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女主临朝(又称“垂帘听政”)并非常态,但宋代却是女主最多的王朝,前后出了九位:真宗刘皇后、仁宗曹皇后、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哲宗孟皇后、高宗吴皇后、宁宗杨皇后、理宗谢皇后、度宗杨淑妃。中国自古有“女祸”“红颜祸水”之说,两宋女主虽多,但没有一人可以称为“女祸”。相反,在治国方面,有的女主还相当出色。

宫廷政治历来吸引人们的眼球。反映宫廷政治的传统戏曲,最著名的莫过于《狸猫换太子》。剧中情节曲折、离奇,骇人听闻,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宫廷政治的丰富想象。只不过,现实版的刘太后完全不是戏曲中的那个夺人子并欲害其母的毒妇,而是宋王朝第一位摄政且功绩赫赫的女主。

刘太后名为刘娥,《宋史》说她祖籍太原,爷爷是将军,父亲是刺史,她还在襁褓时,父亲死于征战,母亲撒手人寰,刘娥成了孤儿,后被好心人收养,长于益州。但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说:“章献刘后,本蜀人。”没有支持她祖籍太原、将军之后说。

刘娥善说鼓儿词,就是边摇拨浪鼓边唱歌。她十三四岁时嫁给一名年轻银匠龚美,并跟着龚美一起来到京师开封卖艺谋生。龚美手艺出众,为人和善,善于结交朋友,尤其与襄王府里当差的张耆交好。襄王便是后来的真宗赵恒,此时他的名字还叫赵元侃,尚未被册定为太子,年仅十六岁。刘娥随夫抛头露面,其美貌为赵恒的随从们所知。经人指点,龚美改称是刘娥的表哥,改名刘美,把刘娥进献给赵恒。二人很快如胶似漆。但赵恒乳母认为刘氏出身寒微,劝赵恒不要亲近刘氏不果,只好报与太宗,太宗大怒,下旨逐刘氏出京,并为十七岁的赵恒赐婚。

赵恒把刘娥偷偷藏在张耆家里,不时私会。十几年后,太宗病死,赵恒即位,随即把刘娥迎进宫中,封为美人。刘娥虽已三十六岁,却一直获得真宗的专宠。

景德初,真宗郭皇后的儿子赵祐夭折,年仅九岁,半月后,另一名两月大的皇子也夭折了。此时真宗年近四旬,以防万一,养宗室之子于皇宫内。景德四年(1007)四月,郭皇后病死。真宗想立刘娥为后,遭到群臣反对。宋代士大夫在这个问题上喜欢发表意见,他们不仅不赞同立刘娥,反而要求册立十四岁的才人沈氏为后。沈才人是太宗朝宰相沈伦的孙女。真宗不悦,将后位空缺,也不再提及此事。

后来,刘娥借腹生子,真宗诏告群臣,欲立为后。大中祥符间,晋封刘娥为德妃,并给百官加官进爵,再册封刘娥为后。册后礼仪一应从简,真宗既不让官员进贺,也不搞封后仪式,封后诏书也回避朝臣公议,只下令将封后诏书传至中书省,自己在后宫宣布一下就完事。刘娥在入宫前的闲居期间,读了不少书,通晓古今,加之她悟性极好,一点就通,每每襄助真宗,以至真宗在工作上都离不开她了,每日批阅奏章,刘后必侍随在旁,外出巡幸也要带上她。

乾兴元年(1022),真宗病死,太子赵祯即位,尊刘皇后为皇太后,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刘娥沉着决策,政局平稳过渡。当时,围绕太后与皇帝如何坐朝,大臣们争议不休,宰相丁谓建议朝会时皇帝坐朝承明殿,太后另择地方听汇报。刘娥认为不可,她说:“皇帝视事,当朝夕在侧,何须别御一殿?”于是,仁宗与刘太后五天上一次朝,皇帝居左,太后坐右,皇帝称“朕”,太后称“吾”。

