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古代西亚诸文明

2.1 考点归纳

一、苏美尔-阿卡德文明

(一)苏美尔早期文明

1.欧贝德文化时期(约公元前4300~前3500年),铜石并用,向父权制社会过渡。

2.乌鲁克文化时期(公元前3500~前3100年),苏美尔开始进入文明的时代,出现了铜器和陶器,社会开始分化,城市、神庙建筑、作为财产标志的圆柱形印章和象形文字也已经出现。

3.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时期(公元前3100~前2700年),楔形文字产生并得到普遍应用,出现泥版文书,在记数上则采用了十进制和六十进制。

(二)苏美尔城邦文明

1.政治制度

城邦有三个政治机构:城邦首领、贵族会议和人民大会。

(1)城邦首领兼有宗教和世俗两重职能:在宗教方面,主持城邦的祭祀活动;在世俗方面,主管城邦水利工程的建设,战时统帅军队,平时参加城邦政权管理。

(2)贵族会议由贵族组成,权力很大,祭司贵族在这个会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人民大会则由成年男子组成,它们限制和制约着王权。

2.社会经济

(1)苏美尔各邦的居民分类:

奴隶主贵族;

在公社中拥有土地的公社成员;

丧失土地和公民身份的依附民;

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奴隶。

(2)苏美尔土地分类:

神庙土地,不能买卖,又分为三类:祭田,口粮田,出租地;

公社土地,分配给了各个家族,可以转让和买卖;

私人土地,是只有少数权贵人物拥有的。

(三)乌鲁卡基那改革

1.改革原因

公元前2378年,卢伽尔安达的统治被推翻,乌鲁卡基那成为新的统治者(约公元前2378~前2371年),为缓和阶级矛盾以加强城邦政治对奴隶实行专政的职能而实行了一系列改革。

2.改革内容

(1)归还卢伽尔安达霸占的神庙土地和建筑,取消改革前向部分祭司征收的捐税;

(2)免除平民所欠王室之赋税,撤销派往各地的监督和税吏;

(3)禁止以人身作为债务抵押,释放因债务而被奴役或遭拘禁的平民;

(4)降低丧葬费用;

(5)改革军事制度,建立以平民为军队主力的制度,由平民组成的步兵代替由贵族组成的战车兵。

3.改革意义

(1)改革限制了贵族的利益,减轻了平民的负担;

(2)扩大了公民人数;

(3)废除了先前的种种弊政,实际上是对平民反对贵族斗争胜利成果的承认。

(四)阿卡德王国概况

阿卡德王国(约公元前2371~前2191年)由萨尔贡一世创立。在其统治时期建立了中央集权统治,使社会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并组建了两河流域历史上第一支常备军。纳拉姆·辛死后,阿卡德王国逐渐衰落。约公元前2191年,库提人入侵,阿卡德王国灭亡。

(五)乌尔第三王朝概况

1.乌尔第三王朝的政治

约公元前2113年,乌尔纳姆建立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2113~前2006年),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采取的措施为:

(1)将以前具有国王地位的恩西降为地方总督;

(2)恩西之职不再世袭,由国王任免;

(3)国王经常派遣监察官监督恩西的工作,恩西丧失了先前的特权;

(4)边疆地区的恩西通常由当地人担任,而中心地带的官员则由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担任;

(5)为防止地方势力膨胀和过分强大,城市总督经常换调;

(6)国王在全国范围内派遣信使,定期、及时地把各地情况报告给国王;

(7)改善道路交通系统,在主要交通要道上建立堡垒,由警察把守。

2.《乌尔纳姆法典》

乌尔纳姆颁布现今所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乌尔纳姆法典》。基本内容为:

(1)不准非法占用他人田地;

(2)不许女奴擅居其女主人的地位;

(3)反对行巫术;

(4)带回逃往城外的奴隶,主人要给予适当的报酬;

(5)伤害他人肢体、器官要处以罚款等。

3.法典的意义

《乌尔纳姆法典》是乌尔统治者适应奴隶制的发展和奴隶主的需要而颁布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之处,对此后两河流域各国制定的法典有很大的影响。

二、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

(一)古巴比伦王国

1.古巴比伦王国概述

约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人苏姆·阿布姆建立了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即位后,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将古巴比伦王国带入全盛时期。汉谟拉比颁布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使专制王权和神权趋于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自称“众神之王”。约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国被北方入侵的赫梯人所灭。

2.古巴比伦王国的制度

(1)专制集权统治

国王具有绝对的权威,事无巨细都由他亲自过问,拥有一套高效率的官僚体系;

