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课程性质的终极追问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是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这一性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就核心价值来看,这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始终保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这就意味着,它必须在思想上始终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政治上站稳立场,把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学生终身发展作为目标,把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第二,就基本内容来看,这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充满了各种矛盾和困惑,学生既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要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才能对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提高参与社会生活和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

第三,就培养目标来看,这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德育的主导渠道,在学校德育体系中起着基础和导向的作用。它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情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为己任,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具有鲜明的德育特性和时代要求。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是一门通过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为重点,以公民教育和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德育课程,是学校德育的主导渠道。《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与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政治课的性质,还要由政治教育的任务来表达。也就是说,它必须与社会主义国家性质相联系,与党的教育方针和培养人才的目标相统一。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始终是学科课程设置的最高原则,是确定教学内容的最终依据。同时,作为一门学科课程,它又有自身的逻辑结构和理论体系,要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我们不仅要立足于学科性质和任务来把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和核心价值,而且要着眼于学科的结构和功能寻求教学的最佳效果和效率。只有让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才能更好地体现课程性质。

我们还应当从课程的演变,来把握思想政治课的性质。

从纵向看,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个不断改革与完善的过程,从1982年颁发的《中学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1985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到1992年《全日制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试行)》重新修改制订,以及1996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颁发,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内容取舍和教学要求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理念的创新,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有了革命性的突破。但就性质来说,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教育,始终以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根本任务,始终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充分体现了课程的社会主义性质。

从横向看,与其他国家设立的社会课程、公民课程有一定的共性,即都是为了提升公民的道德水准和社会参与能力,在理念和方法上,也吸收了其他国家公民教育的经验。但在目标和内容上,又根据社会制度的性质而有所不同。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及其核心价值、基本内容和培养目标,集中体现了党和国家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根本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