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像年画
  • 殷伟
  • 1368字
  • 2024-11-01 20:14:27

11 护法韦驮

佛寺中有韦驮护法,又名韦驮天,本是印度婆罗门教之神,原为战神,有六头十二臂,手执弓箭、骑孔雀。韦驮的崇拜最初流行于南印度,5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为伽蓝的守护神,为南方增长天八大神将之一,位居四天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是释迦牟尼佛的从祀。韦驮塑像在唐代以后定型,形象一般是白面无须,身披甲胄,肩披飞带,手执金刚杵,立在弥勒佛身后,成为佛教寺院的守护神。佛寺必安奉韦驮以镇守道场。

佛经上说,佛陀去世后,诸天神和天王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帝释天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时有捷疾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一双。韦驮立即奋起直追将捷疾鬼抓获,取回佛牙,赢得了诸天众王的赞扬。众王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于是成为释迦牟尼涅槃后所建舍利塔的守卫者。从宋代开始,中国寺庙中供奉韦驮,称为韦驮菩萨,通常将韦驮安置在天王殿弥勒佛像背后,背对山门,面向大雄宝殿,对着释迦牟尼佛像,作为一位重要的护法神,专门护持佛法,保护出家人,因此备受僧尼尊崇。

韦驮生来聪慧,早离尘欲,修清净梵行童真之业,受佛陀嘱咐镇护东西南三洲,修行勇猛精进,最后也将成就佛道,排行在千佛之最后一尊佛,名为楼至佛。古代印度人的世界观,称须弥山四方、七金山与大铁围山间的碱海中,有四个大洲,又称四大部洲,分别是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合称三大部洲,此三洲百姓具有善根,能信受佛法而修梵行,由于这个原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发愿护持此三洲,所以佛门称三洲感应护法韦驮尊天菩萨圣号,为三洲感应。北俱卢洲的百姓寿命千岁,生活富裕,享受福乐,不信佛法,故而韦驮尊天菩萨就没有护持北俱卢洲。清末天津纸马《三州(洲)感应韦陀(驮)》就是该名。

清末天津纸马《三州(洲)感应韦陀(驮)》

在中国的寺院殿宇里,韦驮已汉化为地地道道的中国武将,体格魁伟,英俊威武,身披铠甲,手持金刚杵,降魔去妖,威风凛凛。金刚杵又叫降魔杵,“魔”是指“心魔”,而不是世俗社会中所说的各种妖魔鬼怪。天王殿中所塑的韦驮,一般有两种站立的姿态,有的佛寺里面,韦驮是双手合掌捧着金刚杵的;还有一些佛寺,韦驮却是双手按着金刚杵,杵尖触地的;另有一些佛寺里的韦驮单手合十,单臂托着金刚杵。其实,韦驮手执金刚杵大有讲究,根据佛门教规的规定,凡是远方来挂单的僧人,进庙烧香一路烧过去,看到韦驮,他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办了:如果韦驮双手合十捧着金刚杵的,表示此地是十方丛林,欢迎来客,远游的行脚僧可以安心住下;韦驮双手按杵的庙宇即表示本寺不是接侍寺,即不管吃也不管住,不能挂单,烧完香走人,最好另投山门;单手托着金刚杵的寺庙,只管吃不管住,也是不能挂单。游方的和尚一望便知。清代北京神祃《尖檀》(应为监坛)中神祇样貌与装束与护法尊神韦驮的形象颇符合,双手握杵,正襟危坐,俨然虎贲勇将,大有一夫镇关万夫莫敌的威严。此神祃与另一幅《巡坛》为一对,构图造型几乎一样,只是《巡坛》描绘的是伽蓝菩萨关羽,韦驮为白面,关羽为红面。相传关羽逝世后,显圣玉泉山,皈依佛门而成伽蓝护法,与韦驮同为佛教寺院的护法神。这一点从清末天津纸马《尖坛》《巡坛》可以看出。

清代北京神祃《尖檀》

清末天津纸马《尖坛》《巡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