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枨也欲,焉得刚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公冶长第五篇11)
注解:
申枨,孔子弟子,鲁国人,字周。
译文:
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是个刚强的人。”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称得上刚强不屈呢?”
提示:
孔子教诲人们不能嗜欲太多。
孔子不喜欢欲望太多的人,指出欲望太多便不能做到刚强坚毅,从而告诫人们要节制不断膨胀的欲望,特别是不合理的欲望。不合理的欲望常会使人戴上沉重的精神枷锁,损伤身心健康。
一、欲望太多活得不开心
孔子主张节欲,是要节制私欲,并不是倡导禁欲。合理的欲望可促进人们奋发上进,去战胜困难。然而一个人的嗜欲太多,贪心太重,就很难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常常会庸人自扰,活得很不开心。
苏东坡的一段人生经历正好说明了这个问题。
苏东坡一生注重养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健康长寿。他出任凤翔府判官时,从平镇出发,一路兴致勃勃地游览了延生观、仙游潭、授经台、玉女洞。他饮用了清澈甘甜的玉女洞泉水,又听人说这泉水可延年祛病,不禁想要长期享用。此后他不断定期派人前去取水。为了防止取水人偷懒,以假作真,欺骗自己。他别出心裁地将竹子劈为两段,一段交取水人拿着,另一段交寺僧收藏着。取水人到玉女洞后,将自己的竹子换回寺僧的那段竹子,再随水带回。苏东坡满以为这样做,就可以万无一失地喝上货真价实的玉女洞泉水了。他戏称那竹子为调水符,但是“欺谩久成俗”,永远是防不胜防的。天资聪颖的苏东坡再度去玉女洞游玩时,终于发现自己还是上当受骗了。取水人早已在中途调包,把甘洌的泉水,换成普通水。他十分恼怒,感慨万千地写下了一首诗,寄给他弟弟苏辙,最后六句是,“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余。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
苏辙也是北宋著名文学家,造诣不及苏东坡。但他宁静寡欲,豁达开朗,在思想境界上却比苏东坡略胜一筹,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
据宋史记载:他与东坡,“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在日后苏东坡屡屡遭受不幸、尤其是被株连到乌台诗案中差点被杀头时,他挺身而出,在精神和经济上帮助乃兄,给予苏东坡很大的慰藉。这次他读了苏东坡的诗作,又不失时机地对兄长进行心理救助,特作《和子瞻调水符》:“多防出多欲,欲少防自简。君看山中人,老死竟谁谩。渴饮吾井泉,饥食甑中饭,何用费卒徒,取水负瓢罐。置符未免欺,反复虑多变。授君无忧符,阶下泉可咽。”他指出:你担忧防患别人偷吃你的甘泉水,是因为你的欲望太多。你减少嗜欲,自然会心平气和,看淡物质享受。我劝你大可不必再用“调水符”,遣人负瓢背罐地去取玉女洞泉水,还是享用我给你的“无忧符”吧。有了“无优符”,精神上淡泊,无忧无愁,您阶下的泉水一样可喝。这比患得患失更有助于延年祛病。苏辙情真意切的一席话,句句动人心弦,帮助苏东坡很快摆脱了心理上的困扰。
苏辙幼年时体质衰弱,后来又长得高而清瘦,其貌不扬。苏东坡作诗调侃他:“形是农夫,误入廊庙。”说他是穿错衣冠误入庙堂的农夫。然而他却注意修身养性,终使体质由弱转强,享年74岁,比苏东坡多活了9年。苏东坡少年时代身体健壮,后来又为健康长寿四处奔走,及至壮年却百病缠身,健康每况愈下。兄强弟弱的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苏辙能够自觉地节制嗜欲,所以生活简朴,意志坚强,一辈子活得潇洒开心,少有烦心的事情。
二、欲望太多有损健康
欲望太多的人将遭遇更多的心理应激。目前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在社会交往中,不同思想、观念、价值观的剧烈碰撞,本来已使人们忙得焦头烂额,精神不堪重负。而那些欲望太多的人,为了出人头地,将这样、那样的企望付诸实现,必将竭尽全力,超负荷地拼搏,把生命之弦绷得紧紧的。然而企望归企望,企望不一定都能通过努力变成现实,特别是不切实际的愿望要实现更是比登天还难。所以一个人嗜欲太多,失望也多。一旦愿望落空,就会形成对人具有威胁的心理应激,造成显著而持久的消极情绪。
