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城市建设发展和推进进程

一、伴随城市建设推进的发展进程

(一)城市建设概述

1.城市建设基本概念

城市建设是以城市规划为依据,通过建设工程对城市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建设内容包括城市系统内各类硬件物质设施的实物形态产出,是为城市发展和管理创造良好条件的基础性、阶段性工作,是过程性和周期性比较明显的一种特殊社会经济工作。城市建设是最终服务于城市运行发展的重要重大工作任务,一般分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建筑实物建设内容。

城市建设就是根据城市成长发展的需要和要求,明确阶段性的城市建设活动目标,依据城市总体建设规划内容,布局安排城市建设任务及相关各类建设工程项目,持续推进各类工程项目的施工建设,努力达成建设目标,不断为城市的运营发展和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等的提高,提供基础性、服务性、承载性、运营性的各类支撑、条件和平台硬件设施的过程。

2.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城市建设中落实城乡规划,应当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原则,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保护耕地等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传统风貌,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并满足区域人口发展、国防建设、防灾减灾和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的需要。

(1)整合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关系的整合原则。

① 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计划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

② 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和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要从全局出发,使城市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布局上做到职能明确,主次分明,互相衔接,科学考虑城市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安排城市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区等,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

③ 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④ 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保持人与自然相互协调,这是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原则。

(2)经济原则 城市规划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这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尤其重要。

① 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不占农田,坚决不占良田。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

② 在城市发展中要把集约建设放在首位,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注意加大投资密度,不断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升和优化土地利用率。提高对城市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为城市更新预留政府控制用地,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安全原则

① 编制城市规划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

② 还要注意城市规划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4)美化原则 规划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要注意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实现高水平的城市环境建设。

(5)公共原则 所谓公共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贯彻有利生产,方便生活,促进流通,繁荣经济,促进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事业的原则。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富有生活情趣和人情味的城市环境,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城市面向21世纪的规划和建设的目标。要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

(二)城市建设主要内容

1.两项主要建设内容

从建设角度看,面临的建设任务总有存量和增量两部分。比如,房屋建设中,有增量的新建商品房建设,也有存量的二手房改造问题。城市建设也是如此,从增量方面,有新区开发(或新城建设);从存量方面,则有旧城改造。

2.新区开发(新城建设)

(1)一般内涵 新区开发是指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部署,在城市现有建成区以外的一定地段,进行集中成片、综合配套的开发建设活动。新区开发是随着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为了满足城市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逐步实现城市预期的发展目标而展开的,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2)新区开发内容

① 新区的开发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建成区内由于布局混乱、密度过高、负荷过重造成的种种弊端,或为了比较完整地保护古城的传统风貌,在建成区外围进行集中成片的开发建设,以达到疏解旧区人口、调整旧区结构、完善旧区功能和改善旧区环境等目的。

② 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它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开发建设形式,其目的是为了提供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进行横向经济联合。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主要集中在沿海城市及一些对外开放条件较好的城市。

③ 卫星城镇的开发建设。主要是为了有效地控制大城市市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按照总体规划要求,将市区需要搬迁的项目或新建的大、中型项目安排到周围的小城镇去,而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发建设这些小城镇,逐步形成以大城市为中心的、比较完善的城镇体系。

④ 新工矿区的开发建设。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根据矿产资源开发和加工的需要,在城市郊区或郊县建设大、中型工矿企业,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工矿区,在统一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配套建设。

(3)新城新区五大开发模式简介

① 产业升级先导型新城新区开发模式。即按新城市化战略规划,以主流和优势产业的联合合作牵头,通过全面立体升级原区域产业,引入区域互补型产业,通过高效集约整合利用区域资源,提升转型产业平台的方式启动和推进新区开发。

② 重大交通依托型新城新区开发模式。城际高铁、动车、城市地铁等轨道交通,是目前风行的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依托城市重大交通工程建设与运营,设立集引资、建设、管理于一体的项目公司,与城市地方政府开展密切互动合作,以专业、高效、多赢的合作运作模式推进工程建设,实现项目自身财务平衡和项目公司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

③ 区域一体化推动型新城新区开发模式。在空间层次上,区域一体化推动下的新城新区开发模式分为内部空间发展模式和外部空间发展模式两种。

内部空间发展模式是以新城(新区)的核心区为基础,联动区域旅游资源,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带动产业发展,特别是发展商贸合作、物流集散等功能,依托交通优势和区域结合部的地缘优势作文章。

