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手术后患者的护理

手术后期是指从患者被送到恢复室或外科病房至患者出院或继续追踪的时期。手术创伤导致患者防御能力下降,术后禁食、切口疼痛和应激反应等加重了患者的生理、心理负担,不仅影响创伤愈合和康复过程,而且可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手术后护理的重点是防治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促进患者康复。

一、术后评估

1.术中情况

了解手术方式和麻醉情况,手术进程及术中出血、输血和补液情况以及留置的引流管情况等,以判断手术创伤大小及对机体的影响。

2.身体状况

(1)生命体征 评估患者回到病室时的神志、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

(2)切口状况 了解切口部位及敷料包扎情况。

(3)引流管 了解所置引流管的种类、数量和引流部位,注意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导尿管引流尿液的量和色泽。

(4)肢体功能 了解术后肢体感知觉恢复情况和四肢活动度、皮肤的温度和色泽。

(5)体液评估 术后患者尿量、各种引流的丢失量、失血量及术后补液量和种类。

(6)营养状态评估 术后患者每日摄入营养素的种类、量和途径,了解术后体重变化。

(7)术后不适及并发症 了解有无切口疼痛、恶心呕吐、腹胀、呃逆、尿潴留等不适,观察和评估不适的种类和程度;评估有无术后出血、感染、切口裂开、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及危险因素。

(8)辅助检查 了解术后血、尿常规、生化检查、血气分析等结果,尤其注意尿比重、血清电解质水平、血清蛋白及血清转铁蛋白的变化。

3.心理和社会支持状况评估

术后患者和家属对手术的认识和看法,了解患者术后的心理感受,有无紧张、焦虑不安、恐惧悲观、猜疑或敏感等心理反应。进一步评估有无引起术后心理变化的原因。

(1)手术致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改变,担忧手术给今后生活、工作及社交带来不利影响,如截肢、乳房切除或结肠造口等。

(2)术后出现的各种不适如切口疼痛、尿潴留或呃逆等。

(3)术后身体恢复缓慢及发生并发症。

(4)担心不良的病理学检查结果、预后差或危及生命。

(5)担忧住院费用昂贵和难以维持后续治疗。

4.判断预后

了解术后患者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措施的落实情况。评估其机体修复情况,包括切口愈合、肠功能恢复,精神和体力恢复程度,休息和睡眠状况、食欲及饮食种类等。根据手术情况、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和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判断其预后。

二、护理措施

(一)全麻恢复期的护理

1.生命体征和病情的观察

苏醒前设专人护理,常规监测心电图、血压、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每15~30min测量1次,直至患者完全清醒,呼吸、循环功能稳定。

2.维持呼吸功能稳定

呕吐和误吸、呼吸道梗阻是引起全麻患者呼吸道阻塞、窒息的常见原因。为防止呕吐物误吸,术后应将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准备好吸引器及时清除口咽部分泌物。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常规给予患者吸氧,出现并发症时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全麻后患者容易发生舌后坠阻塞咽喉部,这也是常见的呼吸道梗阻原因,此外气管插管拔除后,因麻醉药、肌松药的残留肌力尚未恢复者,口咽部组织松弛的老年人及颈部短的肥胖者也容易发生呼吸道梗阻。可以表现为不完全呼吸道梗阻,此时可见呼吸时发出强弱不等的鼾声,有时带有哨音,而血氧饱和度呈进行性下降,出现舌后坠时用手托起下颌,放入口咽通气管,清除咽喉部分泌物和异物。

3.维持循环功能稳定

在麻醉恢复期,血压容易波动,体位变化也可影响循环功能。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包括低血容量、静脉回流障碍、血管张力降低等;高血压常见原因有术后疼痛、尿潴留、高碳酸血症、颈内压升高等。

4.其他

手术结束后,一般应待患者意识恢复、拔除气管导管后再送回病房。此阶段工作在手术间或麻醉苏醒室进行。全麻未清醒前,患者处于意识丧失阶段,必须守护在患者旁边适当防护、加以约束,防止患者发生坠床及引流管意外脱管等,保持引流管通畅,严密观察有无术后出血。维持体温正常,多数麻醉大手术术后患者体温过低,应注意保暖。少数患者,特别是婴幼儿,全麻后可有高热、惊厥,与全麻药物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失调有关,一旦发现体温升高,应积极进行物理降温,特别是头部降温,以防脑水肿。