由嗜欲造成的消极情绪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是焦虑。焦虑是一种人们预期将要发生不良后果的情绪反应,以紧张不安、担心、烦恼为主要特征。强烈持久的焦虑会降低人的适应和应对能力,影响人的智力发挥,使人注意力涣散,甚至不能处理平时极易解决的问题。严重者难以入睡,坐卧不宁,惶惶不可终日。或伴自主神经功能亢进,心跳加快,气促胸闷,头晕,汗多,颜面苍白、或潮红,口干,咽部有阻塞感,恶心,胃痛,腹泻,尿频。有的还会出现阳痿、早泄、月经紊乱、性欲减退等性功能障碍。
再就是抑郁。以情绪忧郁为主要表现,经常感到郁闷,压抑,心情沮丧,而又无法排解。遇事爱往坏处着想,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感到前途暗淡,希望渺茫。常常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内疚,从而深深地陷入痛苦的泥潭中,不能自拔,以致觉得生不如死,企图以自杀来求得解脱。
过去认为嗜欲太多,而又事业无成的中年人容易发生焦虑和抑郁。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却也患上了“成功焦虑症”“成功抑郁症”。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期望太多,导致心力交瘁造成的。
我曾治过一个病人,不到而立之年,就脱颖而出,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在他所从事工作的领域已小有名气。然而事业的成功,却成为噩梦的开始。他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著书立说,力求更上一层楼,但却倍感力不从心,事事不如人意,担心工作搞不好,担心将来提不成教授,甚至担心自己会成为众矢之的。他苦闷,失望,吃不好,睡不着,做噩梦,终日头晕眼花,浑身乏力,工作效率急剧下降,年纪轻轻就谢了顶。他又怀疑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感到活得太苦、太累,没有意思,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后经服药和心理疏导,他减少嗜欲,放慢工作速度,又忙里偷闲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和娱乐活动,终于走出困境,恢复心理平衡。
长期不良的消极心理可影响人体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特别是使免疫功能和内分泌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引起多种疾病。生理的疾患反过来又会使消极情绪恶化,进一步损伤身体健康。
譬如,焦虑、抑郁、高度紧张、激怒等都会导致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多,使血糖升高,诱发糖尿病,并使隐性糖尿病病情加重。焦虑、抑郁、精神压力大的人群罹患2型糖尿病的几率较正常人高84%。
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还可导致高血压、冠心病、消化道溃疡、癌症等疾病,或使这些疾病的病情加重。科学家发现,在良性与恶性肿瘤上都分布着一些细小的神经。这些神经与大脑中枢相连,以致人的心理活动可对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消灭发挥作用。因此为了减少癌症发病,除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外,还应保持心情舒畅。显然,只有减少过多的嗜欲,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不良情绪,真正做到想得开。这不仅是防治癌症、也是防治其他疾病的治本之道。
三、欲望不能太高、太离谱
