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一节 大萧条和均衡产出的决定

一、大萧条

1大萧条的经济统计

历史事件的结果常使理论面临挑战并推翻理论,从而导致新理论的演进。始于1929年的“大萧条”不仅是一场经济灾难,而且是对古典经济学家的挑战。有关大萧条的基本事实如表2-1所示。

表2-1 大萧条的经济统计

从表2-1可以看出,在“大萧条”期间,社会产出水平大幅度下降,失业率增加,经济陷入紧缩状态。

2大萧条广受关注的原因

大萧条之所以受到经济学家和经济历史学家的关注,其原因在于:

(1)大萧条极大地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者永久地改变了政治世界和经济世界。

(2)大萧条是世界工业化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20世纪里所经历的最严重的经济滑坡,而且全球经济活动衰退的原因和结果的性质仍旧被激烈地争论着。

(3)人们普遍认为大萧条促使凯恩斯写作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这本书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可能提前十年出版,对古典经济学的特别指控,以及对经济运作方式的谴责,都需要大衰退使之具体化。”

(4)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这样的事件还会再次发生吗?”

(5)有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历,政府在所有市场经济体系中的作用很大程度地增加了,导致了政府和私人部门关系发生根本而长期的变化。在宏观经济范围内,稳定政策的现代取向是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经历中发展而来的。

【名师点评】提醒学员注意的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大萧条”这一时代背景,特别是凯恩斯就是以“大萧条”这一时代背景作为研究的出发点,理解凯恩斯理论必须结合“大萧条”来进行分析。

二、均衡产出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假设条件

凯恩斯主义的收入决定模型的简化条件(假设)包括:假定价格完全不变。厂商愿意在既定价格水平出售任何数量的产出(AS曲线水平),其目的是重点分析总需求。研究当总供给曲线是水平时,产出水平是如何决定的。

另外,假定投资恒定,即I=I(_),原因在于,凯恩斯认为企业家的投资行为是被“冲动”所驱使的,难以用既有经济理论解释(在扩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投资为内生变量,是利率的函数)。

2均衡产出的概念

均衡产出又称为均衡国民收入,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即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也就是说,与总需求相等的国民收入(产出)称之为均衡的国民收入(或产出)。

需要注意的是,在国民收入核算中,实际国民收入(产出)等于计划产出加非计划存货投资。但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均衡的国民收入(产出)却是与计划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不存在非计划存货投资。

3为什么假定产量由总需求水平决定而不是由总供给能力决定?

社会产出水平究竟由社会总需求还是由社会总供给能力决定,这实际上是从凯恩斯开始的现代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以前的古典经济学的分水岭。古典宏观经济模型根据萨伊定律,认为供给本身会创造需求,充分就业是一种常态。

凯恩斯否定了这种传统理论,提出了一种相反的宏观经济理论,认为社会在一定时期能达到什么产出水平,不是决定于生产能力,而是决定于有效需求水平。这里说“通常假定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指正常条件下,即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的条件下,产量由总需求决定。可见,产量由总需求决定,是就非充分就业状态而言的,而非充分就业是一种通常的状态。

【名师点评】要学会宏观经济学,一定要对宏观经济思想史有一定的了解,否则在理解各宏观经济学派理论时会感觉到很大的难度。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之前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是总供给(社会生产能力低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展,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是总需求,产品生产出来了,却销售不出去。按照凯恩斯的观点,由于有效需求不足(三大心理规律导致的),产生了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

4均衡产出与非计划存货投资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支出和计划产出正好相等。因此,非计划存货投资等于零。对均衡产出这一概念可以用图2-1来表示。

图2-1 均衡产出的决定

图2-1中,横轴Y表示总收入、总产出,纵轴AE表示总支出(AE曲线之所以有正的斜率,原因在于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后面会予以说明)。当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时,经济社会达到均衡。在这个模型中,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图2-1可以看出,非计划存货投资是一种产量调节机制,不是价格调节机制。这说明价格并非唯一的调节机制,产量也构成一种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