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学科综合水平考试大纲及指南》(第4版)考试大纲习题精解
- 圣才电子书主编
- 9782字
- 2021-06-04 17:55:50
第4章 社会主义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一、名词解释
1所有权
【考点】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所有权
【解析】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所有者)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所有权的这一定义具有以下特点:①所有权并不意味着所有者可以为所欲为,所有者只能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行使所有权;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有者可以自由地行使其对自己财产的各种权利,法律并没有对其行使哪种权利做出许可或禁止的规定;③他人未经财产所有者许可,禁止侵犯(侵占)所有者对其财产的行使权,这是法律可以规定的。由此可见,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2占有权能
【考点】占有权
【解析】占有权能是指人对财产直接加以控制的可能性,是所有者与他人之间因对财产进行实际控制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占有权作为所有权的一项权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与所有权是重合的,因为所有权只有从占有开始,才能由客观权利变为主观权利,而且只有当占有权回复到所有者手中,所有权才最终恢复其圆满状态。
3使用权能
【考点】使用权能
【解析】使用权能是指不改变财产的所有和占有性质,依其用途而对其加以利用的可能性,是人与人之间因利用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使用权是直接于所有物之上行使的权利,因而使用权的存在首先以占有物为前提。当物与所有者分离以后,所有者的使用权亦与所有权发生分离。
4收益权能
【考点】收益权能
【解析】收益权能是指获取基于所有者财产而产生的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是人们因获取追加财产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收益权主要表现为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权,即职能资本家拥有对企业主收入的索取权,货币资本家拥有对利息的索取权,土地所有者拥有对地租的索取权,这种收益索取权的基础便是所有权。
5处分权能
【考点】处分权能
【解析】处分权能是指为法律所保障的实施旨在改变财产的经济用途或状态的行为的可能性,它所反映的是人在变更财产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对财产的消费(包括生产和生活的消费)属于事实上的处分,对财产的转让属于法律上的处分。
6产权
【考点】产权
【解析】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这种权利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此权利强制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这种强制既可依赖于法律规范、契约和政府强制,也可依赖伦理道德规范。
7产权制度
【考点】产权制度
【解析】产权制度是指既定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结合而成的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的组合、调节和保护的制度安排。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财产所有者、经营者和使用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现代产权制度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出资者权利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典型特征。
8自然人企业制度
【考点】自然人企业制度
【解析】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自然人企业制度主要包括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两种形式。
9法人企业制度
【考点】法人企业制度
【解析】按照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企业的组织形式可分为自然人企业和法人企业。法人企业制度的典型形态是公司制,主要包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10股份公司
【考点】股份公司
【解析】股份公司是由一定人数以上的股东所发起组织、全部资本被划分为若干等额股份、股东就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承担有限责任、股票可以在社会上公开发行和自由转让的公司。股份公司是法人资产制度的主要组织形式。股份公司具有以下特征:①股份公司是法人;②股份公司是典型的合资公司;③股份公司的股东不能少于法律规定的数目;④股份公司的资本总额平分为金额相等的股份,每一股上体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是相等的;⑤公司资本的调整要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进行;⑥股份公司的股份可以自由让渡,但不能退股;⑦股份公司实行财务公开原则;⑧股份公司的各股东按其持股比例享受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义务;⑨股份公司的股东承担有限责任。
11公共产品
【考点】公共产品
【解析】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但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公共产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向全体公民免费提供的纯公共产品,如国防、公安系统、公共道路等。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是政府,所有权与控制权完全由政府拥有。另一类是向消费者收取一定费用的准公共产品,如公立学校、公立医院、公共文化设施等。
12基础产业
【考点】基础产业
【解析】基础产业是指在一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决定作用,决定其他产业发展水平的产业群,它的产品通常要成为后续产业部门加工、再加工及生产过程中缺一不可的投入品或消耗品,通常具有不可再生性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两部分。
13竞争性国有企业
【考点】竞争性国有企业
【解析】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由国家投资建成的、基本上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部门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这些国有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加工工业、建筑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
二、简述题
1为什么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考点】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
【解析】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二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占有主体对占有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
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要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所以,马克思认为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2什么是产权?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
