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西北民族聚落建筑的地区性与民族性
- 吴艳
- 1246字
- 2021-03-19 19:05:02
摘要
地区建筑学的一个重要事实基础,即缘于建筑的“地区性”:建筑从出现伊始就生长在特定的地区环境当中。同时,建筑的建成者和使用者作为地区建筑的另一个主体要素,赋予其另一个重要的属性——建筑的“人文性”。而后者在不同的对象群体当中,又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在我国广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该属性表达为建筑的“民族性”。由此,针对民族聚落建筑,引发出关于地区建筑两大基本属性之间的互动关系猜想和探究,也促成了本书的出版。
以上述问题为中心,本书以滇西北民族聚落建筑为对象展开“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研究。在聚落、民居、宗教及土司建筑共同组成的研究基础之上,全书贯穿与地区性相关的“人与天、地关系”,和与民族性相关的“人与神、人关系”两条主要线索,从“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聚居”两个平行层面分别研究,最终陈述民族聚落建筑的地区性与民族性关联表达现象,归纳总结作用规律及其影响因子,用于后续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本书由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包括绪论、第一章及第二章,是本书的理论研究基础。该部分阐明了本研究开展的背景和重要意义;概述了地区建筑、民族建筑两大领域及二者交叉融合研究的概况,进而说明在地区建筑学范畴中,开展聚落建筑地区性与民族性研究的必要性与迫切性;界定了本书的两个重要概念:“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聚居”;进而探讨分析了上述两方面的聚落建筑现象及对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第六章,是本书的田野调查及案例研究核心。本书立足的研究基地——滇西北,是我国最具地区与民族代表性的典型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藏、傈僳、怒、独龙、纳西、白等十数个少数民族聚居,其中,怒、独龙属我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
该部分选取滇西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怒族独龙族自治县丙中洛乡,和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独客宗古城、尼西乡、格咱乡、东旺乡、小中甸镇,德钦县奔子栏镇、云岭乡、燕门乡,和怒江贡山县捧当乡等地的民族聚落分别作为“同一地区不同民族聚居”和“同一民族不同地区聚居”的调研地。笔者及其课题团队历时近5年,分4次在上述地区开展了深入细致的田野调查和实地调研工作,在选取的近30个聚落,完成了60余个建筑的测绘工作。涉及的建筑类型以民居为主,延伸到藏传佛寺、天主教堂、土司府邸等。基于大量的一手调研成果,该部分完成了系统的分类对比研究。
第三部分包括第七章,是本书的关联研究总结。该部分将“村落—民居—宗教及集权建筑”纳入到一个自下而上的“聚落—建筑”系统中,研究各个层级“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进而把建筑地区性外在表达的“人与天、地关系”,和建筑民族性内在表现的“人与神、人关系”,纳入到一个自物质而精神的“天—地—神—人”系统中,研究其互动关联关系和影响因子。
本书的最后阐述了笔者的核心学术观点与价值观,总结出:“发族聚落建筑的‘地区性’与‘民族性’的关联性是产生民族建筑多样性的根本原因之一”等结论和规律。
关键词:少数民族聚落与建筑;建筑地区性;建筑民族性;滇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