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证历史:中泰建业60周年报告文学集
- 胥建华主编
- 2707字
- 2021-04-04 06:19:16
窑洞里走出来的书记
艰苦的环境锤炼着每个人的思想和意志,艰难困苦是一把锤,经受住这些捶打的才能百炼成钢。
昌国福来农药厂之前,是部队的电影放映员。转业到新疆八一农学院后,还是做电影放映工作。1959年年初的一天,他接到学院领导的电话,调他去建农药厂。那时正值“大跃进”年代,学校基本上停课了,老师学生都去大炼钢铁。在这种形势下,新疆八一农学院也掀起了办工业的高潮,不但办了农机厂、印刷厂、兽药厂、钢铁工厂,还要办一个农药厂。
正出差在外的昌国福接到单位领导的通知,让他立即到正在筹建的新疆八一农学院农药厂当副厂长兼副书记。昌国福有些摸不着头脑,农药厂?我一个电影放映员去农药厂能够胜任吗?但作为军人出身的他深知服从命令是第一位的。一个多月后,昌国福出差回来了,立即赶到了新疆八一农学院农药厂上任。
此时的农药厂正处在如火如荼地建设厂房、筹建宿舍阶段。昌国福很快就投入到厂里的建设中了,半年以后,窑洞盖好了,昌国福和缪龙森每人分到了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窑洞,作办公室还兼宿舍。窑洞里面只能够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张床,再有就是冬天取暖的火墙和炉子,其余空间就很小了,除了开党支部委员会以外,其他会议都只能在广场上开,因为厂里没有资金盖会议室。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昌国福他们带领着全厂职工进行生产建设和试车准备。
1963年顺利投产,并且当年赢利。但厂领导的办公室依然没有改善,还在窑洞里。记得一次上级领导来烧碱厂考察时,他们都没有房子接待,办公条件之差、生活环境之艰苦,让前来参观的领导们感慨万分。可昌国福从始至终都是乐呵呵的,没有一句怨言,一副乐观向上的态度。因为他知道,一个领导者的形象哪怕一个脸色,一句怨言,甚至一个眼神,职工都会很敏感,所以领导者的喜怒哀乐,实际是一个企业的风向标。何况烧碱厂刚开始生产,资金需要周转,职工的住宿条件同样也很差,作为一个领导者不可能先为自己修建新的办公室,每当有人提出要为领导盖办公室时,他都笑笑说:“窑洞办公室多好呀,当年毛主席就是住窑洞打天下的,再者说,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生产现场或者外出办事,待在办公室的时间很少,等烧碱厂建设好了我一定盖几间像样的办公室。”
1965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遵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决定给予烧碱厂投资资金,批准扩建氯碱生产车间和新建农药车间的计划,并积极付诸实施。按理说,随着扩建计划的实施,修建新的办公场所应该提到日程上来了,可昌国福还是为了投资再生产,除生产厂房和设备外,只安排了几幢职工宿舍,以供新增职工住房。办公室仍未列入修建项目,昌国福和缪龙森以及几位厂级领导仍在原来的土平房和窑洞里办公。
一次自治区领导视察工作,见昌国福仍然在窑洞里办公时,问:“不是给了资金吗,怎么还在窑洞里办公呀?”昌国福汇报说:“能争取到国家投资,扩大工厂的生产规模不容易,该花的钱一定花,不该花的钱一分都不能多花。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只要生产发展了,其他的事以后再办也不晚。”
企业的效益有了好转,昌国福他们兑现了“先生产后生活”的口号,考虑到在城里住的职工上下班交通不便等问题,用厂里闲置的一台冰机换了一辆旧的客车,每天接送居住在城里的职工上下班,这一举措非常受职工们的欢迎。
而昌国福依旧在窑洞里办公,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奔波于新疆八一农学院的家属宿舍和工厂之间,进城开会和办事也都是骑自行车,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都会看到他坚强的身影。
在此后的几年里,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昌国福和缪龙森都不得已离开了工作岗位,一直到1969年下半年,他们才被安排在生产车间当操作工。当时厂里有四五十名职工家属没有工作,造成这部分职工家庭生活非常困难,特别是一些工程技术人员和老职工,他们夜以继日地为工厂的生产和建设操劳,家庭生活却过得非常艰难!
昌国福心里感到非常难过,他想,一定要帮助这些职工渡过难关,怎么帮呢?就在这个时候,全国掀起了走“五七”劳动大队的热潮。昌国福从报纸上看到来自东北某地区的报道,大标题非常醒目:我们也有两只手,我们也要去劳动……
昌国福顿时萌生了组织烧碱厂职工家属参加生产劳动的想法,帮助这些职工家属解决吃饭问题。在多方面征求职工的意见后,昌国福提出了由他挑头,组建厂“五七”劳动大队的建议。他的建议得到了批准,昌国福被任命为队长,还派了一名停职的财务干部和一名老工人协助他工作。通过自愿报名,“五七”劳动大队很快就组建起一支50多人的队伍,全是职工家属,有总工程师李复中的爱人、副总工程师张明怀的爱人、高级工程师廖汉庭的爱人。“五七”劳动大队的性质属于集体所有制,实行独立核算,按劳分配,自负盈亏,并上报自治区轻工业厅劳动人事处备案。
就这样,昌国福他们这支“五七”劳动大队承包了厂里没人爱干的活儿,例如农药敌百虫的包装,那是个高危岗位,“五七”劳动大队承担下来了,大家轮换着去。厂里按劳动部门制定的标准,支付给“五七”大队劳务费,再按每个队员参加不同岗位劳动的天数和强度分配个人的收入。
“五七”劳动大队成立以后,在不增加定员的情况下,解决了厂里各辅助工种急需劳动力的问题,减少了厂里招收新职工的负担,也有力地支持了厂里的生产建设。“五七”大队的队员,在昌国福书记的带领下,遵守纪律,按时参加劳动,在当时的情况下成了烧碱厂的一道风景。
“五七”劳动大队的队员们,从此每人每月都有了一定的收入,虽然钱不算多,但使他们的家庭生活得到了改善。一位技术人员说:“我老婆参加‘五七’大队后,每月的工资除了付托儿所孩子的伙食费后,还够全家买口粮和油的,家庭负担一下子减轻了许多,我工作起来也有精神了。”
“五七”大队还按照收入的一定比例给国家缴税,尽管税额很少,昌国福真是办了件于国于厂于民都有好处的事。一年后,昌国福离开“五七”大队时,队员们为他开了欢送会,还送了纪念品。当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一位昔日“五七”劳动大队的职工说:“我们当时都没有工作,生活很困难,是昌书记为我们大家着想,成立了‘五七’劳动大队,使我们成为了中泰化学的一份子,有退休金和生活补助费,现在我们也是老有所养呀,如果没有昌书记,我们真不知道能不能挺过那一关!”
烧碱厂“五七”劳动大队在历届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队员的努力,除了继续承包厂里的辅助生产岗位的劳动任务外,还利用厂里的闲置房屋先后自己生产出了试剂、盐酸、氨水等产品供应市场,以后又和厂知识青年合作社合并,成立了厂劳动服务公司,新上了盐酸包装塑料的生产线,供应厂生产需要。在厂门口开了氯碱产品零售门市部,解决了部分知识青年的就业问题,也使“五七”劳动大队得到了大的发展。直到现在,中泰集团的领导也没有忘记那些为企业做出过贡献的“五七”劳动大队的队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