。

对教育的意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流培养人,为每个社会成员创造尽可能好的社会流动条件,以冲决社会的保守与封闭,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并在提高服务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效能中,使教育自身得到发展,并使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得到改善。

(2)对题目中几种观点问题的看法

题目中的几种观点分别是对教育社会流动功能的不同看法。在当代社会,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地位和作用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而提升,对个人的社会流动起着基本的主要的作用。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有赖于个人自身的素质,也有赖于社会条件,有赖于社会给予人的就业机会和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的机制和空间。

(3)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的联系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意味着肯定教育的根本主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人的文化需要,尽可能地让每个人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尽可能地开发每个人的发展潜能,启发每个人的自主性、自为性、能动性、创造性,引导每个人保持与他人、与自然和其自身的和谐,成为社会的主人、国家的公民,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功立业。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更加坚定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让人找到更好的工作地点、单位、岗位与境遇,在职务、薪酬与地位上获得逐步晋级与提升,得到多方面的个人利好与家庭的幸福,可以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反过来促进了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推进了人的全面发展,进而推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这样,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的转换、调整和变动也更加容易实现,也就使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发挥更加充分。

5.怎样理解教育是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忽视教育的人力资本意义或仅仅把教育看作人力资本的观念在教育界、社会上有何表现?它们都是对的吗?

答: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1)对教育是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的理解

人力资本是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沃尔什最早应用,进而由舒尔茨首先给予理论阐述而获得特定含义的。

教育投资的目的乃是为了追求经济方面的收益,无论国家投资教育还是个人投资教育,一切都是以获取经济效益为转移的。

教育的投资,从主要方面讲,它能够增长一个人的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文化水平、管理能力等。这种教育的结果,能够促使经济增长,能够对社会提供更多的贡献。因此,教育是使隐藏在人体内的能力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活动,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2)忽视教育的人力资本意义的表现及对错分析

表现。古代社会教育紧紧依附于宗教和政治,因而教育的文化功能、政治功能便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至于生产经验的传承,则仍然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以父传子、师传徒的方式进行,教育的经济功能一直不受重视。

对错分析。教育能够通过选择、传承与发展生产经验、科学技术与经济管理知识,培养能够参与各种经济活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得到发展。忽视教育的人力资本意义势必影响到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而是不可取的。

(3)仅仅把教育看作人力资本的表现及对错分析

表现。教育在当代被人们视为一种投资,一种人力资本,是提高国民收入和个人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通过传授生产经验、科学知识,使可能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变为直接的生产力,不断推动具有更高效能、更为先进的现代生产技术的采用与推广;教育还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分流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包括经济管理人才,均有助于发挥人的劳动积极性与创造性,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对错分析。人们看教育的社会功能,有时只留意它的经济功能,津津乐道“人力资本”理论,这就把教育的社会功能窄化了。事实上,教育的功能对社会的发展而言无处不在,除了经济功能,还有政治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流动功能。不难看出,教育使人的价值提升,对我国社会结构的良性演变,对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贫富差距的缩小和社会公平的拓展,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协调,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完善,都会起到独特的积极作用。人们应当全面发挥教育的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因此,忽视教育的人力资本意义或仅仅把教育看作人力资本都是片面的,走极端的,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全面看待教育的社会功能,使教育各方面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6.为什么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怎样落实这一战略决策?

答:(1)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原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教育的基础性,实质上是指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

教育的先导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在工业化后期,在知识经济来临的时代,知识对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作用,从而要求转变为“先教育,后经济”。

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具有全局性的影响。

(2)落实这一战略决策的具体措施

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具体措施如下:

加大教育公共投入。教育经费是各级各类教育顺利开展的保障,加大教育公共投入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的基础。因而,我国应加大教育的公共投入,使其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断上升。

完善教育立法。政府应该不断完善各种教育法规、法令,使各级各类教育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实现教育的法制化。这将为优先发展教育提供了法律保证。

健全各种机制。建立健全有效促进各级教育高效优质发展的各种机制和措施,如对贫困学生的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这些机制都将有效地促进教育的优先发展。

总之,教育是利国利民之策,有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7.为什么要实现教育公平?用什么标准评价教育公平?请你列举若干你所见到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对策。

答:(1)实现教育公平的原因

教育公平问题日益受到现代社会的普遍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致力于发展面向工农大众的教育和保障老、少、边、穷地区人民子女的受教育权问题。具体来说,实现教育公平的原因如下:

教育对每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在国家的宪法中一般都有明确的规定。而且,教育关涉到个人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程度与质量,对他一生的前途都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只有实现教育公平,为每个人提供平等的教育,才不会出现阻碍个人发展的现象。

教育公平有助于社会的稳定。教育本身就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能增长人的见识,使人掌握生存的技能和本领,明显改善人的生存状态。通过受教育,能使人改变因为出身不同而形成的差距,增进社会公平,平等地学习,公平地竞争。从而,确保合理的社会流动,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团结。

总之,教育公平是当前各国努力实现的目标,是有利于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只是,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2)教育公平的评价标准

受教育机会均等。即入学机会上的公平,如区域间、不同性别间受教育机会的均等,流动人口受教育机会的公平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均等。

教育过程公平。指在教育过程中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于自己身心发展的教育。诸如教师是否给予家庭背景不同、智力发展水平不同、性别不同的学生以平等地对待等。

教育结果公平。随着教育普及率的提高,对教育公平的关注集中到结果是否公平上来。结果公平包括不同区域之间教育质量相当,男女学业成绩相当等。

(3)举例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时各省区录取分数线不统一,甚至反差很大,造成了教育上的不公平:一方面,某些发达省区分数线非常低;另一方面,考生众多的省区分数线相对偏高。