外部空间发展模式是依托土地资源丰富和外部效应良好的优势,实现城市基础经济部类扩张。城市的外部空间跨越式发展地区,包括城市中心区外围的卫星城、科技园区、产业基地、大型居住社区乃至综合性新城新区,其开发与成长最能反映城市新型功能发展的培育与演化方向,将成为新城新区发展的主流方向。

④ 生态建设特色型新城新区开发模式。生态建设特色型的新城新区开发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稳步推动,生态基础建设先行,导出生态环境特色的原则进行。一般是一要明确绿色生态城市的规划目标,建立绿色生态城市(镇)的准则指标体系;二要在尊重、保护原有生态基础体系的前提下,加快推动区域生态修复,开展绿色生态园林绿化建设,落实绿色生态建设指标,构建新城新区走绿色生态建设特色之路的新格局。

⑤ 文化旅游拉动型新城新区开发模式。通过挖掘本地的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的特色与潜力,集聚、提炼、创新、利用本地文化、旅游资源,大打文化、旅游特色牌,建设完善相关文化、旅游景点设施,提高文化、旅游服务质量,逐步导向、牵引、拉动新城新区的开发建设。

3.旧城改造

(1)一般概念 旧城改造是个不间断的过程,取决于城市的发展方向和速度,是指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全部或大部物质生活等环境,以便根本改善旧城生产、生活服务和休息等条件。既反映城市的发展过程,城市空间规划组织以及建筑和社会福利设施的完善过程,又展示物质建设成果,反映当时的建筑和福利设施状况。

(2)四种旧城改造模式 第一种是全盘改变,就地“以新换旧”。这种旧城改造接近于建一座新城,唯一不同的是,建新城市是全面铺开,旧城改造是一个局部一个局部推进的。

第二种模式是保留旧城不动,仅对其进行局部维护与整修,选择附近的地域建立辅城(或卫星城),以充实完善旧城的现代功能。意大利罗马和法国巴黎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第三种是不发展模式,维持旧城原样不变,只做局部维修,以意大利的威尼斯为代表。

第四种模式是保留旧城的形式与精髓,更换外表的材质,把破旧的“旧城”变为全新的“旧城”。日本东京是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

(3)国外旧城改造的三个案例

① 法国巴黎:每个拐角处都有历史。巴黎建都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而城市自身的历史已有2000多年。站在埃菲尔铁塔上放眼望去,老城一片黄墙青瓦,全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老建筑格调,没有高层建筑。在巴黎,哪怕是街心的一座雕塑、路边的一座小教堂、民居的一扇窗都在讲述着她“每个拐角处都有历史”的荣光。即使是普通的民居,要改造,也必须征求整个社区的意见。

二战以后,巴黎也曾经历大拆大建,当时一些文化人士大力呼吁,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旧巴黎城才得到整体保护。巴黎自1965年之后开发了9个城市副中心,将商务、住宅区迁出旧城安排到郊区,在旧城之外形成30多个新城区。

早在1840年,法国就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文物保护方面的法典。此后,1887年又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法国现代旧城保护法律体系的核心,分别是1913年颁布的《保护历史古迹法》和1962年颁布的《历史街区保护法》(通常称“马尔罗法”)。这两部法律分别是文物建筑与历史街区两个层次内容的保护法的核心。根据法律规定对文化建筑和历史建筑不得随意拆除,维修改建等也要经过国家建筑师的指导,符合规划要求的修缮可以得到政府的资助,并享受减免税赋的优惠。1991年,塞纳河沿岸历史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对巴黎人“护旧”直接的肯定。

② 意大利罗马:古城外建新城。在意大利,每年有20亿欧元的财政预算用于文物保护事业。1996年国家通过法律形式规定,将彩票收入的8%作为文物保护资金,仅此一项每年就有15亿欧元左右的经费收入。

首都罗马被誉为全球最大的“露天历史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在城市中心保存有大面积古遗址和待发掘区的首都。罗马以一墙为界,分为老罗马和新罗马。老罗马保留原有风格,内部是古罗马共和国、帝国、中世纪、文艺复兴、19世纪意大利王国时期的建筑和遗址、废墟。20世纪50年代,罗马新城建成,被打造成新兴商业区和居住区,建筑多为不超过10层的办公楼和公寓楼。老城是中心,地租和房价昂贵,住在里面的一般是有钱人和游客。罗马总人口约300万,大部分人住在新罗马或更远的周边小镇。

