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发展趋势和展望

尽管近年来甲状腺癌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以下几个方面还待进一步研究:

1.完善甲状腺癌基础数据的收集

甲状腺恶性肿瘤较少见,根据目前的临床监测数据,甲状腺癌仅占人类恶性肿瘤约1%。在很多国家,由于缺乏流行病学研究资料,疾病的流行特征只能从临床数据中获得。但病例样本通常较少且难以代表整个人群,可能存在选择偏倚,因此基于临床数据的甲状腺癌流行特征分析的准确性难以得到保证。某些特殊亚型,如Hürthle细胞癌、乳头状微小癌的病例数本身较少,更是缺少足够的研究数据来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因此,应借助国家肿瘤监测系统来补充完善甲状腺癌的基础数据,才能为开展甲状腺癌的病因、预防及临床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放射暴露与甲状腺癌的关系

大量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儿童时期急性外放射暴露会明显增高甲状腺癌患病风险,但成人接触放射暴露后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尚不明确,亟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儿童对辐射相对敏感,因此尤其应该关注131 I治疗儿童甲亢患者后继发甲状腺癌的风险。

3.人体合理的碘摄入量的研究

碘是甲状腺激素代谢的关键元素,碘缺乏或过量都可能引起甲状腺肿,但目前尚无制定碘合理摄入量的依据,难以科学地指导缺碘地区合理补碘。总的说来,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表明补碘可以降低人群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但研究发现碘缺乏地区采取补碘措施可能会改变该地区甲状腺癌病理类型的构成,表现为乳头状癌比例升高,这一现象的生物学机制尚未阐明。这些问题均需要结合分子生物学,开展前瞻性的营养学流行病学研究加以深入探讨。

4.开展甲状腺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甲状腺癌的病因尚不明确,内分泌因子、易感基因及甲状腺特异蛋白或因子可能都与甲状腺癌的发病风险有关。开展内源性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研究将有助于对甲状腺癌发生机制的深入认识。此外,甲状腺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也是分子流行病学的热点之一。有学者提出将血清中甲状腺球蛋白(Tg)和降钙素检测应用在甲状腺癌早期诊断,但这两个指标的特异度较低,在常见的甲状腺良性病变中也可以检测出异常表达,因此它们作为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适用性还存在争议。目前,研究者们仍致力于甲状腺癌新的生物学早期诊断标志物研究,希望能在甲状腺癌家族成员中开展早诊早治,实现甲状腺癌的二级预防。

(李佳圆 王琼 编,李霓 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