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考研真题与强化习题详解

一、选择题

1下面有关教育研究的价值标准的阐述,(  )不正确。

A.在研究目标上,以价值导向作为根本依据

B.在研究的准备阶段,充分重视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C.在研究过程的实施上重视人的主体性发挥及非理性因素

D.在研究结果的评价分析上摒弃“教育的发展是单纯知识传递、积累的过程”的片面认识

【答案】B

【解析】当代教育研究不仅研究理论体系的构建,同时更强调研究的应用价值;在研究过程的实施上,明确提出伦理的考虑,并且强调把教育放在社会大环境中加以考察,重视人的主体性发挥,重视非理性因素;在研究结果的评价分析上,抛弃了过去那种仅把教育的发展看成单纯知识传递、积累的过程。从追求所谓评价的科学客观性到全面衡量价值标准上的差异以及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尽管还存在不少有待研究的问题,但是毕竟在更切合客观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

2(  )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笛卡尔的唯理论

C.康德的古典哲学

D.弗雷格的分析哲学

【答案】A

【解析】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就是唯物辩证法,它对人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3要实现从经验事实向科学理论的转化,必须把握的基本点不包括(  )。

A.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B.科学的抽象在促使经验事实向科学理论转化并保持二者动态的一致中起着中介作用

C.教育评价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参照

D.寻求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生长点

【答案】C

【解析】教育实践和实验是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进行教育研究必须扎根于教育实际。实现从经验事实向科学理论的转化,必须把握三个基本点:教育实践活动是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基础和源泉;理论的方法——科学的抽象在促使经验事实向科学理论转化并保持二者动态的一致中起着中介作用;寻求教育科学理论发展的生长点。

二、简答题

1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移植对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带来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和方法论的移植中,特别是关于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的借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统称为“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这是当代科学综合发展趋势所提出的科学方法论,它标志着人类进入了认识世界征服自然的新阶段。系统科学方法论的移植,促进了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思路,深化了对教育现象的认识。带来的变化,至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系统方法作为一种综合方法,强调整体性、综合性观点,注重从整体上研究事物的结构、层次、过程、关系和信息反馈等,突破了以往那种处理简单因素、静态、直线因果的分析方法局限性,从而把辩证法中普遍联系、相互作用、运动发展、量变质变等范畴进一步具体化。

(2)系统科学关于系统结构与功能关系的分析,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描述事物发展的内部机制和规律的研究方法论——结构方法。这一方法不仅指导我们对教育领域内原有的不合理的系统结构进行调整改革,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的思维方式。

(3)以信息论观点和方法研究教学过程,把教学过程作为信息传递和信息转换的过程,即从信息的获得、加工、传输和储存、使用过程来研究教学过程的运动规律,通过对信息流程的分析和处理来达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控制。

总之,应该看到,系统科学对诸多科学部门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作为专门的科学方法论,不仅涉及长期以来所研究的一般与个别、部分与整体、原因与结果等关系,而且还提出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新范畴,诸如系统、要素、层次、结构、功能等,随着其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

2以当代西方为例,说明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多元趋势。

答:(1)对教育的生物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生物学方法。企图用生物体的需要和冲动的观点来解释人类行为,用生物进化观点来解释文化、教育及其他社会问题。而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起源的发展过程为基础的发生学方法,如皮亚杰通过儿童智慧产生发展的研究,创建了发生认识论,提出认识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的连续的组织与再组织的过程。一些学者用发生学方法并结合历史比较法、结构功能法去探索教育的起源、发展过程及本质等问题。近年来从动物行为论理解,强调儿童的生物性遗传对于本身及与他人的互动的影响,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2)对教育的行为主义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如斯金纳的工具制约论方法。“教育就是塑造行为,学习就是形成行为”,强调外在环境决定作用,强调通过工具来制约认识发展,强调行为的强化和训练。研究的是可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

(3)对教育的符号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论方法。如美国学者Simon(西蒙)的信息加上理论,认为人脑和计算机的功能粗略相似,工作方式一致,都是信息加工系统,而且都是符号信息加工系统,学习就是利用有限的工作记忆来进行一系列的符号操作过程。因此人的学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可以由计算机来模拟,可以由一些基本的信息加工程序加以实现。

(4)对教育的文化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解释学方法、社会地理学等方法。从社会和地理空间结合角度分析研究社会现象的社会地理学方法,研究社会区域与家庭的教育功能,社区多层次协调教育网的结构及教育条件。同时涉及教育生态环境,探讨社会教育的作用,社会风俗、社会规范、社会舆论——显性的与潜在性的——形成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研究如何对社会影响进行有效控制。西方现代解释学认为,只有当人的行为被看作是有意义的行动时,才能获得关于社会生活的真正知识。因此把研究人的理解活动作为方法的基本出发点。