对罗马城内遗址的保护一般是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即使有维修,现在的和古代的也有截然不同的区别。罗马新旧城分开的做法为世界许多城市所效法,成为解决现代与传统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

③ 日本东京:拆旧建旧杜绝“危房”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东京遭到毁灭性的轰炸,如今的建筑物十有八九是新建的,但是大多风格仍沿袭旧城。事实上,定期或不定期将有价值的传统建筑物拆除,再按照原样重新翻建,这种做法在东京极为普遍。所以日本人心中几乎没有“危房”的概念。日本“拆旧建旧”的传统与其地理位置和历史有关。历史上的建筑物多为木结构,易腐朽很难长期保留,另外地震等自然灾害较多。大的地震之后重建是普遍的做法。所以,日本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每隔60~70年就把旧房拆掉,然后盖新房。对于古老建筑物翻建的办法并不是先拆后建,而是先建后拆,先在原址旁边建新的,新的落成之后即拆毁旧的。

二、城市建设案例及其意义分析

(一)国内外城市建设案例集锦

1.特色模式一:疏老城建新城促格局优化,描绘城市发展新蓝图

(1)中国合肥 安徽的省会合肥不但是一座具有两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城,还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该市大规模的城市旧城改造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已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历程。资料显示,在“十一五”期间,该市实施“大拆违”、老旧小区改造和景观整治,老城区功能不断完善、形象不断提升,全面完成新一轮主城区小街巷改造;城市副中心加快形成;滨湖新区快速启动,高水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累计竣工建设面积640万平方米,建成道路81km,路网围合面积30km2,初步形成可容纳30万人口的生态新城区。该市在改造建设过程中,坚持基础设施优先的原则,通过着力解决交通问题、成片改造加快旧城改造的步伐、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政府的积极贯彻实施、拆迁政策的公开公正化、把环境的改善作为一条重要的目标等措施,如今已由一座破旧落后的小城,建成具有80km2,100万人口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2)中国深圳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深圳也出现了一大批亟待动手术的城市改造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老大难的城中村、城市建设初期的经济适用房、工业厂房以及城市规划残留地块、由于经济利益关系形成的烂尾楼项目等。从1997年开始,深圳即尝试改造“城中村”,按每镇一村的办法试点,探索农村城市化的操作模式。1999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规划全覆盖”要求,试点村确定发展方向和策略,划定不准发展区、控制发展区及非建设用地的界限,规定各类用地的使用要求;然后撤点并村,实行村民住宅连建、单元式统建。值得一提的还有龙岗镇全区工业区整体搬迁升级改造项目,该项目以大手笔的旧区改造模式建设高档次的商业服务与居住综合项目,采取整体规划、全部拆迁、分期实施的步骤,同步建设商住、公建与市政配套,形成在分期目标内拆旧与建新的滚动发展模式,兴建成为一个集商业、娱乐、休闲、居住为一体的商业城,对提升城市化档次、改变城市面貌、繁荣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3)日本东京 例如位于东京都会区的六本木新城旧城改造项目。这个地区的街道多年来一直非常狭窄,建筑物陈旧且密度极高。六本木新城再开发计划则以打造“城市中的城市”为目的,并以展现其艺术、景观、生活独特的一面为发展重点。经过17年的不断努力,在政府、民间企业、地方人士的合作下,六本木新城再开发改造计划于2000年4月开始建设施工,于2003年4月底完成。六本木新城总占地面积约为0.116hm2,以办公大楼森大厦为中心,具备了居住、办公、娱乐、学习、休憩等多种功能及设施,是一个超大型复合性都会地区,几乎可以满足都市生活的各种需求,已经成为著名的旧城改造、城市综合体的代表项目。六本木新城再开发计划通过良好艺术规划与开放空间设计的结合,将整体空间塑造得更加艺术化和人性化,不但为居民提供了一处舒适宜人的都市生活、办公与休闲、购物空间环境,而且带来了一种新的都市设计思考方向。

