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3
创造力是孩子成才之源

没有创造力的“好学生”不算人才

分数高≠有创造力

父母要明白一件事,所谓人才绝不是分数比其他人高出几分,眼下挖空心思提高孩子的成绩,长远来看对孩子以后的成功成才起不到多大作用。

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经撰文称,未来中国的GDP将不可避免地追上美国,但创新能力可能很难与美国匹敌。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除了体制和基础研究薄弱等原因,主要是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模式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至于我们在思想竞争方面大大滞后于美国。

中国人的高智商是公认的,但中国孩子被普遍认为想象力、创造力缺乏。几年前,一个国际教育评估组对21个国家的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国学生的想象力排在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在倒数第五。每年,中国学子有2000多人拿到美国大学的博士学位,但并不能改变“中国学生想象力贫乏”这一评价。

绝不是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天生就弱,这个结果是中国父母和学校联手提供的教育环境造成的。学校严格的纪律和统一的标准压制了孩子的个性,“好孩子”“优秀孩子”都以好成绩为导向。在这样的环境里,很多孩子努力学习只是为了获得外界的认可,内在兴趣和动机都很弱。中国采用“标准答案”的教育方式也极大地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发展。这些都使中国孩子的创造潜能被过早地扼杀了。

抓住孩子创造力最强的两个时期

人的一生中,创造力最强的时期有两个。一个是幼儿期,这时孩子刚刚开始认识自己身边的世界,对周围一切的理解都没有什么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地探究和创造。进入学校接受正式教育之后,孩子听到、看到、学到的规则越来越多,有大量信息、概念、理论需要记忆,这是必要的知识积累阶段,此时创造力不强。另一个时期是到了正式教育的后期,也就是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孩子有了丰富的知识背景,有了思考创造的资本,便可以突破陈规、整合资源,开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了。

在这两个创造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孩子接受的教育是怎样的呢?

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父母很早就开始给孩子灌输知识,幼儿园呈现“小学化”,极大地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一直处于高强度学习的状态,整日在题海、考试和补课中连轴转,得不到喘息机会。等终于闯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到了大学、研究生这一创造力最强的阶段,中国的孩子大多精神和精力已经透支,成了“强弩之末”,失去了外界压力的刺激,很难再提起学习的兴趣。而他们因为个性和思想被束缚久了,虽然大学有了自由学习的氛围,却因思维方式的固化,很难再有创新。

◆ 有一个成绩很好的北京男孩到多伦多念大学,一年不到就自动退学,回国复读,准备重新参加高考。我很奇怪,难道多伦多大学不够好吗?他答:“不是不好,而是压力太大。”他告诉我,学校要求学生们经常做研究课题,学生必须亲自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然后做分析做研究,有时还需要做问卷调查,最后提交的报告必须有独到见解。

国外的大学考试形式灵活,不是靠死记硬背就可以应付的。即使是开卷考试,也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变通能力和创造力。所以,如果他在多伦多大学学习,每一天都必须全力以赴,所有作业、考试、研究报告等均将纳入期末成绩,不及格就得重修。总之,他说:“这里不像国内大学那么好‘混’……回国的不止我一个,还有10个同学也回来了……”

想一想真是可惜,其实国外的学生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强化学习,此时他们有了丰富的知识背景,开始整合已有的知识资源,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却因为长期处于强化学习的状态,提前“老化”,难以接受高强度的学习了。国外的大学自由度很高,学生可以广泛试听,自主选择科目,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填鸭式”教育中长大的孩子,已经习惯了喂什么就吃什么,失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自然不佳。

每个孩子都有潜在天赋

究竟什么是创造力?心理学认为,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有的父母不自信,认为自身没有什么创造力,孩子也不可能有创造力。这是种误解。研究表明,创造力是人的大脑长期进化的产物,每个人都具备。从生理上讲,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大脑的可塑性伴随人的一生。

创造力和呼吸一样,是我们每一个人终身都具备的能力。它并不专属于艺术家、音乐家,而是随时可以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迸发出来的火花。遗憾的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养成思考和质疑的习惯,永远不发问,从来不思考,被动接收信息,使其创意天性得不到充分发挥。齿轮很久不用都会生锈,更何况人的大脑。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每个孩子都有各自不同的潜在天赋,如果不加以培植就会被埋没。没有一个孩子注定是天才,也没有一个孩子注定会碌碌无为。在既定的智商条件下,父母应该为孩子创造最佳的环境,使其发挥潜力。父母要明白一件事,所谓人才,绝不是分数比其他人高出几分。眼下挖空心思提高孩子的成绩,长远来看对孩子以后的成功成才起不到多大作用。

有些人书念得不怎么样,到了社会上找到自己擅长的职业,如鱼得水,创立了自己的企业或者闯出一片新天地。有些人学生时代总是第一名,到社会上悄无声息,表现十分普通。刨除外部因素,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创造力的不同。创造型人格的孩子更主动,更容易接受新事物,迎接新挑战,想出新点子,这些都有助于他们把握机遇,获得成功。

21世纪的竞争在于创造力而不是记忆力,有远见的父母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由孩子主宰的那个未来的时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会更高。没有创造力,孩子就没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