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 圣才电子书
- 22662字
- 2021-06-03 18:45:42
【要点详解】
一、中国历史的发展历程(了解)
1远古时期
(1)历史概况
距今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070年是中国的原始社会时期。
①人类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考古相继发现了距今约200万年的建始人化石(中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距今约110万年的蓝田人、距今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山顶洞人等早期中国原始人类。
②母系氏族文化时期
距今7000~5000年,人类进入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为其杰出代表。
③父系氏族文化时期
距今5000~4000年,人类过渡到父系氏族阶段,以黄河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以及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宁的红山文化为代表。
(2)历史传说
在我国古代传说中,一些人类始祖代代相传。主要有盘古“开天辟地”、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木取火”、“龙的传人”源头女娲和伏羲的传说、神农氏尝百草、中华民族始祖炎帝和黄帝和大禹治水等。
2中国古代史
(1)夏商周时期
夏、商、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到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历经10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战乱纷争的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土崩瓦解、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大变革时期。
①夏
公元前2070年,禹的儿子启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②商
公元前16世纪,商汤推翻夏朝,建立商朝,建都亳(今河南商丘北)。
③周(西周、东周)
a.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西周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
b.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开始。
第一,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时期,因鲁国的史书《春秋》而得名。此时周王室的势力一落千丈,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国诸侯则乘机而起,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争夺霸主地位。
第二,东周的后半期称为战国时期,因列国混战不休的形势而得名。多年的兼并战争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的格局。
(2)秦汉时期
①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秦始皇废除传统的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等。
②汉(西汉、东汉)
a.西汉: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史称前汉,又称西汉。汉承秦制。西汉初年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实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从恢复走向发展。
b.东汉:公元25年,汉皇族刘秀重建汉朝,建都洛阳,史称后汉,又称东汉。“光武中兴”堪称东汉盛世。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我国历史上又一个纷乱时期,也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①三国
公元220~222年,曹丕、刘备、孙权先后称帝,建立魏、蜀(蜀汉)、吴(东吴)三国,中国历史进入了三国鼎立时期。
②西晋
公元265年,司马炎(晋武帝)代魏称帝,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公元280年,晋灭吴统一全国,史称西晋。
③东晋
公元316年,匈奴攻入洛阳,西晋灭亡。公元317年司马睿(晋元帝)在南方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④南北朝
a.南朝:从公元420年东晋灭亡到公元589年陈亡,南朝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代。
b.北朝:开始由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北齐代东魏,北周代西魏,后北周又灭北齐。
(4)隋唐五代时期
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①隋
公元581年,外戚杨坚迫使北周皇帝让位,自立为帝,国号隋,定都长安。隋文帝时出现“开皇之治”。
②唐
隋朝末年,太原留守李渊起兵,于公元618年攻占长安,称帝,建立唐朝。唐太宗时出现“贞观之治”。
③五代十国
公元907年,唐灭亡后,我国又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北方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史称“五代”;南方和山西地区先后出现前蜀、吴、吴越、南平、楚、闽、南汉、后蜀、南唐、北汉等十个政权,史称“十国”。
(5)宋辽金元时期
中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时期。
①宋、辽、西夏、金
a.北宋: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汴京(又称开封),史称北宋。北宋时期,北方和西方存在着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公元916年)、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公元1038年)、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公元1115年)等政权,与北宋鼎峙。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b.南宋:公元1127年,宋皇族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后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史称南宋。
②元
公元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元;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建都大都(今北京)。统一的元帝国使民族融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6)明清时期
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得到巩固和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的时期。
①明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随后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伐,攻入元大都,推翻元朝,统一中国。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明朝是当时世界上比较强盛的国家。
②清
公元1644年,清军在明将吴三桂帮助下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18世纪后期,清朝是亚洲东部最强大的封建国家。
3中国近代史
(1)鸦片战争以后的清王朝
①两次鸦片战争
a.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b.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朝政府战败,与帝国主义签订《北京条约》。
②帝国主义瓜分狂潮
俄国占领了中国东北、北方的大量领土;英国、法国加强对中国西南的入侵。
③戊戌变法
在帝国主义瓜分危机的刺激下,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
④义和团运动
戊戌变法失败后,中国民众发动了义和团运动。
⑤八国联军侵华
a.义和团运动爆发以后,帝国主义者组织八国联军侵华,后签订《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规定:赔款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允许各国在北京附近驻兵;禁止中国人民进行反对帝国主义的活动。
(2)太平天国
1851年,洪秀全、杨秀清等人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但太平军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最终失败。
(3)中华民国
①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领导的武昌起义爆发,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②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