5.明确麻醉苏醒进展情况

达到以下标准,可转回病房。

(1)神志清醒,有定向力,回答时间、地点准确。

(2)呼吸平稳,能深呼吸及咳嗽,血氧饱和度大于95%。

(3)血压及脉搏稳定30min以上,心电图无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改变。

6.苏醒延迟

若全身麻醉后超过2h意识仍未恢复,在排除昏迷后,即可认为是麻醉苏醒延迟。与麻醉药物过量、麻醉药物应用不当、麻醉中低血压和低氧血症、代谢功能紊乱等原因有关。引起的苏醒延迟首先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维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寻找患者苏醒延迟原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7.患者的转运

在转运前应补足血容量,轻柔、缓慢地搬动患者。转送过程中妥善固定各管道,防止脱出。有呕吐可能者,将其头偏向一侧;全麻状态未醒者,在人工呼吸状态下转运;心脏及大手术、危重患者,在吸入纯氧及监测循环、呼吸等生命体征下转运。

(二)一般护理

1.安置患者

(1)与麻醉师和手术室护士做好床旁交接。

(2)搬运患者时动作轻稳,注意保护头部、手术部位及各引流管和输液管道。

(3)正确连接各引流装置。

(4)检查输液是否通畅。

(5)遵医嘱给氧。

(6)注意保暖,但避免贴身放置热水袋,以免烫伤。

2.根据麻醉方式、术式安置患者合适卧位

(1)全身麻醉尚未清醒的患者应平卧,头偏向一侧,使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易于流出,避免误吸入气管;全身麻醉清醒后根据需要调整卧位。

(2)蛛网膜下隙麻醉患者应去枕平卧或头低卧位6~8h,防止脑脊液外渗致头痛。

(3)硬脊膜外隙麻醉患者一般取平卧位6h,随后可根据手术部位安置成需要的卧位。

(4)休克患者取中凹体位或平卧位。下肢抬高15°~20°,头部和躯干抬高20°~30°。

(5)颅脑手术术后无休克或昏迷的患者可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

(6)颈、胸手术术后患者多采用高半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

(7)腹部手术术后多采用低半卧位或斜坡卧位,以减少腹壁张力,便于引流,并可使腹腔渗血渗液流入盆腔,避免形成膈下脓肿。

(8)脊柱或臀部手术后患者可取俯卧或仰卧位。

(9)腹腔内有污染者,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尽早改为半坐位或头高脚低位。

(10)肥胖患者可取侧卧位,以利呼吸和引流。

3.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 手术当日每15~30min测量1次脉搏、呼吸、血压,监测6~8h至生命体征平稳。对危重患者,还必须密切观察瞳孔和神志,直至病情稳定,随后可改为每小时测量1次或遵医嘱定时测量,并做好记录。有条件者可使用床旁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

(2)体液平衡 手术后详细记录24h出入量;对于病情复杂的危重患者,留置导尿管,观察并记录每小时尿量。

(3)中心静脉压 如果手术中有大量血液、体液丢失,在术后早期应监测中心静脉压。呼吸功能或心脏功能不全者可采用Swan-Ganz导管以监测肺动脉压、肺动脉血氧分压及混合静脉血氧分压等。

(4)其他 特殊监测项目需根据原发病及手术情况而定,如胰岛素瘤患者术后需定时监测血糖、尿糖;脑手术后的患者需监测颅内压及苏醒程度;血管疾病患者术后定时监测指(趾)端末梢循环状况等。

4.静脉补液

由于手术野的不显性液体丢失、手术创伤及术后禁食等原因,术后患者多需接受静脉输液直至恢复进食。术后输液的量、成分和输注速度,取决于手术的大小、器官功能状态和疾病严重程度。必要时遵医嘱输血浆、红细胞等,以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5.饮食护理

(1)消化道手术 需禁食,待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少量流质饮食,逐步递增至全量流质饮食,至第5~6天进食半流质饮食,第7~9天可过渡到软食,术后10~12天开始普食。术后留置肠营养管者,可在术后第2日自营养管滴入营养液。