在解释教育现象时,首先是把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分析构成的复杂因素,并放在一定的历史、地理、社会、生物、政治等背景中加以综合考察。

(5)对教育的社会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研究方法、前苏联维果茨基的教育与发展观,都足以联系外部事件来说明发展。

(6)对教育的心理学理解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如人本主义研究方法。从杜威、蒙台梭利到柯尔伯格等,强调意识和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的作用,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从本能、人格结构、心理发展阶段来探讨人的精神机制和人格特征,艾瑞逊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则强调社会制约、儿童主动性与社会适应性。

从以上所列可以看出:第一,西方教育研究方法是随着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而分化的,以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世界观方法论作为基础,必然导致各自的偏颇和缺陷。第二,多种理论流派及方法的产生发展,反映人们对教育认识的逐渐深化过程。第三,各种理论流派从基本趋势上可归为两个主要思潮,这就是注重社会发展的科学主义导向和注重人本身发展的人文主义导向。因此我们在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作指导,从本质上加以把握,以防误入歧途。

三、论述题

1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取向有何异同,你如何看待?[苏州大学2018年研]

答:量化研究是指研究者事先建立假设并确定具有因果关系的各种变量,然后使用某些经过检测的工具对这些变量进行测量和分析,从而验证研究者预定的假设。质性研究是相对于量化研究的一种研究范式,是一种在自然的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细致考察的研究范式。质性研究要求研究者要深入教育情景中,揭示问题的本质。

(1)不同点

哲学根基不同

量化研究体现的是实证主义精神,而质性研究体现的是现象学、阐释学和社会建构论的思想意识。量化研究推崇逻辑实证主义,强调要以先前理论所推演的假设为基础,而后利用可靠的量化方法验证,获得可观察到的结果。质性研究则是建立在现象阐释主义基础之上。质性研究就是为了了解对象的行为及其原因和意义,它倾向于在具体情境中去理解某种现象以便在一个群体或社会使用的意义系统中去理解某种特定的行为。研究者要透过被研究者的眼光看世界,分析研究对象怎样建构了他或她的世界,通过彼此的沟通和协商,建立对社会生活的共识。

认识论基础不同

量化研究假定了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主客体关系,认为研究者可以置身于研究过程之外,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保持“价值中立”的态度。换言之,量化研究者把心理现象视为同物质世界具有同样性质的经验实体。但是,大部分质性研究的主张者反对主客两元论,强调“价值理性”的作用,认为知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是一种社会建构,任何一种知识都承载着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没有“价值中立”的知识。生活体验的主观性质使得客观、量化的方法失去了意义,只能采取理解和描述的方式进行把握。

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关系不同

量化研究在进行研究时,研究者通过保持研究人员与被研究者之间的距离并进行外部控制的办法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而且用同样的方法在另外的环境中可以重复同样的研究并获得同样的结果。质性研究重视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是主客体关系,而是平等对话关系,是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深入研究的实际情景中,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对话,获得对问题的理解。

研究方法不同

量化研究多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如实验法、问卷调查法。质性研究则是人文阐释取向,质性研究包括人种学方法、人类学方法、民族志、自然主义方法、现象学方法等以及这些方法中所包括的各种具体策略。如用田野工作、参与及观察、访谈、文本分析、历史分析、个案研究及叙事法等。

(2)相同点

量化研究以考验、证明真理可能的程度,即使再精密的设计,仍只能掌握大部份“全部真实”;质性研究深入理解现象,也是局部、个别的,也无法掌握“全部真实”。

两者从根本上都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非纯思辨式的研究方法,两者进行整合、优势互补,会增加对所研究问题的不同理解的视角,并且会使数据分析更加深入,从而为数据分析带来更广泛的前景。

无论是质性研究还是量化研究,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均需说明研究问题、样本的选择、资料的收集、分析、报告撰写等步骤。

总之,可以说两者可以互为补充,数量证据补充质性分析,质性研究为数量研究指明方向,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补充,共同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

2试论述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答:近年来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方法论研究的新进展,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以及呈现的新经验,为我们探讨以上问题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有利条件。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我们必须遵循以下的方法论基本原则: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教育研究需要培养和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要善于通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学习哲学。学习哲学,首先和最主要的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是作为最一般的理论工具发挥着方法论指导作用的。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就是唯物辩证法,或者说,唯物辩证法是完整的、科学的方法论。它是在概括总结各门具体科学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自然、社会、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引出的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论,它本身就是一个科学的范畴体系。