③中华民国时期包括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和南京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
④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二次合作,共御外侮,中国工农红军先后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新编第四军。
(4)中华人民共和国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间再次爆发内战。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定都北平,后改名北京。
二、中国历史各个发展阶段的主要成就(熟悉)
1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社会,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的一个典型,首开世界种植水稻之先河;西安半坡氏族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仰韶文化的一个典型。
2夏商周奴隶社会时期
(1)夏
已会制造青铜器。
(2)商
①后母戊鼎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
②文字(甲骨文)已经定型。
(3)周
①政治上,周朝通过实施推行分封制、宗法制和国野制(乡遂制)等制度,加强国家统治,形成了比商朝更加庞大的奴隶制国家。
②经济上,沿袭夏商,推行“井田制”,农业、手工业发展加快。
③文化上,西周的青铜器上刻有长篇铭文(又称钟鼎文、金文),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
④天文上,《诗经》中有关于西周日食的记录,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记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春秋战国时期
(1)天文
《春秋》中留下了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2)文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3)医学
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4)建筑
鲁班被后代工匠尊为“祖师爷”。
4秦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封建社会时期
(1)秦朝
①政治上建“皇帝制”,确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设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②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以加强思想控制。
③军事上修筑长城。
(2)汉朝
①西汉初期已经出现纸,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②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③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④东汉张衡创制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
⑤东汉《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⑥华佗发明“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⑦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写成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史记》。
(3)北魏
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4)隋朝
开凿的大运河对当时南北经济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李春设计的赵州桥(安济桥)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5)唐朝
政府组织编写的《新修本草》(俗称《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
(6)宋朝
中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船上已经安装指南针。北宋著名建筑师李诫写的《营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
(7)明朝
①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
②徐弘祖(号霞客)是著名的学者和旅行家,著有《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岩溶地貌的人。
③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
④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中国现存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⑤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⑥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文人创作的长篇小说。
(8)清朝
①《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类书。
②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高峰。
③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言文小说的高峰。
④《四库全书》是当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5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时期
(1)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时期
①李善兰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数学家、翻译家。
②徐寿、华衡芳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黄鹄号”木壳船。
③詹天佑设计并亲自督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④冯如于1910年制成具有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
⑤严复翻译了《天演论》,影响巨大。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科学家有李四光、竺可桢、侯德榜、裴文中、华罗庚、茅以升等。
a.地质学家李四光创建了一门新的地质学科——地质力学;
b.气象学家竺可桢在20世纪20年代主办起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
c.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
d.古生物学家裴文中于1929年发现“北京人”头盖骨;
e.数学家华罗庚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论、矩阵几何等许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f.桥梁专家茅以升设计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钱塘江大桥。
②文学家有鲁迅、郭沫若、郁达夫、茅盾、巴金、老舍、冰心、朱自清、曹禺、田汉、夏衍、沈从文、张爱玲、艾青、戴望舒、徐志摩、丁玲、周立波、赵树理、孙犁等。
③美术家有徐悲鸿、张大千、齐白石、傅抱石、黄宾虹、林风眠、丰子恺等。
④音乐家有华彦钧(阿炳)、聂耳、冼星海、贺绿汀、任光等。
⑤戏剧表演家有马连良、余叔岩、梅兰芳等。
三、中国主要科技发明的相关知识(熟悉)
1古代科技成就
中国古代虽强调以伦理立国,向来有重文轻理的倾向。但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对自然的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社会与自然科学知识,突出表现在农学、医学、天文学和四大发明等方面。
(1)农学
中国是水稻、小麦、大豆、苎麻的原产地,是世界上最大的果树原产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的国家,丝绸享誉世界。
①发展概况
a.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形成了“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
b.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确立了耕作与时令的关系,大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如都江堰等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一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秦汉时期出现了耦犁与耧车。汉代在南方有了双季稻。在土地多余的地方还推广轮作制。汉代还有龙骨水车,这是比较先进的灌溉和排水机械。
d.唐朝出现了筒车和曲辕犁。
