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储蓄-投资恒等式

一、储蓄-投资恒等式

1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假定一种既没有政府,也没有对外贸易的简单市场经济。符号Y表示其产值,符号C表示消费,符号I表示投资支出。

假定经济是均衡的。第一个关键的恒等式是生产的产量等于售出的产量。没有售出的产量是存货,可以作为投资的一个部分(可以把企业库存的变动作为存货投资)。因此,所有的产量不是被消费掉,就是被作为投资了。售出的产量可以被看作以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之和来表示的需求的组成部分。可以将其写成:

Y≡C+I

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消费,剩下的部分就是储蓄。这个关系可以写成下面的恒等式:

Y≡S+C

其中S表示私人储蓄。恒等式表明,全部收入就是在消费和储蓄之间分配的。

恒等式可以合并为:

C+I≡Y≡C+S

恒等式左边表示需求的各组成部分,右边表示收入的分配。该恒等式强调生产的产量等于售出的产量。生产的产值等于得到的收入,而得到的收入又花费在商品上或储蓄起来。

从恒等式两边减去消费,则得:

I≡Y-C≡S

恒等式表明,在这个均衡的简单经济中,投资恒等于储蓄。

2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把政府部门考虑进来,则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角度看是Y≡C+I+G,这里的G指政府购买;从收入角度看是Y≡C+S+T,这里的T指净税收,即总税收扣除政府转移支付后的余额。根据总产出价值构成总收入的道理,可得到三部门经济中的恒等关系:C+I+G=C+S+T。

公式两边消去C,得I+G=S+T,或I=S+(T-G)。

在这里,(T-G)可看作是政府储蓄,因为它是政府收入扣除支出后的余额。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这样,I=S+(T-G)的公式,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投资恒等。

3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外)经济中,由于有了对外贸易,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支出角度看就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即:Y=C+I+G+(X-M)。

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构成的公式可表示成:Y=C+S+T+Kr

其中,C+S+T的意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意义一样,Kr则代表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国遭受灾害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

则由Y=C+I+G+(X-M),Y=C+S+T+Kr可得:

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式为:I+G+(X-M)=S+T+Kr

即:I=S+(T-G)+(M-X+Kr)。

其中,S代表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M-X+Kr)代表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的立场看,M(进口)代表其他国家出口商品,从而这些国家获得收入,X(出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购买商品和劳务,从而这些国家需要支出,Kr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获得的收入。

从中可以看出,投资通过三条途径融资:私人储蓄;政府预算盈余;外国对本国的储蓄。私人储蓄S与政府储蓄(T-G)之和称为国民储蓄。

二、储蓄-投资恒等式是一种事后的恒等

需要注意的是,储蓄-投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以后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例1.4】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答: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存在的储蓄-投资恒等式完全是储蓄和投资的定义得出的。根据定义,国内生产总值总等于消费加投资,国民总收入则等于消费加储蓄,国内生产总值又等于国民总收入,这样才有了储蓄恒等于投资的关系。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恒等关系。只要遵循储蓄和投资的这些定义,储蓄和投资一定相等,而不管经济是否充分就业或通货膨胀,即是否均衡。但这一恒等式并不意味着人们愿意的或者说事前计划的储蓄总等于企业想要的投资。因为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就整个经济而言,储蓄-投资恒等式意味着事后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以后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所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储蓄和投资的主体及动机都不一样,这就会引起计划投资和计划储蓄的不一致,形成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不平衡,引起经济扩张和收缩。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时,才能形成经济的均衡状态。这和国民收入的核算中实际发生的投资总等于实际发生的储蓄这种恒等关系并不是一回事。

【名师点评】理解储蓄-投资恒等式时记住十个字:定义的恒等、事后的恒等。说定义的恒等,是因为在宏观经济学中,储蓄被定义为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说事后的恒等,是因为强调的是事后的分析,这个跟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所讲的投资要等于储蓄是两回事,那个强调的是事前的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