地方官僚受到监督,听命于国王,由国王任命;

中央机构由汉谟拉比身边的人充任,负责各种琐事,绝对服从国王;

国王掌握着司法和军事,军队最高指挥官由国王任命;

加强了对国内经济的控制,神庙经济完全纳入王室经济;

国王将自己神化。

(2)经济制度

王室土地和私人占有土地并存。

王室将大部分土地以份地的形式交给对王室负有不同义务者经营。

(3)等级制度

古巴比伦社会内部存在着的等级制度可分为阿维鲁、穆什根努和奴隶三个等级。

阿维鲁是公社中占有土地并享有全部权利、处于公社司法管辖之下的全权公民,内部有贫富之分。

穆什根努是没有公民权的自由民,他们自己没有土地,靠为王室服务获得报酬,不是一个统一的阶级,内部也有贫富之别。

奴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主人可以随意买卖、转让、交换和赠送。

3.《汉谟拉比法典》

(1)内容

汉谟拉比在统一了两河流域之后,制定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包括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前言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a.神化王权,宣扬其权力来自神授;

b.炫耀他的伟大业绩;

c.表明他的立法目的,即公平和正义。

结语部分,汉谟拉比主要宣扬他的法典之“公平”和“正义”,希望垂之后世,并诅咒敢于破坏其法典之人。

正文共282条,内容涉及诉讼程序、盗窃处理、土地管理、租佃、雇佣、高利贷、债务、买卖奴隶、合伙经商、婚姻家庭、继承以及行医、建筑等技术件劳动。

(2)意义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法典在法律上肯定了自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以来两河流域在社会经济方面出现的新秩序,体现了古巴比伦王国的土地制度、阶级关系、经济发展状况等内容,有利于巩固奴隶制经济的基础,促进私有制和奴隶制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亚述帝国

自公元前3000年代末进入文明时代开始,亚述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亚述(约公元前3000年代末~前16世纪)、中期亚述(公元前15~前10世纪)、亚述帝国(公元前10世纪~前612年)。

1.亚述帝国概述

从公元前10世纪开始,亚述开始复兴,并在征服战争中重新崛起,建立起地跨西亚北非的奴隶制帝国,成为了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奴隶制帝国。公元前612年,新近获得独立的新巴比伦王国同伊朗高原的米底王国联合,攻破亚述首都尼尼微,亚述帝国灭亡。

2.提格拉特帕沙拉尔三世改革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主要内容包括:

(1)在行政方面,加强对地方的税收和控制,强化中央集权统治,缩小地方总督的权力。他将大区改为小行省,对于不能并入版图的国家,一方面保留原自治政府,另一方面派监察官予以控制。

(2)把军队分成若干专门的兵种,建立包括战车兵、骑兵、重装步兵、轻装步兵、攻城兵、辎重兵和工兵等战斗力极强的多兵种部队。装备由国家供给,建立王家兵团,作为军队核心,加强国王对军队的控制。

(3)改变以往对被征服地区斩尽杀绝的政策,实行强迫移民,以此保存和利用人力。

3.亚述帝国灭亡的原因

(1)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庞大帝国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相反却破坏了发展的基础。

(2)亚述帝国的野蛮征服政策和残酷剥削激起了被征服地区人民的不断反抗,极大地削弱了它的国力。

(3)亚述帝国晚期,王室内部矛盾日益激化,一些王室的成员不惜与外敌勾结发动叛乱,内外交困的亚述帝国必然灭亡。

(三)新巴比伦王国

1.新巴比伦王国概述

新巴比伦王国,又称迦勒底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公元前626年,那波帕拉沙尔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达到鼎盛,但在他死后,新巴比伦开始衰落。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灭掉。

2.鼎盛时期

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年即位,在位期间使巴比伦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1)“巴比伦之囚”:公元前587年,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并劫掠耶路撒冷,将该城大部分居民送往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被掳居民直到公元前539年波斯居鲁士灭亡新巴比伦王国后,才被放回巴勒斯坦地区。“巴比伦之囚”对犹太教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空中花园”:古代地中海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建于尼布甲尼撒二世时期。“空中花园”位于底格里斯河河畔,高达25米,每边长120米左右,呈正方形。建筑总体呈一个四角锥体,由沥青及砖块建成,建筑物以拱顶石柱支撑,台阶种有全年翠绿的树木,远看仿佛一座小山丘,在供水系统等方面有独特创造。空中花园于公元前3世纪被毁。