e.明清时期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在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提高了土地生产率。此外,这一时期玉米、地瓜、土豆、花生、烟草、西红柿、向日葵、南瓜、辣椒等农作物和蔬果从美洲传入。
②主要著作
a.西汉晚期汜胜之所著的《汜胜之书》一般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书。
b.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完整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农书,反映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合一的自然经济状况。总结了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记载了谷物、蔬菜瓜果和树木种植法、牲畜饲养法、养鱼法以及各种酿造法、食物贮藏法等。
c.陆羽的《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他本人被尊为“茶圣”。
d.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是一部从全国范围内对整个农业进行系统研究、总结中国农业生产经验的综合性农学巨著。
e.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是一部集中国古代农学之大成的著作。
(2)中医中药
中国医药学对人的生理与病理的认识,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卓越的临床疗效。中医中药,与国画、京剧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①形成
中国医药学的完整体系形成于秦汉时期,其标志性著作是《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
②中医理论体系
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方法。
③中医诊断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主要有药物疗法、针灸疗法、推拿疗法、外治疗法、饮食疗法和意念疗法等。
④中华名医与名著
a.先秦
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被后代奉为“脉学之宗”。
b.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c.东汉
第一,《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
第二,东汉张仲景开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被尊为“医圣”,代表作有《伤寒杂病论》。
第三,东汉华佗是位精于外科手术、针灸及内、妇、儿各科的名医,被誉为“神医”。华佗发明了“麻沸散”,全身麻醉施行腹腔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创造了一套“五禽戏”,是古代健身操,在保健医学上有很高价值。
d.两晋
第一,西晋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第二,皇甫谧总结了前代针灸疗法的经验,著成《针灸甲乙经》,这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e.唐朝
第一,唐太宗创办世界上第一所医校,比欧洲早200年。
第二,唐政府组织编写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订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多年。
第三,唐朝孙思邈的《千金方》总结了前代医家的医学理论和治疗经验,被誉为“东方医学圣典”,其本人被尊为“药王”。
f.两宋
第一,北宋医学家王唯一主持监制了两具作为针灸教学考试之用的针灸铜人。
第二,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法医学著作,比西方早300年。
g.金元时期
出现了各有创见的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四大医学流派,他们被称为“金元四大家”。
h.明朝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前代药物学进行了全面总结,是当时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实的药物学著作。
i.现代
2015年,中国女药物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本土女科学家。
⑤中药
中药指中医用以治病防病和保健养生的药物,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药材、中成药。
a.中药材
中药材是指经加工炮制可以直接供药房配剂及药厂制剂使用的半成品药。我国著名中药材有:
第一,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根,因似人形而得名。人参含多种人参皂甙、人参酸、挥发油、植物甾醇、维生素等,味甘微苦、性温,具有大补元气、生津、安神之功效。人参主要产于东北三省,吉林抚松、集安产量多,质量好。吉林人参的产量、出口量均居全国首位。
第二,三七,又名田七、田三七、参三七,俗称“金不换”,有“三七补药第一”之誉,为五加科植物参三七的干燥根。因每株长叶七枚,顶端开黄花三技而得名。三七主要产于云南、广西两省区,药性味甘苦微温,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
第三,冬虫夏草,又名虫草,它是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由子座和虫体两部分相连组成,含虫草酸、脂肪油、蛋白质等成分,味甘,性温,具有补虚损、益精气等功效。产于青海、四川、西藏、云南等省区,青海省为主要产区。
第四,鹿茸,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等雄性鹿没有长成硬骨时的“密生茸毛的幼角”,带茸毛,含血液。鹿茸含有比人参更丰富的氨基酸、卵磷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味甘、性温,具有壮元阳、益精血、强筋骨之功效。
b.中成药
中成药是指经精加工可直接使用的成品药,分丸、散、膏、丹、片、口服液、药酒等。著名的中成药有山西定坤丹、大活络丹、漳州片仔癀、安宫牛黄丸、云南白药、六神丸等。
(3)天文学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成就大体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天象观测、仪器制作和编订历法。
①天象观测
a.《诗经》关于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记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的日食记录。
b.《春秋》中留下了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c.春秋时期测定了冬至、夏至日期;战国时期确立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西汉初年确定了“二十四节气”。
d.战国时期甘德和石申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
e.《汉书·五行志》中有世界公认的较早的黑子记录。
f.唐代和尚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测量出地球子午线长度,他通过观察发现了恒星位置移动现象。
②仪器制作
a.圭表是我国最古老、最简单的天文仪器,用来度量日影的长短。
b.东汉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发明了世界上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地动仪。张衡写有《浑天仪图注》和《漏水转运浑天仪》等著作,奠定了我国天文仪器制造的基础。
c.宋代苏颂等人设计制造的水运仪象台,把观测天象的浑仪、演示天象的浑象和报时装置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它的一套动力装置“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d.元朝郭守敬先后创制和改进了十多种天文仪器,如简仪、高表、仰仪等。
③编订历法
a.相传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制定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历法《黄帝历》。
b.夏代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历法,制定出以阴历正月为岁首的《夏历》,这是现代阴历的起源。
c.商周时代,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开始使用阴阳合历,设置闰月以调整历差。
d.西汉时邓平、唐都、落下闳等修订的《太初历》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较为完整的历法,开始以正月为岁首,奠定了后世历法的根本要素。
e.南北朝时期祖冲之的《大明历》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
f.唐朝僧一行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是当时最精密的历法。
g.元代郭守敬制定《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这是中国古代使用时间最长,也是最精确的历法。
(4)数学
①发展概况
a.中国数学的萌芽期可溯至4000多年前,据战国《尸子》记载:“古者,倕为规、矩、准、绳,使天下仿焉。”这说明当时已有“圆、方、平、直”等形状的概念。
b.商代甲骨文的自然数已经使用十进位制,而先秦的八卦学说是古老的二进位制。