有的人欲望不多,但欲望太高,譬如一心想成为学部委员,或当个什么样的头头。这同样损伤身体健康。因为能不能实现这些愿望,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与外部环境、机遇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期望太高,同样失望也多。由此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和过度紧张,也会破坏心理平衡,诱发多种心身疾病。
还有的人欲望不多、不高,但太离谱,根本就不可能付诸实现。这同样对身心健康有害。有个女士因梦中与香港的一个歌星邂逅,便一厢情愿地爱上了他。为了实现与这个歌星零距离接触的梦想,她变卖家产,跑到香港歌星的住宅门前,苦苦守候数日。歌星风闻此事后,明确表态拒绝见她。但她仍痴心不改,一如既往地苦恋着心中的白马王子。最终搞得自己狼狈不堪,家徒四壁,而且连累她的老父老母天天啃咸菜、吃馒头,过着十分艰辛的生活。
四、对欲望不能过分痴迷
对欲望过分痴迷,不能理性对待,也容易引起情绪剧烈变化,损伤身心健康。
最典型的例子是《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是一个热衷科举功名的穷苦知识分子。他从及冠之年,先后参加二十几次考试,但次次名落孙山。直到54岁才时来运转。主考官周进见他胡须花白,面黄肌瘦,衣衫破烂,出于可怜,将他录为秀才。尔后他又去省城考举人,待到打道回府,家中已是粒米全无。他只好将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鸡抱到市上去卖。恰在这时传来他考中举人的消息。他又惊又喜,一时痰迷心窍,不省人事。被人灌醒后,又神志错乱,到处乱跑,狂呼惊叫。后来他被岳父狠狠地抽了一巴掌,才如梦初醒,恢复常态。
五、欲望太多太高影响人际关系,危害社会
一个欲望太多太高的人不容易搞好人际关系。当其不能达到既定目标时,往往十分烦躁、愤怒,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地攻击他人,或者迁怒于人,以致搞得人际关系十分紧张。不良的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使他不能在心理受挫时及时得到社会的救助,摆脱负面情绪,减少身心损伤。
更为重要的是一个人欲望太多太高还会违法乱纪,危害社会。那些不断曝光的巨贪,不都是因为欲壑难填,而触犯国法的吗?
从古至今,私欲不断膨胀的贪官污吏不胜枚举,但最终的结局多是爬得越高,摔得越重,到头来不如我们平头百姓活得开心自在。
当然,还有一些善于钻营或隐藏得很深的贪官污吏会庆幸自己仍居高位。但看看被处理贪官的下场,就会兔死狐悲,油然而生惶恐不安的情绪。何况,人心是杆公平秤,谁个清正廉洁,谁个贪得无厌,人民群众看得清清楚楚。清正廉洁者人民群众拥护爱戴;贪得无厌者大家恨得牙齿格格响,希望“包文正”用龙头铡、虎头铡将其斩尽杀绝。他们像过街老鼠,日子很不好过,身心状况不佳,要损折寿命。可见,要想健康长寿,必须戒贪。
六、怎样消除过多、过高的欲望
要消除过多、过高欲望谈何容易。人是欲望的复合物。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不少人的欲望没有止境,总是希望吃山珍海味,喝琼浆玉液,穿绫罗绸缎。总是希望钱越赚越多,房子越住越大,车越开越豪华,名声越来越大。
其实,要消除过多、过高的欲望也并不困难。践行下述原则,就能很好消除过多、过高的欲望。
(一)淡泊身外之物
想想看,人是赤裸裸地来,而又赤裸裸地去的。眼睛一闭,哪一件身外之物还会是你的,不都变成别人囊中之物了吗?倘能将这个道理琢磨透彻,定会茅塞顿开,淡泊身外之物,自觉消除过多、过高的欲望。
宋美龄寿至106岁,一直保持比较良好的心态,就与她历经磨难,能对人生大彻大悟有直接的关系。她素有收藏古董的爱好,早年费尽心思,将不少古董转运到美国,但到晚年却看清了这些宝贝并不值得留恋。她在找外甥女孔令仪商讨安排后事时说:“令仪,如果我们一旦看清世态炎凉,什么身外之物都不值得留恋。现在最要紧的就是找人出卖房子,什么古董、什么衣物、什么家具,现在在我眼里都一文不值了!”
孔令仪说:“姨妈,你老不心疼吗?”
宋美龄回答道:“心疼什么?现在我才认识到,世间任何价值连城之物,都是以人的存在为基础的。你想,我现在已是百岁之外的人了,还要留那些身外之物何用?人一旦老了,才知道任何古董不值得珍藏了,因此什么兴趣也没有了。”
宋美龄又劝孔令仪说:“世间之物历来都是你争我夺,可是争到头来又如何呢?慈禧太后老佛爷手中那些财宝死后什么也没有带走,带到东陵还遭来场盗墓之祸呢!索性让拍卖商都拍卖吧,看他们能发多大的不义之财。”
孔令仪实在想不通,说:“我绝不能眼看属于姨妈的珍贵藏品落入他人手上。”
面对孔令仪的不平,宋美龄只是淡淡地说:“我看还是算了吧!”
