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有恢复之志

当初高宗选定两个孩子养在宫中时,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不喜欢赵昚,而喜欢赵璩,这令高宗难以取舍。传说韦太后死后,高宗给两位准继承人各送了十名美女,过了一阵又把她们召回。赵昚的老师史浩察觉了高宗的用意,及时提醒了赵昚。结果,经过检查,发现给赵璩的美女都不是处女,而给赵昚的那十个则全是完璧。高宗决定立赵昚为皇太子。

孝宗被确定为太子的时候已经在宫中养了三十年,即位时已经三十六岁了。孝宗即位前的一年,即绍兴三十一年,完颜亮南侵,朝中多数大臣主张逃跑,孝宗十分气愤,主动上书,请求领兵与金兵决战。但经史浩的提醒,为避免高宗疑心,他再次上书,请求在高宗亲征时随驾保护,以表孝心与忠心。

或许是因为被压抑太久,孝宗一上台就显示出励精图治的强势姿态。在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孝宗便打着高宗的旗号下诏:“追复岳飞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当年十月,又颁发正式文告,宣布追复岳飞“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六千一百户、食实封二千六百户”之待遇。经岳飞家属要求,归还了岳飞原有田宅。

孝宗即位次年改元隆兴,隆兴元年(1163)四月,他任命张浚为枢密使,都督江淮军马,负责抗金前线的军事指挥。

张浚在高宗时为知枢密院事,坚持抗金,先后率军转战川陕、两淮等地,多有战功,在南宋朝野间享有盛誉,金人也十分忌惮他。秦桧当政时,张浚遭排挤,被迫离开朝廷。孝宗久闻张浚威名,张浚得知新皇帝锐意进取、力图中兴后,兴奋不已。他建议孝宗亲赴建康,以招揽中原百姓之心;陈兵两淮,进军山东,声援西线川陕军队。同时,向孝宗举荐了一批力主抗战的人才,如虞允文、陈俊卿、汪应辰、王十朋等,孝宗都一一予以起用。一时间,弥漫朝野的妥协退让气氛一扫而空。

此前,金人向南宋索取海、泗、唐、邓、商五州之地及岁币,被张浚拒绝。金朝屯兵虹县、灵壁,摆出一副马上要进攻的架势,南北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张浚主张先发制人,立即进行北伐。此议一出,马上招来了右丞相史浩为首的主和派的强烈反对。

但孝宗锐气十足,为避开主和派的干扰,他绕过三省、枢密院,直接命令李显忠、邵宏渊等出兵北伐。

张浚派李显忠渡江出击,先后收复了灵璧,虹县等地,继而又攻陷宿州。金军反攻宿州,宋军缺乏协同配合,李显忠孤军难支,趁着夜色撤离。金军乘势掩杀,宋军大败。宿州旧郡名为符离,史称这场溃败为“符离之溃”。主和派纷纷上书弹劾张浚,要求与金人重开和议。

迫于主和派压力,孝宗一度降任张浚为江淮东西路宣抚使,但不久就让其官复原职,后又升其为右相,表示对他仍然信赖。然而,这次惨败使孝宗的雄心受到不小打击,他逐渐意识到中兴计划在短期内不可能实现,作为权宜之策,议和也并不是毫不可取。孝宗让主和派代表汤思退复出,主战派大臣张焘、辛次膺和王十朋等相继出朝。他还命令湖北京西制置使虞允文放弃唐、邓两州,虞允文拒绝执行,被撤职降知平江府。

孝宗采纳汤思退建议,派卢仲贤前往金军大营议和。金人向南宋提出割海、泗、唐、邓四州之地,纳币称臣,以及遣还中原归附之民等要求,卢仲贤到宿州金营后,在金人威胁下,不敢有半句争辩,表示愿意接受金人的要求。孝宗闻知后大怒,将卢仲贤革职,发配郴州管制。和谈陷入僵局。

此时,太上皇高宗不断地向孝宗施加压力。孝宗赴德寿宫问安,常常大谈恢复,而高宗最听不惯的恰恰就是这种言论,一次,他终于忍不住打断孝宗的话说:还是等我百岁之后,你再谈论这事吧!