c.西周贵族子弟要求学习“六艺”,其中就有“数”;西周时的商高是见于著述的中国古代第一位数学家。
d.春秋时,人们已谙熟九九乘法表(九因歌)、整数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的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做出表示与计算。
e.两汉开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算学著作和学者,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f.魏晋至唐初是中国数学理论体系建立期,此后1000年间,中国数学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g.明清是数学从衰落到艰难复兴的时期,西方数学开始传入。
h.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西方数学大规模传入。
②主要成就
a.西汉的《周髀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历算和数学著作,书中有比较复杂的分数运算和开平方方法,还最早提出了勾股定理。
b.东汉的《九章算术》分九章介绍了许多算术命题及其解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c.三国时期的刘徽对《九章算术》进行注释。此外,他最早提出了十进小数的概念,还运用极限理论,提出了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d.南朝祖冲之著有《缀术》一书。他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7位的人,还准确地提出了球体积公式的推算原理,被称为祖氏原理。
e.宋元时期,珠算开始成熟,这是中国数学的一项重大发明。
(5)四大发明
①造纸术
东汉时期,蔡伦改革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多种植物纤维造纸,史称“蔡侯纸”。蔡伦被尊为造纸术的发明人。中国的造纸术通过阿拉伯传到欧洲。
②指南针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利用磁石的特性制成了最初的指南针——“司南”。物理上指示方向的指南针由三部件组成:司南、磁针和罗盘,均属于中国的发明。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11世纪末或12世纪初,中国船舶开始使用指南针导航。12~13世纪,罗盘针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③火药
火药源于我国古代为长生不老而制仙药的炼丹术。火药的配方为硫磺、硝石与炭混合。火药首先运用于制造烟火,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在军事上运用。宋代曾公亮等人所编著的《武经总要》中记载了“霹雳炮”“震天炮”等火器,元代开始出现了铜或铁铸成的筒式火炮——火铳。约在13世纪,火药经蒙古人传到阿拉伯,后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④印刷术
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唐朝发明了雕版印刷术,刻印于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的《金刚经》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北宋毕昇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是排版印刷的开始。元代王祯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转轮排字。明代中期,铜活字在江苏南京、无锡、苏州等地得到较多应用。中国的印刷术先后传到朝鲜、日本、中亚、西亚和欧洲地区。
(6)古代其他科技成果
①两汉人民首创“井渠”(坎儿井)法,这是在旱地采用的节水技术。
②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③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是古代地学史上最系统、最完备的水文地理著作。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地理学价值。
④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当时数学、气象、地理、地质、物理以及冶金、机械、营造、造纸技术等各个方面的科技成就,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⑤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详细记录总结了各地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⑥明朝徐弘祖(号霞客)是世界上第一个研究岩溶地貌的人,所著《徐霞客游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野外考察记录和优秀的地理著作。
⑦明朝旅游家王士性是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开山鼻祖,著有《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三部地理著作。
2近现代科技成就
(1)近代科技成就
①李善兰创造了“代数”“微分”“积分”等很多数学名词。
②华衡芳、徐寿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和“黄鹄号”木壳轮船。
③詹天佑设计并督建了中国人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
④冯如制成一架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并于1910年驾机在国际飞行协会举办的比赛中获得第一名。
⑤李四光创建了一门新兴的地质学科——地质力学。
⑥竺可桢主办了我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
⑦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侯氏制碱法)。
(2)现代科技成就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两弹一星”: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用自制的“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③1973年,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④2003年,中国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四、中国哲学常识(掌握)
1儒家
(1)产生及代表人物
①儒家学派的产生
儒家是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产生于春秋时期,创始人为孔子。
②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表3-1 儒家的代表人物
(2)地位和影响
①儒家的经典主要有《诗》《书》《礼》《易》《春秋》《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
②儒家思想对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不但在“诸子百家”中高居“显学”的首席,而且也成为后世主宰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③在海外,“儒学”几乎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名词。
2道家
(1)产生及代表人物
①道家创始人为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著有《老子》一书,是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
②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著有《庄子》一书,也是道家学派的重要经典。后人常常将老、庄并提,称为“老庄学派”。
表3-2 道家代表人物
(2)地位和影响
①道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中重要的学术派别,在当时和西汉初年、魏晋时期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②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3法家
(1)概况
法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主张法治的一个学派。该学派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主张强化君主专制,以严刑峻法治民。
(2)代表人物
①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著有《韩非子》一书,是法家重要的经典著作。
②韩非子认为国君要想统治国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必须同时拥有法、术、势,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法”是基础,必须做到“以法为本”,主张“以法为教”“法不阿贵”。
表3-3 法家代表人物
(3)影响
法家思想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要求,为封建中央集权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
4墨家
(1)发展历程
产生于战国;战国以后衰微;西汉之后基本消失。
(2)创始人及其思想
①墨家是“诸子百家”中代表农、工等小生产者利益的学派,创始人为墨子(名翟)。