唯物辩证法这一方法论的具体内容

a.从整体上认识世界,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整个物质世界以及每一个事物、现象都有自身的结构,包含有不同要素、方面、关系、层次,组成一个个复杂系统,是共性与个性、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对立统一。因此要力求全面性,把握研究事物的一切方面、联系和中介。同时,要在相互作用着的多种社会要素中找出最主要、最根本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

b.世界上一切现象都处于普遍联系和运动之中,事物普遍联系的最本质的形式和运动发展的最深刻原因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的统一。因此要从事物发展、运动、变化中观察事物,而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形而上学地看问题。其中矛盾分析法是最重要的认识方法。

c.实践是主客观对立统一的基础。实践的实质在于改造、变革。科学地认识社会,立足点必须是人类的实际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活动——关注人所从事的活动、过程、条件及其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d.世界上每个事物、现象都有自身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规律,要把握社会历史过程的规律性,做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注意真理的具体性。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我们进行教育科学研究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a.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

列宁早就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b.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方法论对我们进行现代教育研究的直接指导

这方面集中表现在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考察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教育活动,对教育活动的结构、方式、过程进行哲学思考。

c.为教育研究开辟新的领域

随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还将开辟新的诸如教育主体论、教育价值论、教育活动论、教育认识论等研究领域,从而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方法论的合理移植和借鉴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作为人类认识的客体,同时也是教育认识的客体,只不过构成教育认识客体的内容是最基本的,经过改造、简化、典型化的。教育,在使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广泛涉及这几个基本领域。正由于此,在教育研究发展过程中,要不断引进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方法论,从而逐渐完善自己。

社会科学,在广义上是反映人类社会活动及其规律性的科学研究领域,它是在理论上探索、重建、再现和预测人类的社会活动。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要获得社会科学的研究信息并加以科学的处理是十分困难的。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自然科学在其特有的实践形式——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数学方法的合理应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

数学方法,不只是指具体的数字统计和计算,而是指进一步作定量分析,以便从量的关系上认识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作出更为精确的科学说明的方法。近年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在以往的教育研究中仅靠定性的经验分析或纯粹思辨的理论分析是不完善的,这也是教育理论水平长期落后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教育研究中注意运用数学方法,运用定量方法。为了在教育研究中更好地应用数学方法,使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有三个问题是需要注意的:

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反映客观事物的质与量的辩证关系。

教育研究中的定量分析方法有它独特的表达式。针对教育的特点来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重要的在于要发现潜存的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描述有关对象数量关系及规律的相应的数学方法。

在现在教育发展水平上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量化,将来也仍如此。

(4)从国情出发,批判、继承与创新

教育研究必须有全面的历史观点,不仅要研究现状,而且要研究历史;不仅要研究中国,而且要研究外国,这就是“古今中外法”。要发展教育科学,就必须在批判继承历史传统的同时,借鉴外国经验,善于吸取本民族和人类社会一切优秀的文化教育成果,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发扬光大,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具体应用。

处理好古今中外关系,在方法上有以下几方面要求:

从中国国情出发确定教育研究的目标

我们的教育研究,必须以中国的国情作为研究的起点和基础。那么,我们的国情是什么?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是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发展落后且极不平衡;二是文化教育历史悠久,可是目前仍十分落后。

批判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传统

传统,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现象。传统是经过千百年历史发展而积淀下来的观念、制度和行为方式。传统与现代,有对抗、矛盾的一面,也有包容、延续的一面。因此,对传统必须区分精华与糟粕。

总结教育实践经验,实现从经验事实向科学理论转化

经验事实是从观察、实践和实验中获得的原始资料,科学理论则是反映客观真理的系统化的知识。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正是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从总体分析,教育科学理论呈现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反映经验层次认识水平的经验性原理,一种是反映事物普遍本质的理论性原理。无论是经验性原理还是理论性原理,它们都是对经验事实的抽象、概括与解释,标志着人们的认识由现象到本质的深化,二者只是抽象程度不同而属于两个不同层次。

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方法

不同思想和文化的兼融吸收是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教育科学理论发展也不例外。借鉴吸收国外有关研究成果,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a.在思想认识上要防止两种片面。既要反对那种所谓纯客观介绍,盲目引进,囫囵吞枣,照抄照搬;又要防止教条主义的一概拒绝排斥、简单化倾向。

b.要对客观现实问题与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解释和从中引出的结论加以区分。这就需要将所研究的国外教育理论与经验和对现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文化等问题的考察相结合,从全局整体上搞清该思潮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也就是说,研究某教育理论流派时,除搞清基本观点外,还应全面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演变、理论的针对性、哲学和心理学依据、理论贡献和局限性以及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考虑其取舍。

综合以上观点的阐述和分析,可以看出,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只有遵循了以上的方法论基本原则,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以及呈现的新经验才会被科学、合理的应用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