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的智慧之光

——古埃及天文历法

代埃及人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在天文历法方面当然也不例外。从公元前3000年,美尼斯统一埃及,到公元前332年马其顿王国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为止,埃及共历31个王朝。其中第3王朝到第6王朝(约前27世纪~前22世纪)的是埃及的古王国时期,其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的诸多贡献,都产生在这时。

仰望星空

太阳西下后,夜幕缓缓降临于尼罗河畔。星斗挂于满天之上,北斗闪于银河之中,听万籁之俱寂,看芦苇之葱葱。一群群的僧侣来到屋顶之上,再次仰望这神秘的星空。埃及的观天工作最初是由僧侣们担任的,因为宗教在埃及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埃及人又都相信众神是居住在天上的。大约从第3王朝起,就有一批专门的祭司负责观察夜空,注意星辰位置的变化。而观察星空的地点就自然而然地设在了神庙的屋顶上了。埃及最早的天文学者大概也就产生在这些专职祭司中了。他们非常注意观测太阳、月亮和星星的运动,而太阳神当然是最重要的神了,他每天早晨坐着太阳船从东方升起视察天国,然后回到阴间。观测太阳神的运动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大事了。这些祭司们用简单的观测仪器不辞辛苦地观察着,并绘制出一张张星图。可惜,这种神秘的观测方法只有少数祭司们知道。

通过常年的观察,埃及人知道了恒星和行星的区别,从出土的棺盖上所画的星图可以确定,他们知道了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还认出了天鹅、牧夫、仙后、猎户等星座。埃及人将赤道附近的星分为36组,每组可能是几颗星,也可能是一颗星。每组星管理一年中的10天。最早的星座图发现于第12王朝一个墓室中,在神庙和王陵的天花板上也发现了大量的星座图。

神庙之光

最能说明古埃及人非凡智慧的是位于阿斯旺以南280千米处的阿布辛贝神庙。阿布辛贝神庙是新王国时期埃及出现的一种新式的石窟神庙,把神庙整个布局在凿开的山崖内部,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了。它结构宏大,布局合理,神庙整体高33米,宽37米,有4座21米高的拉美西斯二世坐像。1963年,埃及兴建阿斯旺大坝,由于阿布辛贝神庙的原址将被水淹没,于是埃及和世界各国专家决定将神殿切割,通过拍照记录的手法将神庙迁移到新址后再重新拼接出来。精通天文的古埃及人在每年春分日和秋分日两天,使太阳光照进拉美西斯二世神殿里的神像群,而且只会照到拉美西斯二世和太阳神阿蒙上面,另外一个黑暗之神则永远照不到阳光。然而,在神殿迁移后,现代天文学家尽管通过极其先进的天文仪器进行过测量,太阳照射雕像的时间却延后了一日,而且照射的角度居然还破天荒地照到了黑暗之神上。

非凡历法

对天体的观测,使埃及人很早就制定出了属于自己的历法,他们的历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古埃及人通过观测太阳和大犬座α星(即天狼星,古埃及称“索卜乌德”,意思是“水上之星”)的运行制定历法。每年阳历6月15日(古埃及历7月19日)左右尼罗河潮头到达孟菲斯,这一天在下埃及(尼罗河三角洲部分)适逢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出现在地平线上,古埃及人将这样的现象重复两次的时间定为一年。埃及人把这个周期叫作天狼星周期。

古代埃及人按尼罗河水的涨落和农作物生长的规律,把一年分为3季,每季4个月。第一季“泛滥”季,是尼罗河泛滥的季节;第二季“播种”季,是洪水退去,土地露出水面,是播种和农作物生长的大好时候;第三季是“收割”季,收获的季节。每个季又分为4个月,一年12个月,每月30天,岁末增加5天作为节日,所以一年共计365日。这就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第一部太阳历。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的恺撒大帝以埃及历法为基础,制定了“恺撒历”;16世纪经过教皇格里高利的改革,产生了“格里高利历”,这便是今天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的由来。

卡尔纳克神庙的星座浮雕(局部)

在古埃及,当时的天文台很多就是神庙,比如位于底比斯著名的卡尔纳克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