②墨家思想主要体现在《墨子》一书中,包括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天志、明鬼等十项基本内容,涉及政治、社会、哲学等方面,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3)影响
墨子的弟子及信仰者遍布“天下”,他们公开提出自己的利益要求,以“为万民兴利除害”为己任,主张用自己设计的政治蓝图来改革现实,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相抗衡,并称为“儒墨显学”。
5兵家
(1)概况
兵家是“诸子百家”中从事军事活动、研究军事理论的人物的总称。
(2)代表人物及著作
①兵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孙武、孙膑、尉缭子、吴起等。
②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十三篇,孙膑著有《孙膑兵法》。《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3)影响
兵家思想不仅在历代军事上,而且在当今经济领域也源源不断地释放着其独特的价值。
6阴阳家
(1)概况
①五行之说始于商周,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阴阳本是表示自然界明暗现象的概念,西周初年发展成含有辩证因素的阴阳说。
②阴阳家是“诸子百家”中提倡阴阳五行学说的派别。
(2)代表人物及学说
①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是邹衍,提出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和“五德终始”说,用以论证社会历史的变革和朝代的更迭。
②“五德”的先后顺序是: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循环无穷。每一个王朝代表一德,一个王朝衰落后必然被代表另一德的王朝所取代,而这一切最终由天的意志来安排。
③“五德终始”说实际上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论。秦汉以后历代帝王都自称“奉天承运”,就是宣称他们是奉了天命,承接“五德终始”的秩序来统治人民的。
五、中国文学常识(掌握)
1古代文学
(1)《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由孔子整理编成,被推为儒家经典。《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间的诗歌创作,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诗经》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起点。
(2)楚辞
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为一种民间乐诗。楚辞体产生于战国后期的楚国,屈原是楚辞的主要作者,《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因此也称这种诗体为“骚体”。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3)汉魏六朝文学
①乐府诗
汉代专门设立“乐府”,乐府所采集的歌辞(主要是当时各地的民歌),加上文人写作的供朝廷典礼所用的乐章,统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
乐府民歌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比《诗经》有更强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代表了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是古代民间叙事诗中最伟大的诗篇。北朝乐府融入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如《木兰辞》《敕勒歌》,它们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是北方民歌艺术成就的代表。
②辞赋
辞赋即赋,是两汉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兼有诗歌和散文特点的一种文体。代表作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鹏鸟赋》,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和《归田赋》等。
③魏晋诗歌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三曹”(曹操、曹丕、曹值)、“建安七子”(王粲、孔融、徐干、阮瑀、应瑒、陈琳、刘祯)和“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刘伶、阮成、向秀、王戎)等为代表的诗人,直接继承了汉乐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苍凉刚劲的风格。
④东晋山水田园诗
东晋的陶渊明是第一位用诗歌的形式反映田园生活的“田园诗人”。谢灵运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大量写作山水诗的作家。
(4)唐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空前繁荣的阶段,以“今体诗”即格律诗为主。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誉为“诗圣”,其诗有“诗史”之称。白居易在新乐府诗创作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就,成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的伟大诗人。骆宾王、岑参、王昌龄、王维、孟浩然、杜牧、李商隐、李贺、刘禹锡等都是唐朝著名诗人。
(5)宋词
宋代是词发展的极盛时期。宋词和唐诗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双璧”。著名词人有北宋的苏轼、柳永,南宋的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此外,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也是著名词人。
(6)唐宋散文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推动了散文创作的大发展。唐代韩愈和柳宗元与宋代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和曾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韩愈居“唐宋八大家”之首。
(7)元代散曲和杂剧
散曲和杂剧是元代突出的文学成就。
①“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与郑光祖被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影响最大的是关汉卿,《窦娥冤》是他最著名的代表作。
②元代四大爱情剧
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被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王实甫的《西厢记》被誉为“天下夺魁”。
(8)明清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志怪小说和笔记体小说极有特色,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唐朝产生了传奇小说,如陈鸿的《长恨歌传》、李朝威的《柳毅传》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名作。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小说进入兴盛繁荣的时代。
①明代四大奇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被称为明代四大奇书。
a.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历史小说,开章回小说之先河;
b.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c.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长篇神话小说;
d.“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以家庭日常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
②三言二拍
明代后期,出现了拟话本,即白话短篇小说。著名小说有:
a.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b.凌蒙初创作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③四大古典名著
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古典长篇小说,达到中国古代长篇白话小说的高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中国四大古典名著。
④《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
a.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达到中国古代文言文小说的高峰。
b.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一部优秀的古典讽刺小说。
2近代文学
(1)先声
鸦片战争前后,龚自珍、魏源的诗文为后来的新体诗文开辟了道路。
(2)“诗界革命”
资产阶级维新派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成就最大的是黄遵宪。