(2)非消化道手术 根据手术大小、麻醉方法及患者的全身反应而定体表或肢体的手术,全身反应较轻者,术后即可进食;手术范围较大,全身反应明显者,待反应消失后方可进食。局部麻醉者,无任何不适,手术后即可按需进食。蛛网膜下隙麻醉、硬膜外麻醉者,若无恶心呕吐,术后3~6h可根据需要适当进食;全身麻醉者,应待完全清醒、无恶心呕吐后方可进食,先给予流质饮食,以后视情况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或普食。

6.引流管护理

区分各引流管放置的部位和作用,做好标记并妥善固定。保持引流通畅,若引流液黏稠,可通过负压吸引防止堵塞;术后经常检查引流管道有无堵塞或扭曲。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性状和颜色,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如使用引流瓶,更换连接管及引流瓶时要注意无菌操作技术。熟悉各类引流管的拔管指征,并进行宣教。

(1)置于皮下等浅表部位的乳胶片一般术后1~2日拔除。

(2)烟卷引流一般术后3日拔除。

(3)腹腔引流管若引流液甚少,可于术后1~2日拔除;如为观察胃肠道吻合口渗漏情况,则需保留至所预防的并发症可能发生的时间后再拔除,一般为术后5~7天。

(4)胸腔引流管见第十一章第五节。

(5)胃肠减压管在肠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拔除,其他引流管则视具体情况而定。

7.休息与活动

(1)休息 保持病室安静,减少对患者的干扰,保证其安静休息及充足的睡眠。

(2)活动 早期活动有助于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肠功能恢复和减少尿潴留的发生。鼓励并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深呼吸运动、四肢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有禁忌时例外。

8.手术切口护理

观察切口及周围皮肤有无渗血、渗液、切口感染、切口裂开等异常。保持切口敷料清洁干燥,并注意观察术后切口包扎是否限制胸、腹部呼吸运动或指(趾)端血液循环。对烦躁、昏迷患者及不合作患儿,可适当使用约束带,防止敷料脱落。

(1)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① 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② 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③ 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④ 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2)切口愈合等级

① 甲级愈合:指愈合良好,无不良反应。

② 乙级愈合:指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

③ 丙级愈合:指切口已化脓,需要做切开引流等处理。

(3)缝线拆除时间根据切口部位、局部血液供应情况、患者年龄及全身营养状况决定。一般而言,头、面及颈部切口在术后4~5日拆线,下腹部和会阴部切口为术后6~7日拆线,胸部、上腹部、背部和臀部术后7~9日拆线,四肢术后10~12日拆线,减张缝线于术后14日拆除。青少年患者拆线时间可适当缩短,年老体弱、营养不良或糖尿病患者拆线时间需适当延迟;切口较长者先间隔拆线,1~2日后再将剩余缝线拆除。用可吸收缝线者可不拆线。

(三)术后不适的护理

1.切口疼痛

(1)常见原因 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开始感觉切口疼痛。切口疼痛在术后24h内最剧烈,2~3天后逐渐减轻。剧烈疼痛可影响各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休息,故需关心患者,遵医嘱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和护理。

(2)护理措施

① 评估和了解疼痛的程度,可采用口述疼痛分级评分法、数字疼痛评分法、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等。

② 观察患者疼痛的时间、部位、性质和规律。

③ 鼓励患者表达疼痛的感受,并简单解释切口疼痛的规律。

④ 手术后,可遵医嘱给予患者镇静、镇痛类药物,如地西泮、布桂嗪、哌替啶等。

⑤ 大手术后1~2日,可持续使用患者自控镇痛泵进行镇痛。患者自控镇痛泵(PCA)是指患者感觉疼痛时,通过按压计算机控制的微量泵按钮,向体内注射医生事先设定的药物剂量进行镇痛;给药途径以经静脉、硬膜外最为常用。常用药物为吗啡、芬太尼、曲马朵或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

