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中的养生智慧
- 张世筠
- 1860字
- 2020-08-28 18:52:12
第二节 中 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第六篇29)
注解:
“庸,用也”(《礼记·中庸》),中庸即用中,用正,不过无不及,恰到好处。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大概是达到极点了吧。人们缺少它已经好久了。”
提示:
中庸是孔子倡导的最高道德境界。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第十一篇16)
注解:
师:孔子弟子颛孙师,字子张。商:卜商,子夏。
译文:
子贡问:“子张与子夏哪个更好?”孔子说:“子张做事过头,子夏干事不到位。”子贡问:“那么子张要好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及同样不好。”
提示:
孔子对比子张、子夏的性格特点,从侧面阐明中庸的根本内容:就是认识处理事物要恰到好处,过头与不及同样不好。
孔子称誉中庸的原则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它的核心内容为过犹不及,也就是说过头与不及同样错误,凡事都要遵循事物固有的发展规律,做到适量,适时,适宜,适可而止,恰如其分,不走极端。
我国养生学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也以中庸为重要的指导原则。认真学习孔子的中庸思想,将能开启我们的智慧,找到通向健康之门的钥匙;将能明辨是非,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种棘手的问题,科学地搞好养生。
先谈谈情志调节问题。《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思想上保持安定平静,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就能防病于未然。但恬惔虚无,并非什么都不想,不要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是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性活动,一般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但不会引起疾病,还能促进气血流通,有益身体健康。然而七情过度剧烈,或持续过久,也会物极必反,造成疾病。譬如,喜在正常情况下能使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促进气血运行,保持心气舒畅。但大喜过度,就会引起气血逆乱,不能上奉心神,神不守舍,从而导致神识错乱。可见,只有遵循中庸的原则,使七情处于无太过无不及的适中状态,才能保持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
其次,关于饮食有节的问题。饥而不食,则会精力不继,有损身体健康。但也不能吃得太多,撑着了。如果毫无节制地贪图口福,不仅会加重消化道负担,损伤肠胃功能,引起消化不良、胃炎、消化道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一类的疾病,而且造成营养过剩,诱发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肥胖等富贵病。按照中庸的精神,最好是只吃七八成饱,使胃肠处于既不过饱,又不过饥的状态。还有,白薯有很好食疗保健作用。但吃白薯也要适可而止,并非多多益善。20世纪50年代末我到山区参加秋收,顿顿都吃白薯。这东西吃多了胃胀,吐酸水,尽放屁。那时我们唯一的奢望就是能吃上一顿白米干饭。所以白薯虽好,也要与细粮合理搭配,不可多吃。脂肪、糖对人也一样有利有弊。倘能按照中庸之道,适量食用,又不多吃,就能趋利避害,有益身体健康。
再说劳逸问题。适度的体力、脑力劳动能促进人体气血流通,改善大脑供血,有利维护身心健康。但强所不能,疲劳过度,或过分安逸懒散,也会“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所以宋代养生家蒲贯指出:“养生者,形要小劳,无所大疲……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
还有睡眠问题。睡得太多会使血液循环减慢,促成血栓形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但睡眠不足,又会削弱人体免疫功能,使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最好是按照中庸的原则,睡足觉,但又不贪睡。
中庸的原则还提示我们要有节制地参加社会竞争。目前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但我们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劳逸结合,学会放松,并不断消除负面思想情绪,就能适者生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更多成功。
中庸之道还有利于我们搞好人际关系。现在不少人感到人际关系难处,常为种种棘手的矛盾一筹莫展,搞得身心十分疲惫。若能采用中庸之道,避免偏激,对一些皮毛小事糊涂一点,不去斤斤计较,这样就能与人和平共处,广交知心朋友,使身体愉悦健康。
此外,许多由中药引起的毒副反应,甚至药源性疾病都是因为背离了中庸之道的原则造成的。譬如,人参大补元气、益气补脾、宁神益智,疗效不同凡响。但超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反应。慈禧晚年体力不支,仰靠人参苟延残喘,因过量服用人参,引起头晕头胀肝阳亢盛症状,御医以萝卜籽等解毒,才使病情化险为夷。一患者听说人参大补,就将5支人参煎汤服下,结果身燥热,脸肿起,心慌烦躁,折腾数日,方逐渐恢复正常。我国南方有新生儿喂人参汤的习俗,就有因为服用人参后引起抽搐、甚至死亡的。可见人参虽好,但绝对不能盲目滥用。即使对症使用,也必须遵循从中庸之道,不可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