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4397字
- 2021-06-04 11:33:34
第7章 农村题材小说
7.1 复习笔记
一、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1.农村小说创作概况
在五六十年代,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创作,无论是作家人数,还是作品数量,在小说创作中都居首位。因为:
(1)中国现代性的民族国家想象从土地革命这里展开,中国革命的主体是农民,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是农民文化。
(2)社会主义革命文学从延安解放区发展而来这一事实,不仅使它有了一个革命文学的队伍,更重要的是它找到了自己的精神起源,即扎根于农村大地。
2.农村题材小说的特点
(1)对表现“现实斗争”的强调,即要求作家关注显示“中国社会”面貌“深刻的变化”的事件、运动。
(2)乡村的日常生活、社会风习、人伦关系等,则在很大程度上退出作家的视野,或仅被作为对“现实斗争”的补充和佐证。
(3)为了达到描写上的“深入核心”,作家在立场、观点、情感上,要与表现对象(农民)相一致。
3.农村题材小说的主要作家
(1)南方农村作家:周立波、沙汀、刘澍德、谢璞、陈残云等。
(2)山西作家:赵树理、马烽等。
(3)陕西作家:柳青、王汶石等。
4.李准的小说创作
李准(1928~2000),蒙古族,本姓木华梨,后简化成李,原名李铁生,河南洛阳人。
(1)《不能走那条路》
①主要内容
小说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中农民转变观念和立场的故事。宋老定作为一个翻身农民,却时刻想着发家致富,他起早贪黑,目的是把家搞得像过去的富农那样。后来他意识到“不能走那条路”,从而放弃了过去发家致富的梦想。
③评价
小说发表于农村合作化运动开始时,非常及时地反映了农村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说明了农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性。
(2)其他创作
《李双双小传》描写一个农村妇女在大跃进中如何积极踊跃“办食堂”,通过妇女的崭新精神面貌来歌颂大跃进。
5.周立波的小说创作
周立波,原名周绍义,字凤翔,又名周奉悟。湖南益阳人。主要著作有《暴风骤雨》《铁水奔流》《山乡巨变》等。
(1)《暴风骤雨》
《暴风骤雨》是周立波的代表作,也是“土改文学”的代表作。因和《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白毛女》一起,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而享有很高的声誉。
①主要内容
整部小说以广阔的画卷反映了解放区土改运动的全面进程,描写了以赵玉林为代表的极端贫困的农民的阶级仇恨与斗争精神,展开了阶级斗争的描写。小说最早书写了公审大会的经典性场面。
②人物形象
郭全海是作者笔下的理想农民形象,小说把他塑造为有理想有抱负且品质高贵的人物。
以韩老六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则被当做历史的败类、注定要灭亡的形象加以表现。
老孙头等农民身上有缺点,带点江湖气,但是仍然属于积极的农民形象。
③艺术特点
a.小说结构恢宏,叙事富有气势,语言简洁明快。
b.小说描写场景富有戏剧性,可看出受到了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c.小说涉及到的人物过多,导致第二部分显得有些凌乱,这与小说试图通过郭全海这样的理想化的农民形象来展开故事情节有关。
d.小说的叙述经验在中国革命文学中还属首创,虽然明显受到苏俄文学的影响。
(2)《山乡巨变》
①创作背景
这部作品描写的时代背景是1955至1956年间,当时正值邓子恢要收缩农业合作社,被毛泽东批评为“右倾机会主义”。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当时政治的需要,反映合作化运动给农村带来的新生机。
②主要内容
《山乡巨变》以集体化是农村小生产者的“必由之路”为主旨。
③艺术特点
a.作家通过特定地域的乡村日常生活来展开这一“规格化”的主题和情节方式。