【考点】产权;产权明晰化
【解析】(1)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产权不是一种而是一组权利,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这种权利的有效性取决于对此权利强制实现的可能性以及为之付出的代价。这种强制既可依赖于法律规范、契约和政府强制,也可依赖伦理道德规范。
(2)产权明晰化是指明确产权关系,以资产来界定当事人占有稀缺资源的权利。满足产权关系明晰化的相关条件实际上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关键内容。这些条件包括:①产权的排他性;②产权的可分割性或可分离性;③产权的可转让性;④产权的有效保护。
3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考点】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
【解析】市场交易的本质是在交易者平等和自愿的基础上追求效用函数最大化的产权交易。由国有产权的属性及市场经济对初始权利安排的要求不难发现,国有产权与市场经济的冲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所有权主体的非人格化资本行为与要求企业以盈利为目标经营国有资产之间的冲突。当政府作为所有权主体时,因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它未必会把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作为唯一目标。然而,为了完成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就客观上要求企业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参与市场竞争。为此就需要实现政企分开。
(2)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转让性与要求企业产权具有可交易性之间的冲突。市场交易本质上是产权的交换,国有企业若要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就应不仅有权占用,而且可以自主处分企业资产,一旦经营失败,企业就可能破产和被接管。企业产权的这种可转让性显然依赖于剩余索取权的可转让性。然而,剩余索取权一旦发生转让,企业的国有制性质就难以维持。
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后,如何解决代理问题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为了防止多级代理下国有资产的流失,就必须对国有产权实施有效的保护。但是受国有产权固有属性的影响,国家在实施国有产权保护时将会遇到诸多的两难选择。
4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
【考点】产权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作用
【解析】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效率的原因在于:
(1)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可以通过法律等制度界定和保护排他性的产权,使交易者既能在市场上展开公平的现货交易,又可以与其他交易者缔结具有法律保障的契约关系,形成多样化的财货交换方式和财产转让方式,如借贷、租赁、拍卖、兼并、期货交易等。由此可见,排他性产权的确立是市场机制有效协调微观决策的必要条件。
(2)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规范交易行为。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一方面通过法律等形式界定财产的最终归属,保护所有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对财产实际占有主体进行定位和对其拥有的权限进行界定。明确的产权关系既有助于制定公平而有效率的交易规则,又能有效地约束和规范行为人的交易行为。因此,产权明晰化是市场经济有序化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
(3)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产权是由一系列权利与义务的规范组成的,一旦确立了排他性产权,产权主体就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和不损害他人权益的条件下自由支配、处分产权,并独立承担产权行使的后果。权利义务关系的明晰化与对称性,就可使行为人在行使产权时具有稳定的预期,其将全面权衡成本与收益的关系,以效用最大化原则来支配和处分产权,从而优化激励与约束机制。
(4)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合作效率。产权制度通过降低达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交易费用,提高合作效率。
(5)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排他性产权的确立,使公平、自由的市场交易成为可能;产权的可分离性,可使人们在拥有和行使这些可分离性的权利时实行专业化分工,获取由分工带来的收益增量;产权的可转让性,使资源能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在全社会自由流动,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因此,一个在法律上强有力的产权制度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5法人资产制度有哪些主要特征?
【考点】法人财产制
【解析】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法人资产制度。公司作为独立的法人对法人财产拥有法人财产权。法人资产制度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企业必须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法人资产主要由股东的投入资本和公司为弥补资本亏损而逐年提留的公积金所构成。
(2)出资人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产权独立化后,出资人在获取相应的资本权益时,只以投入资本额承担有限责任。
(3)股票自由让渡是维护法人资产制度的重要条件。由于证券的买卖与公司资产的运动相分离,股东在股市上的股票买卖行为并不直接影响法人资产的完整性和独立运动,从而能继续维护两权分离的制度条件。
(4)界定经营者与公司的关系。经营者在法人代表机构授权下具体执行企业业务,其收入、升迁、声誉直接与企业资产的营运效率及资产的增值状况相联系。
(5)合理有效的所有权约束。在股份制下,所有权约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股东通过在股东大会上用“手”投票和在股票市场上用“脚”投票,对公司法人施加股权约束,使公司资产营运符合所有者增值资产和增加资本收益的愿望。第二层次是公司法人机构通过控制重大战略决策权、经理任免权、监督权等方式向经营者施加法人所有权约束,以确保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
(6)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的素质对于法人资产的高效率营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法人资产制度下,企业家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董事身份出现的企业家,其职能主要由董事会履行。另一类是以经理人员身份出现的企业家。
(7)必要的外部约束条件。一是硬的市场约束。二是硬的法律约束。
三、论述题
1试述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
【考点】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
【解析】(1)财产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