⑥ 尽可能满足患者对舒适的需要,如协助变换体位、减少压迫等。

⑦ 指导患者运用正确的非药物方法减轻疼痛,减轻对疼痛的敏感性,如分散患者注意力、按摩、放松或听音乐等。

2.发热

发热是术后患者最常见的症状。由于手术创伤的反应,术后患者的体温可略升高,变化幅度在0.1~1℃,一般不超过38℃,称为外科手术热或吸收热,于术后1~2日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1)常见原因 术后24h内的体温过高(>39℃),常为代谢或内分泌异常、低血压、肺不张和输血反应等;术后3~6日的发热或体温降至正常后再度发热,则要警惕继发感染的可能,如手术切口、肺部及尿路感染。如果发热持续不退,要密切注意是否因其他严重的并发症所引起,如体腔术后残余脓肿等。

(2)护理措施

① 监测体温及伴随症状。

② 及时检查切口部位有无红、肿、热、痛或波动感。

③ 遵医嘱应用药物降温或物理降温。

④ 结合病史进行如胸部X线片、B超、CT、切口分泌物涂片和培养、血培养、尿液检查等,寻找原因并有针对性治疗。

3.腹胀

(1)常见原因 术后早期腹胀常是由于胃肠道蠕动因为手术麻醉等原因受抑制,肠腔内积气无法排出所致。随着肠胃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症状可缓解。若手术后数日仍无肛门排气、腹胀明显或伴有肠梗阻症状,可能是腹膜炎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肠麻痹。若腹胀伴有阵发性绞痛、肠鸣音亢进,可能是早期肠粘连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机械性肠梗阻,应作进一步检查。

(2)护理措施

① 胃肠减压、肛管排气或高渗溶液低压灌肠等。

② 根据病情协助患者勤翻身、活动肢体、下床活动等。

③ 遵医嘱使用促进肠蠕动的药物如新斯的明肌内注射。

④ 若是腹腔内感染或机械性肠梗阻导致的腹胀,非手术治疗不能改善者,需做好再次手术的准备。

4.恶心、呕吐

(1)常见原因

① 术后早期的恶心、呕吐常常是麻醉反应所致,待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自然停止。

② 开腹手术对胃肠道的刺激或引起幽门痉挛。

③ 药物影响,常见的如环丙沙星类抗生素、单独静脉使用复方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④ 严重腹胀。

⑤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

(2)护理措施

① 患者呕吐时,将其头偏向一侧,并及时清除呕吐物。

② 遵医嘱行针灸治疗或给予镇静、止吐药物及解痉药物。

③ 若持续性呕吐,应査明原因,进行相应处理。

5.尿潴留

(1)常见原因

① 合并有前列腺增生的老年患者。

② 蛛网膜下隙麻醉后或全身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

③ 切口疼痛引起后尿道括约肌和膀胱反射性痉挛,尤其是骨盆及会阴部手术后。

④ 手术对膀胱神经的刺激。

⑤ 患者不习惯于床上排尿。

⑥ 镇静药物用量过大或低血钾等。对术后6~8h尚未排尿或虽排尿但尿量少、次数频繁者,应在耻骨上区叩诊检查,必要时做床旁B超,明确有无尿潴留。

(2)护理措施

① 稳定患者情绪,采用诱导排尿,如变换体位、下腹部热敷或听流水声等。

② 遵医嘱采用药物、针灸治疗。

③ 上述措施无效时则应考虑在严格无菌技术下导尿,一次放尿液不超过1000ml。尿潴留时间过长或导尿时尿液量超过500ml者,应留置导尿管1~2天。

6.呃逆

(1)常见原因 术后呃逆可能是神经中枢或膈肌直接受刺激引起的。

(2)护理措施

① 术后早期发生者,可压迫眶上缘,抽吸胃内积气、积液。

② 遵医嘱给予镇静或解痉药物。

③ 上腹部术后患者若出现顽固性呃逆,要警惕吻合口漏或十二指肠残端漏、皮下积液或感染的可能,做超声检查可明确病因。一旦明确,应配合医生处理。

④ 未查明原因且一般治疗无效时,协助医生行颈部膜神经封闭治疗。

(四)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出血

(1)常见原因 术后出血的可能原因有术中止血不完善或创面渗血、痉挛的小动脉断端舒张、结扎线脱落或凝血功能障碍等。可发生于手术切口、空腔脏器或体腔内。

(2)护理措施

① 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手术切口,若覆盖切口的敷料被血液渗湿,疑为手术切口出血,应打开敷料检查切口以明确出血情况和原因。

