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1 BIM概述

类似BIM技术与理论的研究与命名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但直到1975年,才由查克·伊斯特曼(Chuck Eastman)系统而又明确地提出了当代BIM技术的基本特征:交互的创建建筑元素;从同一个建筑元素(原始含义应该包括项目、构件与组件等)中获得剖面、平面、轴测图或透视图;设计方案中做任意改动后,所有视图自动更新;所有从相同设计方案中生成的图纸能够自动保持统一;可以与各种算量分析软件直接对接,生成造价和材料用量;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数据库。

美国国家BIM标准中对BIM的定义是:“BIM是一个设施(建设项目)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者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其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

我国《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一标准》自2017年7月1日起实施,标准中对BIM进行了定义:“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2015年以来,“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为建筑工业带来了新机遇,BIM技术也进入了注重应用价值的深度挖掘阶段,并呈现出“BIM+”的特点。

总之,BIM的核心就是利用3D建模技术建立起建筑工程项目的三维模型,同时为它添加完整的、实际的工程信息,使之成为一个包含设计意图、施工信息、管理数据及材料信息等方面信息的信息化三维实体。以这个信息化的三维模型为基础,通过对项目信息的收集、交换、管理、存储和更新,为建设项目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参与方提供及时、准确和完善的信息,用以支持不同阶段、不同项目参与方及不同应用软件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最终实现项目设计、施工、运营、维护效率和质量的提高。随着“数字中国”概念的提出,BIM为构建数字城市提供了良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