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阳货第十七篇22)
译文:
孔子说:“整天吃得饱饱的,什么心思也不用,这很难呀!不是有下棋的吗?去玩玩总比没事干好些。”
提示:
孔子劝告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要多活动,勤用脑。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第十五篇31)
译文:
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地思考问题,结果一无所获,倒不如去学习。”
提示:
孔子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终日不食,终夜不寝地思考问题也是于事无益的。
孔子认为:凡事皆有常度,必须适可而止。他既反对懒懒散散,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没有作为;又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领悟到,不吃不睡,夜以继日地冥思苦想,努力拼搏也是徒劳无益的。这些宝贵的经验启迪人们应该振奋精神,保持适度紧张,积极投身社会活动,以促进身心健康。
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有损健康
有的人生怕体力透支,以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就能减缓机体劳损老化。殊不知这样长此下去,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差,身心也会发生下述废用性退化。
体能下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多懒得动弹。长期缺乏体力活动,使得他们体能下降,反应迟缓,运动的准确性下降。稍一活动便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甚至疲惫不堪、心慌、胸闷。一不小心,还很容易扭伤跌倒,发生骨折、或意外事故。
免疫力下降:长期缺乏体力活动,大大地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不但容易伤风感冒,罹患肺炎一类感染性疾病,而且易患恶性肿瘤。
智力衰退: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懒得用脑,易致智力衰退,思维迟钝,健忘,注意力难以集中。其老年痴呆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加之,他们平时不爱活动,还可造成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功能失调,引起失眠等疾病。
适应社会的能力下降: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多数不愿与人接触交流,缺少知心朋友,个性变得固执保守,容易产生孤独寂寞感,引起社会适应能力障碍,诱发抑郁、焦虑等疾病。
功能储备减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好吃懒做,大多数脑满肠肥,营养过剩,因此易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痛风等病。他们平素缺乏锻炼,脏腑功能贮备减少,一旦遇到非常情况,负荷加大,就会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脑卒中、肝肾衰竭,甚至猝死。
此外,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还可使人寿命缩短。达尔文说:“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空虚成正比。”一个人懒散惯了,不肯用脑,不愿干事,必然思想空虚,百无聊赖,要折损寿命。我认识的一位病人,很早就办了病退,赋闲在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不到五十出头,就因心肌梗死而病死。
二、过度紧张危害大
毫无节制的自我加压,终日不食、终日不寝地努力奋斗,也会造成脑力、体力的过度使用,导致人体多系统劳损,危及身心健康。
(一)过度紧张的危害
过度紧张所造成多脏器的损伤,主要表现为:
脑损伤:出现疲乏,头晕,头痛,耳鸣,眼花,记忆力特别是近事记忆能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失眠,而且难于控制自己的情感,做事经常后悔,烦躁,易怒,焦虑,自悲,甚至铤而走险,违法违纪,或产生自杀念头。一电视台编导就因为压力大,过度紧张,而又无法排解,失去理智,将自行车从高楼掷下,触犯法律而获刑。严重者还可诱发脑神经细胞衰亡,引起脑萎缩,导致老年痴呆。
心血管损伤:出现胸闷、气短、心悸等症状,引发高血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疾病。
免疫功能损伤:使人体抵抗能力下降,各种感染性疾病、乃至癌症找上门来。
肌肉损伤:乳酸等物质在肌肉中积累过多,引起肌肉酸胀麻木,四肢无力。
过劳死:有的人原本患有这样、那样的疾病。但他们没有发现,或不予重视,或讳疾忌医,不加治疗。一旦拼命工作,过度劳累,打破正常的生活规律,就会引发心肌梗死、脑出血、恶性心律失常一类的危急重症,导致多脏器衰竭,而突然死亡。
过劳死古已有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就是这样的典型。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积劳成疾不再是个别现象,现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隐性杀手,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消除过度紧张的方法
消除过度紧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学会休息:不会休息就不能很好地工作。劳逸结合、有张有弛才能精力充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再忙,也要忙中偷闲地抽出一定时间休息,让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
体育锻炼:现在不少人伏案少动,使身心疲惫不堪。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打球、打拳、游泳等,不仅能消除疲劳,放松精神,还能促进新陈代谢,推迟生理衰老。
调整奋斗目标:有的人好高骛远,超负荷地干着力难胜任的事情,搞得异常紧张,备受烦恼、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的煎熬。所以要想防止过度紧张,保持心情舒畅,就必须量力而为,调整奋斗目标,以使主观想象符合客观实际。
定期体检,有病及时就医:疾病有损身体健康,也是造成心理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为确保健康,最好每年体检一次,以便及早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倘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诊治。
三、适度紧张,有益身体健康
过逸、过劳都会损伤身体健康。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适度紧张才是健康的基础。适度紧张对人体的有益效应主要表现为:
调节情绪: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各种有害的刺激。保持适度的紧张可充分发挥人体的潜能,促使人们做好准备,去应对各种事件的挑战,提高应激能力。把工作安排得紧凑一些,让生活节奏快一点,还会增添生活情趣,消除孤独、忧郁等不良情绪,使人心情愉快。
改善心血管功能:当人处于适度紧张的状态时,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脏排出更多的血液来满足各器官的需求。这对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积极意义。
防止大脑功能衰退:保持适度紧张,勤用脑,还能提高大脑的兴奋性,使大脑血管舒展,大脑细胞得到更多的血、氧供应。大脑愈用愈灵。善于动脑的老人的智力不仅不会降低、还会逐年提高,甚至可能大器晚成,创造出奇迹。
提高免疫功能:适度紧张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减少疾病。不少人离退休后,无事可干,各种疾病接踵而至。与此相反,有的老人退休后,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发挥余热,身体却健康少病。可见适度紧张是人类健康不可缺少的促进剂。
延年增寿:适度紧张还能延年增寿。适度紧张的人群,其寿命比一般人延长29%。我的一个亲属,年轻时患上风湿性心脏病,但她努力工作,保持适度紧张,带病延年,现已寿至古稀。而与她同时患病的一些人,却因怕这怕那,养尊处优,差不多都病死了。
适度紧张要从实际出发,因人制宜。年轻人不妨紧张的程度大一些。年老体衰的人,其紧张的程度则应小一些,千万不要拼着老命,搞得过度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