② 了解各引流管内引流液的性质、量和颜色变化,短期较多量增加,应警惕出血,如胸腔手术后,若胸腔引流血性液体持续超过100~200ml/h,患者有进行性出血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处理。

③ 未放置引流管者,可通过密切的临床观察,评估有无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早期表现,如烦躁、心率增快、尿量少、中心静脉压低于0.05kPa(5cmH2O)等,特别是在输入足够的液体和血液后,休克征象未改善或加重,或好转后又恶化,都提示有术后出血。

④ 腹部手术后腹腔内出血,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只有通过密切的临床观察,必要时行腹腔穿刺,才能明确诊断。

⑤ 少量出血时,一般经过更换切口敷料、加压包扎或全身使用止血剂即可止血;出血量大时,应加快输液,遵医嘱输血或血浆,扩充血容量,并做好再次手术止血的术前准备。

2.压疮

压疮是术后常见的皮肤并发症。

(1)常见原因 术后患者由于切口疼痛、手术特殊要求需长期卧床,未及时活动或体位受限制,致局部皮肤组织长期受压,同时受到汗液、尿液、各种引流液等的刺激以及营养不良、水肿等原因,易导致压疮发生。

(2)护理措施

① 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无禁忌及早做床上活动或下床活动,每2h翻身1次;正确使用石膏、绷带及夹板;保持患者皮肤及床单清洁干燥。使用便盆时协助患者抬高臀部;协助并鼓励患者坚持每日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鼓励早期下床活动;增加营养。

② 去除致病原因。

③ 小水疱未破溃可自行吸收;大水疱在无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疱内液体,再用无菌敷料包扎。

④ 浅度溃疡用透气性好的保湿敷料覆盖;坏死性溃疡,清洁创面,去除坏死组织,保持引流通畅。

3.感染

(1)常见原因 切口内留有无效腔、血肿、异物或局部组织供血不良,合并有贫血、糖尿病、营养不良或肥胖等。

(2)护理措施

① 术中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密止血,防止残留无效腔、血肿或异物的出现。

② 保持伤口清洁、敷料干燥。

③ 加强营养支持,增强患者抗感染能力。

④ 遵医嘱合理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0.5~2h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生素。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1天遵医嘱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生素。若手术时间超过3h,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生素半衰期,或者失血量大于1500ml者,手术中应对患者追加相应抗生素。

⑤ 术后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情况。若术后3~4日,切口疼痛加重,切口局部有红、肿、热、压痛或波动感等,伴有体温升高、脉率加速和白细胞计数升高,可怀疑为切口感染。感染早期予局部理疗,使用有效抗生素;化脓切口需拆除部分缝线,充分敞开切口,清理切口后,放置凡士林油纱条引流脓液,定期更换敷料。争取二期愈合;若需行二期缝合,做好术前准备。

4.深静脉血栓

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下肢,开始时患者自感腓肠肌疼痛和紧束,或腹股沟区出现疼痛和压痛,随之下肢出现凹陷性水肿,沿静脉走行有触痛,可扪及索状变硬的静脉。一旦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导致死亡。

(1)常见原因

① 术后腹胀、长时间制动、卧床等引起下肢静脉回流受阻(特别是老年人及肥胖患者),血流缓慢。

② 手术、外伤、反复穿刺置管或输注高渗性液体、刺激性药物等致血管壁和血管内膜损伤。

③ 手术导致组织破坏、癌细胞的分解及体液的大量丢失致血液凝集性增加等。

(2)护理措施

① 加强预防:鼓励患者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卧床期间进行肢体的主动和被动运动;术后穿弹力袜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对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患者,可遵医嘱预防性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或复方丹参片。

② 正确处理:严禁经患肢静脉输液,严禁局部按摩,以防血栓脱落;抬高患肢、制动,局部50%硫酸镁持续热湿敷,配合理疗(按摩除外)和全身性抗生素治疗;遵医嘱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和复方丹参溶液,以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血栓形成3日内,遵医嘱使用溶栓剂(首选尿激酶)及抗凝剂(肝素、华法林)进行治疗。

5.切口裂开

多见于腹部及肢体邻近关节部位。常发生于术后1周左右或拆除皮肤缝线后24h内。往往发生在患者突然腹部用力或有切口的关节伸屈幅度较大时,通常自觉切口疼痛和突然松开,随即有淡红色液体自切口溢出,浸湿敷料。切口裂开分为全层裂开和深层裂开但皮肤缝线完整的部分裂开。腹部切口全层裂开者可见有内脏脱出。

