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

王羲明是20世纪50年代我们在北京医学院(“中学西”班)学习期间的同学。1957年毕业以后又一起分配在北京中央人民医院工作多年。今年八十有四,比我小三岁。他收集60年前章次公先生的部分医案,编集成书,命我作序,于情于理,我都无法推辞。于是欣然从命,并表尊师重道之意。
1928年,章次公和陆渊雷、徐衡之创办上海国医学院,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校训,培养了一大批中医人才。王羲明早年曾跟随次公先生抄方学习。1955年,次公先生奉调北京任卫生部顾问,到1959年去世。在北京的三年多时间里,给我们提供了继续跟师学习、切磋学问的大好机会。在这本书里。王羲明收集了次公先生的医案1256例,保存至今,是非常不容易的。他将这些医案分门别类,分编成5篇27门(章),并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重点注释,讲解点评,弘扬了先师的真知灼见,融入了个人的心得体会。继承传统,以惠后学,做了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
次公先生所处的年代,是中医受到取缔、挤压和严重挑战的时代。广大中医界人士心情郁闷,寻求出路,奋力拼搏。沪上多海派。次公先生适应形势,汇通中西,“不相菲薄不为师”,甚至“双重诊断,一种治疗”,做到“心知其意而不为所囿”。特别是到了晚年,对于中医学术的发展,提出“欲求融合,必先求我之卓然自立”。今天我们重温他的医案,更体会到他的这种独立自主的学术精神,辨证论治的诊疗思想,融会新知的宽阔胸怀。这一点,在今天更有其现实意义,更值得我们深刻领会,认真学习。

2013年7月25日

陆广莘(1927—2014)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2009年荣获首届“国医大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