b.作家对于体现在不同阶层农民身上的“道路”分歧、冲突,持一种较为宽厚、同情的态度。
c.作品中有一种略带幽默、风趣的叙述语调,并在生活美感的价值上,来表现乡村的人情风俗、自然风光。
d.作品中适度的方言俗语的使用,为这部小说增加了地域色彩。
二、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1.“山药蛋派”
(1)流派的建立
①1956年7月,周扬到山西明确提出有意识地发展有特色的文学流派的主张。
②1956年10月,山西的文学刊物《火花》创刊,评论赵树理等的创作是该刊的经常性工作。
③1958年5月,《文艺报》和《火花》在山西联合召开座谈会,总结山西作家的创作经验。
④评论界曾使用“山西作家群”“山西派”“《火花》派”“山药蛋派”等称谓此“流派”。
⑤这一“流派”的作家,除赵树理外,还有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等。
(2)流派的特征
①地域上,赵树理、马烽等长期生活、工作在山西,当地乡村的民情风俗影响了他们小说的构成。
②写作上,主张作家在生活中“不作旁观者”,写作内容直接反映农村实际工作。
③风格上,体现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的“写实”风格。
④叙事上,重视故事性和语言的通俗。
⑤艺术上,更多借鉴来自古典小说、说书、民间故事、地方戏曲的传统。
2.马烽
(1)概况
马烽于战争年代在晋绥边区报纸、出版社从事编辑工作。1945年,与西戎合著长篇章回体小说《吕梁英雄传》。
(2)《吕梁英雄传》
《吕梁英雄传》以吕梁山区的一个普通山村康家寨为叙事切入点,讲述了康家寨村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打击日本侵略者的精彩故事。
3.西戎
(1)概况
西戎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姑娘的秘密》《丰产记》。后一个集子中的作品(《灯芯绒》《赖大嫂》《丰产记》),写于1961年以后,风格转向朴实。
(2)《赖大嫂》
60年代,《赖大嫂》开始为批评家所援引,来支持他们提出的“现实主义深化”和人物多样化的论点,后来则成为“现实主义深化”和“写‘中间人物’论”的“标本”受到重点批判。
4.赵树理
(1)简介
赵树理,原名赵树礼,曾用笔名野小、吴戴等,山西沁水人。
(2)创作概况
赵树理于1943年发表成名作《小二黑结婚》。中篇《李有才板话》被誉为“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此后,又发表了长篇《李家庄的变迁》,短篇《“锻炼锻炼”》等。
赵树理的创作是具有典型意义的。他没有以旁观者的态度,或高高在上的态度来观察描写农民,而是以农民直接的感觉、印象和判断为基础的。
(3)代表作品
①《小二黑结婚》
1943年9月,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由华北新华书店出版,在解放区迅速传播,在国统区也引起强烈反响。小说讲述了解放区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争取婚姻自由,克服封建阻力,最终成就良缘的故事。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使人们看到了民族风格的真实体现。
②《李有才板话》
作品再次显示了赵树理小说的那种朴实明白、流畅生动的风格。
③《登记》
小说讲述两对农村青年登记结婚遇到波折,最终在新婚姻法颁布后获得成功的故事,揭示了包办婚姻给中国女人带来的世代冤屈。
④《三里湾》
小说是建国后第一部反映合作化运动的作品,通过秋收、扩社、整社、开渠等事件,描写了合作社在波折中顽强前进的历程。作品人物刻画生动形象:老中农马多寿设想走个人发家致富的道路,村长范登高利用职权谋私利,支部书记王金生支部书记王金生被塑造成优秀的共产党员形象。
(4)50~60年代赵树理小说创作的变化
①在小说观念上,突出了从传统戏曲等相承的“教诲”的功能观。
②自然地表现社会风习、伦理的变革在农民心理、家庭关系、公私关系上留下的波痕和冲突。
③与40年代的创作相比,赵树理此时期的小说,特别是60年代的短篇显得“迟缓、拘束、严密、慎重”。
④对建立在劳动之上的传统美德的维护和发掘,成为后期创作的主题。
⑤回到现代作家经常触及的“永恒与流变”的主题上。