刘娥号令严明,赏罚有度,乾兴元年六月,她诛杀与丁谓勾结的宦官雷允恭,将丁谓罢相出朝,开始和仁宗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听政。她对真宗晚年的降“天书”等封建迷信活动进行拨乱反正,先后以冯拯、王钦若、王曾、张知白、吕夷简等为相,在内政外交上颇多变革,除冯拯在任时间短促,王钦若名声较差外,其他人均为后世所赞誉。

刘娥特意在崇政殿的西厢房,给仁宗安排了一个专门读书的地方,邀请当时最有名望的博学鸿儒,给他讲经习史,朝夕诵读,为这位后来的贤君奠定了扎实的道德、学问根基。仁宗生母李氏被刘娥封为顺容,迁往真宗永定陵,成为守陵的先帝诸妃之一。明道元年(1032)二月,李氏患了重病,刘娥派太医前去诊治,并晋封她为宸妃。然而李氏封妃当天便病死了。在宰相吕夷简的力主下,刘娥以一品礼仪将李妃殡殓,在皇仪殿治丧,并给李妃穿上皇后冠服,予以厚葬。李妃的父亲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再次晋升。

刘娥虽迷恋权力,却并未想过自立。小臣方仲弓上书,建议刘娥效仿武则天,为刘氏祖宗立庙,遭到她的怒斥;太常博士程琳献图《武后临朝图》,被她亲掷于地。见她这样的表态,群臣如释重负,仁宗也心怀感激,天圣七年(1029)九月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随着仁宗年龄的增长,朝中要求太后还政的呼声渐渐多起来,有的大臣甚至联名向皇帝上书。

明道二年二月,宋廷行祭太庙大典,刘娥自觉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便提出自己要着衮冕祭祀太庙。大臣们经商议,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稍减了几样,呈了上去。当天,刘太后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刘太后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随即还政于仁宗,实现了权力的顺利交接。三月,刘娥病重,仁宗大赦天下,四处征召名医,几天后,刘娥病死。第二日,仁宗在皇仪殿召群臣,哭道:太后临终前数度拉扯身上衣服,可有什么心愿未了?参知政事薛奎说:太后不愿先帝见她身穿天子服入葬。仁宗恍然大悟,下令给她换上皇后冠服。

在治国理政方面,刘娥堪称是两宋女主中的佼佼者。后世人称她“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这个卖艺出身的女子,聪慧过人,又肯于学习,受命于危急之际,垂帘听政达十一年之久,期间,国家内无大忧、外无大患,最后又平稳地交接了政权。刘娥晚年时曾问大臣李迪:卿向来不想我干预国事,有些过了。我十几年保养天子之至,卿以为何如?李迪性格刚烈,大半辈子与刘娥作对,也终于说了句公道话:臣蒙受先帝厚恩,今天看到天子的圣明,臣以前不知皇后的盛德,乃至于此。

刘娥的统治也有瑕疵,比如她晚年纵容娘家人,刘美的儿子刘从德去世后,他的姻戚、门人、厮役为官有几十人,御史们上奏告状,反而被贬。尽管如此,《宋史》还是给予她高度评价,说她当政时朝廷纲纪得以树立,朝政没有大的缺失,奸邪的人不能肆意妄为。

无独有偶,宋代女主中,与刘娥经历相似的还有一位,南宋宁宗杨皇后也是因为机缘巧合,由一介平民进身为至高无上的女主。

《宋史·后妃传》记载,宁宗皇后杨氏年轻时因姿色动人而被选入后宫,有人说她是会稽人。南宋叶绍翁的《四朝闻见录》中详细记述说,由于杨氏的养母张夫人唱功出色,被选入宫廷乐部,时常为皇室成员献唱,深得太皇太后吴氏的喜爱。有一次,吴太后对乐部艺人表演不满,便想起当年的张夫人来,便“顾左右曰:‘记得张家,今安在?’左右对曰‘已死矣。有女颇聪慧”。吴太后想念张夫人,便把张夫人的养女杨氏召入宫中。

