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过滤的机理

过滤主要是水中悬浮颗粒与滤料颗粒之间黏附作用的结果。一方面,被水流夹带的颗粒 与滤料颗粒表面接近或接触,涉及颗粒脱离水流流线而向滤料颗粒表面靠近的迁移机理;另—方面,当颗粒与滤料表面接触或接近时,依靠不同的作用力使得它们黏附于滤粒表面上。

1.颗粒迁移

在过滤过程中,滤层孔隙中的水流一般属于层流状态。被水流挟带的颗粒将随水作流线运动,而其脱离流线而与滤粒表面接近,一般认为是由拦截、沉淀、惯性、扩散和水动力等作用引起。

①当颗粒尺寸较大时,处于流线中的颗粒会直接碰到滤料表面产生拦截作用;

②颗粒沉速较大时会在重力作用下脱离流线,产生沉淀作用;

③颗粒具有较大惯性时也可以脱离流线与滤料表面接触(惯性作用);

④颗粒较小、布朗运动较剧烈时会扩散至滤料表面(扩散作用);

⑤在滤料表面附近存在速度梯度,非球体颗粒由于在速度梯度作用下,会产生转动而脱离流线与颗粒表面接触(水动力作用)。

2.颗粒黏附

颗粒黏附是一种物理化学作用。当水中杂质颗粒迁移到滤料表面上时,则在范德华引力和静电力相互作用下,以及某些化学键和某些特殊的化学吸附力作用下,被黏附于滤料颗粒表面上。此外,絮凝颗粒的架桥作用也会存在黏附过程,与澄清池中的泥渣所起的黏附作用基本类似,不同的是滤料为固定介质,排列紧密,效果更好,故黏附作用主要决定于滤料和水中颗粒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未经脱稳的悬浮物颗粒,过滤效果很差。但是在过滤过程中,特别是过滤后期,当滤层中孔隙尺寸逐渐减小时,表面滤料的筛滤作用也不能完全排除,但这种现象并不希望发生。

3.滤层内杂质分布规律

与颗粒黏附同时,还存在由于孔隙中水流剪力作用而导致颗粒从滤料表面脱落的趋势。黏附力和水流剪力相对大小,决定了颗粒黏附和脱落的程度。往往是下层滤料截留悬浮颗粒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时,过滤就得停止。这是因为,滤料经反冲洗后,滤料因膨胀而分层,表层滤料粒径最小,黏附比表面积最大,截留悬浮颗粒最多,而孔隙尺寸又最小,因而,过滤到一定时间后,表层滤料间孔隙将逐渐被堵塞,甚至产生筛滤作用而形成泥膜,使过滤阻力剧增。结果在一定过滤水头下滤速减小(或在一定滤速下水头损失达到极限值),或者因滤层受力不均匀而使泥膜产生裂缝时,大量水流将自裂缝中流出,以至悬浮杂质穿过滤层而使出水水质恶化。当上述两种情况之一出现时,过滤将被迫停止。

滤池按滤速的大小可分为快滤池和慢滤池两种。快滤池又分普通快滤池、无阀滤池、V形滤池、虹吸滤池等。无阀滤池不设闸阀,而是利用虹吸原理进行自动过滤和冲洗,因而管理较为方便。无阀滤池按其工作条件可分为重力式无阀滤池和压力式无阀滤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