【名师点拨】重点掌握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作家群体的文学创作,此部分内容经常以简答、论述形式出现。需重点阅读相关代表作品,在深入分析文本的基础上,掌握这一派别作家的创作特色与文学建树。
三、赵树理的“评价史”
1.40年代:“赵树理方向”和经典化
(1)最早而且系统地评述赵树理小说并给予很高评价的是周扬发表于1946年的《论赵树理的创作》。
(2)1947年8月,在“解放区”的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座谈会上,与会者“同意提出赵树理方向”,将之“作为我们的旗帜”。
(3)在此前后,“解放区”的出版社,编印了多种赵树理创作的评论集,收入周扬、茅盾、郭沫若等人的文章。
(4)1949~1951年出版的带有总结与前瞻性的两套大型文学丛书中,赵树理的创作入选展示“解放区”文学实绩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
(5)1956年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扩大会议上,赵树理与郭沫若、茅盾、曹禺等一并被称为中国现代的“语言艺术大师”。
2.50年代:犹豫和质疑
(1)《三里湾》发表后,在受到肯定的同时,“典型化”程度不够的问题被着重提出。
(2)批评家提出了赵树理“善于表现落后的一面,不善于表现前进的一面”的问题。
(3)50年代后期,质疑开始深化,赵树理在“反右倾机会主义”的中国作协整风中受到批判。
3.60年代:“重新发掘”和大连会议
(1)60年代初,政治、经济、文化的“浪漫主义”开始退潮,赵树理的“价值”被提倡人物多样化和“现实主义深化”者所重新发掘。
(2)1962年夏天,中国作协在大连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上,邵荃麟等认为要为赵树理翻案,称“这是现实主义的胜利”。
4.新时期:重评赵树理
“文革”后的文学“新时期”,出现文学史秩序重建和“经典”重评的热潮。随着中国“左翼文学”地位的下降,赵树理也淡出人们的视线。
在90年代对“新时期”现代性视野的反省中,赵树理的重要性又被发现。一些研究者致力于阐释赵树理文学独特的现代性内涵,他的文学经验得到一些人的重新重视。
【名师点拨】赵树理及其创作与评价是本章的重点内容,需阅读他的主要作品,将文本内容与具体的客观环境相结合,以发展的眼光来理解和评价赵树理的文学创作。
四、柳青的《创业史》
1.柳青的主要作品
短篇小说集《地雷》,中篇小说《狠透铁》,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
2.《创业史》的主要内容
《创业史》是一部全面反映农业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小说深入地描写了梁生宝父子在旧时代生存创业的艰辛与惨败,通过与他们在新时代的生活的对比,来说明只有共产党创建的新社会才会给贫苦农民指明一条生路。揭示农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表明中国农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3.人物塑造
(1)梁生宝
梁生宝被作为一个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来塑造。他身上汇集了中国传统农民的所有美德,也概括了新时代农民成长的全部进步因素。将梁生宝的塑造看做是《创业史》成就的最主要的标志,是当时批评界的相当一致的认识。
(2)梁三老汉
梁三老汉是勤劳耿直而又被旧有习惯支配的老一代农民。在当时,梁三老汉的形象被作为“中间人物”来理解。
(3)关于梁生宝和梁三老汉的讨论
①邵荃麟评价《创业史》中梁三老汉比梁生宝写得成功,认为梁三老汉是很高的典型人物。
②严家炎也表达了相近的观点,他立论的根据一是美学的标准;二是题材的价值问题。
4.艺术成就
(1)以开阔的视野突出显示了现实主义全知全能的叙述视角。
(2)人物行为描写的生动性与心理刻画的细致性。小说在人物行为描写方面精炼而准确,显得很有生活的质感。
(3)在叙事上显示了一种丰富性的力量,到现在为止,柳青的《创业史》依然代表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