(3)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19世纪末20世纪初,谴责小说流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和刘鹗的《老残游记》被称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3现代文学
(1)发端
①中国现代文学发端于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
②胡适的《尝试集》是“五四”时期第一部白话诗集。
③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表3-4 著名作家及代表作
4当代文学
(1)建国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间,涌现出一大批有影响的作品,如《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日》(吴强)、《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青)、《山乡巨变》(周立波)、《青春之歌》(杨沫)、《保卫延安》(杜鹏程)、《林海雪原》(曲波)等。
(2)改革开放后
这一时期,国家相继设立了一批文化艺术奖项,如文学创作方面的“茅盾文学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五个一工程奖”等。
六、中国史学常识
1先秦时期
(1)经孔子整理的《尚书》成为我国现存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史书。
(2)鲁国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左丘明对《春秋》进行加工改造而成《左传》,《左传》以《春秋》为纲,既记言,又记事,以丰富的史料充实了《春秋》的内容。
2秦汉时期
(1)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位居我国二十四史之首,也是传记文学的开山之作,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东汉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主要记载了西汉一代的史实,成为后世“正史”的楷模。
(3)《东观汉记》是我国第一部官修纪传体本朝史书,记事起于光武帝刘秀,止于灵帝刘宏。
(4)《汉纪》为东汉荀悦所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一部西汉历史的简明大事记。
3魏晋南北朝
(1)刘宋时范晔的《后汉书》,所记为东汉近二百年间的重要史事和人物等,是在前人所修的几家后汉书的基础上撰写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2)西晋陈寿的《三国志》是一部记述三国时期的重要史事和人物的纪传体断代史,分为魏、蜀、吴三部,无表、志,全书取材较精,文字简练。
4隋唐时期
(1)刘知几的《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全世界第一部系统史学理论著作。
(2)杜佑的《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5宋元时期
(1)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
(2)南宋袁枢编著的《通鉴纪事本末》是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的历史著作。
6明清时期
(1)明代的史书主要有《元史》《明实录》和《明会典》等。
(2)清代的史书主要有《明史》《清实录》《清会典》《清三通》等。
七、戏剧戏曲(掌握)
1起源
中国戏剧起源于上古原始社会的民间舞蹈。
2先秦时期
西周末年出现了专供贵族娱乐的艺人——“优”。
3隋唐时期
唐代宫廷专门设立“梨园”作为训练艺人的场所。
4宋元时期
(1)宋金时期产生了“杂剧”,包括各种滑稽表演和歌舞。
(2)南宋时在浙江温州产生了“南曲戏文”,简称“南戏”。南戏是一种由歌、念、诵、舞等组成的综合艺术。南戏中的《王魁》《赵贞女蔡二郎》剧目家喻户晓。
(3)元代文学成就最突出的是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两种。元曲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对以后中国戏剧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合称“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白朴的《墙头马上》等。
5明清时期
(1)明中叶,南戏发展成为传奇戏,并出现各种不同的声腔,其中的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和昆山腔对后世的戏曲具有深远影响。
(2)清代,各种声腔所代表的地方文化争奇斗艳,形成了昆腔、高腔、柳子腔、梆子腔、皮黄腔五大声腔体系。清代中叶,“四大徽班”进京后,博采众长,形成了中国戏剧的代表剧种——京剧。京剧以演历史故事为主,传统剧目有1300多种,其中广为流传的有《四郎探母》《武家坡》《群英会》《空城计》《三岔口》等。
6现代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传统京剧进行改编。编演了《逼上梁山》《三打祝家庄》等新剧目。
八、书画艺术常识(掌握)
1书法
(1)书法的起源
①中国文字起源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前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
②世界上各民族文字的主要类型
主要类型有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中国的汉字属于表意文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
(2)书法的历史沿袭
①浑然入序——商至西汉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体相继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②开创先河——秦代书法
a.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称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
b.小篆之后出现隶书,“隶书,篆之捷也”。
c.西汉时,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更加明显。
③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a.两汉书法
第一,两汉书法有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
第二,书法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杨雄。第一部书法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第三,汉代书法家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蔡邕为代表的汉隶书家;一类是以杜度、崔瑗、张芝为代表的草书家,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唐代张旭也有“草圣”之誉)。
第四,草书发展: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b.魏晋南北朝书法艺术
第一,三国时期,衍变出楷书。楷书又称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楷书的出现,标志着汉字的方块化已经定型,汉字的字体演变已经成熟。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荐季直表》《宣示表》等都是楷书珍品。
第二,晋时,书法大家辈出,简牍为多。王羲之,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子王献之的小楷《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史一大贡献。
第三,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姿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龙门二十品》。
④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a.隋朝书法
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
b.唐代书法
第一,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第二,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
第三,著名书法家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盛唐的张旭、怀素擅长狂草,有“张癫素狂”之说;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晚唐的王文秉、李鹗和杨凝式等。
⑤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a.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尚意,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在书法创作中讲究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上有所体现。宋代书法家代表人物有被称为“宋四家”的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
b.元代书法艺术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有限,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