马克思是从两层含义上来论述所有制范畴的,一是作为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二是作为法律关系的所有制范畴。前者体现的是经济主体对客观生产条件的占有关系,这种关系是通过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活动体现出来的;后者体现的是一种意志关系和法权关系,它表示占有主体对占有的对象具有一种任意支配的权利。一定的生产方式产生一定的占有方式,经济上的占有关系产生后,便会有法律上的所有权与之相适应。所有制上的独占或垄断必然在法律上表现为财产归属的确定性,同时也表现为否定该主体以外的任何人对同一财产的独占,即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
在实际生活中,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所有制关系的变动必然要反映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制度中来,使所有权的法律制度和所有权关系相互适应,而所有权制度的变化又反过来为所有制关系的变化创造一定的条件。正是由于所有权是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表现,因此,马克思认为,给资产阶级的所有权下定义不外乎是把资产阶级生产的全部社会关系描述一番。
(2)所有权的权能
按照马克思的定义,所有权是确定物的最终归属,表明主体对确定物的独占和垄断的财产权利,是同一物上不依赖于其他权利而独立存在的财产权利。所有权的这一定义具有以下特点:①所有权并不意味着所有者可以为所欲为,所有者只能在法律允许的限度内行使所有权;②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所有者可以自由地行使其对自己财产的各种权利,法律并没有对其行使哪种权利做出许可或禁止的规定;③他人未经财产所有者许可,禁止侵犯(侵占)所有者对其财产的行使权,这是法律可以规定的。由此可见,所有权概括和赋予了所有者能够实际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能。
(3)所有权各项权能的分离
随着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所有权的诸项权能进一步分离。这种分离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①资本的法律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
利息与企业主收入分别是法律上所有权与经济上所有权的实现形式,职能资本家只要按期付息,就对借入资本获得了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权。在股份制经济中,它就表现为股东与公司法人的分权关系或委托代理关系。
②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
资本家首先是资本的所有者,其次才作为管理者而享有管理权。由于股份公司的成立,管理权与资本所有权发生了分离。
2为什么必须深化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考点】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
【解析】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原因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传统国有产权的行政代理模型存在诸多弊端
①行政代理的激励成本较高
委托人的监督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粹的获利行为,而是一种监督费用很高的公共选择,并很难设计出一个近似市场衡量标准的激励约束机制。这样,为抑制下级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需支付高昂的激励成本,且激励成本随国有经济规模的扩大而上升。
②行政代理的信息成本较高
在行政代理中,不仅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发生累积性的信息损失,而且下级代理人可能有意封锁信息或传递虚假信息,以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从而使信息成本迅速上升。
③行政代理有可能降低约束效率
等级组织内的交易存在严格的进入壁垒,代理合约具有长期性质,这就可能产生原谅失误、相互包庇、相互吹捧、不愿冒险和创新的倾向以及代理关系的政治化。以上因素都易于对监督和惩罚代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产生软化作用。
④行政代理将难以避免影响力成本
处于纵向授权链中的不同级别的代理人为在内部资源的分配中获得较大份额的支配权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将会把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游说上级与建立人际关系网这类非生产性活动上,以期按照自己的利益去影响上级的决策,由此付出的代价便是影响力成本。施加影响力所导致的效率损失表现为人力与物质资源的浪费以及由这种影响力的干扰所引起的委托人决策失误。
(2)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性
为了实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就必须通过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培养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①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必要的微观基础。
②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为体制模式的转换创造必要的市场条件。
③只有通过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才能实现宏观控制方式的转轨。
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起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尽快改变国有企业的低效率状况,就必须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明晰产权关系,使国有企业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
3试论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考点】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战略
【解析】根据国有企业提供产品的性质和所处行业的差别,可以分为竞争性企业和非竞争性企业。非竞争性企业又可分为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和从事基础工业、基础设施的垄断性企业。我们应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改革战略。
(1)提供公共产品的企业选择国有国营模式
公共产品是指那些消费不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收费存在困难的产品。为保证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公共产品可分为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前者包括国防、公安系统、公共道路等。后者包括新闻广播、邮政电讯、城市自来水和煤气等。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了要保证最优的供给,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对于纯公共产品,政府应免费提供。对于准公共产品,可以收取一定费用。改革主要是准公共产品企业的改革。
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企业,垄断程度高、社会目标在这类企业中应占据绝对支配地位,因而实行国有国营模式。
这种国有国营企业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①由政府筹资创设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企业;②政府直接任命或罢免这类国有企业的负责人;③对进入和退出的控制;④政府对垄断企业进行有效的规制;⑤对收入分配的控制;⑥控制价格与确定财政补贴数额。
(2)自然垄断性国有企业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存在自然垄断的行业具有这样的特征:存在规模报酬递增,因此进入该行业的企业,生产成本具有随生产规模扩大而逐步下降的特征,这样企业就有把生产规模扩大到独占市场的程度。这种由生产技术的性质所决定的垄断,即自然垄断。
