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可说性

1.说什么

看到一道题,感觉没什么话可讲,或者觉得这道题怎么能是个问题呢,这就涉及我们在本节中要阐述的“可说性”问题。“可说性”在题目呈现上有两种情况:一是指题目表面看来平淡无奇,没什么明确指向,但是蕴含深刻的内涵,需要考生深入挖掘;二是指考题出现了工作生活场景与考试场景的二元分离现象,即在工作、生活中这也许不算是个问题,或者我们不会去计较和多想这个问题。典型的需要借助“可说性”挖掘来回答的面试题都是有难度的题目,会造成考生手足无措,不知从何讲起。

“可说性”设计就像是给一道题目的作答进行图示设计,要把题目回答得有亮点、有深度,使我们的回答与题目有高度关联性。不然,就会出现答出来的内容很不错,但和题目联系不紧密。下面我们通过例题来探讨“可说性”的挖掘。

例 你的领导在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把你的成绩说成他的功劳,你会怎么做?

对于普通考生(主要指没有面试经验的应届考生),此题有两点注意事项:第一,人性假设问题。考生会认为你的领导可能是故意,也可能是无意。纠结就这样开始了,如果是故意,领导无视于我,我该怎么办?如果是无意,我该怎么提醒领导呢?第二,此类题不能停留、徘徊在题目表面,要提炼出主旨关键词,再对这个(这些)关键词进行“炒作”,即展开来阐述。

我们在和很多考生交流这道题时,让大家感到困惑的是,在实际工作中真出现了如题所述这个问题,一般都是“隐忍”(考生原话),也就是说,这个问题就不是个问题。当其不存在。如果大家都有这样的困惑,那么这道题就更有必要按照“可说性”思路去“提炼”出主旨关键词来“炒作”了。

从题面来看,有两处很明显的关键词是绕不过去的,需要我们阐述一番:“领导”和“成绩、功劳”。这两个词,我们推荐大家先讲“成绩、功劳”:在单位中,如果没有同事的配合、帮助,没有领导的组织指挥协调,我们很难取得成绩。因此,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是属于集体的、大家的。然后,对“领导”一词进行界定、展开:领导是一个单位的总代表、首长,对单位的全局工作进行计划、指挥、统筹、调度。一个单位的工作绩效和风气都和领导角色的发挥密切相关,无论是单位做出成绩还是出现失误,都与“领导”角色分不开。因此,成绩、功劳也好,过错也好,都有领导因素在里面。

上述内容是对两个很明显的关键词进行展开,还有一处关键词也需要界定阐述,即“你”——当事人本人。自己有什么好说呢?在这里就类似于“表态”,即考生需要在答此题的末尾向考官表个态,讲自己:我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在工作中虚心学习、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功劳观,尽快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能力),把心思都集中在工作上才对。

至此,这道题的三个关键词:领导、成绩(功劳)、你,就一一回应完毕。当把这几个关键词回应完毕时,题目其实也就作答完毕了。这种抓住,或说提炼出重要关键词来界定、阐述的思路,就是“可说性”思路的体现。

2.怎么说

“可说性”塑造,是很多考生最大的心理障碍。他们一般认为,看到题目之后只能靠感觉反映出某句话,而不知如何延伸和扩展,像“茶壶里煮饺子”,而在表达过程中也只能干瘪无力地甩出一个或几个观点,毫无论证丰满性可言。其实,这与题目的挖掘和联想能力不够有关。要解决这种“肚大口小”的问题,首先要有必要的联想能力,能够通过联想能力来拓展语言,唯有如此,答题过程方能游刃有余,有话可讲、有话会讲。下面介绍两种常见的联想方法,即角色联想法和寓意联想法。

(1)角色联想法

角色联想法是根据题干信息中所赋予的身份信息展开联想或根据角色提示信息进行联想。这一联想法,需要有对于题干角色信息的敏感度和相关度(针对性),当看到相关信息时,能够快速整合出角色相关内容,以此来作为破题和语言延展的手段。当然,这一联想法的运用需要对于题干中的角色信息能够感同身受(也就是进入题目情景,能够换位思考),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方法运用并非适合于所有题目(任何方法的运用都不是万能的,必须灵活掌握)。题型示例如下。