2.特色模式二:保留与更新并举,实现老城与新城的协调发展

(1)中国上海 上海新天地广场项目位于上海市中心淮海中路南侧、黄陂南路和马当路之间三万平方米的地块上,属于上海的黄金地段,“中共一大”会址也在其范围内,其中以上海建筑文化的代表—成片的石库门式里弄建筑为主。其改造前为高密度旧宅区,改造中主要保留了建筑外墙,重建建筑内部,将居住功能改为商业用途。另外,由于改造后建筑需要兼顾演出和餐饮功能,内部需要宽敞与能承受大荷载的空间和供舞台演出用的机电设施,因而建筑除了外墙之外,里面从基础、上下水道到屋顶全部需要重新建造,外墙有些部分则进行修补与加固。改造后的上海新天地广场以“中共一大”会址所在的兴业路为中轴,分为北里和南里。北里以餐饮娱乐为主,充满了怀旧气息,北里的精粹所在,是展示石库门建筑文化的“屋里厢”展示馆,它以20世纪20年代的石库门住房为蓝本,设有客堂间、书房、老人房、主人房、女儿房、儿子房和灶间七间展示房,并以一个虚拟的石库门家庭故事贯穿始终;南里以“销品茂”(Shopping-Mall)为中心,购物休闲场所较多。如今已成为上海时尚休闲文化娱乐中心和城市新地标,吸引大量游客。

有业内人士认为,“新天地”在旧城改造中走出了一条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成的好路子,将中国化的元素进行保留,并穿插新的时代符号,在新旧的对比、历史与现代的融合中完成保护并实现创新发展。

(2)中国杭州 杭州清河坊片区也是如此。其通过“适当保护、改善和整治知名建筑,大量按原风格重建的方式”,还原古街区原貌。分区规划含特色商贸、餐饮、民俗风情区等,并以保存最为完好的特色商贸区作为项目引擎,形成购在河坊街、吃在高银街的城市名片。项目在整体开发过程中选取中间保存最为完好的河坊街作为一期工程,定位为商贸旅游区,与西湖风景区和吴山风景区联动,用特色商业吸引游客,迅速积累人气;二期启动高银街打造成为餐饮一条街,与特色旅游商贸形成功能互补,既吸引了游客,又使得一大批本地的消费者前往就餐;三期与中山路整体改造工程同期进行,定位为时尚购物步行街,形成时尚与古老相融合的特色商贸旅游区。

(3)中国成都 此外,成都文殊坊是以宗教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以川西街院建筑为载体,充分体现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的都市文化休闲旅游胜地,大部分建筑拆除后重新进行情景商业规划,形成不同的商业功能分区,并通过几条商业主街串联;宽窄巷子则以三条巷子为轴线,合围形成三种功能各异的四合院式街区,步行街宽度4~7m,成为聚集人气的步行商业游览空间。

3.特色模式三:新城崛起,高水平高起点布局,形成高新吸引力

(1)中国北京 北京的新城建设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为了适应城市规模扩大带来的人口增长对住房的需求,同时安置旧城改造从老城区搬迁的居民,也为了在城市的外围构筑一条防波堤以防止外来人口过多涌入城市核心区,回龙观、天通苑等新城区应运而生。当年给这些新城区的定位,就是居住功能。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纲要》中,提出了建设通州、顺义、亦庄、大兴、房山、昌平、怀柔、密云、平谷、延庆、门头沟11座具有相对独立性、成规模的新城,重点发展通州、顺义和亦庄3个新城,疏解北京中心城人口和功能,集聚新的产业,打造北京城市发展新动力。

北京20多年新城的建设过程表明:首先,新城功能规划必须分工明确,新城在城市形象上要有特色,不是简单地模仿其他城市,忽视了本身珍贵的自然、历史文化特色,不注重发掘城镇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就缺乏对城市居民的吸引力。其次,方便有效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建设的重点内容。与主城区之间的安全、快速、廉价、大容量的交通网络,需要与新城落成的同时形成,保证仍然要到市区就业、就学的市民的需要。第三,教育卫生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发展要跟上。教育、卫生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是新城居住环境和社区环境改善的必然要求,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也是新城自身发展客观需要。

(2)中国河北廊坊 在新城开发类型中,产业新城占有重要位置。世界上产业新城成功案例有位于日本东京东北约60km的筑波科学城和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以南50km处的尔湾。就尔湾而言,政府始终注意均衡发展,使城市发展和环境、居住舒适度等各个方面保持良好的平衡关系而取得开发成功,此外以高科技为主导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抵抗风险、市场化的运作机制等都是重要决定因素。

