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 十二醇硫酸钠的合成及性能测定

实验目的

(1)掌握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醇硫酸钠的制备原理及工艺。

(2)掌握表面活性剂的表面张力和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方法。

实验原理

十二醇硫酸钠也称月桂醇硫酸钠、K12,是重要的脂肪醇硫酸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外观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泡沫丰富,有较好的生物降解性,耐碱、耐硬水,适于低温洗涤,易漂洗,对皮肤刺激性小。十二醇硫酸钠是牙膏中的常用发泡剂,也是香波、化妆品、各类泡沫沐浴剂、地毯清洗剂、电镀浴剂的重要活性成分,还可作农药润湿粉剂和乳液聚合乳化剂。

十二醇硫酸钠由十二醇与氯磺酸或氨基磺酸作用经中和而制得。反应原理如下:

临界胶束浓度(CMC)是衡量表面活性剂性能的一个重要参数,在该点表面活性剂从离子或分子分散状态缔合成有序的结合体(即胶束),从而引起溶液的各种性能发生明显的突变,这个开始形成胶束的表面活性剂的最低浓度被称为临界胶束浓度。临界胶束浓度可用来衡量表面活性剂的活性大小。CMC越小,表示该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所需的浓度越低,即达到表面饱和吸附的浓度就越低,因而可以改变表面性质,起到润湿、乳化、增溶、起泡等作用所需的浓度也越低,表示该表面活性剂的活性越大。

试剂与仪器

试剂:十二醇,氢氧化钠(5%、30%),氯磺酸,蒸馏水,氯仿,双氧气(5%),乙醇。

仪器:三口烧瓶,滴液漏斗,电热套,量筒,氯化氢吸收装置,研钵,电动搅拌器,表面张力测定仪,烧杯,温度计,蒸发皿,移液管。

实验内容

1.十二醇硫酸钠的合成

在装有氯化氢吸收装置、温度计和电动搅拌器和滴液漏斗的250mL三口烧瓶中加入19g(0.1mol)十二醇,电热套加热并将温度控制在25℃,在充分搅拌下用滴液漏斗于30min内缓慢滴加13g(0.1mol)氯磺酸,滴加时温度不要超过30℃,注意控制泡沫,勿使物料溢出。加完氯磺酸后,于(30±2)℃反应2h,反应中产生的氯化氢气体用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硫酸化结束后,将硫酸化物缓慢地倒入盛有100g冰和水的混合物的250mL烧杯中(冰:水=2:1),同时充分搅拌,外面用冰水浴冷却。最后用少量水把三口烧瓶中的反应物全部洗出。稀释均匀后,在搅拌下滴加质量分数为30%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中和至pH值为7~8.5,温度控制在50℃。加入约0.5%的双氧水漂白,得到稠厚的十二醇硫酸钠。将上述浆液移入蒸发皿,在蒸汽浴上或烘箱内烘干,于研钵中压碎研磨后得到白色粉状或粒状十二醇硫酸钠约33g,收率约110%。

2.表面张力与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

制备的十二醇硫酸钠用乙醇重结晶后,用去离子水配制0.2mol·L-1的溶液,用移液管移取样品0.1mL于表面张力仪中,用洗耳球打气数次,使溶液浓度均匀,然后调节液面与毛细管端相切,测定精密数字压差计最大的压力差Δpmax。然后依次加入0.2mL、0.2mL、0.2mL、0.5mL、0.5mL、1.0mL、1.0mL溶液,每加一次测定一次压力差Δpmax。直到溶液的量加到饱和为止,这时压力计的Δpmax几乎不再随溶液的加入而变化。按下式计算不同浓度的十二醇硫酸钠溶液的表面张力:

式中 σ——被测溶液的表面张力;

σ0——25℃、标准大气压下水的表面张力;

Δpmax,Δp0,max——实验测定的被测溶液和水的精密数字压差计最大的压力差。

以样品所测得的表面张力对溶液浓度作图,根据拐点可以得到十二醇硫酸钠的临界胶束浓度。

注意事项

(1)氯磺酸遇水会分解,故所用玻璃仪器必须干燥。

(2)氯磺酸的腐蚀性很强,使用时要戴橡胶手套,在通风橱内取。

(3)氯化氢吸收装置要密封好。

(4)表面张力仪测定时系统要保持良好的密封性。

思考题

(1)硫酸醇盐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哪几种?写出结构式。

(2)滴加氯磺酸时温度为什么控制在30℃以下?

(3)十二醇硫酸钠的产率为什么超过100%?杂质是否一定要除去?

参考文献

[1]龚盛昭,税永红.精细化工实验与实训[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朱凯,朱新宝.精细化工实验[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

[3]周艳,黄宏志,丁正学,鲁德平.十二烷基硫酸钠制备方法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3):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