c.明朝书法艺术
第一,明初书法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濂、精篆隶的宋璲和章草名家宋克、宋广等。
第二,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分别为祝允明、文征明、陈淳、王宠。
第三,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代表书法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璐等。
⑥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帖学以刘墉、梁同书、翁方纲等人为代表。碑学以康有为、吴昌硕等人为代表。
⑦坚守与开拓——民元以来的书法
民国四大书法家分别为谭延闿(楷书)、胡汉民(隶书)、吴稚晖(篆书)、于右任(草书)建国后书法家有毛泽东、郭沫若、齐铭燕、沈尹默、舒同、沙孟海、启功、赵朴初等。
(3)字体类型及书法体简介
①字体类型
中国书法从字体类型上分为篆、隶、楷、草、行五类。中国书法字体如表3-5所示。
表3-5 中国书法字体
②书法体简介
a.概况
篆书古雅,隶书丽姿,楷书雅正,行书流利,草书飘逸。
b.古今谈论历代书法艺术特色的定论
第一,晋人尚韵,以王羲之的行书为代表,从书法的风貌可以使人领会晋人的诗歌、散文、绘画、园林的风貌。
第二,唐人尚法,以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为代表,从中又可联想到杜甫的诗、韩愈的文、吴道子的画。
第三,宋人尚意,以被称为“宋四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为代表,从其字可以贯通于宋诗的平淡、宋画的远逸、宋词的清空。
第四,元明清尚态,无论是浪漫派徐渭,还是帖学派董其昌都有明显表现,又与戏曲小说中的市民性、世俗风相暗通。
(4)著名书法家
表3-6 著名书法家
2绘画
(1)中国古代绘画分类
表3-7 中国古代绘画分类
(2)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
①散点透视的“游目”
只有游目才能使绘画按照中国文化认为最正确的方式“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王微《叙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夏圭的《长江万里图》皆因散点透视而产生。
②以大观小
中国绘画的最佳视点是画家站在一个宏伟的高度俯察自己所表现的对象。
③遗貌取神
画是一个小宇宙,所谓的天眼,就是要注意画的整体和谐,任何细部都必须符合整体性。
④游目式的笔、色、墨
中国画是用线去表现一个空间,这个空间是有深度的,但又不是几何式的三维模式,因而中国的彩画是平面色彩。
(3)中国画(国画)
①中国画的款式
中国画装裱后的款式可分为立轴、手卷、扇面、斗方、册页等。
②中国画的特点
a.形神兼备,以形写神。
b.立意在先,构图灵活。
c.建构独特的透视理论,打破时空限制,具有高度的概括力与想象力。
d.诗、书、画、印相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③中国画的种类
表3-8 中国画的种类
(4)中国绘画的发展
①先秦时期
中国画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时期,当时人们在陶器上就刻画出了简单的人物、花鸟、虫鱼等图案。战国时期的帛画《龙凤人物图》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最早的古代绘画实物。
②秦汉时期
人物画发展起来,并且已经具备了鲜明的民族特征,这一时期流传下来的主要是壁画、画像砖、画像石。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
绘画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出现。代表性画家有三国时期吴国的曹不兴——第一个画佛像的画家;东晋时专擅人物画的顾恺之——第一个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主张的画家。
④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中国绘画蓬勃发展,艺术成就令人惊叹,其中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是突出代表。这一时期突出画家不断涌现,有人物画大家阎立本;有“画圣”之称的吴道子,风格奔放,注重线条笔法,被誉为“吴带当风”;有擅长山水画的展子虔、李思训、王洽、王维等,其中王维倡导“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成诗、书、画三位一体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奉为文人画的始祖。
⑤两宋时期
a.北宋时的画院日趋完备,“画学”也被正式列入科举之中。代表画家有山水画名家李成、范宽、郭熙等;花鸟画的黄筌和崔白;民俗画的张择端;擅长工笔山水和花鸟的宋徽宗赵佶;被称为“米点山水”的米芾、米友仁父子。
b.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被称为“南宋四家”。
⑥元朝时期
元代文人画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前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有赵孟頫和被称为“元四家”的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
⑦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国画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画家。
a.明代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如以戴进为代表的浙派,以沈周、文徵明为首的吴派,以董其昌、陈继儒等为代表的松江派等。花鸟画派有以徐渭、陈淳为首的“水墨写意派”,以周之冕为代表的“勾花点叶派”。人物画家陈洪绶,代表作有版画《九歌》《水浒叶子》等。
b.清代代表画家有“四王”之称的王时敏、王鉴、王晕、王原祁;山水画的石涛;花鸟画的朱耷;以金农、郑燮为代表的文人画派“扬州八怪”。
(5)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
表3-9 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
九、历史文化常识(掌握)
1皇帝与皇权
(1)国号名称的主要由来
表3-10 国号的由来
(2)帝王、皇族、皇戚称谓
表3-11 皇族称谓
(3)谥号、庙号、尊号、全称、年号、陵号
①谥号
a.定义
古代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按其生平事迹评定后,给予褒贬或同情的称号。据记载,西周开始有谥号,秦始皇时废除,西汉又恢复。谥号不独立使用,或与庙号结合,或为全称的组成部分。
b.分类
第一,属于褒扬的有文、武、景、惠、烈、昭、穆、英、成、康等,如“经纬天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布义行刚曰景”“柔质慈民曰惠”。
第二,属于贬义的有炀、厉、灵、幽等,如“好内远礼曰炀”“杀戮无辜曰厉”等。
第三,属于表同情的有哀、怀、愍、悼等,如“恭仁短折曰哀”。
c.发展
谥号按理应该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但在实际上选用谥号是出于统治者的需要,往往与事实不符,甚至是完全虚伪的。战国时期以前周王谥号均为一个字,战国时才出现两个字的谥号。后世皇帝绝大多数用一个字为谥号。谥号在宋以后就有褒无贬了。
d.官谥
除了皇帝有谥号外,朝廷重臣也有谥号,由朝廷赐予,称作官谥,一般为一两个字。如诸葛亮谥“忠武”,萧统谥“昭明”,欧阳修谥“文忠”,岳飞谥“武穆”。官谥中也有恶谥和改谥的,如秦桧先谥“忠献”,后改“谬丑”。
②庙号
帝王死后,其继承者立庙奉祀,追尊为“某祖”“某宗”的名号即为庙号。
a.汉代以后,其标识字首先是“祖”或“宗”字。一般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称“祖”,如“高祖”“太祖”“世祖”。之后的嗣君称“宗”,如太宗、高宗、中宗、世宗等。西汉仅刘邦称“祖”。
b.南北朝开始,至唐朝无帝不称“宗”。
c.明、清时前几个皇帝有都称“祖”的现象,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清太祖(努尔哈赤)、清世祖(福临)、清圣祖(玄烨)等。
“帝”字从汉代起与谥号结合后,也称为庙号,如汉文帝、魏文帝、晋武帝等。
③尊号
封建社会对帝、后在生前或死后奉上的尊崇颂扬性的称号即为尊号,有时也称为徽号。如“太上皇”“皇太后”“高皇帝”等。
④全称
即庙号、尊号、谥号的合称。如乾隆皇帝全称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其中“高宗”为庙号,“纯”为谥号,其余均为尊号。
⑤年号
封建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始于西汉武帝即位之年的“建元”(公元前140年)。年号一般用两个字,也有用三四个字的。如“中大通”(南朝萧衍)、“建武中元”(光武帝)、“万岁通天”(武则天)、“太平兴国”(宋太宗)等。
⑥陵号
封建帝王陵寝的名号叫陵号,始于西汉。如高祖刘邦的长陵、文帝刘恒的霸陵等。
2古代官制与官吏选拔制度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①世袭制(先秦)
又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②荐举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荐举制是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有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
a.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
b.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