我国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也是这样的例子。如果将固安县比作一辆高速前进的列车,那么其动力强劲的车头便是固安工业园区。固安这种城镇化方式借助了市场的力量,实现了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建设一座“产业集聚、资本集中,包括各种配套”的新城。之前的固安,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生产连年高产丰收,工业产值却低位运行,钓具、肠衣、滤芯、塑料是支撑县域工业的“四大金刚”,全县年财政收入不足亿元。作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京南第一县“抱着金碗讨饭”。2002年6月28日,固安工业园区在京南固安奠基。正式开启产业新城的建设。固安工业园区“规划领先、专业招商、服务创新”的全新理念,是新时期“产业新城”建设的有益尝试。在建区之初,固安工业园区就深刻认识到“开发区—工业化、城市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他们遍访新加坡、德国等国先进开发区、工业区,提出了“公园城市、产业聚集、休闲街区”的规划理念,打造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的“未来城市试验区”。固安要的是一个源于工业区而高于工业区的未来之城。按照城市与工业园区是一种兼容共进关系的认识,将国际成功经验和区域实际情况相结合,考虑园区发展同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原有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规划了新城核心区、工业聚集区等功能区域。总投资48亿元的固安未来城市规划馆、五星级酒店、创业大厦、城市综合体等11个城市公共项目组成城市客厅。固安产业新城的建设不再以房地产为主导或单纯以工业为导向,而以产业为支撑,做到产城融合。固安这种城镇化方式借助了市场的力量,实现了在一个一穷二白的土地上建设一座“产业集聚、资本集中,包括各种配套”的新城的目标。

(3)美国哥伦比亚新城 哥伦比亚新城是美国公认的最成功的新城开发项目。其以“创建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为目标,以“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生活”为理念,注重保护土地并提高土地的质量,延续地区历史,强调公共空间的开发,提倡环境为社区共享,构筑清晰的“新城-小区-组团”三级结构体系,实现社区人口构成的多样化,增强居民的社区感,努力协调了不同种族、不同收入者的关系,创造了令人愉快的生活氛围。新城内注重交通协调:组团占地直径不得超过半英里,方便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组团内没有内部车道;小区内各设施到每个组团距离不超过半英里;修筑高标准的自行车道;重视公共交通,采用微型公共汽车,30%的居民可在3min到达汽车站。新城建设促进了当地商业、工业和贸易的发展,提供了5万个就业机会。新城23%的土地为永久性绿地;在绿地中修建了很多迂回曲折的小路,供游憩使用;成立非营利性的公园和文娱协会,负责管理公园和游憩区。

(4)中国广州 我国的广州珠江新城也十分出色。其位于广州市天河区,北起黄埔大道,南至珠江,西以广州大道为界,东至华南快速干线,是广州市政府为配合2010年亚运会召开而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珠江新城规划建设用地为6.12km2,计划居住人口约30万,是集金融、商贸、文娱、行政和居住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新区。珠江新城选址,是与广州市总体规划和天河区的定位相符的。按照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提出的“东进西联、南拓北优”的构想,天河区位于广州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东进”“南拓”的空间交汇点,交通条件极为优越,主骨架道路为“五横五纵”的结构,未来有7条地铁线经过天河。由于珠江新城位于未来三大城市组团交汇的城市地理中心,区位居中,易于培养良好的城市中心意向;同时,它又位于城市主要景观轴线珠江与城市新中轴线交汇的城市景观中心,易于形成良好的城市空间意向。在此背景下,广州市政府进一步确定了珠江新城的功能定位为:作为广州市21世纪城市中心商务区,将发展成为集国际金融、贸易、商业、文娱、外事、行政和居住等城市一级功能设施区,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基地。在规划中,新城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理念,提出了由高架步行道、地下人行隧道、步行街构成的立体化的、舒适的步行系统和突出景观环境建设的绿地生态系统建设理念。珠江新城内公共绿地为123.6hm2,占全区用地的20%。绿化结合开放空间和步行系统,构成片、带、面结合的系统,包括公园、街头绿地、基地绿化、道路绿化、隔离绿带、平台绿化等,全区绿地率达30%。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招商引资并举,项目建设与环境营造互动,采用滚动开发模式。目前,珠江新城已从规划阶段进入建设实施阶段,且实施建设速度正在迅速加快。一是主干道路系统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二是政府启动了一批公共项目,包括:妇女儿童保健中心、第二少年宫、博物馆、歌剧院、图书馆等。三是在原有项目的基础上,一批以商务服务为主的大型项目正在启动或建设之中,部分金融、通信等企业总部或分支机构已经定位于珠江新城内。此外,还建设中轴线的景观与环境、改变小地块开发“楼看楼”的模式、提高公共配套设施水平、规划建设便捷的道路系统更加强了吸引力。