杨氏入宫时只有十一二岁,她长得漂亮,又能说会唱,通经史文墨,深得吴太后喜爱,一直把她留在身边。绍熙五年(1194),光宗被逼退位,赵汝愚、韩侂胄等大臣迎立二十六岁的宁宗赵扩。宁宗即位后到吴太后处问安,见到杨氏,立即被其风韵所倾倒,此后常常借口去吴太后处问安。杨氏平素为人不错,左右内侍都替她说好话,吴太后有意成全他们。第二年,吴太后把杨氏赐予宁宗,当时,宁宗二十七岁,杨氏已三十三岁。宁宗当年封杨氏为平乐郡夫人,并一路进封为贵妃。宁宗韩皇后去世后,中宫一时空缺。同与杨贵妃受宠的还有一位曹美人。外戚、权臣韩侂胄比较二人之后,认为杨氏“涉书史,知古今,性警敏、任权术”,而曹美人柔顺温和,力劝宁宗立曹美人为皇后。韩侂胄判断极准,却毫无办法,杨氏一通枕头风吹下来,宁宗很快写下立杨氏为后的手诏。嘉泰三年(1203),杨氏被册封为皇后。

杨皇后对韩侂胄耿耿于怀,欲除之而后快,与其兄杨次山密谋,设计诛杀韩侂胄。但韩侂胄权倾朝野,杨皇后与杨次山势单力薄,一时无法下手。杨氏指使杨次山“择廷臣可任者共图大事。礼部侍郎史弥远,素与韩有隙,欣然奉命”。在史弥远的暗中组织和串联下,参知政事钱象祖、礼部尚书卫泾、著作郎王居安等加入到反韩阵营。

开禧二年(1206),韩侂胄发动开禧北伐,结果一败涂地,朝野上下出现反对韩侂胄的声音,杨皇后认为时机成熟,与史弥远一起实施诛杀计划。为掩人耳目,杨后与史弥远伪造了宁宗欲诛杀韩侂胄的御批密旨。在杨皇后授意下,史弥远选定由主管殿前司公事的中军统制夏震动手。开禧三年十一月,夏震带兵埋伏在韩侂胄上朝的必经之地六部桥侧,乘韩侂胄上早朝时,借口有密旨宣听,喝退随从,由众军拥至玉津园侧,将韩侂胄槌杀。

后来,史弥远实施废掉皇子赵竑阴谋,杨后的态度至关重要。史弥远将废太子之事托杨次山之子杨谷、杨石密告杨后,杨后先是说:皇子是先帝所立,怎么能擅自变更?史弥远指使杨谷、杨石去反复劝说,终于获得杨后同意。

理宗即位时已二十一岁,虽已成年,但为报答皇后拥立之恩,不仅尊其为皇太后,而且恳请她垂帘听政。在理宗与史弥远等大臣的一再恳请下,六十二岁的杨太后垂帘听政。七个月后,杨太后主动宣布撤帘还政。理宗两次请求她继续垂帘,杨太后都不答应。绍定五年(1232)十二月,杨太后在慈明殿去世。

由于出身平民,杨氏能体恤民间疾苦,当皇后期间,她得知浙江百姓苦于一种叫“生子钱”的重赋,便请求宁宗“尽免两浙生子钱”。此外,她家教严明,杨家外戚虽显赫,但没有出现仗势欺民的人物。

与真宗刘后不同的是,杨氏交接史弥远,诛杀韩侂胄,在废立太子问题上助纣为虐。她为杀韩侂胄,从谋划到完成,前后花了数年时间,却不露一丝破绽,其心计之深,手段之狠,在两宋女主中都是罕有的。出现这样的女主,反映出南宋中期以后政治生态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