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国际物联网工程技术发展历程及趋势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是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研究中心(Auto-ID Labs)于1999年提出的,其最初的含义是指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到了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一份题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年度报告,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提出了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意物体之间互联(Any Time、Any Place、Any Things Connection),无所不在的网络(Ubiquitous Networks)和无所不在的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发展愿景,除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Smart Things)等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1. 物联网在国外研发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国外对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主要集中在美、欧、日、韩等少数国家。最初的研发方向主要是条形码、RFID等技术在商业零售、物流领域的应用。随着RFID、传感器技术、近程通信以及计算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近年来物联网的研发、应用开始拓展到环境监测、生物医疗、智能基础设施等领域。例如,总部位于比利时的欧洲合作研发机构校际微电子中心(IMEC)利用GPS、RFID技术已经开发出远程环境监测、先进工业监测等系统,近来该机构还利用在微电子及生物医药电子领域的领先技术,积极研发具有可遥控、体积小、成本低等功能的微电子人体传感器、自动驾驶系统等技术;思科已经开发出“智能互联建筑”解决方案,为位于硅谷的美国网域存储技术有限公司节约了15%的能耗;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并已经开发出了涵盖智能电力、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银行、智能城市等多项物联网应用方案;美国政府目前正在推动与墨西哥边境的“虚拟边境”建设,该项目依靠传感器网络技术,据报道仅其设备采购额就高达数百亿美元。

欧洲智能系统集成技术平台(EPOSS)在Internet of Things in 2020报告中分析预测,物联网的发展将经历四个阶段:2010年之前,RFID被广泛应用于物流、零售和制药领域;2010—2015年,物体互联;2015—2020年,物体半智能化;2020年之后,物体全智能化。就目前而言,许多物联网相关技术仍在开发测试阶段,离不同系统之间融合、物与物之间的普遍链接的远期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

2. 国外推动物联网发展的政策措施

1)欧盟

2009年,欧盟执委会发表了题为Internet of Things-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的物联网行动方案,描绘了物联网技术应用的前景,并提出要加强欧盟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行动方案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强物联网管理,包括制定一系列物联网的管理规则;建立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Decentralised Management)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地履行管理职能。

(2)完善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包括持续监测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问题,修订相关法律,加强相关方对话等;执委会将针对个人可以随时断开联网环境(the silence of the chips)开展技术、法律层面的辩论。

(3)提高物联网的可信度(Trust)、接受度(Acceptance)、安全性(Security)。

(4)推广标准化,执委会将评估现有物联网相关标准并推动制定新的标准,持续监测欧洲标准组织(ETSI、CEN、CENELEC)、国际标准组织(ISO、ITU)以及其他标准组织(IETF、EPC global等)的物联网标准制定进度,确保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是在各相关方的积极参与下,以一种开放、透明、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

(5)加强相关研发,包括通过欧盟第7期科研框架计划项目(FP7)支持物联网相关技术研发,如微机电、非硅基组件、能量收集技术(Energy harvesting Technologies)、无所不在的定位(Ubiquitous Positioning)、无线通信智能系统网(Networks of Wirelessly Communicating Smart Systems)、语义学(Semantics)、基于设计层面的隐私和安全保护(Privac and Security by Design)、软件仿真人工推理(Software Emulating Human Reasoning)以及其他创新应用,通过公私伙伴模式(PPP)支持包括未来互联网(Future Internet)等在内项目建设,并将其作为刺激欧洲经济复苏措施的一部分。

(6)建立开放式的创新环境,通过欧盟竞争力和创新框架计划(CIP)利用一些有助于提升社会福利的先导项目推动物联网部署,这些先导项目主要包括e-health、e-accessibility、应对气候变迁、消除社会数字鸿沟等。

(7)增强机构间协调,为加深各相关方对物联网机遇、挑战的理解,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欧盟执委会定期向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欧洲经济与社会委员会、欧洲地区委员会、数据保护法案29工作组等相关机构通报物联网发展状况。

(8)加强国际对话,加强欧盟与国际伙伴在物联网相关领域的对话,推动相关的联合行动、分享最佳实践经验。

(9)推广物联网标签、传感器在废物循环利用方面的应用。

(10)加强对物联网发展的监测和统计,包括对发展物联网所需的无线频谱的管理、对电磁影响等管理。

2)美国

2009年1月7日,IBM与美国智库机构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ITIF)共同向奥巴马政府提交了The Digital Road to RecoverA Stimulus Plan to Create JobsBoost Productivity and Revitalize America草案,提出通过信息通信技术(ICT)投资可在短期内创造就业机会,美国政府只要新增300亿美元的ICT投资(包括智能电网、智能医疗、宽带网络三个领域),便可以为民众创造出94.9万个就业机会。2009年1月28日,在奥巴马就任总统后的首次美国工商业领袖圆桌会议上,IBM首席执行官建议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能型基础设施。上述提议得到了奥巴马总统的积极回应,奥巴马把“宽带网络等新兴技术”定位为振兴经济、确立美国全球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并在随后出台的总额7870亿美元《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中对上述战略建议具体加以落实。《经济复苏和再投资法》希望从能源、科技、医疗、教育等方面着手,透过政府投资、减税等措施来改善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带动美国长期发展,其中鼓励物联网技术发展政策主要体现在推动能源、宽带与医疗三大领域开展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3)韩国

自1997年起,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产业政策。为实现建设信息化社会的愿景,韩国政府持续推动各项相关基础建设、核心产业技术发展,RFID/USN(传感器网)就是其中之一。韩国政府最早在“u-IT 839”计划中就将RFID/USN列入发展重点,并在此后推出一系列相关实施计划。目前,韩国的RFID发展已经从先导应用开始全面推广;而USN也进入实验性应用阶段。

在此基础上,2009年,韩国通信委员会出台了《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长动力。《物联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提出,到2012年实现“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物联网基础实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信息通信技术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构建物联网基础设施、发展物联网服务、研发物联网技术、营造物联网扩散环境等4大领域、12项详细课题。

4)日本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相继制定了e-japan、u-japan、i-japan等多项国家信息技术发展战略,从大规模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入手,稳步推进,不断拓展和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此带动本国社会、经济发展。其中,日本的u-japan、i-japan战略与当前提出的物联网概念有许多共通之处。2008年,日本总务省提出u-Japan xICT政策。x代表不同领域乘以ICT的含义,一共涉及三个领域,即产业xICT、地区xICT、生活(人)xICT。将u-Japan政策的重心从之前的单纯关注居民生活品质提升拓展到带动产业及地区发展,即通过各行业、地区与ICT的深化融合,进而实现经济增长的目的。产业xICT是通过ICT的有效应用,实现产业变革,推动新应用的发展;地区xICT是通过ICT以电子方式联系人与地区社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生活(人)xICT是有效应用ICT达到生活方式变革,实现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环境。

2009年7月,日本IT战略本部颁布了日本新一代的信息化战略——i-Japan战略。为了让数字信息技术融入每一个角落,首先将政策目标聚焦在三大公共事业(电子化政府治理、医疗健康信息服务、教育与人才培育),提出到2015年,通过数字技术达到“新的行政改革”,使行政流程简化、效率化、标准化、透明化,同时推动电子病历、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应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