基础产业就具有自然垄断的特征。基础产业包括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是指能源(包括电力)工业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矿产资源、钢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业。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运输、机场、港口、通讯、水利等设施。在我国现阶段,基础产业还不适宜完全按市场化的标准改造成为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应选择国有国控模式。
国有国控模式与国有国营模式的区别在于:国有国控模式中政府不再是经营者,同时在很多企业中也不是唯一的所有者(允许其他投资主体投资,占有主体可以多元化),但国有资本具有控制力。
根据不同垄断性企业的情况,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不同程度的分离。在此情况下,政府实施所有权约束,并设置必要的进入许可规则来维持垄断,以保证规模效益。
(3)竞争性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竞争性国有企业是指那些由国家投资建成、基本不存在进入与退出障碍、同一产业内存在众多企业、企业产品基本上具有同质性和可分性、以利润为经营目标的国有企业。
这类企业应改造成为股份公司。使之成为产权明晰、政企分开、产权主体多元化、管理科学、所有者承担有限责任、自负盈亏的法人组织。
进行股份制改造,需要明确产权关系。①通过明确企业的债权债务关系、注册资本及其相应的权益,界定产权的归属主体。②产权主体行为满足经济人假设——产权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③明确产权主体的权益及责任。④使企业产权具有排他性。⑤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不同利益主体相互制衡。⑥对产权实施有效的法律保护。
(4)竞争性国有中小企业宜完全放开
企业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国有资本从中小型竞争性国有企业中退出,不仅有利于让这些企业彻底摆脱政府的干预,完全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而且有利于政府卸下不得不常常为它们“输血”的巨大负担,转而可以集中财力和人力抓好那些应由政府控制的行业。因此,构建所有权的退出机制更有助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4阐述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基本思路。
【考点】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
【解析】为了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实现产权关系的明晰化,使竞争性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可通过四层次授权经营模型对竞争性国有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
(1)第一层次授权经营:在政资分开的基础上实行政企分开。
第一层授权要解决的问题是:构造出政企分开的制度性条件,使代理国家行使所有权的主体行为资本化。即使主体以保值和增值为目标,并建立能有效监控行使所有权主体的行为主体的激励约束机制,为法人财产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
第一层次授权经营的过程为:
①政府职能分解。所有权、行政权、调控权分离。所有权由国有资产委员会代行使,行政权归政府行政部门,调控权归政府职能部门;
②国有资产委员会脱离政府系统;
③确定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职能;
④全国人大对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监控。
(2)第二层次授权经营:国有控股权分散化。
第二层次授权所要解决的问题:建立一批竞争性的控股公司,实现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的分离。
控股公司是专职从事国有资产经营活动的金融性投资公司,其主要职责是经营国有股权。通过持有次级控股公司或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代理国家操作国有股权。
第二层次授权经营的过程为:
①控股公司的组建
控股公司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有关条款建立,是专职从事国有资产经营活动的金融性投资公司。
②控股公司的主要职责
控股公司作为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代理机构,通过持有次级控股公司或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份,代理国家操作国有股权。
③控股公司获取国有股控股权的方式
为了强化经营国有资产的权利与义务相对称的关系,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宜通过竞价招标方式转让国有股的控股权,而不应采取行政划拨的方式。
④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控股公司与股份公司之间关系的界定
控股公司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它只要向国有资产委员会履行相关义务,便可像一个股东那样行使国有股权,享受股东权益,承担控股风险。控股公司与股份公司的关系由我国《民法》及《公司法》规范。
⑤控股公司的运作机理
操作国有股的风险收入是控股公司的主要盈利来源,控股公司根据在风险尽量小的前提下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原则,寻求最佳的国有股的控股方式。
(3)第三层次授权经营:公司产权独立化。
国有资产管理局与股份公司之间建立经营国有资产的第三层次委托代理关系,用公司法规范职责权利。国有股的收益权与控股权分离后使国有股具有可转让性。公司产权独立后,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股份公司拥有法人财产权。
第三层次授权经营的过程为:
①国有股的可转让性使股权分散化成为可能。
②持股主体多元化。控股公司是股市上的主要持股主体,但并非是唯一的股东。持股主体多元化使股权进一步分散化,并为股票市场的发育和完善创造了条件。
③国有股的可转让性使竞争性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具有不确定性。
④当股权分散到一定程度时,每一个股东因控制成本过高而无法或不愿直接支配上市公司的资产营运。公司产权独立化后,便可确立法人资产制度。
⑤代理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行使股东职能的控股公司以投入公司的资本额承担有限责任,并依法享有股东权利:一类是以参加公司经营为目的的股东共益权;另一类是直接从公司接受经济收益的股东自益权。
(4)第四层次授权经营:企业内部治理结构高效化。
这一层次授权的目的在于,通过委托人为代理人设置最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完善股份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关键是明确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的职责,建立合理的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
第四层次授权经营的过程为:
①股东会的职责
股东会是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也是股票持有者行使决策权的最高权威机构。
②董事会的职责
由股东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作为公司的法人代表机构,行使相关职责。
③监事会的职责
监事会是股份公司监督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及董事会业务执行情况的常设机构。
④总经理的职责
作为公司业务的总负责人,公司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服从和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和指示,接受董事会的监督和检查,对董事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