例1 乔布斯说过拥有初学者的心态是非常了不起的你怎么看

大部分考生在面对此题时,都能够想到初学的起码态度,即谦虚求教,从而围绕这一点喋喋不休,反复阐述。这里特别提醒的是,往往在答题环节,脑海中闪现的最从容和最直接的观点和内容一般都属于大众观点(自己能想到,别人也都能想到),这样题目答出来会让考官失去兴趣和听觉美感。所以,从破解题目观点角度,需要从题目中所提“初学者”角色进行深度挖掘和联想。

对“初学者”的角色定位与信息挖掘,不仅可以联想到谦虚的态度,还应该联想到作为初学者应有的敢于尝试和冒险的心态(“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和冲动),敢于接受新鲜事物的渴望(求知若渴)以及因涉足新领域而产生的极大热情和对未来不变的信念。这些观点内容的展现,都是从“初学者”的正常心态描述联想而来,若答题者能够深谙“初学者”角色,就破解思路来说,答出漂亮的内容是轻而易举之事。

题目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经历的总结。此题的观点信息基本都是从生活中初学经历得来。但是,此题的破题方向和观点指向还有更深层次体现,即保持这种初学经历心态的重要性和启示。换句话说,来源于生活的题目还要回归生活,也要高于生活。这也是在利用角色联想法时需要特别留意之处。

角色联想法的运用不单单在角色提示信息中体现,而且会在角色指定性信息中体现。角色指定性信息,就是在题干信息中赋予答题者一定角色,而这一角色指定会暗含些许答题内容。利用这一指定角色身份,以及将这一角色应用的实践优势和资源优势发挥出来,运用到答题环节中,这样能答出题目中比较“接地气”的内容,一方面丰富答题内容,另一方面能够拔高答题情怀,吸引考官。

例2 某地图书馆建成后来图书馆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资金缺口该区管委会想要把图书馆从免费变成收费例如你是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想通过劝说让他们加大投入不要收费你如何劝说请现场模拟一下

本题从考查形式来讲,属于情景模拟题。但是在破题过程中,很多考生的答题内容只是就题论题,会谈及免费变成收费的弊端以及所引发的群众反映,还能谈及出现资金缺口的“开源”措施,发出加大投入的请求。这些内容基本能够支撑起此题的主题框架,但是如果能够注意到题干中所赋予的“图书馆管理人员”身份,可能会谈出更为合理合情的内容,使答题更加言之有物。

图书馆管理人员,有一线的工作所见和感受,这是此题中需要挖掘的内容。因此,可以着重从图书馆管理实践角度论述在管理成本上的缩减,比如来图书馆的人“主人翁”意识比较强,都能够自觉保护好所读书籍,也能够维护好周围环境和卫生,而且还有很多人希望能够为图书馆的正常运行尽一份责任,参与到义务管理中来,充当图书馆志愿服务人员。这是从“节流”角度来进行劝说,更贴切、更实在、更有说服力。

对于以上论述内容,是根据“图书馆管理人员”角色联想引申而来,若缺失了这部分联想,单纯请求管委会领导加大投入,体现不出作为这一角色的观察视角,只能自说自话,说服力不够。所以,在题目中把握指定性角色信息的运用会让考生“脑洞大开”,会让考官感觉到务实性和实践操作性。

(2)寓意联想法

寓意联想法是根据题干信息中所蕴含的具有特定含义的关键词信息进行联想拓展,以此来丰富语言内容,从而提升答题深度的方法。这一联想法,需要对于联想对象所隐含的内容方向有提前储备和运用,并结合所从事职业或向往职业所具特点及工作要领进行场景性想象延伸,即按照公务员的价值观念和应有的做事原则进行拓展和联想。下面我们依然以题说话。

例1 老子的思想中心是无为不争寡欲善为下谈谈你对善为下的理解

“善为下”的界定,很多人会第一时间反映出“谦虚”“低调”的意思指向,从而以此作为答题的题眼进行阐述。如果仅仅认识到这一层面,虽然能支撑起部分答题内容,但是总会围绕做人和人际关系处理方面来答题,缺乏新鲜内容注入,内容雷同度非常高。