三、赫梯、腓尼基和以色列历史

(一)赫梯

1.赫梯概述

赫梯是小亚细亚古国,由哈梯人和涅西特人共同创造,其历史可分为古王国时期、中王国时期和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3世纪末,“海上民族”席卷了东部地中海地区,赫梯王国亦被其肢解。公元前8世纪,残存的赫梯王国被亚述帝国所灭。

2.铁列平改革

公元前16世纪后半叶,为了解决赫梯王国的王位继承问题,平息内乱,赫梯国王铁列平进行王位继承制度改革。

(1)改革主要确定了王位继承原则,即王位首先由长子继承,无长子则依次由其他王子按照年龄大小顺序继承,如没有王子则由长女婿继承,其他人无权继承王位。

(2)改革还规定王室内部纠纷由彭库斯会议裁决,国王不得任意杀戮兄弟姐妹,国王亲属犯罪只由其本人负责。

3.赫梯的社会文化

新王国时期是赫梯最强盛的时期,时间是公元前15世纪末至公元前13世纪中叶。

(1)《银板和约》

新王国时期,赫梯在叙利亚同埃及进行了争霸战争。公元前1283年,同埃及的拉美西斯二世签订了《银板和约》。所谓《银板和约》是指条约刻写在银板上,主要内容为:

互不侵犯;

相互援助和支持;

相互引渡避难者;

保护对方王位继承人等。

这个条约是至今所知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国际性的、具有真正平等意义的平等条约。

(2)《赫梯法典》

赫梯新王国时期编定的一部法典《赫梯法典》,是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楔形文字法的典型代表。其内容反映了奴隶制度、土地制度、商品货币关系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赫梯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法典中规定土地可以买卖,人民生活受到政府的严密控制。

这是一部世俗化、民众化的法典,属于私法范畴的条文很多,并与民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法典除对少数性质严重的犯罪规定刑罚外,一般多采用民事赔偿、补偿的方式加以处理,还规定了大量免责条件,在东方古代法中独具特色。

(二)腓尼基

1.腓尼基概况

腓尼基相当于今天黎巴嫩地区。腓尼基是一个商业民族,广泛殖民于地中海沿岸和各岛屿。古代腓尼基文化是由迦南人和胡里特人共同创造的。腓尼基字母对后来世界字母文字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西方的希腊字母、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都源于此,东方的阿拉美亚字母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印度字母、阿拉伯字母也都是在其基础上形成的。

2.腓尼基的社会经济

腓尼基各城邦的政治制度发展是不平衡的,各国情况不一。即使建立起国王统治,王权受到诸多限制。有的邦国仍有长老会议,或议事会、公民会议等权力机构。公元前1000年代前后,腓尼基人的开始进行殖民活动。其最著名的殖民地莫过于北非的迦太基。腓尼基人同其殖民地之间只保持商业关系,而没有隶属关系。

(三)以色列

1.士师时代

“士师时代”是以色列犹太人氏族部落解体向国家过渡的时代。“士师”是以色列人的先知,实际上是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王”或“军事首领”。该时代从以色列犹太人占领迦南(约公元前1230年)开始,到扫罗称王(约公元前1020年)为止。

2.统一王国时代

(1)扫罗(公元前1020~前1000年),以色列犹太人进入王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王。他组建强大的军队战胜了腓力斯丁人,促进了以色列犹太民族的觉醒和统一。但扫罗的统治并不为所有希伯来人所拥护。最终因为犹太人领袖大卫的背叛而死。

(2)大卫,以色列犹太王国的著名君主。扫罗死后,大卫脱离腓力斯丁人,即位为王,统一了犹太和以色列,定都耶路撒冷。他在位期间还征服了许多周边地区,扩大了国家的版图,是以色列犹太历史上的强盛时期。

(3)所罗门,大卫之子,继位后继续同推罗结盟,还同埃及友好,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尤其是发展对红海一带的贸易。他将以色列犹太国家划分为12个行省,建立赋税和徭役制度,建立常备军,巩固君主专制统治。

3.南北分裂时代

所罗门死后,国家分裂为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和南方的犹太王国。此后南方的犹太王国遭新巴比伦王国军队攻陷,居民被掳至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新巴比伦王国被灭后,他们才回到耶路撒冷。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灭亡犹太王国。

四、波斯帝国

(一)波斯帝国概况

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兴起。公元前558年,居鲁士二世在波斯称王,以帕塞波里斯为首都,先后征服了米底王国、埃兰、吕底亚王国、小亚细亚希腊诸城邦、巴克特里亚、粟特、花剌子模和新巴比伦王国等国家和地区。公元前530年,居鲁士被杀,其子冈比西斯继承王位。公元前525年,冈比西斯征服埃及,建立了第27王朝。他是波斯帝国的创立者,为波斯帝国日后进一步的扩张打下了基础。但希波战争严重地削弱了波斯帝国的实力,加剧了国内矛盾,从此波斯国势渐趋衰落。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所灭。