(二)城市建设的重大作用和意义分析

1.加强城市建设,发展城市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城市是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的中心和核心,对其周边地区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影响力、带动力。加快城市建设必然要集中大量资金,增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城市环境、交通设施等大批城建项目的投资,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则为经济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刺激和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建设中,对土地和各类资源的有效运作和经营,能促进资源的升值,带动工业和商贸业的繁荣,有利于地方产业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人口聚集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地方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2.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有利于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城市发展是城市软、硬件环境的全方位发展。通过加快城市建设和发展,完善了城市各种功能配套的基础和公共设施,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和投资创业环境,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促进了政府的高效管理,重新塑造了城市的崭新形象,增强了对外来投资和人才引进的吸引力,为区域社会、经济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3.加快城市建设能使城市环境得到优化和改善

优化和改善城市环境是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之一,城市建设在坚持“以人为本”前提下,要正确处理好人工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加强对城市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下大力气对城市进行大规模、高水平绿化、美化、净化和亮化,对城市污染进行防治,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也是城市发展方向的优化选择。

4.加快城市建设能提升地方城市文化品位

城市建设是一定城市文化背景下的建投城市建筑是一定社会文化的表现,现代城市必然与先进文化相融合。高水平的城市建设必然要提高城市建筑的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创造有特色的文化景观,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特别是一些标志性建筑文化、广场文化、广告文化、雕塑文化等更能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使当地传统文化特色得到传承和弘扬,达到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营造城市奋发向上、文明和谐、健康繁荣的文化景象。

5.科学经营城市能实现财政创收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变土地资源为土地资本;改善用地结构,实现土地增值,促进用地效益和产业效益综合提高,发挥城市土地最大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利用城市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产,进行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对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实行有偿使用,通过出让基础设施投资经营权、公用事业经营权、拍卖冠名权等办法,促进财政增收。

(三)简短的总结

首先,抓住了城市建设,就抓住了营造良好环境的关键。从政府的职能来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个环境既要努力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也要满足老百姓安居乐业的需要,而营造良好环境的关键在于城市。城市是一个包含了硬件和软件的综合体系,积聚了现代政府主要的也是最优质、最核心的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它本身就是一个地区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和环境。一个地区的发展环境好不好,集中体现在城市建设上,企业的投资意愿,一定程度上也是取决于城市环境。人们对一个城市的美誉度越高、认同感越强,到这个地方居住、创业、观光旅游乃至打工就业的人就会越多,相应带来的发展机遇也就更大。因此,城市建设质量的好坏、城市品位的高低,决定着整个发展环境的优劣。

其次,抓住了城市建设,就抓住了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一个地方的发展,必须以城市为依托,只有建好了城市这个舞台,才能唱好发展这出戏。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践证明,城市人口的集中化布局、产业的集聚化发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集约化提供,为优化社会分工和协作、加快生产力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平台。当一个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集中所在地区二次、三次产业中绝大部分的经济体量,成为产业发展的密集区、核心区和资源配置的中心。同时,城市也是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助推器。我们常说,有了人气,才有商气;有了人流,才有物流、资金流,城市人口的大量聚集,产生了庞大的有效需求,因此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现实的消费市场,对于区域内三次产业的发展具有强力的直接拉动作用,城市规模越大,消费市场就越大,对产业发展的拉动力就越强。此外,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需求,不仅与之密切相关的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城建经济”能够得到快速发展,而且可以带动众多的行业发展和大批人员就业。

第三,抓住了城市建设,就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的“牛鼻子”。统筹城乡发展,薄弱环节在农村,牵引动力在城市。城市是区域经济的增长极,从某种程度上讲,城市发展的水平可以决定周边经济发展的水平,城市发展的步伐可以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影响公共服务延伸的力度,关系农民收入增长的多少。城市的发展,其意义不仅在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且是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实践证明只有城市发展到了一定水平,才能为城乡统筹注入强大动力。

第四,抓住了城市建设,就抓住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龙头”。城市建设是经济、社会文明的载体,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由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由村落-城镇-现代化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以其特有的经济活力、内在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配套体系,承载着人们的梦想,改变着人们的行为,促进市民的自我完善和提高,城市的文明程度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并向农村辐射和传导,影响和带动农村文明进程,使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文化素质得到提升,促进农村乃至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我们要把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调动全民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市民素质,改变市民观念,培育城市精神,同时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和先进文化向农村延伸,提升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