(1)常见原因 营养不良、组织愈合能力差、切口张力大、缝合不当、切口感染及腹内压突然升高,如剧烈咳嗽、打喷嚏或严重腹胀等。

(2)护理措施

① 对年老体弱、身体状况差、估计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术前加强营养支持。

② 对评估发生此并发症可能性大的患者,在逐层缝合腹壁切口的基础上,加用全层腹壁减张缝线,术后用腹带适当加压包扎伤口,减轻局部张力,延迟拆线时间。

③ 及时处理和消除慢性腹内压升高的因素。

④ 手术切口位于肢体关节活动部位者,拆线后应避免大幅度动作。

⑤ 一旦发生大出血,立即平卧,稳定患者情绪,避免惊慌,告知患者勿咳嗽,禁食禁饮,用无菌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切口。用腹带轻轻包扎,与医生联系,立即送往手术室重新缝合;有肠管脱出者,切勿将其直接回纳腹腔,以免引起腹腔感染,可以采用无菌纱布覆盖。

6.尿路感染

常起自膀胱,若上行感染可引起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的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伴或不伴排尿困难,一般无全身症状。急性肾盂肾炎多见于女性,主要表现为畏寒、发热、肾区疼痛等。

(1)常见原因 尿潴留、长期留置导尿管或反复多次导尿是术后尿路感染的常见原因。

(2)护理措施

① 术前训练床上排尿。

② 指导患者术后自主排尿。

③ 出现尿潴留及时处理,若残余尿量超过500ml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留置导尿管做持续引流。

④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尿量在1500ml/d以上。

⑤ 收集尿液并及时送检,根据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有效抗生素控制感染。

7.肺部感染

常发生在胸、腹部大手术后,特别是老年人、长期吸烟者、术前合并急、慢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

(1)常见原因 术后呼吸运动受限、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及排出不畅是引起术后肺部感染的主要原因。

(2)护理措施

① 保持病室适宜温度(18~22℃)、湿度(50%~60%),维持每日液体摄入量2000~3000ml。

② 术后卧床期间鼓励患者每小时重复做深呼吸5~10次,帮助其翻身、叩背,促进气道内分泌物排出。

③ 教会患者保护切口和进行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用双手按住患者季肋部或切口两侧,限制胸部或腹部活动的幅度以保护切口,在深吸气后用力咳痰,并作间断深呼吸。

④ 协助患者取半卧位,病情允许尽早下床活动。

⑤ 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予雾化吸入。

⑥ 遵医嘱应用抗生素及祛痰药物。

8.消化道并发症

(1)常见急性胃扩张、肠梗阻等。腹腔手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往往需要一定时间。一般肠道功能的恢复从术后12~24h开始,此时可闻及肠鸣音;术后48~72h整个肠道蠕动可恢复正常,肛门排气、排便。

(2)预防措施 ①胃肠道手术前灌肠、留置胃管。②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早纠正低血钾、酸中毒等。③术后禁食、胃肠减压。④取半卧位,按摩腹部。⑤及早下床活动。

(五)心理护理

加强巡视,建立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鼓励患者说出自身想法,明确其所处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解释和安慰;满足其合理需要,提供有关术后康复、疾病恢复方面的知识,帮助患者缓解术后不适;告知其配合治疗与护理的要点,帮助患者建立疾病康复的信心,正确面对疾病及预后;鼓励患者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六)健康教育

(1)休息与活动 保证充足的睡眠,活动量从小到大,一般出院后2~4周可从事一般性工作和活动。

(2)康复锻炼 告知患者康复锻炼的知识,指导其术后康复锻炼的具体方法。

(3)饮食与营养 恢复期患者合理摄入均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4)用药指导 需继续治疗者,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5)切口处理 切口拆线后用无菌纱布覆盖1~2日,以保护局部皮肤。若开放性伤口出院者,向患者及家属交代门诊换药时间及次数。

(6)复诊 告知患者恢复期可能出现的症状,有异常立即返院检查。—般手术后1~3个月门诊随访1次,以评估和了解康复过程及切口愈合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