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考研政治红宝书专家解析及复习思路
- 圣才电子书
- 14713字
- 2021-06-08 15:29:04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
1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①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a.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b.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这是由哲学作为世界观的学问这一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因而也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必须回答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实际生活中的基本问题,它普遍存在于人类的实际生活中并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与方向。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a.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b.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②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a.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b.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③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a.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
a.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b.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只有即坚持唯物主义,又坚持辩证法,才能全面地认识世界的本质与发展规律,只有达到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内在统一,才能有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和科学的彻底的辩证法。
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
①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从具体的物质形态出发说明世界,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直观性和朴素性。
b.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
c.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②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就是说,物质这个名词是一种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这样就明确指出了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关于具体的物质形态和物质结构的概念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③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a.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①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a.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
b.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c.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②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a.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b.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c.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d.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e.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王义的活的灵魂。
f.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3)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①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a.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b.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c.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人与自然的关系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生态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5)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
a.从意识的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这样三个发展阶段。意识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b.从意识本质来看,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也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b.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c.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d.意识具有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活动的重要动因。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a.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b.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3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①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
a.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
b.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
c.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
②世界物质统一性的体现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b.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③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a.理论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
b.实践意义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④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最重要的结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①联系的内涵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②联系的特点
a.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唯物论。
b.联系具有普遍性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所谓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体现。
c.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d.联系具有条件性
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其一,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
其二,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其三,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和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③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诸方面的相互联系,抓住机遇,努力发展自己。
(3)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一定形式的运动都意味着一定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4)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①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②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③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
a.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b.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④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们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5)事物发展的过程性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①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②事物发展的过程
a.从形式上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指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
b.从内容上看,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指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6)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通过一系列基本环节实现的,对于这些基本环节的逻辑反映就是辩证法学说的基本范畴。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①内容与形式
a.内容和形式的内涵
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第一,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指事物存在的基础。
第二,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第一,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也都有一定的内容,没有无内容的空洞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纯粹的内容。
第二,事物的内容是无限丰富的,事物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第三,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c.内容与形式的意义
在把握这对范畴时,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
②本质与现象
a.本质与现象的内涵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
b.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第一,本质与现象是相互区别的。本质是一般的、普遍的,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多变易逝的;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而现象则是表面、外显的,可以直接为人的感官所感知。
第二,本质与现象又是相互依存的。本质决定现象,本质问题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表现本质,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归根到底依赖于本质。本质与现象的相互依存表明: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c.本质与现象的意义
正确把握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对于我们的认识活动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进而通过技术手段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③原因与结果
a.原因与结果的内涵
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的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关系范畴。客观世界到处都存在着引起与被引起的普遍联系,辩证法把这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称为因果关系。其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被称为原因,而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被称为结果。
b.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第一,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
第二,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反过来影响原因,互为因果。
第三,原因和结果互相渗透,结果存在于原因之中,原因表现在结果之中。
第四,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复杂多样的,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异因同果、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c.原因与结果辩证关系的意义
原因与结果的辩证关系能够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只有全面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我们才能通过自觉的努力,消除不利的原因,使因果关系运动朝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方向运行,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结果。但坚持因果关系的客观普遍性,同唯心主义的“因果报应”论、神学目的论是完全不同的。
④必然和偶然
a.必然与偶然的含义
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范畴。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事物的发展既包含着必然的方面,也包含着偶然的方面。
b.必然和偶然的对立统一关系
必然和偶然的区别体现为:
第一,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
第二,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
第三,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必然与偶然相互转化。相对于某一过程来说是必然的东西,对另一过程就可能成为偶然的东西,反之亦然。在事物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过程中,包含有必然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的相互转化。
必然和偶然的联系体现为:
第一,必然存在于偶然之中,通过大量的偶然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第二,偶然背后隐藏着必然,受必然的支配,偶然是必然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第三,必然和偶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c.必然和偶然关系的意义
在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中,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和发展趋势,又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⑤现实和可能
a.现实与可能的内涵
现实和可能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
第一,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第二,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并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b.现实和可能的关系
第一,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第二,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一方面,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发展就是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c.现实和可能的意义
要求人们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
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原因包括:
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它是对事物辩证认识的实质。
④是否承认对立统一学说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实质。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矛盾的内涵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a.同一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包括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c.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第二,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d.意义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要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这是辩证认识的实质所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仅揭示了事物联系的实在内容,而且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在矛盾推动事物发展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各有其作用。
a.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其一,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其二,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其三,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b.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其一,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其二,斗争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其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的作用。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相互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
a.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b.坚持矛盾的普遍性的意义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科学都是研究事物矛盾的,科学每前进一步都是以揭露和认识新矛盾为内容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包含矛盾的,因而对任何事物都是可以分析也是应该分析的,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②矛盾的特殊性
a.含义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b.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形:
第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第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第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c.矛盾解决的形式
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解决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第一,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
第二,矛盾双方同归于尽;
第三,矛盾双方形成协同运动的新形式;
第四,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
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所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a.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④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得出的理论结论,不仅对于中国如何搞社会主义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对于这些基本原理的理解、阐释和运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我们要从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上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
3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1)量变质变规律
①事物存在的质、量、度
事物包括质、量、度三方面的规定性。
a.质是一事物成为其自身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事物质的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b.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c.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度的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②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a.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b.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c.量变质变规律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第一,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第二,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势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②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③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
a.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
b.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④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
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进性体现在,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不被否定的终点。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这一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
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含义
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辨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②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2)二者关系
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
①客观辩证法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主观辩证法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是以概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规律。
2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①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核心内容,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②从本质来说,唯物辩证法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
3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1)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2)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根本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4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等方法。其中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所共有的方法,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和历史相一致则是辩证思维所特有的方法。
(1)归纳与演绎
归纳和演绎是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
①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即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
②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即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
③归纳与演绎的关系
a.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特殊和普遍的关系。归纳和演绎是方向相反的两种思维方法,但两者又是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
b.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归纳得来的;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它为归纳提供理论指导和论证;在实际的思维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相互补充、交替使用的。
(2)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思维方法。
①分析是在思维过程中把认识的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认识事物的各个方面,从中找出基础的部分、本质的方面;
②综合则是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的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对事物整体的认识。
③分析与综合的关系
a.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维领域中的具体运用。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方法,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促进的。
b.分析是综合的基础,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是分析的完成,离开了综合就没有科学的分析。
(3)抽象与具体
抽象与具体是辩证思维方法的高级形式。
①抽象是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
②思维具体或理性具体是在抽象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它不同于感性具体。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而理性具体则是在感性具体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达到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
(4)逻辑与历史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内在要求。
①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的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②历史包括两层意思:
a.客观现实的历史发展过程;
b.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真正科学的认识是现实历史发展的反映,要求思维的逻辑与历史的进程相一致。
③历史与逻辑的关系
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是“修正过”的历史。逻辑和历史的一致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5)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模型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一方面,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思维的方法论前提,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精神和原则贯穿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之中。另一方面,现代科学思维方法又丰富了辩证思维方法。
5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重要讲话中一再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党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努力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本领。
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战略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
(1)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独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
(2)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
(3)辩证思维能力就是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出发,分析矛盾、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
(4)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
(5)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事业中,不断增强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重大思想的核心要义,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体现如下:
(1)它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
(2)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3)为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