(4)教育不公平产生的原因

导致教育公平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教育自身的内部原因也有来自教育系统外部的原因。拟从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

教育不公平的外部制约因素分析。教育不公平的外部制约因素包括:二元结构的存在是制约我国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因素,以及公共教育政策的偏颇和男尊女卑的观念。

教育不公平的内部原因分析。教育不公平的内部原因主要有:制度化教育和英才教育的竞争性考试是制约教育公平的“内部障碍”,教师素质状况的不理想也是制约教育公平的内部因素。

(5)促进教育公平实现的对策

增进教育公平的根本途径是要大力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为社会成员创造和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具体对策如下:

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教育公平的根本保障。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要对现行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目前我国的教育经费投资制度方面存在的偏差是制约我国教育公平最大的制度障碍。因此建立完善的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是我国实现教育公平的现实选择。

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全纳教育体系以扩大教育公平范围。全纳教育理念为我国教育公平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社会各界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建立全纳教育体系,重视女童受教育的权利,提高教师素质,确保全纳教育的实施和教育公平的实现。

提高教师素质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素质状况不理想是产生教育不公平现象的重要原因,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知识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两个方面。因此,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知识素质,培育崇高的师德,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走向教育公平。为了建立我国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应当采取以下措施:设立终身教育管理机构,加快终身教育法的制定,拓宽教育经费的筹措渠道,建立开放的教育制度,形成横向联合纵向沟通的终身教育体系,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通过以上对策的实施,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确保人人接受平等的教育,为社会的稳定和长足发展提供保障。

8.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当前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如何?人民对教育不太满意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为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

答:(1)“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很难说出一个具体的标准,但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人民满意的教育”应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

教育公益程度更高,高阶段教育的普及率更高,义务教育成本更低,广大适龄儿童上得起学,有更多机会接受高阶段的教育。

最大程度地体现教育公平,教育资源配置合理,区域、城乡间的教育差距大幅度缩小。学前儿童入园难、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等问题得到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全社会关爱,能够获得较好教育并健康成长。

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改革教育评价系统,使其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切实减轻课业负担和考试压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师队伍业务精湛、师德高尚,教学质量有保障;教师经济、社会地位稳步提高,特别要落实农村教师待遇倾斜政策;针对教师职业生涯开展一定时间的培训,实施激励与淘汰制度,稳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保障教师队伍活力。

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学习型社会,使每一个人学有所长,能够在社会中获得自身的价值。

(2)据近年来很多单位所做的相关调查显示,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指数存在着较大差异:中西部低于东部、农村低于城市,小学低于高中,外省户籍学生低于本省户籍学生,住宿生低于走读生等。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5年在全国各地开展的面向基础教育满意度调查为例,调查结果显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和家长的满意度指数为79.16分,教育公平感知指数76.34分,教育质量感知指数75.27分,教育期望指数76.68分。

(3)人民对教育不太满意主要表现在十个方面: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教师素质问题;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城乡教育差距的问题;择校难问题;教育费用负担重的问题;学风不正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学生素质问题;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问题。

主要原因:目前我国教育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密切相关的,总的来说,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多,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育体制僵化,教育观点陈旧,教育评价体系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需要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4)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国家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从长远着眼,优先解决人民最关心的教育问题,把是否促进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作为政绩考察的重要指标,把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落实到实处,扎扎实实稳步推进,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力资源上打下坚实基础。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要健全法制保障,强化政府责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着力缩小教育发展中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义务教育阶段的校际差距。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提高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要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特殊教育发展。保障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优质义务教育。健全保障教育公平的规则程序和监管机制,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观,更加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加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制定国家教育质量标准,建立健全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和规律、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可衡量、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和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部署,通过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有效衔接,努力使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统筹扩大继续教育资源,搭建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终身学习体系,为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目标,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以改革推动教育发展,以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以改革增强教育活力,进一步消除制约教育发展和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着眼于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难点问题和突出矛盾。要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保障机制改革,力争取得新突破。要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突破口,以制度建设为导向,着力完善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民办教育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持续增强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

 

9.当前正处于国际形势大变动、国内社会大转型、教育事业大发展的时期,你作为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应对?

答: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国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作为教师,我认为,应引导学生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的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积极应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迅速的未来。

(1)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它是组成一门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揭示了学科研究对象的规律性,反映了科学文化发展的现代水平。基本技能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如语文和外语的阅读、写作技能,数学的运算技能,物理和化学的实验技能等。

(2)引导学生发展智力、体力和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新能力,不仅是顺利地、高质量地进行教学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学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智力是指个人在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它们均属于一般能力的范畴。人们的智力是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和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但对青少年学生来说,教学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创新能力,对基本任务是学习人类知识的学生来说,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大胆探索、不断发现和掌握尚未知晓的知识的一种创造能力。当然,有时也可以发现新的真知、造出新的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创新能力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也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只有注意发展性教学,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维操作,进行推理、证明,去完成创造性作业,才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

注重发展学生的体力。教学特别要注意教学卫生,要求学生在坐、立、阅读、书写和其他学习活动中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护学生的视力,防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有规律有节奏地学习与生活,保持旺盛的精力,发展健康的体魄。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它既是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还是青少年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教学的性质与方向。青少年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国家与社会都期望他们能具有社会主义的品德、正确的审美情趣和科学的世界观,教学在完成这个任务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学生在教学中进行的学习和开展的交往,就是他们生活中认识世界和进行社会交往的主要部分,他们在生活中认识世界和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也将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他们在班级的集体教学活动中,也要依据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来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都会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审美情趣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4)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要积极开展有益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和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影视作品,参观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基地;深入开展“手拉手互助活动”、“学雷锋为人民服务周活动”和“青年志愿者行动”等教育活动。结合本地、本校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努力开展和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各种有益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