③科举制(隋唐至明清)——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a.创于隋代,形成于唐代,发展完备于宋代,强化于明代,衰落于清代。
b.科举考试中最受诟病的是其文体,即八股文。八股文,又称制义、制艺、时艺、时文、八比文、四书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后四个部分均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合起来共八股。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对内容,甚至字数有诸多限制,观点必须与南宋理学家朱熹相同。这种文体极大地束缚了考生的才思。1905年随科举制度的废除而废除,但其影响一直持续到“文学革命”之前。
(2)科举考试的程序
科举考试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影响巨大。
表3-12 科举考试(以明清为例)
殿试亦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会试考中的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即三等),如表3-13所示。
表3-13 科举考试得中者称呼
(3)科举考试书目——四书五经(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必读书)
①“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家经典的合称。
②“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合称。
3文化常识
(1)天干、地支
①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②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合称“干支”。干支按照一定的规则搭配,成60对。
表3-14 天干地支组合
(2)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法
①年
年,原始的意义为庄稼收获一次。以地球环绕太阳运行一周天为一年,古人测365.25日为一太阳年。以干支纪年萌芽于西汉,始行于王莽,通行于东汉后期。纪年还有用帝号和皇帝年号的方法。
②月
月亮绕地球与太阳一个“合朔”周期的时间为29.53059日,叫一个月。有30日的大月,也有29日的小月,一般一年12个月,闰年13个月。古代纪月也用干支。一个月又分为三部分,共三旬(上、中、下旬)。另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的时间概念:
a.“朔”——每月的第一日;
b.“晦”——每月的最后一日;
c.“望”——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或十七日);
d.“朏”——每月初三;
e.“上弦”——每月初七或初八;
f.“下弦”——每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
③日
以一昼夜为一日,也可以用干支法纪日。
④辰
分一日为十二个辰,也称时辰。纪辰可用十二地支,每日24小时,每2小时为一个时辰。
表3-15 时辰与现在时间相对应表
(3)阴阳、五行、八卦
①阴阳
原指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的日照向背,后扩展引申到相互对立或消长的两种现象、事物、联系等。
表3-16 阴阳对应表
②五行
古代认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为“五行”。
a.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b.五行相克(胜):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c.古代把五行与五色、五方、五脏、五音等相配。
表3-17 五行与五色、五方、五脏、五音对应表
③八卦
《周易》中的八种符号,象征着八种基本自然现象。
表3-18 八卦对应表
(4)四时、节气
①四时
又称“四季”,即春(正月、二月、三月)、夏(四、五、六月)、秋(七、八、九月)、冬(十、十一、十二月)四季,三个月依次有孟、仲、季等别称。
②节气
24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2016年11月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5)生肖
生肖也称为十二属相。生肖发端于战国,东汉时已有明确记载。以十二地支配十二种动物构成: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6)二十四史(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
①明朝时,《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
②清朝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
③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
④把已经散佚的《旧五代史》与“二十三史”合称“二十四史”,成为过去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
⑤清朝末年,民国初年,柯劭忞撰修了《新元史》。1921年,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把它纳入“正史”,这就形成了人们通常所说的“二十五史”。
⑥“二十六史”是将《清史稿》纳入其中。
4姓氏与名字
(1)姓
①作用
姓为氏族的标志,对外区别不同的氏族,对内“崇恩爱、厚亲亲”,并用来确定血缘关系,判定可否通婚。
②姓的起源与发展
a.姓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无从稽考,但是从姓都以“女”字为偏旁或与某种动物有关来推测,大概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或与“图腾”崇拜有关。
b.战国以前姓、氏分得很清楚,只有贵族才有姓,所以“百姓”是指贵族。一般平民与奴隶没有姓。
(2)氏
①含义
氏是姓的分支,是家族的标志。
②来源
主要来源有氏于国、氏于邑、氏于地、氏于官、氏于爵、氏于谥、氏于技、氏于数等不同情况。
③氏与姓的区别
姓是不改的,氏则是可变的。所以,姓与氏既有分别又有联系。
④氏的作用
主要是为了区别贵贱,只有贵族才有氏。所以,男子重氏,称氏不称姓,而为了区别婚姻,女子必须称姓。
⑤氏与姓的融合
战国以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汉魏以后通称为姓。至此,从天子到庶人都有姓了。
⑥我国姓的情况
据统计,我国现存姓氏有3500多个。单字姓最多,复姓有两个字、三个字、四个字和五个字的。
(3)名
①定义
名是正式的名字,一般在上学时开始使用。未上学者通常在及冠后开始使用,又称学名、大名。
②命名时间
命名的时间在“子生三月”后,由“父名之”。例如屈原出生之后,父亲就给他取名“正则”,取字“灵均”。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双名一直占绝对多数。
③范字
范字指在命名同一辈分的单名所使用的共同偏旁或双名所使用的同一个字。其首先出现于小家庭,然后扩及大家族。范字可以区别不同辈分。例如孔姓范字自明末孔子第65代孙孔荫植之后开始使用,共20字,是一首五言诗,即“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④使用人群
在古代,名主要就男子而言。女子往往无名,结婚后往往在父姓之前加夫姓,如张王氏、李刘氏之类。但在知其夫姓的特定情况下,又往往只称其父姓,如王氏、刘氏之类。
(4)字
字与名相表里,古代男子到20岁成人,要举行冠礼,要另取一个字。女子未许嫁时叫“待字”闺阁;到了15岁许嫁时,要举行及笄礼,也要取字。名和字在意义上一般是有联系的,字往往是名的阐释和补充。例如,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是同义词;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意也相近;韩愈字退之,“愈”和“退之”则意义相反。
(5)号
①定义
号又称自号、别号、别字,是名与字以外的具有特殊标志和作用的一种名字,一般为尊称、美称。
②使用
号主要在文人和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中使用。唐朝以后,号非常流行。例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王安石号半山;欧阳修号六一居士;陆游号放翁;郑燮号板桥。另有一类号叫“诨号”“诨名”,即通常说的“绰号”“外号”,如梁山好汉“及时雨”“黑旋风”“智多星”“豹子头”“母夜叉”等。
(6)其他称谓
除了称名、字、号外,古人还有称官爵的,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有称出生地或住地的,如王安石被称为“王临川”。此外,还有以排行相称或以排行和官职连称的,如自居易被称为白二十二,李绅被称为李二十侍郎,这种排行是按照同曾祖兄弟的长幼次序来排算的,并不是同父所生的兄弟排行。
5避讳
(1)避讳的含义及种类
避讳是指古人在正式场所言谈或写文章时,要避免用君主、圣人或自己长辈的名字所使用过的文字。避讳主要有以下几类:
①国讳:又称“公讳”“君讳”“圣讳”,凡帝王及孔子的名字人所共讳;
②家讳:又称“私讳”,是指避讳自己尊亲的名字则;
③在封建社会,无论“国讳”还是“家讳”都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即获重罪。
(2)避讳之法
①改字法:以其他同音或同义字代替;
②缺笔法:省却笔画;
③空字法:空而不写,或写作“菜”,或直书“讳”字;
④改读法:常用于口语中。
(3)避讳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①一般认为,避讳制度开始于汉代,隋唐以后越来越盛行,两宋以来,特别是清代最为严苛,民国以后宣布废除;
②避讳制度给今天的读者阅读古代文献造成诸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