(二)内乱与改革

1.高墨达暴动

公元前522年3月,高墨达借冈比西斯的弟弟巴尔狄亚的旗号起兵,得到了包括波斯人、米底人在内的各地人民的响应,一度使波斯帝国面临全面崩溃的危险。但在冈比西斯暴卒后,大流士等人镇压了高墨达暴动,大流士夺得波斯王位。之后大流士又残酷镇压了反对他的起义,并将过程用三种语言(古波斯语、埃兰语、巴比伦语)刻在贝希斯敦山崖上,此即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

2.大流士改革

(1)改革的背景

公元前517~前513年之间,波斯帝国在大流士的带领下成为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帝国。大流士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巩固波斯帝国并加强其个人的专制统治,这就是所谓的大流士改革。

(2)改革内容

政治方面:

a.加强王权,确立了君主专制的统治形式。

b.神化自己的权力,宣称其权力是善神阿胡拉·马兹达恩赐于他的。

c.控制了行政权、军权、司法权,建立起王室经济。

d.将全国划分为若干行省,设总督治理。总督负责行政和税收,各行省每年要向波斯交纳规定的赋税。

经济方面:统一铸币制度。他规定,帝国中央铸造金币、行省铸造银币、自治市可铸造铜币。金币称“大流克”,每枚重8.4克。

军事方面:他将全国划分为五个大军区,每个军区下辖若干省军区。军事长官和总督互不相属,使其互相牵制。波斯军队由步兵、骑兵、象兵、海军、工兵等兵种组成,分常备兵和战时临时征召的两部分。

大流士在全国建立驿道制度,以便于传达国王的命令和下情上达,传递各种信息,并便于军队的调动。

宗教方面: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但对各地原有宗教也并不排斥和干涉,各地区仍保存自己的民族宗教。

(3)改革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和中央集权。

行省、军区设置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驿道的修筑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币制改革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但是,大流士一世的改革在政治上未能消除波斯帝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也未能消除各被征服地区人民的反抗。

(三)波斯帝国的历史意义

波斯帝国是古代世界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大国,它的兴起打断了西亚北非原有古代文明独立发展的进程。公元前4世纪,波斯帝国被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所取代,西亚北非古代文明的传统终结了,罗马帝国随之兴起。因此,波斯帝国既为西亚北非的古代文明作了总结,又为后来的希腊罗马古典文明提供了借鉴,起了承先启后的桥梁作用。

五、古代西亚文字、宗教与艺术

(一)古代西亚文字

1.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由苏美尔人创造,是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符号3部分组成,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它渐渐演化为表音文字。1857年,楔形文字释读成功,亚述学诞生。苏美尔语的楔形文字的发明被视为苏美尔人最伟大的文化成就之一。

2.腓尼基文字

腓尼基字母是古代腓尼基人发明或改进的一种拼音字母,由22个辅音组成,是希腊字母的基础;罗马人又在希腊字母基础上形成拉丁字母。在东方,阿拉美亚字母也受到了它的影响。

(二)古代西亚宗教

1.波斯琐罗亚斯德教

琐罗亚斯德教(祆教),又称拜火教。其基本教义:世界上有善、恶二神,火是善神的代表,人们应站在善神一边。其经典是《阿维斯塔》。琐罗亚斯德教是波斯帝国的国教。

2.以色列犹太教

犹太教是希伯来人的宗教,在“巴比伦之囚”时期发展成熟。其经典为《圣经·旧约》。

主要教义为:

(1)绝对的一神教信仰,只崇拜上帝耶和华,认为他是宇宙中唯一的全知全能和创造世界的主宰;

(2)坚信以色列是上帝的选民,与神订有契约,以色列人比其他任何民族都优秀;

(3)救世主信仰。

犹太教有利于犹太民族维系宗教文化传统,但也使其隔绝于其他民族之外,带来了排外、封闭的消极影响。

(三)古代西亚艺术

1.文学

苏美尔-巴比伦文学作品的主题多为宗教神话和史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被称为已知的世界上最早的英雄叙事诗的《吉尔伽美什史诗》。

2.建筑与科技

塔庙是苏美尔建筑的典型代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乌尔大塔庙。萨尔贡二世的王宫遗址,是最典型的亚述建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