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建厂

在那要什么没什么的创业年代,一切做起来都是那么的不容易。但他们硬是用人拉肩扛建起了厂房、安装了设备,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试车成功。

新疆要有自己的农药!新疆必须有自己的农药生产基地!必须尽快让新疆的农牧业发展走出无药的困境!

可技术人员从哪里来?无安居怎么乐业?

在农药厂建厂方案以及建厂地点确定后,院党委决定兵分两路,一边组织农药厂的建设,一边派人到内地学习生产工艺技术。

院党委抽调石俊芬、贺丽文等八名教学辅助人员到农药厂,但他们八个人没有一个学过化工,所以决定将他们派到有经验的大企业进行业务培训,保障开车能够顺利成功。

当他们来到这些企业后发现,他们把生产农药想得太简单了。一是办农药厂投资太大,学院没有经费,30万元资金完全不够,如果硬要上,恐怕会半途而废;二是农药厂需要氯气,新疆目前还没有氯气;三是天津农药厂的“1059”“1065”农药杀虫效果比较好,但“1059”也需要氯气。

“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办不起规模比较大的农药厂。”在院长办公室里,缪龙森分析说。“这样的话,我们不如先办一家小型氯碱厂,这样更有把握,氯气是生产农药的原料。”缪龙森向新疆八一农学院党委汇报了这种想法,并呈上了一份调研报告。

新疆八一农学院党委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后,采纳了缪龙森的意见和建议。就这样,八一农学院农药厂开天辟地地在新疆开始创办起小氯碱厂。

1959年年底,在参加化学工业部召开的基建工作会议后,缪龙森拿着化工部给的一台320kW直流发电机成套设备的批条,来到上海先锋电机厂,拿到了氯碱生产的核心设备。

设备有了,但建厂依然面对诸多困难。

摆在缪龙森面前的首要困难就是没有技术人员。派出去学习的技术员还没有回来,而分配来的一批职工,认识字的没有几个,什么都不懂。多亏当时化工局的建议,把新疆化工学校的一批学生吸收过来,同时还安排了设计院部分职工到厂里来劳动。很快,国家又从兰州大学分配一批化工专业毕业的大学生,自治区又把从江苏、安徽、湖北等地招来的农村里面有点文化的青年分到了农药厂。

东凑西拼搞来了这批人,才解了用人的燃眉之急,也奠定了农药厂的技术基础。

人凑的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急着建厂房、进设备了。

缪龙森负责工厂的工艺设计,他先后跑了许多地方,才从北京拿来一份设计方案。当时化工部设计院有三个版本成套设计,即年产1000吨、年产3000吨、年产7000吨三套,缪龙森选择了第一套。

然而他并不清楚这个方案是化工院校学生的毕业设计,并非正规设计方案,设计既不健全,设计生产的产品品种也很单一,可以说是漏洞百出。但当时谁也不清楚真正的设计方案是怎样的,一看是设计方案,又是北京化工院校设计的,就这么喜出望外地带回来了。

新疆八一农学院农药厂的建设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建厂也是困难重重。

刚刚上马的农药厂,赶巧遇到1959年困难初期,每人每月粮食定量供应。没有房子,搭了几个窝棚,看管材料的同志就住在窝棚里。没有食堂,就地挖个大坑,架起露天灶台。吃饭在工地上,端着碗,或站,或蹲,或席地而坐,大家开玩笑说“露天食堂吃饭香”。当时大部分人住在学院宿舍,下班规定时间是晚上八点钟,但为了赶工期,大家伙儿都是从早晨一直干到天黑得实在看不见了,才三三两两地披星戴月把家还。从农药厂到农学院近两公里远的路程,得走40多分钟。

一天傍晚,静悄悄的西山周围更显得黑黢黢,不时从远处传来几声狼的长啸声,坟茔里也偶尔窜出几缕磷火。准备回学院的周尚志走出工地不远,碰见一名工地女同志,关心地问;“怎么不走了?”“一个人害怕。”“走吧,我们大声说说话就不怕了。”

当时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也只有30多元,且又处在国家困难时期,可是没有人懈怠,大家只有一个信念,早日把工厂建成。

在那要什么没什么的创业年代,一切做起来都是那么的不容易。

整流设备安装工段,从上海采购来的380kW直流发电机,个大体重,停放在厂区外面,距厂房约50来米。30多个男人一起才能拉一米,大家就垫上几块枕木,再用钢管做撬杠,人拉肩抗。用了五天的时间,这一庞然大物才被拉进厂房。

电解工段一群人在厂房里现场制作和安装,地上摆放着一些管道、导电铜排的连接、输送盐水的泵、吸收塔、氯氢气输送泵等设备材料……

缪龙森永远记得1961年2月第二次试车的那一天。

车间外面,雪在纷纷扬扬飘着,一片混混沌沌的世界。车间里面,人头攒动,个个急切喜悦。

“开车!”随着厂长扬起右手从胸前向上一挥,机器立刻发出轰鸣的转动声。

人们踮起脚……再踮起脚……

“停车!”厂长没有气力地把右手耷拉下来。

人们垂头丧气,摇着头,叹着气,悄无声息地走出了车间。

开车又失败了。

缪龙森站在厂房的墙角,低着头,一言不发,右手食指伸到眼镜后面,抹着眼泪。

……

在几次试验后,缪龙森发现这是一个不完整的设计。比如盐水电解以后,还有一部分没有电解,这部分应该通过蒸发后再返回盐水,但是当时因为设计这套工艺的人也没有经验,所以缺少这个环节,为后续生产带来巨大隐患。并且当时的盐锅是一个平底锅,盐根本捞不出来,这个设计不足为试车失败埋下了苦果,最后还是去杭州学习才解决了这个设计上的不足。

这些因没有经验,多走的弯路,让设备调试时间整整持续了三年多,直到1963年3月11日才开车成功。

回想这痛苦的时刻,缪龙森摇着头,不无惭愧地说:“由于没有技术,为日后试车失败埋下了苦果。真是难受的3年多呀!”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500多平方米土木结构的宿舍、食堂和菜窖终于在入冬前建好了,大伙儿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在搬家前的那些日子,大家走进自己亲手修建的房屋里,不由得回想起打土坯、背石板、盖房子那些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很多人激动地流出了热泪。

当时条件下,建设这样一个项目困难极多。缪龙森和技术人员克服了重重困难,终究建成。

因规模小,资金困难,1962年9月移交自治区轻工业厅管理,同时命名为“新疆烧碱厂”,并逐步由水银电解槽发展到虎克电解槽,进而发展到金属阳极电解槽,其规模也发展到年产烧碱8000吨,同时生产“敌百虫”和“敌敌畏”农药,适应了当时新疆农业发展的需要,让新疆的农牧业发展走出了因药受到制约的困境。

新疆烧碱厂规模虽小,但在当时没有几家化工企业的新疆,它也多少有了些知名度。当时,只要人们一提到西山,首先就会想到烧碱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