“善为下”中的“下”是核心内容,“善”是次核心内容,此题的亮点就在于对“下”的界定。我们可以结合公职人员工作的特点进行深层寓意联想。对于公职队伍来讲,“下”很容易联想到“基层”和“群众”。结合这一特定主体和特定工作环境,对“下”进行联想就很容易想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基层工作的着力点所在以及关注民生等问题。换个角度分析,也可以得到作为公职人员在待人接物方面应该放下身段、重视细节,在工作中要有钻劲等内容的挖掘。

上述内容都归因于“下”一词的联想,在把握住关键词的基础上能够深入联想得出更为深层的答题内容,这就是寓意联想法的运用。

例2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谈谈你的理解

从题目本身来看,讲述了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极其平常的自然现象,但是在平常的自然现象背后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学道理。对于其体现的人生哲学道理,需要对自然现象描述中的关键信息进行挖掘和联想。由“鸡蛋”可以联想到“人”或“自我”; “外面打破”可以联想到外在力量的压迫,能够对应的外在力量可以联想到压力、挫折和竞争;“里面打破”指其内在孕育、成长到“破壳而出”的过程,自身能力提升和观念、心态的调整。

“食物”和“生命”的寓意指向则确定了本题的侧重点,“食物”即沦为弱者,很容易想到丛林法则中“弱肉”一方,这是我们不想看到的结果,尤其对于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实现来说。“生命”则寓意欣欣向荣的生命力,成长和自我实现的价值取向。在对比过程中,我们分析论证的重心应该放在后者的实现过程,即如何实现生命价值和意义。

在对侧重信息和寓意信息进行挖掘后,还要将其关系统一起来。拿本题来说,在注重了自身能力提升之后,还要增强抗压能力,以及“大无畏”精神体现。这样统一起来,能够将观点描述的内涵信息全面把握和阐述。

例3 红杉树可以长到90米高但它们的根只有三到四米在森林里它们的根系盘根错节相互交错能够抵御狂风谈谈你的理解

从破题角度来说,大多数人拿到题目之后,都大谈特谈团结的重要性,团队精神的可贵之处。其实这道题目中可以深入挖掘联想的内容特别多,在此题中对于寓意联想方法的运用体现得淋漓尽致。本题的内容挖掘主要源自于“根”一词的联想,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思考。

首先,“根系盘根错节”的联想不仅仅停留在“团结就是力量”的层面,更应该联想其“盘根错节”并非是随便盘错在一起,而是有其内在的自然生长规律和结构合理性。由此,引申出“团结”结果的由来需要靠团队内部合理的制度建设和内在的文化建设,也就是说每一条“根”都能够按照既定的安排和制度来“生长”,这样产生集体的合力,最终体现“团结”的力量性。

其次,“根”即基础、根基。由此联想到作为公职人员,作为党和政府的根基,都在于人民群众之中,进而阐述“群众路线”。再结合其“盘根错节”的特征,可以联想到在做群众工作时要能够与群众打成一片、团结一致等内容。

最后,“90米”与“根只有三到四米”的寓意信息挖掘出来,也有可说性。一方面,可以重点描述个体在团队中的发展,不能仅凭团队的力量,而忽视自我根基的壮大。从此出发,可以思考个体要在团队中努力发展自己,必须跟上团队发展的节奏和步伐,否则,个体在一个团队中必然会出现薄弱环节,出现“短板”,最终可能会影响到团队发展的长远性。另一方面,“90米”高的树可不多见,这么高的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就是个体的茁壮成长,取得成功,而个体成功之后,不能忘记他一直汲取营养的社会、集体,所以要回馈社会、感恩社会。

以上寓意联想法的运用,最重要的在于对于寓意信息的储备和挖掘,并能够旁征博引,充分论证,这一能力考验着无数的考生,同时也考验着诸多教师的教学思路。这样的教学思路拓展,能够有效开拓考生备考时的发散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