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

唐·杨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

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

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

胜作一书生。

字词解释

从军行: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发兵所用之兵符,分为两块,相合处呈牙状,朝廷和主帅各执一块,代指奉命出征的将帅。

凤阙:阙名。汉建章宫的圆阙上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汉时匈奴的要地。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零,此指失去了鲜艳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诗人简介

杨炯(650~约695),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明人辑有《盈川集》。

写作背景

此诗作年不详。诗中描写了诗人向往赴疆建功的豪情,反映了初唐青年士子的精神风貌。

译文

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怎能平静。国破家亡,匹夫有责,朝廷的将帅刚出了宫门,点兵出征,身着铁甲的将士很快就直捣敌方据点。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风狂刮的声音中夹杂着隆隆战鼓声。我宁作百夫长,去冲锋陷阵,也不愿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墨之间。

赏析

“驾!驾!”一骑快马飞驰入城,匆匆穿过宽阔的长安街道,街上行人慌忙让路,只见快马直奔皇宫方向,不一会儿便出现在金碧辉煌的皇宫大门前,马上之人猛地勒住缰绳,一个翻身下马,大声喝道:“边关急报!”层层宫门次第打开,信使立即跑入宫中汇报边关战况。

唐朝初年,百姓期盼安居乐业,但吐蕃、突厥时常侵扰边境,边关不得安宁。这一次,突厥大军入侵甘肃固原、庆阳等地,守边将士拼死抗敌,无奈寡不敌众,眼看敌军将要破城而入,熊熊燃起的战火将要烧到京城,军中将领立即派兵八百里加急回京禀报前线战况,请求朝廷派兵支援。

朝廷得知边关战况后,立即发布征兵告示,号召仁人志士从军报国,消息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许多人纷纷响应朝廷的号召,加入从军出塞的队伍中。这其中不乏普通百姓、生意人、侠肝义胆的壮士,更有文质彬彬的读书人。

城南有一书生,便是这浩浩荡荡的从军人员中的一位。他从小便立下读书报国之志,勤勉学习,日夜苦读经书,孜孜不倦,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为国尽忠的理想,不料考了三次,都榜上无名。这一次,他听闻边关告急,爱国激情再度涌上心头,他再也坐不住了,不愿再把青春时光消磨在笔墨之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大丈夫应当捐躯赴国难,保家卫国。于是,他毅然报名从军。

短短几日,朝廷便募集到了几十万大军。这一天,正是军队出征的日子。战士们身披铠甲,手握长剑,面容坚定,排列得整整齐齐;统帅站在点将台上出示玉石做成的兵符,调兵遣将,鼓舞士气,与战士们共饮出征酒。

战鼓擂擂,车马萧萧,出征的号角吹响,战士们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出发了。长安街道两旁,站满了行人,熟悉的父老乡亲望着战士们年轻坚毅的脸庞,战士们也注目着亲人,那位书生看着混在人群中的老父亲,暗自下决心,此去一定要杀敌报国,建功立业,不负国家与亲人的嘱托。

出了长安城,大唐的军队昼夜行军,很快便到达边关,恰逢敌军又来入侵,此时正是寒冬腊月时节,大雪弥漫,遮天蔽日,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军旗上的彩画在大雪的映衬下显得黯然失色,战士们的脸和手都冻得通红。当雄壮的进军鼓声响起,战士们奔赴战场,冲锋陷阵。那位书生满腹豪情,他提剑冲到最前方,杀了几个敌人,他的热血在沸腾,心情异常激动。他想起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想起了父母殷殷期盼的脸庞,感慨道:“我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驰骋沙场,也不愿做置身书斋、只知埋头苦读的文弱书生。”

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千万马蹄声、刀剑的碰击声交织在一起,犹如崖边飞流直湍,似有气吞山河之势。唐军冒着鹅毛大雪迅速包围了敌军,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夺得了此次战斗的胜利,保卫了国家的边疆,彰显了威武雄壮的大唐军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