宋美龄毅然决然地抛弃了这些身外之物,也就是抛弃了套在自己身上的“金玉枷锁”,换来的却是自由、快乐、健康和长寿。
(二)弄清我不需要什么
苏格拉底有次逛市场,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不禁感慨万千地说:“原来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东西我用不着。”
人可以占有许多财富,但人的生存需求却是相当有限的。俗话说得好:“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弄清世上许多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不需要的,或者根本用不着的,那么就会自觉扬弃种种奢望,不为物欲所累,保持心态平衡;就不至于为了实现“豪车梦”,拼命挣钱,最后累倒;也不至于为了攒钱购买豪华住宅,累得疾病缠身;也不至于为了加官晋爵,拉关系,走门子,烦心劳神,损害健康;更不至于贪污受贿,触犯法律,沦为阶下囚。
(三)学会比较,知足常乐
生活满意度与你在跟谁比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腰缠万贯的富翁,或享有高官厚禄的人,未必活得快乐;相反清贫的平民百姓却可能活得比较幸福。20世纪90年代,我认识一个在医院做护工的安徽人,五十开外的年龄,顿顿饭都吃得十分简单节省,常常是在食堂买个馒头,再到市场买根莴笋或买棵白菜,撒点盐,一拌和,当菜吃。有时我便从家里带些菜分给他吃。他很感激。我们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有次我问他这样过日子苦不苦。他哈哈大笑地说:“这哪里苦,淋不着,晒不着,一年还能攒一万多元钱,回家盖房子,给儿子娶媳妇,过不了两年我就可以当爷爷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为什么会感到幸福呢?这主要是他同家乡没有出来的农民比较,出来打工活不累,挣得又多,所以心态良好,感到满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比下有余。这样一比,就降低欲望,知足了。知足者常乐。
再就是与过去比。现在不少人有些浮躁,“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我则不然,一直感到非常满意,幸福。这主要是我常常将现在与过去比。我念高中时,正值经济生活困难,粮油肉全定量,吃不饱,还要下乡,深翻土地,通宵夜战,参加十分繁重的劳动。粮食不够吃,便到山上去挖野菜。农民的口粮更少,山上可吃的野菜全被采光了,只剩下一种荨麻。这东西带毛刺,皮肤一碰到它,便红肿起来,火辣辣地痒痛。我们就将这种荨麻割下,在锅里炒蔫,切碎,加米,煮粥充饥。吃了这种荨麻粥,我浑身上下肿起,刺痒得坐卧不宁。那时我们唯一的希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吃饱肚子。再看看今天,不仅能够吃饱饭了,而且鸡鸭鱼肉应有尽有,甚至可以品尝到山珍海味。这在四五十年前根本是不敢企望的。那个年代,人们常把美好的未来刻画为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在不仅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而且许多人还有了手机、电脑、轿车。这样一比较,就知足了,我在生活上就没有什么过高的奢望了。
还要学会与上比。俗话说比上不足,是说跟比你有钱有势的人相比,就会感到不满足,不满意,甚至产生沮丧的心情。实际并非完全如此。这要看怎样的比法。倘若能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与上比较,同样可以做到淡泊名利。我见过许多大款,虽然他们有大把大把的钞票,但他们疲于奔命,年纪轻轻就病病歪歪,患上这样那样的富贵病,生活得并不开心愉快。这么一比,也就知足,不去贪图荣华富贵了。再如我们同那些为国家为民族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来比:他们的道德力量、奋斗境界就会感染我们,遏制我们的不良欲望,使我们淡泊名利,变成一个知足常乐、超凡脱俗的人。无欲则刚强,身心自然就会变得很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