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烧伤的社会学

第一章 烧伤的流行病学

火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无论东西方文明,人类对火的应用都是文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人类使用火之后,可以取暖、驱赶野兽、喝热水、吃熟食,既营养又卫生,减少了疾病的发生。 火的发现、使用也促进了人类对自然的认识。 还有火可以提炼金属、打造生产生活工具和武器,促进了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加快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由火引起的灾难,又是摧残人类文明的敌人。 如秦末的阿房宫大火、1860 年火烧圆明园、1871 年芝加哥大火等。 这些火灾,不管是天灾还是人祸,都对人类文明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破坏。 人类在利用火和在与火灾作斗争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的烧伤,是人类最早发生的损伤之一。

因此,人类对烧伤的认识和治疗很早就有记载。公元前430 年,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就记录了治疗烧伤的方法。 我国从周代开始(公元前1066 年至公元前481 年)即有烧伤治疗的记载。 我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大面积烧伤时,除“外治”以外,还主张“内治”,认为是“火毒内攻”,方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烧伤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开始存在。 1958 年,我国在“大跃进”时期,因为大炼钢铁中烧伤患者的急剧增多,开始系统地研究烧伤。 特别是上海瑞金医院抢救严重大面积烧伤患者邱财康成功后,全国各地掀起了群众性抢救烧伤的热潮,继而逐步走向系统研究,治疗水平也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烧伤治愈率已经达到95%以上,半数死亡烧伤面积也达到80%以上,居世界领先水平。

20 世纪最初20 年间,英国的医疗团体就很好地意识到烧伤及烧伤引起的死亡已经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 烧伤的流行病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中叶。 美国早在20 世纪70 年代就已经建立了全国性的病例资料网。 国家资料中心每年都为各协会提供流行病学信息,供临床和研究工作人员参考。 2001 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邀请多国专家就全球损伤预防和控制等问题(其中包括烧伤)进行了探讨。

烧伤在战争期间与和平期间均很常见。 古代,火已经成为一种杀伤性武器。 这些在我国的史书中早有记载,例如著名的赤壁之战,传说中的黄帝、蚩尤之战等。 在近代,因为燃烧性武器的不断发展,烧伤在战伤中的比例也在不断增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烧伤约占战伤总数的1%。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随着汽油弹、喷火器等广泛使用,烧伤的比例上升到3%。 日本广岛在原子弹的轰炸中,受伤人员的烧伤比例更是高达75%以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烧伤在战伤中的比例更是在不断增高。 越南战争中,比例为15.1%;马岛战争中达到30.3%;而在海湾战争中更是增长到31.8%。 9.11 事件中,烧伤的比例达到了35%。

火灾对人的伤害,一是热力损伤——烧伤,二是非热力损伤——烟气毒性损伤。 烧伤死亡者约20%系由火灾所致,而其中大部分死于吸入性损伤。 1994—2003 年间,我国火灾发生起数和火灾造成的直接财产损失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在1997 年出现大幅上升。 而火灾伤亡人数、伤亡率在1994—2000 年间基本平稳,2001 年后略有下降,总体呈减少趋势。 1994—2003 年全国共发生一次死亡10 人以上的火灾92 起,共死亡2645人,死亡人数占火灾死亡总人数的10.4%,年平均发生数和死亡人数比上个10 年分别上升近2倍和3 倍。 其中,一次死亡30 人以上的火灾17起,死亡1537 人,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上个10年上升了67.2%和131.5%,显示我国群死群伤的重大恶性火灾态势严峻。 因此加强火灾的预防控制和有关宣传教育工作,对防治烧伤具有重要意义。