隆兴二年,金世宗为达到“以战促和”目的,发兵南下,孝宗任汤思退都督江淮兵马,但汤思退拒绝赴任,江淮前线的宋军主力又已全部撤回,金军几乎没有遇到有力的抵抗,楚州、濠州、滁州相继陷落,金军兵临长江以北,准备渡江南下。南宋朝野上下哗然,孝宗罢汤思退,押赴永州管制。太学生张观等七十二人上书孝宗,请斩汤思退等人以谢天下,汤思退在赴永州途中忧惧而死。

孝宗不得不作出让步,隆兴二年岁末,宋金签订协议,史称“隆兴和议”,主要条款有:宋金世为叔侄之国;“岁贡”改为“岁币”,银绢各为二十万两匹;南宋放弃所占海、泗、唐、邓、商、秦六州,双方疆界恢复绍兴和议时原状;双方交换战俘,叛逃者不在其内。与绍兴和议相比,南宋在隆兴和议中的地位有所改善,皇帝不再称臣,岁贡改为岁币,数量也有所减少,这是金朝最大的让步;南宋在采石矶会战以后收复的海、泗等六州则悉数还金。

五年后,孝宗想要再次北伐,召主战派虞允文入朝,升其为右相兼枢密使,掌握军政大权,为北伐做好准备。又派范成大使金,提出归还河南陵寝之地和更改接受国书礼仪的要求,但被金世宗拒绝。

孝宗改任虞允文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镇抚四川,以图光复大业。虞允文在到任一年多的时间里,一直积极筹划由四川出师北伐,以图光复中原,却不幸积劳成疾,于淳熙元年(1174)病卒,年六十五岁。虞允文去世后,孝宗失去了收复中原的斗志,从此不再做收复的打算,在内外政策上都转向平稳,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中外无事”,人民安居乐业,出现了天下康宁的升平景象,史称“乾淳之治”。

为吸取秦桧长期位居宰相,形成盘根错节势力的教训,孝宗大大缩短了宰执的任期,防止宰执发展个人势力,结成朋党,同时加强了针对宰相的台谏官的监察职能。孝宗屡次下诏减轻人民负担,废除苛捐杂税,经常督促地方官兴修水。宋代如遇灾荒,例将当年税赋移到丰收年,分为二或三年补纳,孝宗认为,既是灾荒,不应再收税赋,下诏不准到丰年再补收。

孝宗一改北宋后期与南宋初期树一派打一派的学术政策,对主流学派王安石新学及新兴的程朱理学一视同仁,倡导百家争鸣、共同发展的学术环境。孝宗虽对新学有些微词,但对理学派攻击新学推崇理学却并不支持。而沉寂了三十多年的苏氏蜀学,在孝宗即位后重新兴起。孝宗为苏轼文集作序赞扬,并追谥苏轼“文忠”、苏辙“文定”,追赠苏轼太师,对苏氏蜀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由于有这样的社会环境,“诸儒彬彬辈出”,包括朱熹、陆九渊、陈亮、叶适等思想家,以及陆游、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辛弃疾等文学家。

虽北伐未果,但孝宗被认为是南宋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孝宗之所以壮志未酬,除了南宋内部的原因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原因。南宋的宿敌金虽没有了当年“靖康之变”时的骁勇善战,但孝宗却碰上一个强劲的对手——金世宗完颜雍。金世宗被朱熹称为“小尧舜”,他统治金近三十年,与南宋孝宗统治时间大体相当,他一生只使用了“大定”一个年号,期间是金朝政治最安定、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他任人唯贤,重用汉族知识分子,“躬节俭,崇孝悌,信赏罚,重农桑”,经济迅速得以恢复。金世宗治下的大定时期被誉为“大定盛世”,南宋在这个时候能保持与金的大体均势,已是很不容易的事了。

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太上皇高宗去世,两年后,孝宗禅位给皇太子,即光宗赵惇。孝宗当上了南宋第二代太上皇,入住第一代太上皇颐养天年的德寿宫,改名为重华宫。

光宗即位时已四十多岁。皇后李氏生性妒悍,一次,光宗洗手时见端着盥盆的宫女双手细白,喜形于色。几天后,李后派人送来一具食盒,光宗打开一看,里面装的竟是上次那个端盆宫女的双手。她趁光宗出宫之机,虐杀光宗宠幸的黄贵妃,然后派人告诉光宗说黄贵妃“暴死”。光宗明知是皇后下的毒手,但惊骇之余,连质问皇后的勇气都没有。不久,光宗精神崩溃,难以理政。从绍熙三年开始,“政事多决于后”。

光宗仿效孝宗侍奉高宗的先例,每月四次朝见重华宫,但没过多久,光宗开始找借口回避这种例行公事,引起孝宗的不满和朝臣的议论。绍熙五年(1194)孝宗病重,光宗还是不去重华宫探视,宰相留正、兵部尚书罗点、中书舍人陈傅良、起居舍人彭龟年等纷纷进谏,留正甚至拉住光宗的衣服哭谏,但光宗不听,最后只同意其子嘉王赵扩去探视。六月,孝宗病死,光宗称病不去服丧。留正与礼部尚书、知枢密院事赵汝愚商议,只好请出已经八十多岁的太皇太后吴氏出面主持丧礼。

朝中骚动。赵汝愚与外戚韩仛胄定计,请太皇太后吴氏下诏,光宗退位做太上皇,立赵扩即皇帝位,是为宁宗,并召还留正,朝中才安定下来。

儿子当上皇帝后,光宗才知道消息,但已经无可奈何,在当了六年太上皇后,光宗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